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实践与认识

时间:2022-07-13 02:57:34

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实践与认识

摘要:随着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展开,标志着新课改下素质教育的开展。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是教育界上的一大进步,自实行新课程标准以来,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者开始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进行关注和分析。本文针对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提出新课程改革之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和相关结构,为技术教育的实践和认识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信息技术,实践,认识

信息技术是一个独立的学科,也是一个重要的技术分支,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进行不断地深化,在深化的同时,又对信息交流的空间进一步扩展。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最重要最本质的要求便是交流,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不仅仅应用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当中,还渗透到教育、经济以及政治等方面,形成一个全球性的信息技术网络,不断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因此,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普通高中设计信息技术科目,让学生们更多了解信息技术是非常重要的。我国在信息化技术的教育当中,一定要抓住机遇,赶上世界步伐。下面本文主要针对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实践与认识等各个方面进行分析。

1.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特点

1.1体现课程的基础性特点

关于新课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课程的结构改变不应该过分强调本科学位,避免导致内容松散、缺乏整合的现象。课程的结构主要设置9年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根据该结构进行课程的综合,并应该适应不同地区学生发展的要求,具有综合性、和选择性等优点。关于新课程的结构教学主要分为三级结构:学习领域、学习科目、学习模块,这样的结构能够加强科目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们的学习更加系统化。

1.2重视信息技术课程,体现课程平衡性的特点

以往的教育只注重了“主科”教育,对一些艺术类、信息技术类的教育并不重视。高中的教育是以基础教育为主,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为进入大学之后进行专业性的学习提供坚实的基础。因此,注重艺术类、信息技术类的教育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在新课改下,教育人员对艺术类和信息技术类型的课程进行了重置,以达到科学设计课程的目的。这种具有平衡性特点的教育课程改革,不仅符合学生综合发展的需求,也适应了社会对信息技术需求的发展。

2.新课改下的高中信息技术结构设立

关于新课改的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结构,教育人员提出,应该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让学生能够全面、个性的发展。因此技术课程的设计也应该注重多样化、有层次、结构性,将高中的课程结构分成“学习领域――学科科目――学科模块”这三个层次。

信息技术课程主要分为必修和选修模块,必修模块有1个,选修模块则有5个以上,其中选修模块可以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性学习。

3.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实践探讨

3.1教学观念和学科地位

关于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很多学校高中一年级的信息技术课程为一周一节课程,而高中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并不开展信息技术课程,这样做是为高考让步,让学生腾出更多的时间进行学习。然而在教学的过程中,信息技术教育涉及的内容很多,如果不能够进行详细的讲解的话,学生们不能够获取应有的知识。因为这一点,有的高中老师甚至没有进行必要的教学,为主科让步,一些学校甚至没有设立信息技术教育这一门课程的考试,一些家长也没有将信息技术课程当成一回事。要改变这样一种现象,改变老师、学生、家长的观点是非常必要的。通常来说,信息技术教育设计的内容比较广泛,如:程序设计、统计图表、信息集成、文本信息等各个方面。教程所设计的软件也比较多,如:Word、Excel、Pointpower、

Visual Basic、Flash等软件。要对学生进行高质量的教育,学校应该对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注重落实新课程的教学工作。在课程老师的选拔方面要做好把关工作,做好学科的定位,力求将课堂还给学生。

3.2课程内容的改革实践

课程内容的实践主要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与传统的教学相结合。根据新课改的课程结构,信息技术除了有必修课之外,还要有选修课让学生们进行学习。学校不能够忽略了这一步,只有做好这一步的完善工作,才能够更好地发挥课时以及班级结构的作用,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进行课程学习,同时也能够提高教学者对教学任务的钻研能力。对于不同地区、不同教学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育的水平也不相同,一些省市的重点高中,由于环境、资源等各个方面都比普通的学校更加优秀,这就导致了学生接受教育的水平等级不一样,一些乡村的学校,由于没有合适的环境和教育人员,学生们没有机会学习到信息技术。如何解决这样一种贫富差距,是教育者和教育领导所要面临的问题。要解决好这种办法,学校的教育者就要适当降低必修板块教育的内容要求,同时教育局要对各个地区的学校教育资源进行平均分配,让乡村学校能够有更好的资源进行教育。此外,面对各个不同水平的学校,应该以大众化的信息基础教育为主,让每一位学生之间的差距不至于相差太大。

3.3教学人员要建立教学评价体系

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对信息技术更好地进行了解和实践。然而实际上,很多学校的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只是进行单方面知识的“灌输工作”,单方面的演示和操作,学生动手的时间并不多,导致了学生动手的能力不强。且很多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设施并没有及时进行更新,导致不能够将最新、最快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的学习得不到更好的提升。要解决以上问题,就需要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更好地把握课程的教学模式,主要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原则,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坚持必修课程的教授模式之外,还必须要适当增加信息技术活动的课程,让学生们根据兴趣进行课程的选择,通过这种教育方法,让学生巩固课程的掌握程度,并做好反馈工作。学生通过这样的练习掌握学习的准确度和综合得分,同时也能够对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知识进行考察,对学生的信息技术素质进行综合考察。

结束语

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信息掌握水平,它不仅让学生及时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还能够让学生更好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交流合作,有效拓展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总而言之,积极推行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改革,将新的教学理念融合到实际的教学当中去,能够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通过对教育课程内容的调整,采取客观的评价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的素质。

参考文献

[1]贺 斌.实践与反思,论高中信息技术教育[J].现代阅读.2011.10(10).

[2]王 园.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探讨[J].软件导刊.2007.05(07).

[3]周行满 . 信息技术学科差异教学的几点思考[J]. 中小学电教(下).2011.06(07).

上一篇:套类零件热处理变形开裂的预防与处理 下一篇:灌注桩“食道癌”病因及创新治疗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