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 温州人赢了犹太人

时间:2022-07-13 08:18:05

中国人闯荡法国,靠的是菜刀、皮刀和剪刀。温州人在巴黎抢过了犹太人的天下,而华人集中式的商业片区经营方式,则在不断的争议中争取自己的位置。

“尊敬的领导、同胞、朋友们:请您便后冲水,保持厕所清洁!勿将手纸、烟头等杂物扔进马桶中!”巴黎10区“川外川”菜馆,一张简体中文告示贴在楼梯拐角处。

“禁止抽烟!违者最高罚款可达203欧元。”巴黎13区中国城的伯爵酒店,一张繁体中文告示贴在电梯口。因“病”滞留巴黎的温州市鹿城区委书记杨湘洪、赴法考察短暂“滞留”的上海市卢湾区副区长忻伟明,同许多混在法国的中国人一样,经常会遭遇如此的文明警示。

在距巴黎140公里的诺曼底区鲁昂市,林太的“东海龙珠”中餐馆里看不到这样的提示,这里只有招财猫、金鱼缸、财神爷、土地龛、山水画和缠着塑料枝叶的水泥树。林太是温州人,在改革开放之后兴起的出国移民潮中,她随丈夫来到巴黎,先在服装厂打工,后在鲁昂市郊开皮包零售店,直到5年前才开了这家中餐馆。

据《欧洲时报》统计,欧洲目前约有150万华侨华人,其中法国有40万,人数最多,上世纪80年代陆续移民经商的浙江温州、青田人占去一半,剩下的40%则为上世纪70年代移民的东南亚华侨华人,还有一两万的留学生。

巴黎的温州人

鲁昂位于法国西北部,靠近英吉利海峡,号称是“悬崖边的城市”、“法国陶瓷中心”。每年七八月是林太最忙碌的时期,此时正是法国的黄金度假期。这时,头发染成褚红色、耳吊两只大圆耳环、身穿绣花红绸上衣的林太,会一边堆出一张笑脸,一边用简单的法语或英语问候欧美、日本游客,一边用戴着四只戒指的手快速写好点菜单。而她的丈夫和姐姐,因为不会法语,只能端茶递菜。

林太说,一年生意最好的一天是“情人节”。餐馆营业遵循法国作息,周一关门歇业,其余每日上午n点开门,下午2点关门,晚上则是7点营业到11点半或12点。在鲁昂,有30多家中餐馆和外卖店,老板多是温州人。

从北方的里尔、东部的格勒诺布尔,南边的马赛到西南的波尔多,从中餐馆、皮包店、首饰店、服装店到小超市,到处都是温州人。最多的温州人是集中在大巴黎,占据着巴黎3区、13区“中国城”、20区“美丽城”和巴黎北郊的欧拜赫维里耶市。生意涉及餐饮、皮具、服装、首饰、进出口、仓储物流、旅游、计算机、地产、烟吧、商业刊物等,尤以服装皮具、餐饮业为盛。开中餐馆一直是混在法国的中国人的主业。“中国人走到哪儿,中餐馆就一定会开到哪儿”,法国有8000多家中餐馆,其中6000家都开在了大巴黎地区,其中粤菜、温州菜、上海菜、川菜最为流行。

《欧洲时报》报道说,中餐业目前已经进入“低迷期”,越来越多的温州人转而从事进出口贸易,“一只脚踩在温州,一只脚在欧洲发展”,大巴黎区的贸易公司接近2000家。此外,还有许多主要服务华人的食品批发和零售、店面装修材料设备、法律和财务咨询、旅游、翻译、小吃店、美容理发、中医诊所等。少数的华人成为律师、科研人员、医生,开始步入主流社会。

去年5月,温州商人投资拍了一部《温州人在巴黎》的电视剧,讲述出一段老中青三代温州人的巴黎创业史。事实上,温州人在巴黎。就是一部温州人PK犹太人的活生生的商业史,这两个血液里天生就流淌着商业DNA的族群,到底会鹿死谁手?

巴黎3区的市长街、庙街,过去曾是犹太人的天下,如今,全是温州人和青田人开的首饰、皮具、服装、旅游纪念品等批发零售店。1970年代末,温州人以家庭团聚、继承遗产和旅游探亲等方式来到巴黎,将11区变成了“华人服装一条街”,将12区的圣・马丁街变成了“华人童装批发街”,池万锋和陈建友两个温州人成为巴黎童装业界的牛人,蒙加莱街则成了闻名全法的“计算机一条街”……

目前,以温州人为主的华人在巴黎11区和2区开设了1100多家纺织品服装进出口公司,打破犹太人垄断市场的局面,成为中国纺织品在法国乃至欧洲销售的主力军。有消息称,法国市场70%的纺织品服装进出口生意由华人控制。

巴黎20区脏乱差的“美丽城”(BELLEVILLE),原来仅有少数东南亚华人经商,1985年后,随着温州人进入,如今处处是制衣制革。餐厅外卖、理发、豆腐、鲜花、蛋糕、金饰、杂货食品、中药店和书店,超市里经常能买到东海的黄鱼、应季的杨梅……

巴黎北郊的欧拜赫维里耶市。1970年代末,精明的犹太人利用废弃的厂房仓库做批发生意,但到了1992年,温州人成为犹太人的噩梦,如今,这里99%的店铺都是温州店,到处都是温州人开的钟表、眼镜、打火机、日用百货、礼品、床上用品、服装批发店,只剩几家实力雄厚的大型犹太人批发公司还在继续经营。

“温州人很能吃苦,而且抱团取暖,”法国金棕榈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李元元认为,这是温州人成功的两大因素,但是,文化水平低,语言不通又成为温州人蜷缩在华人圈子里的两大障碍,有的人在法国呆了十几二十年,甚至还不会一句法语,几年前,李元元曾教过两三个温州餐馆老板的小孩钢琴课,“他们愿意花钱让小孩学钢琴,给他们最好的教育,希望孩子超过他们,有更好的前程。”

“只要赚钱他们什么都做,而且不太有职业道德,”法国图尔大学音乐系音乐文化遗产专业留学生任姣莉举了个例子,“温州1人之间,同样是经营服装,他一看你这衣服的款式好卖,好,明天他就专门去那家批发商找来一模一样的衣服,然后标更低的价钱。只要赚钱就可以,至于赚多赚少就不管了。”任姣莉认为,温州人虽然沉溺亲情社会,却内耗严重,做生意时不像犹太人或阿拉伯人一样会主动联合,形成价格联盟。

“三把刀”的移民史

一种流传甚广的说法是,中国人闯荡法国,靠的是“三把刀”:“菜刀”(餐饮)、“皮刀”(皮革)与“剪刀”(裁缝、美发)。第四把刀就是:开杂货铺,货源主要来自中国的廉价小商品。

中国人最早是什么时候开始移民法国?在巴黎做电脑生意的张海萍清楚地记得,去年4月,法国电视5台曾播放了一部名为《凡尔登战壕里的中国人》的纪录片,里面讲道,一战期间,14万中国人以“参战华工”的身份来到法国,战后有3000人左右定居法国。曾经驻法四年的外交官徐波在《法兰西印象》一书中证实了这一说法,“一战华工史开创了华侨旅法的创业史。”

“没有返国的华工来到塞纳河左岸,离巴士底广场百来米的里昂火车站,从而形成了巴黎第一个华人聚居区。”徐波分析。此后中国人陆续移民法国,以浙田人居多,原因是青田土地贫瘠,却盛产蜡石,青田石雕在“巴拿马世界博览会”上得奖后,价格飙升,青田人于是纷纷出国贩卖青田石雕谋生。

目前,巴黎的华人聚居地有三处:3区、

13区的“中国城”和20区的“美丽城”。3区以浙江的温州人、青田人为主。这里遍布浙江土特产商场和温州风味的小吃店、中餐馆,更多的是皮革厂商,批售皮制钱包、手袋、男女皮带等等。20区“美丽城”的华人,大多来自柬埔寨、老挝,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则以下岗潮后的东北人、温州人为主。13区“中国城”的华人,绝大部分是1975年因印支战乱逃难至法国定居的华人,“他们中许多人以前是船务公司的董事、戏院老板,或者珠宝行少东,但他们没有怨天尤人,而是从餐馆的跑堂做起,从零开始第二次创业。”徐波写道。其中潮州人最多,其他则来自香港、澳门、泰国、新加坡。因此,这里最具东南亚特色,这里的餐馆可以品尝粤菜、潮州菜,还有越南、越北、泰国、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印度和日本的风味餐。

主要以探亲、留学生、访问学者身份或偷渡移民法国的中国人,一直面临身份合法化以及融入主流社会的两大难题。任姣莉曾经是法国宪兵队的指定中文翻译,她的主要职责是在法院开庭审理非法移民案时,为被抓获的非法中国移民进行翻译。她所翻译过的“黑工”案例有,被人控制在超市偷东西的孩子,装修工人,洗碗工,大厨,前台服务员。“每次翻译回来,我都会连续几天甚至几个礼拜心情不好,我不理解,为什么就是为了挣一点点欧元,找不到工作就要翻垃圾桶,睡大街上,被人喊来喊去;找份工作也要到一个暗无天日的地方去,不敢露出头来;一些年轻貌美、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姑娘,就为了拿一个法国居留证,不惜低三下四地找一个法国人同居。这些都让我都很伤心。”

除了黑在法国的中国人让法国当局头疼外,大量廉价中国商品的涌入,华人集中式的商业片区经营方式也引发了法国商家及居民的排华情绪。2003年5月,巴黎11区区长乔治・萨尔(Georges Sarre)带领全体区政府公务员罢工,抗议部分华侨的服装业垄断社区,造成街区商业单一化,影响居民日常生活。运货车阻碍交通,工人乱丢纸箱和垃圾,周末做工噪音扰民,将传统的咖啡吧、面包房、花店、药房挤垮,推高店铺和出租屋租金等是其中的几大诱因。

除此之外,华人难以融入法国主流社会也造成彼此的深深隔阂,到今天,50岁以上的法国人对中国的认知还停留在《丁丁历险记》。一个叫伯纳・圣若弘的法国人曾在网上发表一篇题为《12亿火星人》的文章。他就其在中国的见闻,将中国人描写成一群不讲个人卫生、不懂礼貌、大声喧哗、吃狗肉、到旅游景点照人不照景的12亿火星人。

徐波也在《法兰西印象》中对法国人和中国人进行了对比:法国人贪玩,中国人爱干活。法国人不太攒钱。不会为钱而拼命工作,中国人善于节俭持家,一分钱掰成两半花,脑子里整天装的是工作、家庭和孩子。法国人好社交,善于交际,爱聊天。中国人木讷少言,谨记“欲讷于言”的古训和“祸从口出”的忠告。法国人请人吃饭、去银行办事、修车、看病、理发、下馆子都要预约。因公登门要预约,中国人喜欢突然造访。法国人不刺探个人隐私,中国人爱管闲事,将为年轻人物色对象当成责任和道义。

法国《费加罗报》前驻京记者沙伯龙也认为,中国人不善于对外沟通与交流,在法国公众中造成难以打交道的印象。在巴黎的社交场合,中国和中国人甚至成为有学问和难懂复杂事物的代名词。

“中国人努力工作,努力赚钱,为的是达到个人生活安逸,却不会想到为社会做一些贡献。所以,法国人对中国人的评价就是安分守己,不闹事,但是融入差。”李元元说,近几年,这种状况正在得到改变,2008年初,在法国的市镇选举中,巴黎大区创纪录地出现了5张华裔面孔,而其中呼声最高的陈文雄成功当选为华人聚居的巴黎13区首位华裔副区长。参加巴黎20区区议员选举的华裔参选人蔡垂彪表示,长期以来,华裔一直重商轻政,对当地政治生活不感兴趣,甚至漠视各自的选举权,“华人要想有作为,就要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增强话语权”,法国华裔问题研究专家皮卡尔评价:“这是一个十分积极的现象。”

上一篇:京津国际人:中国上班,全球出差 下一篇:新能源未必就是新财富 18万亿元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