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暴力”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及干预对策研究

时间:2022-07-13 07:57:09

【前言】“语言暴力”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及干预对策研究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3.同伴的闲言碎语。在同学之间,由于交往中会出现各种矛盾,于是就有学生在背地里给别人取绰号,公开别人隐私,讽刺挖苦他人,取笑他人的生理缺陷。如;“黑猪”,“菜鸭子”,“她很贱,别理她”,“穷光蛋,可怜虫”,“什么都不会,真是太笨了”,“这次他能考好,...

“语言暴力”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及干预对策研究

语言是人类沟通交流的工具,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心灵感应的纽带。语言和暴力本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可是“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组委会公布的一项调查却把它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调查显示:“语言暴力”以高达81.45%的得票率位居“最急需解决的校园伤害”榜首,“语言暴力”甚至比体罚更让学生们深恶痛绝。的确,语言已成为一种道德暴力的工具,口水已成为一种毒液,这把“不沾血的刀”给学生们带来了悄然无声的杀伤力,给学生心理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如何预防和杜绝“语言暴力”的发生,已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普遍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一、“语言暴力”的表现形式

所谓“语言暴力”,就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以非体罚的方式惩罚学生,用语言攻击来伤害学生心理的行为,其主要表现在:

1.教师的冷言冷语。在学校里,有的老师常用带有讽刺性、侮辱性、藐视性、污秽性的语言贬损学生,以不恰当的方式消极而片面地评价学生,给某些学生贴上“差生”或“坏学生”的标签。如:“不学习,就滚出去”;“你真是狗改不了吃屎”;“你没有权利在我面前狡辩”;“世界上没有你这么笨的蠢猪”等恶语。

2.家长的厉声呵斥。在家里,有的家长看到孩子取得一点成绩时,便说;“别忘乎所以,某某比你强多了”;当孩子成绩不理想时,又骂“你怎么这么没用,猪都比你聪明”;当孩子做错某件事了,家长又对孩子不负责任,夸大其词地全盘否定“你是哪根筋不对啊,老是找麻烦,这样下去,你老子的面子都丢尽了”,“你是个混蛋,我们只当没生你”,以此来威胁、恐吓孩子。

3.同伴的闲言碎语。在同学之间,由于交往中会出现各种矛盾,于是就有学生在背地里给别人取绰号,公开别人隐私,讽刺挖苦他人,取笑他人的生理缺陷。如;“黑猪”,“菜鸭子”,“她很贱,别理她”,“穷光蛋,可怜虫”,“什么都不会,真是太笨了”,“这次他能考好,肯定是抄人家的”等人身攻击。

4.社会的讽刺挖苦。在社会大环境下,学生也面临着来自四面八方的语言压力如;“那个学校出来的学生,都是人渣”;“千万别与某某交往,会把你带坏”;“他们都是些垃圾,都是差生”;“如果你像某某孩子,你就惨了”等歧视性语言。

二、“语言暴力”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及其危害

1.导致学生自尊心受挫、自信心缺乏。“语言暴力”是一种“软暴力”,是有别于“硬暴力”的另一种教育暴力形式。学生在“语言暴力”的长期威慑下,自尊心会受到极大的伤害,人格受到侮辱,自信心也会随之丧失。这些“语言的毒液”、“不沾血的刀”从根本上会给孩子带来威胁性和毁灭性的打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孩子心理比较脆弱,其自尊心像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那样,弄不好就会抖落,对待它,我们应十分小心。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的安全感、自信心都不具备了,那还谈什么发展,还谈什么成才,还有什么能力去面对未来的挑战,最终导致教育效果适得其反。

2.导致学生自卑感增强,失败体验增多。研究表明,成年人的心理问题绝大多数与幼年时心理所遭受的创伤有关,孩童时代的“语言暴力”是构成整个人类社会暴力的基础。那些经常遭遇“语言暴力”侵袭的孩子,发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当这些学生被贴上“差生”或“坏学生”、“不可救药”的标签后,就会挫伤他们努力向上的积极性,产生自卑心理,感到自己处处不如人,一旦消极的心理暗示增多,便会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厌学、逃学,变得消极、颓废,失败接二连三,恶性循环,一蹶不振。

3.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形成逃避心理。作为“语言暴力”施暴对象的学生,他受到什么样的心理伤害以及伤害的程度究竟有多大,在许多情况是难以被发现的。因此,西方心理学家又把“语言暴力”称为是“看不见的灾难”,正是由于“语言暴力”对学生的伤害具有内隐性,因而这种伤害的阴影有可能伴随受害者终生。台湾著名作家三毛少年时因数学成绩不好,而被老师责骂,敏感而自尊的三毛因此患上了自闭症,在自己的房间里一呆就是七年,再也不愿去学校。直到成年,三毛回忆起来还心有余悸。在“语言暴力”之下,有的学生人际关系变得紧张,个体被排斥在群体之外,处于一种孤立、冷漠的状态,久而久之,逐渐与班集体以及老师疏远。为了保护自己避免受更多的心理伤害,他们不愿与别人沟通交流,独来独往,进而形成人际关系逃避心理。

4.产生焦虑抑郁心理,丧失生活勇气。中国的孩子大多是在呵斥声中长大的,很多孩子都清楚地记得老师、父母、同学是如何用语言深深地伤害到自己。而许多家长、老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责备、呵斥和抱怨声中长大的孩子更容易产生焦虑、抑郁心理,他们常有一种内心紧张不安和恐慌为主的不愉快的情绪障碍,对人待事十分敏感,谨小慎微,由于过于担心害怕,他们往往显得焦虑不安,常有大难临头的感觉。严重者抑郁成疾,在内心难以承受精神重负之下,丧失生活勇气,引起自杀现象发生。

5.造成人格情绪障碍,导致心智失常。“语言暴力”虽然从表面上不具备暴力的特征,但是它对学生人格心理发展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长期的,不可估量的。心理学家认为“语言暴力”对孩子造成长期性格影响,主要有两种表现:一种是形成“退缩性人格”,即孩子在高压下往往回避问题,回避现实,不敢与人正常交流,容易形成内向、封闭、自卑、多疑等人格特征;另一种是形成“攻击性人格”,即孩子在受到“语言暴力”之后,性格变得暴躁、易怒,内心充满仇恨、逆反,为了发泄不满,而对他人和社会采取过激行为,直接影响和危害社会,害人又害己。

三、预防和消除“语言暴力”的干预对策思考

1.学校干预:大力提倡“赏识教育”,规范教师一言一行。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因此一切教育的行为都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

第一,作为教师应对学生充满人文关怀,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关注、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大力倡导“赏识教育”,重视学生个性的自我张扬,以一种激励表扬,欣赏为主的鼓励性评价,来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使学生能够自尊、自律、自省、自信。在平等的基础上为青少年创设宽松、愉快的成长环境,不仅可以有效的消除和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而且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

第二,要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职业道德修养。教师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来的暴力倾向,是他们内心心理状态的一种反映,他们在一种不自觉的状态下转移着自己的这些不良心理情绪,这些情绪连作为成人的教师们都承担不起,何况那些心灵脆弱的孩子又如何承受得起呢?须知,只有心理健康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因此,除了要通过教育制度的调整来降低教师的压力外,还要建立健全教师的心理教育机制,让教师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掌握心理学知识,有效进行自我调节。俗话说:正人先正己,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不断优化自身形象,把外树形象与内强素质结合起来,以良好的师德师风感召和熏陶学生。教师要学会爱的艺术,台湾著名教育家高震动先生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而能爱那些有问题的学生的老师更是神中之神。教师要用真诚的爱去实现与学生平等的沟通、情感的共鸣、脉搏的共振,意识的同流,用爱走进学生的心灵,拉近师生的距离,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第三,要规范教师的言行。教师是思想的传播者,行为的引导者,形象的塑造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的一言一行恰恰是最需要严肃对待的。作为教师应充分认识“语言暴力”的危害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建立严格的从业资格规定,以保证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同时要采取必要措施,制订有关条例和教师忌语,严加管理,把带有讽刺性、污辱性、过激性、恐吓性、指责性、训斥性、污秽性的语言,统一视为“语言暴力”,并把“教师忌语”列为先进评选,职称评定,师德考核的重要内容,尽快予以推行。只有采取“标”、“本”兼治的方式,才能有效地防止和遏制“语言暴力”的泛滥。

2.家庭干预:提高父母自身修养,修正不良育儿方式。父母是孩子人生道路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最值得依赖的人,热爱孩子是父母的天职。但怎样去爱,如何去教育却有大讲究,任何情况下,父母都不应用讽刺、挖苦的语言方式去伤害孩子,不应该对孩子实施精神虐待,如果那样做,则是父母的失职,是家庭教育的失败。儿童心理教育专家认为,孩子性格的养成是从小潜移默化培养出来的,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无疑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须知,那些具有轻视、侮辱、贬低孩子的话语和行为是十分不利于孩子发展的。作为家长,首先要不断提高文化素质和自身修养,提倡科学民主的育儿方式,及时修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做孩子的榜样。父母应从尊重孩子的主观愿望和实际能力出发,合理调整自己的期望值,注意孩子在情感方面的需求,多与之交流。对孩子的教育重在防微杜渐,因势利导,而不是处处指责,事事挑剔,更不是时时咒骂,部分父母应尽快摒弃那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以诱导、亲切、善意的方式对待犯错的孩子,使孩子的性格、人格在童年时期得以正常发展。其次,父母应懂得语言艺术,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家教成功的父母,是深悟“良言”的妙用,他们善于观察与揣摩子女的心态处境,然后选择时机有针对性地用“良言”抚慰、温暖、激励孩子,善于用“良言”去挖掘孩子的闪光点,扑捉孩子的进取心,为孩子营造自由翔的天空。

3.个体干预: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增强耐挫心理素质。少年儿童是社会发展的接班人,他们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祖国的未来。然而他们在社会环境中又是弱势群体,是“语言暴力”的承受者,通常情况下,他们表现得是更多的无奈和伤心,甚至没有能力去抗争。其实,大家都应该明白,不论是孩子,还是成人,每个人都具有独立的人格,人格上都是平等的,任何人都不应该也没有权力去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摧残学生的自信心,妨碍学生的健康发展。作为学生应不断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在发生类似事件时,决不能忍气吞声,应该学会用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制止事件的进一步发展,无论施暴者是老师、家长、还是同学,都应该大胆地告诉施暴者:“你的行为已经对我造成了伤害”。此外,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要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与人和睦相处,养成尊重他人、礼貌待人、团结友好、知错就改的良好品格和习惯。要不断磨练自己的意志,增加心理耐挫的能力。对于一些善意的批评和意见,要心平气和地接受,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不断成长和进步。

4.社会干预:共同关心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育人氛围。杜绝“语言暴力”需要教育部门、老师、家长、同学的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青少年既是一个独立的人,又是一个社会的人,既属于某一个家庭,也属于这个社会。因此,全面、全身心地保护这些孩子不再受心理的伤害,提高老师、家长、学生、同学和全社会的文明意识已成为当务之急。全社会都应该认真贯彻《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提倡文明用语,少一些讽刺和挖苦,多一些耐心和友善,少说一些“暴力语言”,多说一些“你行”“你很棒”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到社会对他们的认同和鼓励。总而言之,我们每一个人都应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向任何形式的“语言暴力”说“不”,让“语言暴力”远离学生,还给他们一个纯净和谐的空间。

注:此课题为2005年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其他参与人:江凤兰、王献敏。

(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学院社科部)

上一篇:声乐教学中歌唱性特点的养成 下一篇:高校课程社会评价与毕业生质量社会评价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