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西柏坡精神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时间:2022-07-13 06:48:56

浅论西柏坡精神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摘要]西柏坡精神和科学发展观都是在党和国家处在重要历史转折关头,从大局和长远利益出发,高瞻远瞩,居安思危,着眼未来,切中要害,提出的具有前瞻性和导向性的执政理念。科学发展观是对西柏坡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两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脉相承的政治智慧。在今天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弘扬西柏坡精神。

[关键词]西柏坡精神;科学发展观;关系

在60多年前,以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西柏坡―这个偏僻小山村,培育铸就了具有深远影响的西柏坡精神。改革开放新时期,、等中央领导同志数度亲临西柏坡,重温“两个务必”的谆谆教诲,高举旗帜,继往开来,党的十七大更是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西柏坡精神与科学发展观之间,存在着本质、内在和必然的联系。所谓本质的联系,是由党的纲领、章程、宗旨和任务所决定的;所谓内在的联系,是因为两者在内涵上,蕴含彰显了五大精神。在当前,学习树立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必须弘扬伟大的西柏坡精神。本文拟从西柏坡精神的诞生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两者共有的精神实质;以及弘扬西柏坡精神,对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推动促进作用这三个方面,作以简要论述。

一、西柏坡精神的诞生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西柏坡,地处河北省平山县太行山东麓,滹沱河北岸,它作为中国革命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不仅“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中国命运定于此村”。在这里,同志和他的战友们领导了全国运动,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召开了“九月会议”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筹划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尤其宝贵的是,面对即将到来的全国胜利,面对进城赶考、管理国家、发展生产的崭新课题,针对某些党员干部思想上出现的骄傲自满、以功臣自居、贪图享受的思想倾向,同志谆谆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糖衣炮弹的袭击”,永远保持共产党人的本色,将革命进行到底。从而孕育诞生了一种适应历史转折、符合时代要求的革命精神――西柏坡精神。西柏坡精神的灵魂是“两个务必”,核心是“拼搏进取、团结求是、艰苦奋斗、为民造福”。这构成了西柏坡精神的完整体系,“拼搏进取”是西柏坡精神的根本特色。“团结求是”是西柏坡精神的统领,是产生这一精神的首要条件。我党正是坚持了这个前提,发扬了民主和谐的工作作风,与社会各界同心同德,完成了建立新中国的重任;“艰苦奋斗,谦虚谨慎”是西柏坡精神的重要内涵。“为民造福”是西柏坡精神的核心,无论是进行、组织战略决战,还是筹划建国大计,无论是坚持当时条件下的以武装斗争为中心,还是及时明确入城后“以生产建设为中心”,党中央在西柏坡时期的一切活动都是为着这样一个目的,这是同党的宗旨要求相一致的。它集中回答了“如何迎接全国解放”、“要不要继续奋斗”和“怎样奋斗”、“为谁奋斗”的问题。

半个世纪之后,我们跨入了崭新的二十一世纪。世界形势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面临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我们既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又处在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变化较大、面临困难和挑战较多的时期。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如何科学合理地摆布中央与地方、长远和当前、速度与效率的关系,有效破解环境和能源的瓶颈制约,使改革、发展和稳定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成为摆在全党面前的重大课题。与此同时,党的自身建设也面临着许多新课题新考验。党的作风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出现了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甚至、腐化堕落等现象。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克服,就会严重削弱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损害党群干群关系,动摇党的执政地位。面对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面对日益增大的资源环境压力,面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面对一些地方不时出现的不稳定因素,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十七大上提出,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这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继续,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它要求全党站在完成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将全党上下的意志和行动,统一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实践上来,落实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好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实际行动上。科学发展观对“什么是发展”、“靠谁发展”和“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等问题,做出了科学明确的回答。

由此可见,尽管西柏坡精神和科学发展观诞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时代背景,二者所针对和着眼解决克服的具体问题也不尽相同。但都是在党和国家处在重要历史转折关头,从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高瞻远瞩,居安思危,着眼未来,切中要害,提出的具有前瞻性和导向性的执政理念。秉持西柏坡精神和科学发展观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纯洁性、先进性,对我们党更好地顺应人民、时代和社会的新期待、新要求,密切党同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对促进巩固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和执政地位,对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西柏坡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

一切为了人民,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置于高于一切的地位,一心一意为人民谋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西柏坡精神和科学发展观共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脉相承的政治智慧。两者兼具以下五种基本精神:

1、直面挑战、与时俱进的精神。党中央进驻西柏坡期间,解放战争已进入第三年,敌我力量对比虽在数量上仍表现为敌优我劣,但加上人心向背和质量对比,我方已占优势。正是这种形势下,我们党发出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号召,用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鼓舞人民,藐视敌人,夺取胜利,毅然发动了三大战役,展开了空前决战。

今天,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人民生活普遍改善。但与此同时,更加注重效益,扭转克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快速发展的苗头,应对愈加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新课题。而打好这场硬仗,其意义决不亚于当年的三大战役。

西柏坡精神和科学发展观,都是实事求是,有的放矢的产物,两者共同体现了我们党直面挑战,与时俱进的精神。

2、居安思危、防患未然的精神。三大战役胜利后,全国胜利己成定局,面对纷杂万端的社会矛盾,我党以敏锐超前的洞察力,适时提出两个“务必”,要求在夺取政权后,警惕糖衣炮弹的袭击,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同样,科学发展观也是在对当前形势和未来发展科学预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当前,我们提出要着力解决能源浪费、环境恶化等问题,无异体现了居安思危、防患未然的精神。超前意识,及早防范的前瞻性和警示性,是西柏坡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又一共同特点。

3、奋发进取、勇于探索的精神。党中央离开西柏坡,进驻北平前,把它视为“入京赶考”,并提出“只能考好,不能失败,不做李自成”的要求。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党中央提出了创建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其奋发进取,勇于探索的精神,贯穿始终,一脉相承。

4、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精神。在西柏坡,面对胜利的曙光,明确告诫全党:“现在敌人已经彻底孤立了,但是,敌人的孤立并不就等于我们的胜利。我们如果在政策上犯了错误,还是不能取得胜利。”指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在七届二中全会上,他要求全党,要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防止和克服骄傲自满,以功臣自居、停顿起来不求进步、贪图享乐等思想,要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防止糖衣炮弹的袭击。并提出了“不给领导者祝寿;不送礼;少敬酒;少拍掌;不用党的领导者的名字作地名、街名和企业的名字;不要把中国同志和马、恩、列、斯并列”等六条规定。

今天,相对那个年代,我们的工作、生活环境有了极大改善。党中央一再告诫全党:优势和困难同在,机遇和挑战并存,艰苦奋斗的传统决不能丢。并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条例,严格控制公费出国、公费旅游、车辆配备和楼堂馆所建设,要求党政机关带头节能降耗,降低压缩行政开支成本。这无疑是对西柏坡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5、为民造福、改善民生的精神。人民的利益是我们党的最高追求,我们党80多年的光辉奋斗历程,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力量源泉,胜利之本。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如何,是关系到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和党的生死存亡的一个根本的政治问题。在西柏坡,党中央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改善民生,造福大众。1947年7月至9月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真正实行了“耕者有其田”,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的根基,领导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康庄大道。

今天,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党提出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了解民情,体察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诚心诚意为群众谋利益。国家破天荒地减免以往看来“天经地义”的农业税,坚持实行粮食收购保护价政策,并逐年提高对农民的种粮补贴标准,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免收学费,组织农民参加农业合作医疗。最近,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由此足见,为民造福、改善民生、想民为民惠民爱民,是西柏坡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精髓所在。

总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西柏坡精神的诞生虽然相隔60多年,其时代背景大不相同。但两者之间却存在必然的内在联系。保持本色,艰苦奋斗,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基础是二者共同的着眼点。执政为民,富民强国是二者共同的理想和追求。科学发展观是对西柏坡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两者都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脉相承的政治智慧。

三、弘扬西柏坡精神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证

西柏坡精神和井岗山精神、延安精神一样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体现,弘扬西柏坡精神,坚持“两个务必”,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和思想保证。

谦虚谨慎,不骄不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前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效率优先,好中求快,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勤廉为民,反腐倡廉,和谐稳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证。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到2010年,我们要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党要继续带领人民取得新的胜利,就必须大力倡导先锋意识,牢记两个务必,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和弘扬西柏坡精神。

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求全党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就要求我们时刻牢记“两个务必”的谆谆教诲,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立足长远,持续发展,要求全党艰苦奋斗,克勤克俭,力戒贪图享受。艰苦奋斗是我们必须始终高扬的一面旗帜,是我们党防腐拒变长期有效的一剂良药。实践科学发展观就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永远保持革命战争时期的艰苦奋斗精神,弘扬西柏坡精神,防止铺张浪费、骄傲自满和以功臣自居、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的情绪。

平衡利益,共建和谐,要求全党依靠群众,一心为民,力戒特权腐败。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廉洁勤政是和谐稳定之基,而稳定是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公生明,廉生威”,只有廉洁勤政,才能增强各级领导班子的号召力和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才能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纯洁性和先进性,才能经得住长期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开展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就是要求每一名党员以身作则,坚决同各种腐败现象作斗争。要勤学习、重修养、讲慎独、严自律、经受住权力、金钱和美色的考验。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从政,踏踏实实做事。真正做到仰不愧党、俯不愧民、外不愧友、内不愧心。而这也正是西柏坡精神的精髓所在。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只有继承和发扬西柏坡精神,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体贴群众冷暖,才能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为群众谋利益,永保社会的和谐、稳定。

笔者认为,由于时代不同,其所面临的社会问题不同,西柏坡精神和科学发展观在表述上各有侧重。相比而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更丰富,要求更全面,标准更严格,目标更远大。但这并不表明,西柏坡精神的过时和落伍,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进一步弘扬西柏坡精神,仍然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1版。

[2]《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

上一篇:特色办学为发展开创阳光大道 下一篇:建国两个三十年人的解放比较及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