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儒家伦理与苏武精神之关系

时间:2022-05-05 09:16:52

浅论儒家伦理与苏武精神之关系

摘要:苏武精神的实质是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儒家伦理是苏武精神的思想基础,苏武以自己的人生践行、彰显和提升了儒家伦理。

关键词:苏武精神;儒家伦理;关系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8-0252-02

0引言

中国当代著名思想家张岂之先生指出:“苏武是中国西汉时期‘国格’的倡导者和实践者。”①笔者认为,这一论断不仅是对苏武爱国精神的一种历史定位,也揭示了苏武精神和儒家学说之间的一种历史渊源关系,儒家伦理成就了苏武精神,苏武精神提升了并彰显着儒家伦理。

1苏武爱国情操与民族气节

苏武(前140─前60年)字子卿,陕西武功人,官拜典属国,赐爵关内侯,是西汉时期杰出的外交家和民族英雄,他受命出使匈奴羁留十九年,却始终持节操守、不辱使命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震撼古今。

西汉初年,北方匈奴经常南侵,汉朝鉴于国力不强,采取和亲政策换取短暂“和平”,以休养生息,积蓄国力。到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全面反击匈奴,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此后双方时有局部战争,多次互派使节彼此暗中侦察,也互扣使节多批。公元前100年,且刚刚立为单于,唯恐受到汉的袭击,就全部送还汉使。礼尚往来,汉武帝遂派遣苏武以中郎将身份出使匈奴。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天汉元年),苏武奉命持节与副使张胜、假使常惠,募士百余人出使匈奴,顺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赠以厚礼,以示答谢和修好之意。正当苏武完成使命准备归汉之际,适逢副使张胜瞒着苏武卷入匈奴内部谋反事件泄露。当苏武得知副使张胜卷入的匈奴内部谋反事发后,首先想到的不是个人的安危,而是国家的荣誉,“见犯乃死,重负国”(《汉书・苏武传》),当即以自杀来维护国家的尊严,时被张胜、常惠劝止。当卫律召武受辞时,苏武再次引佩刀自刺,以至“气绝、半日复息”,在卫律等的抢救下才挽救了生命,再次体现了苏武以民族尊严为重的气节和以死殉国的决心。单于敬其忠烈,诱逼其降,苏武不屈。单于发怒,先将苏武幽禁于地窖中,绝其饮食,苏武以旃毛和雪而咽,得不死。单于又将他远徙至北海(今俄国贝加尔湖)牧牧抵公羊,声言待到公羊生乳,方许放归。苏武在冰天雪地、荒凉寂寞、无衣无食之境,挖野鼠、吃草籽、掘草根以充饥,牧羊时手持汉节,节旄尽脱仍不释手,始终不辱使命。汉昭帝时复与匈奴和亲,请匈奴遣返汉使,单于诡称苏武已死。后汉使探知实情,声言汉天子在上林苑射得大雁,雁足系有苏武所写帛书,云在某泽中。单于不得已,交还苏武等九人,于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返抵长安。时苏武在匈奴已十九年,当初壮年出使,回来时须发尽白。

苏武不曾领兵于阵前斩杀敌众,也不曾开疆拓土弥望无边,然而这位使臣身上所具有的持节操守、不辱使命、忠于国家、宁死不屈的精神,并不逊于任何一个汉家民族英雄。在匈奴,面对卫律的不公平审讯,他以“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表现出对汉朝的忠心。面对冰天雪地,他决不放弃,啮雪咽旃,矢志不渝,以求完成使命。面对故友李陵言其家庭兄长蒙冤被害,弟弟被逼服毒,“老母终堂,生妻去帷”等不幸,他断然答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同上)简短的言辞包含着不容置疑的决心。在苏武那里,万物可变,汉家节义则生死相随,与日月同辉。即使归国之后未受到与匈奴提供的可相提并论的厚待,苏武也丝毫未有懊悔之意,坚守着对国家的忠心,展现着高尚的节操。

2儒家伦理铸就了苏武精神

苏武所具有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从其思想源头来看,主要是儒家伦理铸就的。

两千多年来,由孔子所创,孟子、荀子等人所发展的儒学,亦称孔孟之道,一直是中华文化的主流与核心。所谓孔、孟之道,就是引领人“效法天道,以立人道。体现人德,以合天德”的大道,其对中华民族人格的形成一直起着决定作用,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思想基础,是中华民族处世立人的精神支柱。

孙中山先生曾说:“大凡人类对于一件事,研究当中的道理,最先发生思想,思想贯通以后,便起信仰,有了信仰,就生出力量。”②也就是说,大凡意志、毅力之培养,其背后必然需要有一坚定不移的信念做为基础,而任何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念之孕育,则是源自对一种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体悟、信奉与坚持。苏武人生的价值追求,就是源自儒家的道德理想与价值诉求。

苏武生当汉景帝之末,其成长时期,正当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际,而苏武出身官宦之家,自幼所习,当以五经为本,其思想必然深受儒学之熏陶。据考证,苏武自幼所学,主要是《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价值观与道德标准影响和决定一个人信念和言行,当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念集中深植于内心时,必然能逐渐蕴酿而升华成为一股无形的能量,这股能量,孟子称之为“气”。而一个人的“气”一旦蕴酿成功,定当转化为大无畏的精神及一股坚强而持恒的无形毅力。苏武壮年奉使北国,经历了九死一生的危难,十九年受尽折磨,却始终不移大志,很明显,应缘自于他对儒家思想的体悟与坚持,进而深化为强固的信仰,再升华而成为孟子所说的凛然“正气”。秉持着这种凛然“正气”,苏武自然也就能展现出其大无畏的精神,孕育出一股持恒而坚强无比的毅力,成就其千古不朽的志节。因而可以这样认为:儒家伦理铸就了苏武精神。

3苏武秉持并提升了儒家伦理

儒家伦理成就了苏武精神,而苏武又以自己的人生践行、彰显并提升了儒家伦理。

《论语・卫灵公》载: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受孔子儒学“生命价值观”之熏陶,历史上造就了无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勇往直前的体现儒家理念而流芳千古的仁人志士,成为人们世代景仰、崇拜的伟大人格之典范,苏武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个。

历史上,道德有两种彰显的方式。一种是用语言文字来表述,如《大学》、《中庸》、《孝经》、《忠经》等。另一种是用人生行动来体现,苏武就是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民族气节”这个概念,践行了儒学伦理的道德价值。客观的讲,一个固守职份,一再坚拒利诱,无视威吓,且不畏死亡的人,已堪称不世出的人中之杰了;而能经得起长达十九年恶劣环境和孤独的煎熬、考验犹不改其志节,若非具有超人毅力的所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其谁能之?两千年前受命出使匈奴的苏武,他全做到了。无怪乎班固为苏武作传,于文末赞曰:“孔子称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有之矣。”苏武在艰困、险恶中所体现的忠贞之节操,所树立的千古不朽之典范,正是维系中华文化中最为珍贵的精神文明长达两千多年的孔子儒学思想之充分体现,是对儒家伦理的价值追求的完美彰显。

不仅如此,苏武还以自己的人生丰富了儒家“人学”思想的内涵,将儒家“人格”提高到了“国格”的高度。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群体意识,其思想基础是国格而非人格。张岂之先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研究儒家学说时,认为先秦儒学只有人格观念,所以先秦儒学可以称为人学。③在中国思想史上,“国格”观念的提出,是中国成为多民族统一国家以后的产物,经秦统一六国,一直到西汉时期,才提出并践行了“国格”观念。董仲舒所讲的“无辱宗庙,无羞社稷”(《春秋繁露・竹林篇》),强调了对西汉王朝的忠心。司马迁在其不朽名著《史记》中,讲了一句名言:“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他在《蔺相如传》中对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言行给予了高度礼赞,这些就是最早的“国格”观念。苏武持节出使匈奴,在副使张胜参与匈奴内部谋反事发之后,先后两次自戮,两次拒降,表现出他处处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始终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在人迹罕见、无衣无食之境,苏武挖野鼠、掘草根以充饥,牧羊时手持汉节,节旄尽脱仍不释手,始终不辱使命。十九年受尽折磨,却始终不移大志,这是中国古代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以张先生将苏武定位于“中国西汉时期‘国格’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也就意味着:苏武用自己的人生,从实践的层面,拓展了先秦儒学的空间,提升了先秦儒学的层次,将“人格”发展到“国格”的高度。

4苏武精神弘扬了儒家文化

历史上苏武精神的激励、教诲和感染功能,实质上是对儒家文化精华的弘扬。

孔子所创立的儒学,不仅重视理论上的阐述,更注重理念的力行和体现。蔡仁厚先生在其《孔孟荀哲学》绪论中,特别论及“儒家学问的特质”,认为“儒家学问重实践,而不习惯于作概念性的思辩和知识性的论证。所以,儒家之学应该是行为系统的学问,而不是属于知识系统的学问。儒家重视所学的与所做的通而为一,所知的与所行的打成一片,因此主张学行合一,知行合一。这都是重实践的表示。”④这种说法,是符合孔子的儒学精神的,孔子的儒学实质上就是一种教人如何经由“伦理”的落实与“道德”的体现,来充实并圆融现实生活,光耀精神生命的无上价值。

苏武为了民族尊严而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为了国家利益而无所畏惧的民族气节,无限忠于国家和民族的爱国情操,两千多年来一直受到世人敬仰和称颂,并升华为一种民族精神,感染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历史上的精忠报国的岳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辛弃疾等念念不忘祖国统一大业的英雄壮举,以及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陈子昂“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苏洵“贤者不想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忧国、忧民、忧天下之志,无不受到苏武精神的感染和熏陶。而苏武精神实质上是儒家道德价值的典型体现,歌颂和传播苏武精神与气节,实际上就是对儒家文化精华的一种弘扬。

综上所述,苏武精神的实质,就是爱国主义;苏武作为一种道德符号,实质上就是儒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在发掘中华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今天,发掘苏武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所蕴含的道德价值资源,并加以现代转换,对于强化儒家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作用,无疑具有积极的现代意义。(作者系陕西省哲学学会苏武文化研究会理事长、宝鸡文理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苏武研究通讯》主编)

注释:

①转引自苏振武主编:《汉之魂:苏武精神及其当代价值》序言,第2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②见孙中山先生1924年1月27日在广州所讲授「民族主义之第一讲.

③转引自苏振武主编:《汉之魂:苏武精神及其当代价值》序言,第2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④蔡仁厚.《孔孟荀哲学》,台湾:台湾学生书局,1988年版.

上一篇:榆阳区中学体操开展的现状调查研究 下一篇:高等院校体育教师竞争授课之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