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精神生态”

时间:2022-06-02 11:29:36

浅论“精神生态”

【摘 要】精神生态主要研究两个关系:一是精神内各因素,包括信仰、欲望、动机、情感、人生观、价值观等等之间的关系;二是精神与其外部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人的精神内的危机导致了人与其外的危机。本文从精神生态的角度出发,分析《红字》中三个主人公的精神生态,以及各自的精神生态对其命运的影响。

【关键词】精神生态;精神;《红字》

生态批评作为文学批评的方法,其新颖性和跨学科性令评论家们对“精神生态”的理解见仁见智。鲁枢元认为,精神生态学是“一门研究作为精神性存在的主体的人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孙阳和刘金凤认为,它是“指人与其自身的相互关系,人的心灵与人的肉体,人的心灵与人的处境,人的欲求、意向、理想等与人的历史性存在现实性存在之间的冲突与协调。”总之从上述的论述可看出,精神生态研究两个关系:一是精神内各因素,包括信仰、欲望、动机等等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人本身是否处于一种和谐美好的境界;二是精神与其外部各因素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人与自然是否处于一种和谐美好的生态状态。

一、来源:从精神到精神生态

由“精神”这一似乎熟知的概念发展到“精神生态”这一概念,这是一个看似漫长而突然的过程,然而它确实是应时代之需。“精神”是一个古老的哲学范畴。中国古代哲学的精神研究以知行观为特征,为我们展现了“精神”丰富而微妙的涵义及其演进过程。从西周到春秋以及至今,关于“精神”义的思考演变,是理性化与感性化思潮相结合的道路。古代哲学认为,精神独立于物质之外,是精气、元气,无形,从天地万物中生发;它神秘不可掌控,是生命之本原,绵延不断,且力量不可估量。

然而,西方哲学对于“精神”义的界定,是在对工业文明所产生的弊端进行反思而逐渐形成的。相对于中国古代哲学的“精神”义,西方哲学更注重“精神”的理性、逻辑和本质的认识。特别是近代西方哲学,把精神现象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初步系统化的水平。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和黑格尔,他们都把精神单一地理解为人的理性,把它等同于人的思维和以思维为内核的人的意识,等同于人的认识事物本质规律的能力。到了柏格森为代表的生命哲学,主张精神在理性之外还应当包括生命的本能和情绪的冲动、心灵的直觉,逐渐扩大了精神义范畴。

自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类的精神”比以往任何时期对地球生态系统施加了更为巨大的影响。“精神圈“和“岩石圈”、“水圈”、“大气圈”一样,成为地球生态系统中一个几乎占主导地位的因素。略微考察一下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文论的某些著作,可以发现“精神生态”一词并非是毫无根据之说。与精神圈相联系的即是精神生态的引入。在某种意义上,精神圈和大气圈、生物圈等生态系统一样,也要求保持内在生态的平衡。对“精神”和“精神生态”的关注和把握,是以对人的生存和生命的把握为导向的,而精神生态的平衡又对整个人类的生活和地球其他生态系统的平衡具有及其重大的意义。

世纪之交的社会现状和现代人的精神现状已经证明了建立精神生态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我们的精神正在逐渐走向绝地或边缘。在我们致力于重整自然危机和社会危机的同时,或许首先应当绿化的,是当代人类在精神上所遭受的种种污染和破坏,他们焦渴浮躁的心灵,他们失去精神家园的孤独和虚空,以及由此导致的种种精神病症,和自然灾难一样,这也已经面临必须拯救和治疗的危急时刻,精神生态就是希望为此尽绵薄之力,在对人类和时代的精神的批判和建构中实现人的“诗意地栖居”。

二、精神生态解读下的《红字》

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本土作家,《 红字》是他最重要的一部小说。众所周知,霍桑最擅长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探寻人性中的“恶”是他作品中永恒的主题。霍桑认为人类有“ 原罪”, 因此人类有必要“ 以忏悔和善行洗刷罪恶,净化心灵”。由此看来,在霍桑心里,人类“心灵的净化” 极为重要, 它既是人类生存的目的,又是人类生存的方式。一个人能否健康地生存,似乎取决于这个人的心灵能否得以净化。这一点正好与20世纪末兴起的生态学研究不谋而合。如果说自然生态体现为人与物的关系,社会生态体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么精神生态则体现为人与他自身的关系。

《红字》中三个主人公的命运极好地证明了精神生态对个体生命的决定性影响。作为一起通奸丑闻中的三个当事人,他们处理“人与他自身的关系”的方式迥然不同。海丝特・白兰是红字的佩戴者,她的精神世界一直是健康的,正面的。她的内心中充满爱,不仅存在着对丁梅斯代尔的爱情,同时还存在着对女儿珠儿的母爱。对这两种爱,海丝特都是只讲付出,不求回报。爱像阳光雨露一样不断地滋润着海丝特的精神世界,使她的精神体系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因为心中有爱,所以她有行动的力量;而她在行动中付出的爱越多,她的力量就越强大。海丝特在隐忍付出中不断净化自己的心灵,最终她不仅改变了胸前所佩带的A字含义,还成为了世人的楷模。

牧师丁梅斯代尔是通奸丑闻中的男主角,却正好是海丝特的反面。如果说海丝特生活在阳光下,丁梅斯代尔则是生活在阴影中。恐惧与自责一直折磨着他,让他的生命之花慢慢枯萎。一方面,作为海丝特的情夫,他非常害怕自己的身份暴露;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牧师,他就这样挣扎在信仰和罪孽之间,不能自拔。缺乏精神营养的丁梅斯代尔在良心和敌人的双重折磨下逐渐衰弱下去,死亡笼罩着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终于勇敢地站到行刑台上,向众人坦露自己的罪行。这一举动不仅使他摆脱了敌人的魔爪,同时也使他释放了心灵的重负。他终于能平静地离开人世,虽然这平静来得有点晚。

齐灵渥斯是《红字》中的复仇者,是跟“红字”相关的人物中唯一一个死后也没有得到内心平静的人。他本是个受害者,妻子海丝特背叛了他,并生下了情夫的孩子,他理应得到世人的同情。可是仇恨和报复的欲念冲昏了他的头脑,使他丧失了心智,对情敌丁梅斯代尔非人性的复仇使他沦为了魔鬼。他的精神世界满是邪恶,复仇吞噬了他的心灵,成了他活着的唯一目的。因此,丁梅斯代尔一死,齐灵渥斯活着的意义也就不存在了,不出一年,齐灵渥斯便死了。这个不快乐的人,他阴险的复仇不仅毁灭了别人,也毁灭了他自己。

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人就是精神,而人之为人的处境,就是一种精神的处境。”鲁枢元教授也指出:“精神生态在人类世界中的位置,就像爱情在男女世界中的位置。”一个人的精神生态对其处境的影响可见一斑。通过分析《红字》中三个主人公的精神生态,我们可以很容易得出这一结论,即健康的精神生态会对个体和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而病态的精神生态则对个体和环境产生消极的影响。海丝特光明磊落,心态健康,因此,她得以健康地活着,成为对他人有用的人。丁梅斯代尔和齐灵渥斯精神病态,不仅伤害了自己,而且对他人也无益。

三、精神生态:文艺批评的新视域

作为世纪之交一种新兴的文学批评理论,生态学批评虽还处于不成熟的起步阶段,但对于文学批评具有重大的意义。生态批评改变了以往文学批评中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基础,不仅在自然生态领域还在人类精神生态领域,确立起了生态的尺度。而作为人类生命系统的监护者,生态学批评不但必须对人类已经形成的各种心理、感觉、思想等进行调节整理,重新建构生态的心理感觉系统,还必须确立一系列生态系统法则,包括对自然和宇宙的正确认知和人类精神的维护,保障人类精神生态的平衡,促进精神生态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冯芬.从精神到精生态[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1).

[2]余天敏.《红字》中主人公的精神生态分析[J].肇庆学院学报,2012(3).

[3]李显文.浅议精神生态危机的突围[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上一篇:新赛季,他们如何防守 下一篇:生态语言学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