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发展新型“乡村旅游”模式分析

时间:2022-07-13 05:11:37

梅州发展新型“乡村旅游”模式分析

【摘要】旅游业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必然兴起的朝阳产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发展的旅游需求,尤其是以回归生态,回顾自然为特点的乡村旅游,为山区旅游景点开发提供了难得的契机。本文通过对乡村旅游定义、类型、典型代表等方面的介绍,总结得出梅州市旅游业有发展新型乡村旅游的巨大潜力,通过对梅州市旅游业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的分析,提出了梅州建设“乡村旅游”新模式的战略。

【关键词】旅游业;乡村旅游;旅游新模式

一、梅州市旅游业概况

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北邻福建省,西北接江西省,西面连广东省河源市,西南、南面与汕尾市、揭阳市相接,东南面和潮州市相连。辖梅江区、梅县、蕉岭县、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和平远县等6县、1区代管兴宁市。全市面积1.58万平方公里,人口473.42万人。

梅州作为山区市,具有丰富的山地资源,省级风景名胜区2个(阴那山、五指石),省级自然保护区3个(大埔丰溪林场、五华七目嶂、梅县阴那山),部级文物保护单位1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个,市级旅游景区5个(长潭、拌坑、五指石、神光山、叶帅故居),市级重点建设旅游区8个。被列为广东100家假日休闲好去处5个(雁南飞、泥浴山庄、五指石、长潭、拌坑),100家观光新亮点3个(龙鲸河漂流、神光山、叶帅故居)。梅州市利用这些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模式的生态旅游业,虽然起步晚,总量不大,但还是有巨大潜力的[1]。梅州市近年旅游业发展如下表: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梅州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2010年实现旅游接待总人数553.48万人次,比增20.2%,增幅居全省首位;2010年全市旅游总收入54.56亿元,比上年增长17%,增幅居全省首位;2010年旅游总收入约占全市第三产业产值的28.9%,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旅游业还有力促进了餐饮业、住宿业、商品销售和交通运输等行业的飞速发展,已成为全市发展最为快速的行业之一。

二、乡村旅游模式介绍

(一)乡村旅游定义

乡村旅游定义的复杂性不仅源于乡村定义的复杂性,也因为乡村旅游活动的复杂性。意大利撒丁岛地区法律规定,乡村旅游是在非城市区域为满足旅游需求,向旅游者提供的住宿、建筑和组织活动及其他服务等。这是从经营者的角度下的定义,同时此定义将乡村旅游定义为所有非城市区域的旅游活动,过于宽泛。Dernoi对乡村旅游和非城市旅游进行了区分。Oppermann认为乡村旅游是在人类永久居住的,以农业活动为主的非城市区域进行旅游活动,同时他也认为在城市中心区和旅游胜地、休养地的旅游活动、“第二个家”都不属于乡村旅游[2]。

国内学者也对乡村旅游的定义做了大量研究:马波等人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型态、生活风情等为对象系统的一种旅游类型。杜江、向萍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卖点、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多种方式于一体的一种旅游方式。综合来看:乡村旅游主要体现的是“乡村性”,是旅游者集乡村观光、教育、娱乐、和度假等多样的旅游消费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

(二)乡村旅游类型

根据地理方位、旅游资源的特色和目标客源市场的特点,从乡村旅游发展的原因看,乡村旅游可以有两种类型: 景区依托型和都市依托型。

其特征见表2.

(三)发展乡村旅游的典型代表

1.成都市锦江区“农家乐”模式――都市依托型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的“农家乐”是都市依托型乡村旅游的代表。其主要特点是依托城市游客,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特色类型包括:(1)景区旅舍型:以都江堰的青城山自然景区为代表。景区附近的农家旅舍受到中低收入旅客的欢迎。(2)观光果园型:以龙泉驿书房村为代表。以枇杷、水蜜桃、梨子等果树为依托,发展以春观花、夏赏果的花果观光旅游,旅游收入已经大大超过卖果收入。(3)农家园林型:以郫县为代表。依托盆景、花卉、苗木、桩头生产,这都是农家乐的重点项目。(4)花园客栈型:以新都县农场改建的风景区为代表。把农业生产组织转变成为旅游企业,建设园林式建筑。此外还有农事体验型、川民民居型等。

政府通过免收税费和管理费、对农户进行培训、扶持乡村旅游,采取星级管理、推进规模、卫生环保整顿、打造品牌一系列措施推进成都“农家乐”健康有序的发展。

2. 西江千户苗寨模式――景区依托型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的西江千户寨的民族乡村旅游主要以特色村寨及其群落开发的乡村深度体验型产品为特色,文化特性非常突出,前期主要吸引地是一批研究者和文化探秘的境外游客,但伴随着国际乡村旅游市场的壮大,国内旅游者“回归自然,返璞归真”需求的增加,此类结合了传统文化的旅游活动与村寨田园风光,表现出特有的发展潜力。在贵州众多民族村寨中,O德上寨获得文化部授予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称号,旅游者可以从建筑、饮食、服饰、节日、娱乐等方面了解苗岭山区的文化和历史[3]。

在贵州省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中,平坝县的“天龙屯堡模式”最具特色。依托明代遗存的典型屯堡村落的优势,天龙村开创了“政府+公司+旅行社+协会”四位一体的旅游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屯堡文化游,形成以乡村旅游带动经济发展的模式,各负其责,合理地分配利益,避免了农民从事旅游业可能造成的过度商业化,最大限度地保持当地文化的真实性。

三、梅州市旅游业发展“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交通不便,游客结构不合理

梅州很多景点过于偏远和分散,难以获得市场。从广州距离梅州400多公里,驱车需要5、6个小时,交通不便极大地阻碍了梅州旅游业的发展。另外,游客市场结构不尽合理。如:兴宁旅游业的发展仍处于以本地游为主要市场特征的起步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尽管近年来旅游接待人数不断增加,但以本地游客为主,景点客源较集中于梅州市,酒店客源以国内游客为主,外地游客和过夜游客人数少、人均旅游消费水平低[4]。

(二)资金不足,旅游专业人才不足

一些很好的资源因缺乏资金难以得到开发,而且由于财政紧张,旅游局经费来源往往没有保障,导致政企难分,促销活动难开展。如:平远的南台山,前几年政府计划通过招商引资吸引资金进行大力开发,但最终因资金的严重缺乏而不得不放弃。

在旅游行业相关人才方面,很多都想为地方经济和旅游业发展做些贡献,但由于资金困难、信息不畅、思想意识跟不上,工作难度大,收入又不高,最终放弃。无论是策划宣传人才、销售推广人才,还是熟悉业务的导游人才,都不能满足目前旅游发展的需求[5]。

(三)市场推广不足,宣传包装力度不够

加大以政府为主导的旅游宣传推介力度,重点加大在主要客源地的电视、报刊等媒体的旅游宣传推介力度,编制旅游系列宣传品。如编制高水平的宣传画册和光盘,通过摄影、绘画、舞蹈等方式向旅客展示梅州旅游业的发展状态,不断提高梅州旅游产品的知名度,使来梅州的海内外游客数量有明显地增加。

(四)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在客家民俗节日方面,如客家山歌节,政府和开发者都已经做了努力,但内容过于单一,民众的认识不深。还有外表陈旧,设施不齐全的围龙屋,在民众心目中的地位已经越来越不重要了。他们对围龙屋也没有了祖辈所寄托着的一份深厚感情。围龙屋在他们心目中变成了可有可无的一所普通房子。由于工作生活或时尚的影响,有着“古汉语化石”之称的客家话,在当地及海外客家人的年轻一代中,已经很少使用,取而代之的是说普通话、粤语、英语等其他语言[6]。

四、梅州市发展“乡村旅游”的新模式分析

根据梅州市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有以下两种开发模式。

(一)景区乡村旅游与生态并重、开创“农旅结合”、“亦农亦旅”模式

梅州市属于山区市,有着丰富的山地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要从“山”字出发想问题,充分利用山地资源,发展山区特色旅游。如:平远县在贯彻“亦农亦旅”的旅游生态农业建设的方针下,可以利用其生态、自然、民间艺术、特色餐饮等最基本的优势资源,搞活乡村休闲旅游。

1. 客家风味餐饮接待

传统的客家餐饮接待主要以桌餐为主,虽然为游客献上丰富的客家美食,但不能满足旅客深入了解客家美食制作,亲自参与的特殊需求,为了让旅客更好地了解客家美食,这里的餐饮接待模式可以根据游客需要,按照客家饮食习惯,在客家村落为顾客提供以客家特色食品为中心的系列活动。

2. 客家民居住宿接待

客家民居住宿接待主要以现有的客家村落中的围龙屋为基础,不必大兴土木,只要在交通条件、环境卫生、家居设施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改善,对接待人员进行培训即可投入运行,游客在围龙屋主要的活动范围包括厨房、大厅、客房等。厨房是游客一天食物和组织游客积极参加体验型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一切关于食物的原料和提供给游客参与的道具都要准备齐全。大厅的风格要尽量保持客家原有特色,少作改动,给人一种真实古朴的感受。住房关系到游客休息,所以要在其他家具不变的情况下,床褥要注意更新,注意舒适度,确保游客得到较好的休息环境。

3. 客家特色体验型娱乐接待

客家特色体验型娱乐接待主要体现在充满客家情趣的客家生活习俗上,客家山歌通俗易懂,韵味十足,对游客有特别的吸引力。客家人在恋爱时的情歌对唱,嫁娶中的客家礼节,祭祀中的庄严凝重,都会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实施客家特色接待的地点可以安排相对专业的客家山歌歌手,对游客进行简单山歌的教唱,让游客体会到客家山歌的迷人魅力[7]。

(二)“泛珠三角经济圈”互动合作――客天下旅游产业园模式探索

互动合作是新世纪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旅游业作为一个开放程度相当高的产业,必将成为区域性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就梅州旅游而言,“泛珠三角经济圈”所涉的区域,都是梅州旅游发展的重要客源地,主动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可以了解、学习到更多先进的科学旅游发展观,并开发更多、更为重要的来梅客源。

根据梅州客天下旅游产业园规划的总体定位:集会议、休闲、居住、度假、旅游、文化、娱乐、健身等功能为一体的国际旅游度假中心。客天下项目规划由跃进水库、小密水库、泮坑水库和泮坑风景区组成,分多期开发完成,从功能上将划分为综合服务区、康体娱乐区、水上游憩区、文化观光区、野外活动区、休闲度假区、生态居住区和规划控制区,将整个片区建成为集世界客家文化之大成,融“吃、游、住、购、娱”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产业园区。“旅游产业园”将改变以往旅游项目逐个开发的模式,注重各个项目之间的整体效应,重点整合山水资源和客家文化。

客天下旅游产业园距火车站、飞机场仅10分钟左右车程,紧挨省道S333线,高速公路、206国道贯穿其中,市政建设规划的站前路和环城路均在该项目附近通过。该项目地块交通便利,位于江西、福建、河源、汕头的交会处,与当前梅州市“三区一廊”规划――梅州高新区首尾呼应,形成梅州未来城市发展新区域。“客天下”的主要目标是要打造“客家人的精神家园”,在规划建设中将客家文化融入了其中,让住在“客天下”的人都能感受到客家风俗、客家历史、客家文化。建成后“客天下”预计年接待境内外游客300万人次,园区内居住人口达到万人规模,创造就业岗位3000个,实现年总产值5亿元、年税收达5000万元以上。

在景区发展中,客天下尽量向当地倾斜,使旅游与农村相融合。可以向省内外招聘管理人才的同时还吸收了当地大量农民,并把他们转化为农业工人,使他们有了稳定收入。在客天下的建设过程中,可以投入资金建设客家文化新农村的农民公寓、学院,休闲场所等施舍,新农村的建设可以带动当地村民发展旅游服务业,对构建旅游产业园模式的乡村旅游起到示范性的作用。客天下的兴建不但改善了山区交通,搞活了市场,连带着当地农民的人均收入也有了大幅度提高。在客天下的示范带动作用下,梅州随后兴建了许多新景区,自开发伊始就确立了高起点的发展理念,相继在规划模式、建筑用材风格上借鉴客天下模式,再根据各自内涵特色,建设更高标准的旅游景区[8]。

参考文献:

[1]陈章和,廖运生.生态梅州建设的战略思考[D].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16―128.

[2]北京市旅游局.乡村旅游“北京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2010:1 2―19.

[3]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经济理论与产业实践研究”团队.中国旅游产业的开放、竞争与发展北京[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12):107 --121.

[4]翁瑾,杨开忠.旅游空间结构的理论与应用[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5):81―83.

[5]奖金波.客地风物:粤东北客家文化生态系统研究[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10):183--194.

[6]丘洪松.快速发展的梅州旅游业梅州年鉴[M].梅州:梅州年鉴编辑部,2010:4―6.

[7]关天练,林文秀.论客家文化在梅州旅游中的开发利用[J].经济师;2005(05).

[8]李亚兵.区域旅游产品系统开发理论与实证研究[D].西安:西北师范大学,2003:30-40.

上一篇:浅谈台州市商务旅游产品的开发 下一篇:上海城市休闲功能发展阶段与演变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