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21 09:22:07

梅州文化论文

梅州文化论文篇1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绿色梅州 旅游梅州 选题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3(a)-0132-02

综合实践活动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开展的对自己生活的全部范畴所涉及的社会现象认知、体验、探索的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开放式的综合课程,对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了解社会文化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选好课题,确立研究目的,进行可行性分析,是活动的关键。是指导研究实践,总结反思,达成效果的前提和基础。“万事开头难”,这一实践活动的瓶颈,如何来打开?下面我就结合《绿色梅州之旅游梅州考察》研究实践活动的主题确定方法,来谈谈自己的做法和感想。

第一、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老师提出课题方向。适当缩小筛选范围。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发现学习、生活和社会中感兴趣的问题,形成有价值的主题。让学生感到活动的主题是他们自己的选择,是自己的智慧和兴趣,从而激发极大的参与欲望。

我担任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和辅导任务以后,就给我教的两个班的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留心生活,积极思考,搜集、记录下你最想研究的问题。以周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交给班主任,看谁的记录最用心、搜集的信息最有价值。在两周以后的综合实践课上,我组织学生自主交流,学生个个有话说,个个想说,教室里就像过节,样热闹。每个学生都手里拿着本子,三五成群的聊着自己最感兴趣的话题。

千是“反腐败”、“留守儿童”、“迷恋网络游戏”……一个个兴奋的抢着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理由,我大力表扬了他们留心生活、积极思考的优点,并且鼓励他们继续记录问题,养成积累和思考的习惯,为以后发现更有研究价值的主题奠定基础。

第二,选择可操作的课题

激发兴趣,使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但学生的兴趣是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将学生五花八门的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时,不能完全根据学生的兴趣,还必须对这些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加以分析,判断和引导,使其形成有研究价值、可操作的主题。

动物研究,贫困问题,战争问题,环保问题等等,大到世界问题,远到欧美国家,学生们总是热情高涨,争个不休。最后,大家都等待我的决定。

我没有直接给学生指定课题,首先指出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但作为一次集体活动,还要统一一个可行的方案,大而远的题目不适合我们学生来做课题。进而借机指导他们选题的一些方法。

(1)回归自我,体验生活。如:立足校园生活。主题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越容易做好,范围越小目标越明确。例如开展“让学生与校园环境对话”实践活动。校园的一花一草都可以成为我们研究的对象。

(2)体验家庭生活。如讨论《弟子规》中的孝、弟,体验父母的爱和爱父母的感受。

(3)关注社会生活。比如关注最近家乡发生的一些事件或新闻等等。

学生的话题也就相对的围绕梅州、兴宁等范围谈论,并且比较注意课题的可行性原则,不再天马行空,而注重实际了。

学生们的讨论话题渐渐的变成三大类型,一是动植物研究方面,一是学术问题研究方面,一是社会问题研究方面。

第三,注重社会价值

引导学生关注热点话题,了解社会动态。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是希望学生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把课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多学科知识相融合,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因此,指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选题,不能闭门造车,活动的选题必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或者身边的社会热点话题紧密联系起来,做到关心社会,关爱他人,课内课外相接合。

于是大家就前面提出的好些话题拿来再次筛选,“中小学生肥胖问题的调查研究、中国与美国关系的研究、学生说谎现象的研究、恐龙为什么灭绝……”这些话题都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但对于学生来说课题大,不好操作。又有同学提出:这几年《梅州日报》、电视台经常提建设文化梅州,绿色梅州、工业梅州,拿这些来做研究,不就更贴近我们的生活,又有社会价值了。

这一提议一下子就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响应。

接下来大家就这方面的话题进行分析,“客家话研究”、“客家人从哪里来”、“梅州名人研究”、“梅州工业发展研究”、“兴宁八景”、“梅州风景”……就这些课题从难易程度讨论和学生的兴趣大小排列,“梅州风景”、“兴宁八景”名列前茅。结合梅州正在建设旅游城市,大家最终定下“绿色梅州之旅游梅州考察”。

第四、明确研究目标

“绿色梅州之旅游梅州考察”这一课题是否有研究价值和可行性如何,还需要看我们的活动目标是否明确。

通过讨论,大家最终一致通过“拥抱自然,品阅美景,建设梅州,热爱生活”作为这次活动的目标。

第五,分解主课题,设立子课题

梅州著名风景区很多,七县一区,每个地方都有不少值得我们去研究的风景,学生不可能每个地方都去旅游考察。

于是我们就决定对梅州风景区进行分类,设立子课题。梅州市内旅游资源丰富,景点众多分类方法也有多种,如按地域分类,有“梅县旅游景点、兴宁旅游景点……”,按景点内容类别分,“有自然景观,人文景点,休闲度假,三高农业、保健养生,客家美食等”……又经过一番讨论,大家都认为按景点内容类别分好,就设立六个子课题,并列举了一些相应的景区做参考:

(1)梅州旅游之自然名胜,如阴那山省级风景区(国家4A级景区)、世界第一天然卧佛――南台山天然卧佛(石正镇)、平远县的五指石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3A级景区)……

(2)梅州旅游之人文胜景;如客家公园・中国客家博物馆、纪念园(国家4A级景区)、人境庐……

(3)梅州旅游之休闲度假;如梅县的雁南飞茶田旅游度假村(国家5A级景区)、雁鸣湖旅游度假村(国家4A级景区)、上举龙文自然保护区……

(4)梅州旅游之三高农业风景区,如黄蜂窝茶山旅游区、雁南飞茶田……

(5)梅州旅游之保健养生;如五华县的汤湖热矿泥山庄(国家3A级景区)、粤东最佳矿物质浴疗保健温泉热柘温泉、丰顺县的丰顺温泉省级旅游度假区……

(6)梅州旅游之饮食文化;如梅县:沙田柚(金柚)、客家娘酒、松源麦芽糖、丙村开锅蒸丸,兴宁;单丛茶、桂圆(干)、酿豆腐、酿苦瓜、鸡炒酒、酿板、姜糖、侯荣记牛肉干;平远;柿饼、萝卜苗茶……

根据同学们的兴趣和老师的指导,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把学生分成六个活动小组,分别完成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要求“亲历实践、深度探究”,倡导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做持续、深入的探究,不能浅尝辄止。

梅州文化论文篇2

珠江啤酒美食节为何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功呢?恰那时作者为珠江啤酒东南事业部营销咨询项目的执行经理,有幸亲历了这场啤酒节,因而特撰此文,以飨曾经关注和正在关注的朋友。

一、 天时

首届梅州珠江啤酒美食节是在珠江啤酒梅州畲江新厂正式投产启动仪式当天的晚上开幕,投产仪式上芸集了广州市政府和梅州市委市政府以及其他相关的领导,借这个势能,美食节成为了梅州市委市政府支持下,由梅县政府主办的一场政治味很浓的活动,这个时间点为美食节的成功奠定了“天时”的基础。当然,18日-24日,除了20日晚上的慈善之夜,老天感到的眼泪大流外,其他时间老天爷都很作美,也是个很好的“天时”。

二、 地利

梅州地处粤东地区,是个休闲旅游城市。在这个“世界客都”,啤酒市场曾经是珠江一枝独秀,后来被青岛和金威给挤兑了,青岛占据了市区啤酒市场,金威占据了农村市场,珠江啤酒落在后面,姑且不去深究珠江啤酒丢失市场的原因,但是却表明梅州啤酒市场珠江具备深厚的消费基础。

另外,珠江啤酒东南事业部设在梅州,在梅州建有年产能40万吨的畲江啤酒厂,这就证明了梅州作为珠江啤酒东南事业部的根据地市场,它的运作在资源的配置和物流成本以及啤酒消费的主要因素之一的口感上占据了优势,这些成为了首届梅州珠江啤酒美食节的地利基础。

三、 人和

1.政府牵头

因为借势到了珠江啤酒畲江新厂的投产庆典仪式,首届梅州珠江啤酒美食节成为了梅州市委市政府牵头,梅县政府主办的一场大型的活动,在市委市政府的牵头下,美食节得到了各相关部门的全力支持,包括媒体、场地、安保、卫生、秩序维护、参展美食招商等。正是因为有了政府部门的全力支持,首届梅州珠江啤酒美食节从筹备到开幕仅用了7天时间。

2.媒体持续关注

1)广播和电视联动

梅州人民最喜爱的《民生820》栏目从8月16日开始每天数次在电视台和广播台同时播出梅州珠江啤酒美食节的新闻和动态,而且珠江啤酒在梅州电视台投放的纯生广告中增加了关于美食节的字幕,让梅州人民从视觉、听觉接收美食节的信息。

2)梅州日报高密度报道美食节

梅州日报从8月18日开幕式开始,就每天派出文字记者和摄影记者到现场采访,每天以文字配图片或者图片的形式报道美食节的现场情况,有时候甚至一天2篇报道。梅州日报是梅州唯一的一份党报,覆盖了梅州的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和法人组织,也在舆论宣传上主导了梅州美食节对梅州市民生活的影响,从另外一个层面也就奠定了珠江啤酒在梅州的社会地位。

3)论坛、博客和微博齐上阵

梅州地方性门户网站时空网在美食节期间,以博客、论坛和微博的形式全方位的关注首届梅州珠江啤酒美食节,而以寻人启事形式在梅州时空网的“818梅州珠江啤酒厂庆日,寻找同月同日生的梅州市民”活动,在一周内也得到了梅州市民的大力关注,“你的生日是8月8日吗”这句话在那几天成了梅州市民见面时一句问候语。在美食节期间,每天晚上都不一样的节目,如慈善夜(给20位梅州2012年高考优秀学子颁发奖学金)、街舞夜等也大大丰富了梅州网络游民的网上谈资,也成为他们的博客、微博和论坛的信息之一。

3. 联通、电信,鼎力相助

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在8月16日(美食节开幕前2天)通过短信的形式,向梅州的客户告之梅州美食节,同时中国联通在饮酒试用券的派发上给以了支持和协助,凡是联通的客户在特定的时间里前往联通的营业厅交话费,无论金额多少都可以免费获得一张美食节珠江纯生啤酒2罐的免费引用券1张。另外,联通公司还在美食节现场的摊位上为顾客提供服务。

4.渠道/终端互动

在美食节前2天,珠江啤酒通过分销商、超市的收银台、联通公司的营业厅向梅州的市民发放饮酒券,以免费兑换2罐500ml珠江纯生啤酒引导梅州市民到美食节,培养消费者对灌装啤酒及优质纯生啤酒的爱好,为美食节后的啤酒销售奠定基础。

5.珠江啤酒,总部与事业部积极配合

珠江啤酒从广州总部到东南事业部以及客户都积极参与,总部出台了啤酒节的方案并协助和梅州政府部门的沟通,事业部人员以现场执行为主,投入近1000人次维护现场,协助和指导商家的参展,协调和各政府部门以及广场物业公司的工作安排,梅州大区的销售人员全力接待来自东南事业部及其他事业部的客户,特别是梅州大区的客户,让他们感知珠江啤酒对梅州基地市场的重点运作,同时分批次的安排分销商、二批商和重点终端客户观赏美食节,以加强渠道的紧密度和促进渠道的进货。

6.市民积极参与

梅州文化论文篇3

关键词:梅州;人地环境;客家菜;饮食食材;选配

一个地域的饮食文化有着较为稳固的空间属性,各区域之间存在各自空间环境下的差异性和相[1]对独立性。客家饮食文化是客家先民从中原地区迁徙南方定居后,保留中原饮食文化特征外,根据当地的气象环境条件、物产特点、饮食习惯等[2]创造的一种新饮食文化。随着客家研究逐步成为一门“显学”,客家饮食文化研究受到学术届越来越多的关注与研究。王增能著《客家饮食文化》,从历史角度介绍了闽西客家饮食文化的形[3]成发展的历史及现状;黎章春著《客家味道——客家饮食文化研究》,站在大客家的角度探究了客家饮食文化的形成、发展及现状,提出了客家[4]饮食文化创新的一些思路。从2004年开始,研究客家饮食文化的论文也逐步增多。黎章春提出了[5]客家菜的概念等相关问题;刘春艳阐述了生态环境、族群心理、代际认知、旅游开发与客家饮食[6]习俗适应的困境;黄林描述了大安村饮食习俗、节日习俗、饮食礼仪现象,认为饮食是人们社交[7]的联系符号;李冰论述了地理环境对客家饮食文[8]化形成和特点的影响作用;邓秀勤介绍了我国客家饮食文化炼油资源特点,分析了客家饮食文化[9]炼油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等等。2014年,程金生等编著《客家养生药膳》介绍了客家养生药[10]膳的基础知识及梅州客家养生药膳方。2015年,宋德剑、罗鑫著《客家饮食》介绍了梅州客[11]家菜的品种、特色及文化食俗。由此可知,国内学者研究客家饮食文化居多,研究梅州客家饮食文化较少;研究客家饮食习俗多,研究客家饮食食材少;程金生、宋德剑等介绍了梅州客家养生药膳方、客家菜的品种、特色及文化食俗等内容,但是,涉及梅州客家饮食食材选配孕育的历史环境背景分析极少,本文从人地环境视野角度入手,对梅州客家饮食食材选配的历史环境背景、选配方法等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传承创新梅州传统客家菜,推广、弘扬梅州客家养生药膳文化,扩大客家菜在不同人群中所需的消费市场。

一、梅州地区客家饮食食材选配孕育环境因子

梅州客家先民,从西晋年间起,黄河流域及长江北岸的汉族人民,为避战乱、外患和灾荒等不断南迁,经闽西、赣南迁入粤、闽、赣三省交汇粤东北一带,前后达1000多年。客家先民多迁居岭南山区,于是他们披荆斩刺,扎根于山。故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当时原居住梅州地区的土著人多属畲、瑶等族,客家先民经长期与他们融合后,于宋明时间成为客家人。客家民系与古中原汉民族有直接的血缘和历史地缘关系,与古中原文化一脉相承。由于外界的对抗使客家先民产生内聚力,由于条件的艰难使他们产生怀旧情结,形成了浓厚的怀恋中原意识,大家以共同的习俗、信仰和观念群居在一[12]起,表现出极其强烈的地域性。梅州客家先民不断传承、发展中原文化,并与土著文化不断融合,经过长期的发展变化,在粤、闽、赣边地区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客家饮食文化。梅州属两广山地丘陵的一部分,地势大致北高南低,山川纠结,山峦起伏,形态万千,地形复杂,有山地、丘陵、盆地、台地等,而以山地丘陵为主,素有“八山—水—分田”之称。山地丘陵中,100m以下台阶地占3.5%,100~200m低丘地占36.8%,200~500m的高丘陵地占44.2%,500~800m的低山占13.6%,800m以上的低山、中[13]低山地占1.9%。梅州市地处中南亚热带过渡地带,又面向海洋,深受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形成了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平均年太阳总辐射量为2109~122kcal/m。年平均气温(各县气象站)为20.7~21.4℃,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为28.3~28.5℃;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为11.0~13.1℃。4月至10月,月平均气温都在21℃以上;降雨量充沛,雨季长,年降雨量为1400~1800mm,雨日在140天以上,70%以上的雨量集中在4~9月份;年平均相对湿度78%,其中,春季相对湿度为82%。同时,存在“二风(台风、寒露风)”、“二水(龙舟水、早春阴雨水)”、“干旱(春旱、秋旱)”与霜冻等灾害性天气。

二、梅州地区客家膳食食材选配意念

(一)根植自然地理环境因子

气温、湿度、气压、风、降水和日照是反映自然天气气候的六个最基本的气象要素。我国传统中医依照人与自然统一的框架,把自然天气气候要素定为“六气”,也就是风、寒、湿、燥、火,如果“六气”超出了人体所能适应的范围,“六气”就可能成为致病的“六淫”。从内容上说,中医的“六气”和气象气候学的六个基本气象要素是有密切联系的。例如,中医所说的“湿”、“燥”两气,与气象学中的湿度内容基本一致。当空气湿度过大时,人就容易遭到“湿淫”的侵害;当湿度过小时,则需防“燥淫”(也称燥邪)。试验表明,相对湿度为50~60%时,人体感觉最为舒适,也不容易引起疾病。若过高或过低,则会诱发湿热、咽炎、气管[14]炎、肺炎等病症。梅州地处中南亚热带过渡地带,位于粤、闽、赣三省交汇山地丘陵区,夏季,受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冬季,受北方寒冷气流影响,年平均相对湿度78%。其中,春季相对湿度为82%,形成了春季湿冷、夏季湿热、秋季干热、冬季干冷,瘴疠邪毒多的居住环境。这种生活居住环境与中医所说的“风、寒、暑、湿、燥、火”超出了人体所能适应的范围,就可成为致病的“六淫”,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冷湿”、“湿热”、“燥热”。暮春初夏,梅州客家地区常为湿气所苦,吃尽“南蛮瘴气”苦头;夏末秋初,天热下降,地湿上蒸,湿热相缠,尝遍“湿热淫气”痛苦。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面临长时间的水土不服,梅州客家人在过去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从梅州自然环境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本土野生或培植的地道中药药材,运用中医药知识,经过不断的摸索、尝试与实践,发现、总结出了大量日常饮食食材选配的品种与方法,以达到清热祛湿、润肺排毒等功效,摆脱“冷湿”、“湿热”、“燥热”的侵袭与困扰。春季冷湿,阳气初生,选用桑叶、、薄荷、五指毛桃等食材,夏季炎热,火邪炽盛,选用金银花、荷叶、莲子等食材,夏秋湿热相缠,选用小豆、绿豆、藿香等食材,秋季内燥,选用百合、银耳、石斛等食材,冬季寒冷,选用桂圆、羊肉、狗肉等食材。

(二)根植中原饮食遗风情结

中原汉族的数次大规模南迁,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梅州客家先民从中原辗转迁徙到粤、闽、赣三省交汇的梅州地区,他们披荆斩刺,扎根于山。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胃对食物具有记忆功能。在“衣、食、住、行”中,因自然环境变化而带来水土不服的现象,“食”的地位显得尤其突出,对中原家乡的饮食食物、饮食习惯及饮食风俗等怀旧情结特别浓厚,对饮食食物、饮食习惯及饮食风俗仍然“不忘初心”。梅州客家人借助胃对食物的记忆功能,沿袭中原饮食习惯风尚,结合梅州地方饮食食物品种,传承中原饮食食材选配风格,创造性地制作了具有保留中原饮食特色又有梅州地方风味特色的客家菜。据史料记载,春节吃饺子,寓意吉利,以示辞旧迎新。千百年来,饺子作为贺岁食品,深受人们的喜爱,相沿成习,流传至今。梅州客家先民带来了中原的饮食习惯,逢年过节都要包饺子,但南方不产小麦,弄不到包饺子的面粉,聪明的大埔客家人把当地种植的山芋、薯类制成淀粉作“饺皮”,用当地盛产的竹笋、香菇、木耳加以肉料作馅,变通制成形似“饺子”的粄,因内包馅料主要是竹笋,人们就称它为“笋粄”。“笋粄”是大埔先民运用智慧、因地制宜,在艰辛环境中创造出来的地方小吃,其文化内涵和品尝口感与北方饺子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是带有浓厚中原饮食文化烙印的典型地道风味小吃。“笋粄”已成为久负盛名的“大埔小吃”,被评为“中华名小吃”、“广东省名小吃”。

(三)根植寓医于食中医文化

源于中原地区的梅州客家先民,带来了我国传统的中医学技术与知识,千百年来一直注重“寓医于食”,讲究“医食同源、药食同用”。“药食同源”指,许多食物即药物,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古代医药家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食物[15]也具有“四性”、“五味”。梅州客家人向来注重养生之道,其养生药膳理念认为,疾病是动态变化的,随着病因、体质、气候等因素的变化,一种疾病可能出现不同的证,不同的病可能出现相同的证,应根据不同的证的需要而分别给予膳食的配置。在传统“辩证论治”和养生理论指导下,将客家地区常见中草药及“药食同源”食物相配伍,养生药膳大多采用药食同源材料,制成色、香、味、形、养俱佳的传统客家菜肴,在大饱口福之际,又可以达到养生保健、防病治病、延年寿益之功效。如,2002年,国家卫生部公布文件所列举药食同源材料名单,蒲公英、益智仁、淡竹叶、胖大海、金银花、葛根、鱼腥草等在养生药膳中应用较多;对照国家卫生部2004年公告的普通食品管理,梅州客家养生药膳应用较多的是油菜花粉、玉米花粉、向日葵花粉、紫云英花粉、魔芋等;此外,还有柚子、橙子、桔子、金樱子等一大批常见的[16]天然果品也应用到客家养生药膳中(表1)。“寓医于食”是梅州客家人在长期艰苦卓越的生存环境下磨炼出来的一套本领,是广东客家菜的一大特色,也是客家饮食文化的重要理念。

三、梅州地区客家膳食食材选配方法

客家人认为人的健康主要在于吃,所以爱吃。当然,爱吃就会吃出经验来,什么“雄头鱼,鲢鱼肚”、“烧猪皮,腊鸭颈”、“鸡婆清火鸡公燥火”、“冬吃萝卜夏吃姜,勿劳医师开药方”,等等。“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香蒲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稻儿香……”,这首民谣一直在梅州客家乡间广为传唱。它诠释了客家人客家饮食食材选配的能力与智慧。

(一)“药食同源”食材选配

梅州地区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优越,山地、丘陵面积大,十分有利于各种植物生长,蕴藏着丰富的药材、药膳资源。在长期迁徙过程中,梅州客家先民为了克服水土不服,摆脱因“冷湿”、“湿热”、“燥热”瘴疠邪毒而引起身体各种病痛,以各种野菜、药材果腹,在草药的运用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运用草药时,将草药与食物相配,形成了客家美食的一大特色。客家滋补养生药膳使食用者得到美食享受,又在享受中身体得到滋补,病痛得到治疗或缓解。梅州客家饮食食材选配突出“寓医于食”。在百姓家的餐桌上,经常可以看到用各种“树头、草根”等与禽兽肉类制品混合煲成的老火靓汤。梅州“树头草根”演绎了千年客家美食文化。“登陆”客家百姓餐桌的滋补“树头、草根”有五指毛桃、牛乳树根、鸡矢藤、五叶神、溪黄草、红丝线、鸡骨草、老艾根、铁甲草、淡竹叶、胖大海、金银花、葛根、鱼腥草等,而与其“搭档“的主角有鸡、鸭、鹅、骨猪头、鲤鱼等禽畜河鲜,还有鸟、蛇、兽等山珍野味。

(二)“四季五补”食材选配

中医讲究“四季五补”,即春季“升补”,夏季“清补”,秋季“平补”,冬季“滋补”,[17]四季宜“通补”。“鸡婆清火鸡公火燥,梢鲢搜病甲鱼滋阴”,从这首梅州客家人的饮食谚语可以看出,滋补养生应节气而存,只有科学掌握科学的饮食观念和正确的方法才能达到进补的最佳效果。梅州客家民间“四季五补”饮食食材选配方法,遵循中医食疗的原则与要求,顺应自然环境变化与人身心健康运化协调法则,因时而异。春季,注重“春夏养阳”,补肾填精养血,选择多甘少酸温、微辛清淡、甘辛护肝食材,如,丛葱、蒜韭菜、大枣、枸杞、山药、小米、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木耳、乌鸡、芹菜、白菜、白萝卜、生姜等。夏季,注重补养肺肾,选择枸杞、生地、百合、桑椹、山药、莲子、扁豆等疏肝解郁、健脾祛湿、健脾补肺的食材。秋季,注重养阴防燥,选择芝麻、核桃、红枣、莲子、桂圆、绿豆、扁豆、薏米、荷叶、芡实、山药、小米等食材。客家俗语说,“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冬季,注重“冬藏”,选择小麦、牛肉、红枣、花生仁、羊肉、狗肉、鸡肉、枸杞子、木耳、黑芝麻、核桃等阳气内藏、固守的食材(表1)。

(三)“日常食品”食材选配

客家社会是中国传统农耕社会的缩影,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使得客家人完全依靠自己的劳作来支配社会生产运转。客家人自迁徙到梅州之日起,面对生存环境,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一日三餐果腹之物全部来源于其自身所处生产生活的田野、江河、高山,“五谷杂粮,山野之根,田园之蔬,禽畜河鲜,山珍野味”构成梅[18]州客家菜食材的物质基础。“无鸡不清、无肉不鲜、无鸭不香、无肘不浓”,便是梅州客家食品食材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地道自然本色。梅州客家主食食材来自田园、山野,天然质朴,主食品种多样化。客家人的主食主要是大米,还有小麦、番薯、木薯、蚕豆等。聪明的客家人,对大米等主食食材,经过配搭其它食材后,可以制作成风味各异的客家特色食品。在梅州客家地区流行一类叫作“粄”的食物,它就是以大米为原材料,配搭其它辅料、食材,制作出各种不同风味食品。因制作工艺、方法不同,其食品名称亦各不相同。将发酵粉(客家人称为“酵种”)、糖、红曲掺入粘米粉加水拌和,发酵后倒入陶制“饭钵”中蒸熟,这种食物叫“发粄”,可现蒸现吃或切片煎炸后吃;将米磨成浆后,加入少许食用碱水(客家人称为“饼药”)混匀,用沸水冲浆,倒入碗内蒸熟,这种食物叫“味酵粄”(四周膨胀略高,中间稍凹陷),用红糖、酱油、生姜熬制成甜料舔着吃,或配以肉丝、香菇、鱿鱼、葱花等调料炒后吃;将米粉用开水拌和成团,用“粄擦”擦出每条1~2寸粄条掉落锅中煮熟,叫“老鼠粄”,配以猪油、肉碎、鱼露、葱花、胡椒粉后即吃;另外,还有“捆粄”、“忆子粄”、“丁子粄”、“药粄”、“叶子粄”、“甜粄”、“清明粄”,等等。薯类也是梅州客家地区主粮食材之一。它除了可以直接食用外,用经过特殊制作的上等淀粉,配搭其它辅料、食材,可以制作出各种不同风味食品。如,配用当地盛产的竹笋、香菇、木耳加以肉料作馅制作成“笋粄”(中华名小吃);配以肉丝、香菇、鱿鱼等食材制成“算盘子”(中华名小吃);配以赤豆、食盐、鱼露等食材制成“豆粄”;配以其它辅料、食材,可以制作出“薯粉粄”、“煎荞粄”、“勺菜粄”、“仙人粄”、“捏粄”等客家风味食品。

四、结语

广东客家菜以梅州客家菜为代表,梅州客家饮食食材选配、菜肴特色的形成有其独特的孕育人地环境背景。“五谷杂粮,山野之根,田园之蔬,禽畜河鲜,山珍野味”构成了梅州客家菜食材的物质基础。梅州客家人从人地环境出发,充分利用本土地道中药药材,运用中医药知识,总结出了大量日常饮食食材选配的品种与方法,以达到清热祛湿、润肺排毒等功效,摆脱了“冷湿”、“湿热”、“燥热”的侵袭与困扰。梅州客家菜除保留中原饮食文化特征外,更重要的是根据梅州自然地理环境影响因子及物产特点,并吸收当地优良的饮食习惯,逐步形成了广东三大地方菜之一。

参考文献:

[1]赵荣光.中国饮食文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梅州文化论文篇4

梅州作为世界各地客家儿女的“心灵故乡”,有着世界客都和文化之乡的美誉。推动基层文化建设是深化梅州区域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建设幸福新梅州和让基层文化形式和内容越来越丰富,逐渐成为诠释基层文化发展新内涵的重要窗口,在基层地区通过区分层次,因势利导等手段促进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可以提高梅州地区民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满足经济飞速发展条件下民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这与我国倡导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思路完全一致。

一、弘扬“百善孝为先”的孝道文化,提高基层民众的思想觉悟

正所谓“百行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在基层文化建设中,孝道教育应该是帮助基层民众建设尊老爱老的良好孝德工程。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我国农村地区的民众对老人的赡养孝敬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有很多文化素质不高的基层民众拒绝对父母进赡养义务,比如在2012年10月23日我国传统的重阳老人节到来的前夕,中央一套《今日说法》栏目就曾经播出了一则让世人唾弃的故事:江苏省泰州市滨江镇永新村一位89岁的林兰珠老人,被儿女遗弃后冻死在大儿子家门口。虽然这也许只是个例,但也清楚的显示出在基层还不断上演着这样有失孝道和人伦的事件。

梅州地区自古以来就有重孝道的光荣传统,所以,在梅州基层地区弘扬孝德文化真正如鱼得水,团结孝顺的梅州民众看重家族与群体的凝聚力,对待父母百般孝顺表现了较高的思想觉悟。有“自强精彩,孝心似金”赞誉的初三学生彭彩金荣获2009年十一届“广东青年五四奖章”,她不仅仅是兴宁的骄傲,也成为整个梅州基层地区的孝道典范,从彭彩金孝顺养父母知恩图报的事件中可以发现,在基层地区推进关爱和感恩教育,让民众体会到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深刻道理。不仅展现了个人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也促进家庭和社会和谐,同时也用家庭文化教育诠释构建基层文化发展的新内涵。

二、开展基层民众喜欢的文化活动,用人文影响力撒播“大美梅州”的文化亮点

正如基层文化既源于民众又效力于民众,梅州地区的基层文化建设根在基层本在群众,依据“活跃群众文化、民俗文化“的文化发展理念,在基层地区开展一系列富有客家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如舞龙舞狮表演、五华县的体线木偶戏、山歌文化表演“等都具有浓郁的客家地方味道,也是拥有广泛的民众基础和被基层民众所喜爱的客家民俗文化活动。在各级各类政府精心打造”客家之都“这张旅游文化名牌的同时,实现了基层文化由“送文化下乡”到“让文化扎根”的转变过程,这些民俗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一定意义上传播了“客家之都”的文化亮点,也成为相关的旅游产业、投资项目的精神纽带,实现了基层民众精神和物质双丰收的良好愿望。

“人文兴县”也一条是建设基层文化的新思路,梅州名人志士众多,如大埔县客家围龙屋“光禄第”孕育了一代巨富张弼士,他开创了百年张裕的客家酒文化篇章;梅县普通客家民间农舍也走出了开国元勋叶剑英元帅,让客家后人可以瞻仰这位“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的英雄事迹;还有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的国际著名挢梁专家李国豪也是梅州梅县人……,如此众多的文化名人为基层文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通过挖掘和塑造新时期梅州客家的人文品牌,加大基层文化中人文部分的影响力,既繁荣了基层民众的精神食粮,又撒播了“大美梅州”的文化亮点,推动了梅州农村地区基层文化建设的前进步伐。

三、农家书屋项目的启动成为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带给基层民众更多的知识和乐趣

2011年11月23日,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林雄带领调研组对梅州地区的基层文化建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也展示出了梅州城乡文化活动设施配套完全、运行良好的状况,像福兴文化站和华城城镇村文化活动中心都已经投入使用,体现了上级政府对加强镇(街)、村(社区)两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关心和关注,这也成为构建新型公共文化体系所需要的有力支持。除此以外,以“农家书屋”为代表的特色文化项目也在火热进行中,自2007年梅州市农家书屋工程启动开始,截止2010年已经建成并投入使本文转自dylw.net 用的农家书屋已达到870多家,书屋遍布兴宁市福兴街道办事处、梅县松源镇、桃尧镇和隆文镇等基础文化单位。成为梅州基层地区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农家书屋作为丰富基层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充分利用会议、标语、海报等形式向农民群众宣传,组织群众看书,充分发挥农家书屋的功能作用。很多农民朋友在农家书屋中充电加油,学习到养殖、编织等劳动致富技术,在各个农家书屋大力提倡的全民阅读活动的倡导下,各村镇也不断掀起了了“建学习型农村、做学习型农民”的热潮,同时也带动基层单位纷纷开展“文明村”、“文明户”、“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在大力营造崇尚阅读、自觉阅读的基层文化建设方面下足了功夫。使得文化发展引领经济发展的思路越发清晰,为梅州基层民众拥有“文化带来新幸福”的发展思路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总之,开展基层文化建设都要围绕着给民众提供幸福生活而展开。所以,必须要立足梅州的实际状况推行孝德教育,用丰富多彩的民俗文艺活动为媒介,不断扩大人文思想对文化的影响力,从而迎接基层文化的新发展的光辉时代。

参考文献:

[1]陈志卫, 孝德文化助推社区为老服务[J]社区,2009.01

[2]涂淑珍,农村基础文化建设: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05

[3]付保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03

梅州文化论文篇5

无论是植梅的历史、规模,还是数量、品种,被誉为“天下第一梅山”的南京梅花山,在全国众多赏梅胜地中可谓数一数二。南京梅花山位于南京市中山门外钟山南面,有“梅花世界”之称。它占地420亩,有梅花1.5万株,品种多达200余种,有红梅、绿梅、黑梅等。南京梅花山正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优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人,逐渐成为全国的梅文化中心。每当早春时节,万株梅花竞相开放,争奇斗艳。登高望去,繁葩似雪,蔚为壮观。每年的2月28日至3月18日,在这里会举行盛大的南京国际梅花节。

推荐看点:在这里能欣赏到许多奇特品种,其中朱砂梅、五碟梅、宫粉梅、七星梅等均为梅中上品,其中一株“半重瓣跳枝”堪称独一无二。

最佳赏梅时间:2月下旬至3月中旬

苏州光福梅园

具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镇光福,位于苏州古城西南28公里的太湖之滨,为太湖名胜区13个景区之一。它北通长江,交通十分便捷,至南京2.5小时、杭州2小时车程。光福享有“湖光山色,洞天福地”之美誉,光福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山水如画。

苏州光福自古产梅,“光福梅花甲天下”之说由来已久,它是中国著名赏梅胜地。苏州光福梅园位于苏州城西的光福镇(又称邓尉镇),是江南最著名的探梅胜地。远在西汉时这里就开始种梅,梅树成林,素有“十里香雪海”之誉。光福梅园的梅树品种繁多,“雪梅”、“寿桃梅”、“猪肝梅”等名品各展风姿。镇内主要景观还有:光福寺、光福塔、司徒古柏、天寿圣恩寺等。

推荐看点:每当2月,梅花吐蕊,势若雪海,满山盈谷,香气醉人,形成独有的“香雪海”景致。

最佳赏梅时间:每年2月至3月初

上海淀山湖梅园

上海淀山湖梅园是我国上世纪80年代建的一处大型风景区,园内古建筑成群,布局奇巧豪华,汇集了南北园林的特色。它经过多年的扩建,现在已成为上海一处旅游胜地。景区内建有运用我国传统园林艺术再现的红楼胜景??大观园。

上海淀山湖梅园是上海最大的赏梅胜地,占地190亩,植梅5000多株,品种达40多个,有不少百年以上的古梅,集绿萼、朱砂和骨里红等名梅。园内四周是一组江南仿古建筑,配以奇花异草、古树秀竹、梅等,真可谓相得益彰。

推荐看点:梅园里有座冷香亭,在此能欣赏到一株罕见的“银红台阁”老梅。

最佳赏梅时间:每年2月至3月初

广州从化流溪河梅园

在广州从化的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有东南亚最大的一片梅林。这里的梅树始种于上世纪60年代,经不断的发展改良,现已扩种了200多公顷,分布成25个梅园。从化流溪河公园的梅花盛开时间在全国算比较早的,每年元旦前后数十天,是从化流溪河梅园的赏梅佳期,每年这个时候该地会举办各种主题的梅花节旅游活动。

梅林中最美的一片在公园东面的南山瀑布附近,面积约20公顷。梅花盛开之时,徜徉梅花间,在凛冽的寒风中,幽幽花香扑鼻而来,似有清新甜润之感。

推荐看点:漫山遍野的梅花如白雪纷飞,与山下湛蓝的湖水相互映衬,美不胜收,形成独有的一道风景??“流溪香雪”。

最佳赏梅时间:12月20日至次年1月20日

相关链接

我国其他著名的梅园还有:武汉磨山、无锡梅园、成都杜甫草堂、杭州孤山和超山、昆明黑龙潭公园等。

梅州文化论文篇6

关键词:中国足球;足球之乡;梅州

中图分类号:G80-05;G8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04-0037-04

Formation of Meizhou as the “City of Football” and its

development dilemmas and solutions

QIU Le-wei1,GONG Jian-lin2,CHEN Qi3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Guan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Guangzhou 510420,China;

2.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006,China;

3.Guangzhou Sport University,Guangzhou 510500,China)

Abstract: The formation of Meizhou as the “City of Football” is indispensably related to such factors as preachers, oversea Chinese, LI Hui-tang as the King of Football, and Hakka culture. The City of Football had once had a lot of talented football professionals and brilliant football stars.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and economical transiti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of Football has fallen into such dilemmas as lacking in human resources, weakening of trained teams, and decreasing of invested funds. It is universally realized by people in Meizhou that the City of Football should be revitalized and its golden reputation should be rebuilt, whereas building nice external environments and optimizing internal environments for development are the inevitable ways to the revit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of Football.

Key words: Chinese football;City of football;Meizhou

梅州是全国知名的“足球之乡”,有久远历史和光荣传统。20世纪二三十年代,梅州就因世界球王李惠堂而蜚声中外。足球是梅州的传统体育项目,也是梅州体育的主角儿,在梅州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建国以来,梅州为国家和多个省市培养输送了大批优秀的运动员和教练员,对中国足球运动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被誉为“北有足球城(大连)、南有足球乡(梅州)”。然而,在社会经济转型期和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足球之乡的足球运动一度下滑,发展陷入了困境,在各个层次的国家队中已经难觅梅州籍球员的身影。通过对梅州足球之乡的形成背景、发展变迁和困境等进行深入的探讨,探索其未来发展之路,对振兴梅州足球运动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1梅州“足球之乡”的孕育和诞生

1.1传教士将现代足球传入梅州

清末以前,梅州的本土民间体育主要是游泳、划船、武术、下棋、登山、舞龙、舞狮等。到了清末民初,各地创办新学,开始引进球类、体操、田径等体育项目。1873年,德(国)瑞(士)巴色会(基督教新教教会,又名崇真会)派毕安、廷得志到五华县长布元坑村传教,创办元坑中书馆(相当于中学),开设以体操、器械、单杠、平衡木等项目为主要内容的体育课,并向学生介绍近代足球技术。1901年,西方牧师又在该馆教学生踢足球,首开梅州足球运动的先河[1]。1907年,受孙中山先生委派,旅日同盟会会员谢逸桥和温靖侯回到故乡梅州集结革命力量,培养辛亥革命军事骨干,他们在嘉应州的松口温仲和学堂内,设立体育学堂,在对学员进行体质训练时,教员古植指导学员踢足球。1914年,巴色会派万保全任梅县乐育学校校长(万保全是瑞士人,曾是德国国家足球队队员);同年万保全将校门前草地开辟为足球场,并亲自教学生踢足球。当地的青少年受到影响,以柚子或棉纱绕成线团作球,也踢起足球来[2]。1917年,万保全组织了梅县附城4间中学足球比赛[3],足球运动开始从学校走向社会,在梅州各县,尤其是梅县、兴宁、五华等地逐步发展,成为广大城乡人民喜爱的一项运动。

1.2华侨是促进梅州现代足球发展的重要力量

梅州是华侨之乡,华侨促使现代足球运动在梅州的开展,对足球之乡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由于梅州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当时华侨回国探亲后往往需要呆较长的时间,留在梅州的这段时间,他们的娱乐活动主要是玩足球,并引进了现代足球的技术和打法,直接促进了足球在当地的传播。同时,华侨还通过成立各种组织组建球队、举行比赛,极大地促进了足球运动在梅州的发展。如1929年建立的首个联系华侨和民间外交媒介的民间团体“梅县强民体育会”,是侨眷自发组织侨乡民众形成的体育团体,活动经费主要依靠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的赞助,以强民体育会为主的“强民足球队”也很快在广东省的各种比赛中打出声威,为普及发展足球运动起到了推动作用,至今还影响着梅州业余足球队不断提高技术水平[4]。

1.3球王李惠堂对梅州足球的影响

李惠堂是梅州五华锡坑人,是惟一与贝利一起当选过世界球王的中国人,也是惟一当选过国际足联副主席的中国人。他的“柚子射狗洞”、“铁脚震日寇”等传奇故事曾让多少梅州少年遐想不已。“看戏要看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这是上世纪30年代在上海滩流传的佳话。在20世纪20、30年代,李惠堂率领香港南华队、上海乐华队参加万国足球赛和访问菲律宾、印尼、英国、苏格兰等国家,击败了葡萄牙队、苏格兰队等,连战皆捷,创造了华人足球队连续击败外国足球队的纪录。代表国家队3次参加远东运动会,均获足球冠军。1941年香港被日本攻陷后,李惠堂辗转回到五华老家,在五华锡坑组织“锡江足球队”,先后到锡坑、安流、河口、水寨、横陂、华城等镇进行巡回表演赛,献技传艺,这对五华足球运动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作用。1942年他又先后组织五华足球队和航建足球队两访兴(宁)梅(县),掀起梅(县)、兴(宁)、(五)华地区足球运动的高潮,有力地推动了梅州足球运动的发展。

1.4客家传统文化是足球之乡赖以形成的土壤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5]认为,文化指“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其它作为社会一员的人类从社会中获取的各种能力与习惯。”每一个民族或族群所喜欢的体育运动都或多或少地体现了这个民族、族群的精神与性格。客家文化的特质包括团结进取、海纳百川、崇文重教、爱国爱乡、尚鬼信巫、崇尚忠义等。客家文化是一种移民文化,其海纳百川的特质使其在对待足球这种外来文化时,表现出很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和睦共处、互助互爱的客家人的团结精神与足球技战术中的团队精神具有很强的一致性和契合性;足球场作为一种没有硝烟的战场,在当时贫穷落后的中国成为客家人民抗击外来侵略、压迫的载体,是客家人爱国爱乡精神的演绎……正是客家文化为现代足球运动在客都梅州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土壤。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现代足球文化的特征与客家文化的一致性,是现代足球在梅州客家地区快速扎根、普及、发展的重要因素。

正是在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足球成为梅州的传统体育项目,也成就了全国著名的足球之乡。1956年,国家体委根据梅县足球运动的悠久历史和发展现状,授予梅县“足球之乡”称号。1963年,梅县被指定为全国10个开展足球运动的重点市县之一。1979年,梅县被确定为全国16个足球重点地区之一。梅县地区现已成为梅州市,多年来梅州足球人才辈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已先后为国家和13个省、市输送了优秀男女足球运动员和教练员321名,其中有曾雪麟、杨菲孙、王惠良、杨宁、池明华、黄德宝等一大批著名足球教练员和运动员。梅州足球队(包括女足),参加广东省和全国各种比赛屡获佳绩,“足球之乡”驰名海内外。但是在经济转型过程当中,梅州足球却陷入了发展困境。

2梅州足球发展的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特别是1993年足球市场化、职业化以后,广东省对足球项目资助逐步减少,梅州足球开始被推向市场。在职业联赛初期,梅州仍有许多优秀足球运动员驰骋赛场,如池明华、郭亿军、谢育新、李玉展等等,随着时间的推移,梅州足球由于地方经济的落后受到很大冲击,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逐渐落伍,当前梅州足球的发展陷入困境,梅州籍球员在国家队、中青队中已难觅踪影,在职业联赛中效力的梅州球员也屈指可数。

2.1资金短缺

由于梅州地处山区,经济欠发达,尽管梅州市委、市政府一直没有放弃足球,每年均会有一定的投入,但这个投入相对于足球发展需要,仍然是杯水车薪。梅州至今没有带看台的标准足球场,体育管理部门掌控的足球场地不足、设施简陋,在梅州很难举办高水平的足球赛事,既没有条件将高水平的球队“请进来”切磋,也缺乏资金“走出去”与强队比赛交流,导致梅州足球整体水平逐步下滑。经费的不足也经常导致业余训练出现“断炊”情况,难以持续地开展训练工作。资金的困境,使梅州足球文化氛围和梅州人对足球活动的热情也逐渐减弱,足球在梅州的影响力不断弱化。

2.2人力资源不足

人力资源困境主要体现在高水平教练员和管理人员的不足。影响国家或地区足球运动水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教练员的数量和质量是其中极为重要的因素。由于梅州经济落后,生活待遇差,很难吸引高水平的教练到梅州工作,由梅州输送出去的高水平队员退役后也不愿回梅州执教。梅州目前在岗的教练员大部分来自体育中专学校或体育学院,没有从事足球专业训练和比赛的经历,而且少有参加培训和对外学习交流的机会,使梅州足球教练的业务水平大受局限。足球发展的管理工作主要由梅州市体育局训练竞赛科负责,训练竞赛科负责全市所有项目的运动训练和竞赛,足球发展的管理力量也很薄弱。

1995年以前,梅州除了向中国甲级队输送人才外,还组建乙级队和青年队,参加中国足协组织的比赛。但从1995年广东省运动会取消成年组足球比赛后至今,已无一支队伍参加全国竞技系列(乙级队、U19、U17)比赛,出现目前梯队建设停滞的局面。市县区力保完成省运会、市运会的重要任务,业余俱乐部、业余体育学校、体育运动学校训练的年龄组,由1990年前从小学5年级至高中3年级8个年龄组,减至现在4个年龄组,达不到中国足球普及系列训练体系对于青少年年龄组的相关要求。

3梅州足球的出路

“足球之乡”是梅州的名片,也是“文化梅州”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梅州的形象。国外成功经验表明:雄厚的群众基础与强大的后备力量是提高足球运动水平的关键。振兴梅州足球,必须致力于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优化足球内部环境,提高足球人口比例,加强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

3.1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1)高屋建瓴,制定和实施足球发展规划。振兴“足球之乡”,擦亮金字招牌,已经成为梅州市委、市政府以及体育职能部门的共识。政府应将足球运动事业纳入梅州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每年市财政拨出专项经费,并随着经济发展逐步增加投入。要振兴梅州足球,离不开科学的规划,只有科学规划、狠抓落实,才能保证足球朝着健康的方向持续发展,梅州市体育主管部门应该站在战略的高度,认真分析梅州足球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听取足球元老、足球专家和市民的多方意见,制订“振兴梅州足球十年行动计划”,努力建立完善各项机制,动员社会广泛参与,狠抓落实,促进梅州足球的可持续发展。

2)注重策划,加强宣传。在计划经济时代,“足球之乡”声名远播,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在市场经济时代,“足球之乡”的发展需要创新和有品牌意识。对于梅州足球的光荣历史鲜有树碑立传,对于梅州足球文化少有挖掘积淀,忽视梅州的足球文化资源,使得足球精神和文化的传承难以为继。有学者指出,在传统、现代文化精神等方面存在着深刻的文化缺失是中国足球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6],梅州足球也不例外,是足球之乡陷入发展困境的直接原因之一。要摆脱这种困境,振兴足球之乡,既需要加强足球史料的整理,进行足球文化资源和景观的整合,如球王李惠堂故居的修缮、小型足球博物馆的建设等;也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宣传,使更多的人了解梅州足球的昔日辉煌和梅州的足球文化。

3)充分发挥梅州的优势。梅州是客家文化集散地,有“客都”之称,同时又是著名的华侨之乡。在足球之乡的振兴中梅州应该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发动企业、外出乡贤、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等热心人士关注、支持梅州足球事业,筹集资金,改善足球运动所需要的硬件设施,加强足球文化交流,如建设能举办各层次、高水平足球赛事的标准足球场,配备开展业余训练所需的足球运动场,举办一些高水平的赛事等。

3.2优化足球发展的内部环境

1)出台政策,重视教练员队伍建设。通过“内培外引”,加强教练员队伍的建设,不断改善教练队伍的结构,提高教练队伍的执教水平。对于现有的教练员,市县区体育局和教育局应该投入人力、物力,每年有计划地对教练员和体育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尽快提高其业务水平,同时注重其思想素质的提高。另外,还需要考虑出台政策,鼓励梅州籍的省级以上足球运动员退役后回梅州从事教练工作,培养优秀的足球后备人才。

2)因势利导,建设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充分利用梅州“文化之乡”的资源,实行“三合一”的办学模式,即由小学、重点中学、业余体校、足球传统项目学校、运动学校、高校高水平足球运动队结合在一起办学,由体育局、教育局、学校相互配合,齐抓共管,3家联合建设广东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基地。梅江区、梅县、兴宁、五华等4个足球重点区县均应建立足球基地,同时,为了使基地有政策保障和正常的运作经费保证,基地建设和运作应以政府为主导。

3)增加投入,完善梯队建设。政府还应当加大对青少年足球资金的投入,完善足球6个年龄组的梯队建设,通过多种途径筹集所需资金和中、小学生足球比赛经费,继续强化现行的青少年足球训练和比赛管理体制,加大对体校、足球传统项目学校、足球网点训练学校资金的投入,改进和完善这些学校的配置和建设以及追加运动员伙食费、训练比赛费用的投入,并在技术上给予指导和支持。为推动全市的足球运动开展和水平提高,可以考虑以广东省青年足球队现役的梅州籍球员为主,组建梅州足球队,队员可以作为网点训练学校的专职教练员。

4)体教结合,健全基层训练网络。教育部门要大力推广中小学足球传统项目学校的设点和布局,这是拓宽青少年足球人才基数的重要手段。在各中小学广泛开展足球教学活动,积极开展课余训练,增加参与足球训练的人口;体育部门可以派出业余体校的足球教练深入学校基层,指导学校开展课余训练,参与第一线的足球苗子的训练,提高训练水平。尤其是在梅州城区及县城学校更要重点开展。同时,对省、市足球传统项目学校引入考评机制,以4年一次的省运会为周期开展训练,不合格的予以“摘牌”,对输送人才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给予奖励,提高学校的积极性。

5)完善机制,强化竞赛杠杆的作用。提高足球运动的竞技水平,不能急功近利,特别要体现足球“南派”细腻技巧的特色,形成梅州自身稳定的足球风格。为此,应该充分利用比赛杠杆,促进足球的训练和比赛的开展。如体育部门每年一度的以县(市、区)代表队为单位的全市锦标赛;教育部门健全的中小学足球联赛制度以及机关单位、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举办各类型的业余比赛。通过多种赛事丰富梅州足球文化氛围,提升足球运动水平。

6)加强沟通,拓宽合作渠道。在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中,梅州可以与其他兄弟市加强合作,优势互补,互利双赢,探索足球市际合作培养模式。梅州足球的群众基础较好,有比较多的足球苗子,而广州、深圳等城市有良好的训练条件和教练员等优势,在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中可以进行合作,梅州进行选苗和低年龄段的培养,高年龄段的培养则由广州、深圳等城市完成,形成人才群,这样无论是对于梅州、广州、深圳等城市,乃至于广东足球,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梅州足球的振兴,必然伴随着梅州足球文化和足球精神的积淀,将为壮大梅州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为“世界客都•文化梅州”增添绚丽的光彩,也必将为广东足球的中兴提供强大的基础。

致谢:在梅州调研期间,得到梅州市体育局温冠文局长、刘杰副局长、叶佐权副局长等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深表谢意!

参考文献:

[1] 梅州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 梅州市志[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1646,1666.

[2] 广东省志.体育志[EB/OL]. http://gdsports.

net/shengzhi/docc/suoy.htm

[3] 梅州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 梅州市志[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1646.

[4] 李广铸. 李惠堂与足球之乡[J]. 岭南文史,2004,18(3):62-64.

[5] 爱德华•泰勒[英]. 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发展之研究[M]. 连树生,译.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1.

梅州文化论文篇7

关键词:梅花;园林;景观效应;诗意造景

梅花是我国的传统名贵花木,其栽培历史已有3000多年。梅花姿态美丽,香气袭人,清秀高雅,不仅在我国古典园林中长期独领,而且在现代园林植物造景中,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为我们展现了无限的诗情画意。

1 梅花的景观效应

中国是梅花的故乡,栽培区域广泛,花期从南到北,可盛开5个月之久;梅花也是我国传统名花中最长寿的木本花卉,寿命可达几百到上千年。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赞叹:“傲雪凌霜,凌寒独放”、“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被称作“天下尤物”。梅花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梅花的姿、色、香、韵无一不美。

梅花的花色丰富多彩,绚丽缤纷,白的似雪,粉的似霞,红的似火。白梅花香浓郁,冰清玉洁,古人常将白梅与雪相比,“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 卢梅坡)。片植白梅,极易形成“雪海香涛”的园林景观,营造出如梦如幻的人间仙境。

梅花花香清、幽、寒、冷,漫步梅林,暗香浮动,更有“风递幽香出,禽窥素颜来”、“一种清香,占断百花香”之感慨。

梅花的姿怪奇,绿苔封身,却老当益壮,争荣竞秀。《潜确类书》称:“梅有四贵,贵稀不贵繁,贵老不贵嫩,贵瘦不贵肥,贵含不贵开”,枝条稀疏,却洒脱自然;老干虬枝,却古朴苍劲;含苞待放,却生机勃发。

梅花最可贵之处,还是它那“斩新一朵含风露,恰似西厢待月来”的风姿神韵。历代的文人墨客被梅花之美所倾倒,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咏梅赏梅、以梅咏志的不朽诗篇,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北宋时期人称“梅妻鹤子”的林和靖了,他一生不娶不仕,隐居孤山植梅养鹤,他写的《山园小梅》也成为描绘梅花最著名的诗句,“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尤其是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上句写临水梅花神清骨秀、不折不屈、高洁灵动之姿态,下句写月下梅花妩媚淡雅、俏丽幽香、卓尔不群的神韵,实在是咏梅的千古佳句,也是梅花景观效应的生动写照。

2 梅花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诗意造景

我国园林中运用梅花的历史悠久,梅花在我国皇室园林、第宅园林、寺观园林、梅花专类园及城镇绿化中都曾被广泛应用,留下了一处处诗意造景。

梅花品种繁多、姿态优美,又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古典园林中重要的造景素材。历代帝王宫苑多种植梅花。2000多年前,汉修上林苑,种有多种梅花。梁简文帝作梅花赋”,谓“灵苑之中,奇木万品,而梅花特骚”。南唐金陵园中种植梅花千树,建“梅岗亭”,宋政和初年,作艮岳于禁城(在今开封市境内)之东,建飞来峰,腰径百尺,植梅万本,曰“梅岭”。明代罗伦描述北方宫苑梅花“玉堂不让孤山趣,雪里冰肌封紫薇”。

梅花很早被选作城镇绿化树种,西汉杨雄作《蜀都赋》,谓成都“被以樱、梅、树以木兰”。宋代陆游也曾赞美成都域内至西郊,沿途梅花“二十里中香不断”。杨万里则留下“一行谁栽十里梅,下临溪水恰齐天”的梅花诗句。

历代士大夫的和园和民间住宅中选用梅花美化环境也常见,各地建成梅花景点异彩纷呈。如扬州的“梅庄”,杭州的“孤山探梅”,南京僻园的“梅屋烘睛”,瞻园的“岁寒亭”,常州红梅阁的“红梅春晓”,苏州狮子林的“问梅阁”等等,不胜枚举。

3 梅花在现代园林造景中的应用

随着现代园林的不断发展,中国梅文化深厚的底蕴使梅花在中国园林中运用相当广泛,成为中国园林特色之一。现代园林应充分借鉴古典园林中梅花诗意造景的一些艺术手法,运用梅文化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建成优雅惬意的景观,让人赏心悦目。

3.1 建立梅花专类园

以梅花为主体植物,在一定范围内采用群植、片植的形式栽于重要位置,宏观欣赏梅花的群体美。同时宣传丰富多彩的中国梅文化,使之成为园林建设中极富中国特色的专类花园。梅园造景宜体现植物自然美,园中建筑数量不宜过多、过密,应疏密有致。可根据梅花的品种不同,按花期搭配栽植,也可按花色分片栽植,花开之时,梅园里红一片,绿一片,白一片,对比鲜明,绚丽多彩。

3.2 梅花与自然景物的组合

梅石相配,刚劲简洁。铁骨梅花借石更艳,奇峰怪石因梅而活,别有一番韵味。

梅花配草坪,给人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观赏视野,还可席地草坪欣赏风姿各异的梅花个体美。把严冬时节傲霜斗雪,屹然挺立的松、竹、梅混栽,形成“岁寒三友”图,也可把梅、兰、竹、菊相互搭配成寓意深远的“四君子”。

总之,梅花不论是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还是现代园林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不管是以梅造景,还是以梅借景、点景,都能组成如诗如画的美景,只要因地制宜把梅文化的底蕴和内涵巧妙用于现代园林中,就能创造出充满诗情画意的园林景观,把我们的环境建设得更加美丽芬芳。(收稿:2014-05-03)

参考文献:

梅州文化论文篇8

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四年强调了农村信息化在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中的重要作用,而三年前启动的广东省梅州山区信息化试点工作也在此时交出了第一阶段的答卷。

据了解,梅州山区信息化试点工程,包括农村信息化、中小学电教室、水库水利综合信息系统、移动警务系统、政府视频会议系统等项目已于近日全部完成。

梅州市副市长郑少伟告诉《通信产业报》记者,梅州山区信息化工作的成功是政企深度互动结下的丰硕果实,由过去“政府开发、政府提供服务”转向“电信企业提供信息化的运营环境、保障系统运营”,开创了农村信息化推广的新模式,帮助梅州山区迈出了信息化的第一步。

而作为试点的发起方,爱立信与广东移动通过提供简单实用的通信技术与质高价廉的电信服务,保证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们“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信息化这一现代沟通工具。

政企互动跨越门槛

尽管城乡经济的二元性依然存在,农村对实用信息的渴求却一点不比城里弱。事实上,如何及时获取准确、实用的信息,已越来越成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关键。梅州市梅江区城北镇曾德心老伯今年75岁,2008年年初,有着十年网龄的他从网上了解到,由于雪灾,猪仔缺口很大,便提前买进,仅此一项便增收十万多元。

但面对农村基础设施差、资金投入低、地域差别大的三道门槛,想“吃螃蟹”的政府和企业始终对农村特别是山区的信息化无从下手。四年前轰轰烈烈启动的中国第一个eTown(中文信息化城镇)广东云安县项目,便由于进展缓慢,盈利困难而最终流产。

在广东省信息产业厅相关领导看来,问题的关键在于,市场化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的农村信息化市场中,政府如何起到主导作用。

2003年以来,广东省通过“政企互动”摸索出一条新路,以省财政每年安排的3500万元扶持资金为“火种”,计划连续五年投入1.75亿元,引导广东移动、广东电信、爱立信等国内外企业进驻农村,为农村信息化注入资金、设备、管理等资源。

2005年7月,广东省信息产业厅、广东移动开始了山区信息化建设的合作,梅州山区信息化试点工程是该合作的一项具体措施,爱立信主动响应。其中,爱立信投入价值1000万元的设备,广东移动投入价值1000万元的配套网络建设和维护服务。

梅州市政府对项目内容进行科学的反复论证后,最终确定了以民生信息化、政务信息化为突破口的方案,并于近日顺利完成建设任务。

郑少伟表示,这种政企互动的模式弥补了政府在投资和建设方面的不足,同时为企业推广农村业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政府支持。

这样的观点也得到了梅州移动总经理徐锡明的认同。“合作中,运营商负责实施系统建设,而政府负责推广应用和月支服务费。而在建设模式上,则由企业提供一揽子的建设方案,包括后续配套的维护。双层的财务模式减轻了政府一次性投资的压力。”

“造血”难题

在政府与企业联手完成基础设施的搭建之后,农村信息化后续运营中的“造血”问题成为政企亟须跨过的另一道坎。

徐锡明坦言,在梅州的信息化推广工作中,造血问题一直困扰着运营商。“众所周知,要实现自身的造血一定要有合理的商务模式,要保证这个业务的使用者有买单的意愿。”要激发这种买单意愿,他认为一定要提供对农村用户有实用价值和针对性强的业务,“只有你提供的信息真的有价值,使用者才愿意掏钱。”

他还透露,在后续的项目中,梅州移动将考虑引入第三方的信息服务提供者,由其选择经过认证、不带虚假成分的信息提供给农民用户。“这样,既有人愿意为信息的提供买单,又有人愿意为信息的获得买单,这个模式就能持续不断地运转下去,实现其自身的造血功能了。”

而能否为农民用户提供价格低廉的信息接入方式也关系着农村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徐锡明表示,这是需要运营商和设备商共同考虑的问题。

目前,广东移动正通过调低通信资费标准,提供适合农村用户收入水平的低价终端等方式,推进农村信息化。据了解,梅州移动近期通过当地政府和工会的帮助,向很多农民家庭发放调查表,了解他们的收入状况、年龄状况、家人外出打工或上学状况、手机使用情况等。根据调查结果筛选出一百多户,为其提供一个手机分期购买的机会。三百多块钱的手机分期十二个月购买,相当于为低端用户给予信用度担保购机优惠和补贴。

“尽管工作还只是试点当中,但我们觉得这是一个方向,即运营商为客户设身处地设计产品,更多地签订建立在信用基础之上的双方服务协议。”徐锡明指出。

而作为广东移动的长期合作伙伴,爱立信不仅在财力上支持农村信息化试点的探索,也在技术和产品上保证运营商能够以更低的成本为用户提供价格低廉的通信服务。

爱立信(中国)公司副总裁赵钧陶告诉记者,农村地广人稀,山区的地形很复杂,这要求单个基站覆盖范围更广,减少运营商的基站使用数量。另外,由于山区的能源供给不稳定,成本更高,爱立信正努力降低基站和网络的能耗。

“我们以此尽量降低运营商的采购设备费用,尽量降低设备的使用周期费用,帮助运营商提供用户负担得起的价格,这样山区的老百姓才能获益。”赵钧陶强调。

链接三防预警系统促进梅州政府协同

三防(防洪、防风、防暴雨)预警通信系统是梅州山区信息化试点项目之一,梅州三防系统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已经有一百多部嵌入这一系统的通信终端投入使用,范围涵盖梅州市委、市政府、水利和三防系统的主要领导及相关工作人员。

“这一基于中国移动GPRS网络的系统,使水文信息平台可随身带走,令相关政府工作人员可随时知晓降水、台风路径等三防信息,在进行政府决策时做到心中有数。”该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梅州地域广、地形复杂,经济条件欠发达,近年来台风、水灾等自然灾害频发,给梅州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损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梅州水库水位监测一直采取人工方式,水文数据由人工观测通过电话传递信息,造成水情信息时效性差、传递周期长、可靠性差,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由于通讯不通而造成无法传递。

上一篇:微营销论文范文 下一篇:房地产营销策划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