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6 07:03:32

梅州文化论文

梅州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校警合作;教育技术学专业;公安影视宣传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4-0020-04

1 合作背景

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广东省梅州市嘉应学院的实施现状 伴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在全国各级各类的高等院校中,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正在进行深入改革。教育技术学专业是一个跨学科的新型专业,也是一个交叉跨度较大的专业。根据这一特色,“寻求与社会发展、需求的结合点,寻求与各类、各层次教育发展的结合点” [1],使学生在具备一定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在专业能力上有所侧重,以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才能更好地解决当前教育技术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为了培养学生综合创作影视作品的能力,嘉应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了电视摄像与编辑艺术、数字视音频制作技术、多媒体动画制作等课程,在教育技术实验室中有专业的设备和编辑系统,有专门用于影视作品创作的影视编辑室、虚拟演播室和录音室。在教学实践中强化学生的编剧、策划、导演、现场指导、拍摄和后期制作等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在规定时间内制订拍摄制作计划,完成编辑脚本、联络拍摄地、选择演员、组织拍摄等任务。最后,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来剪辑包装完成一部完整的影视作品。

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广东省梅州市公安局的做法与成效 公安机关作为政府机关中面对最广泛公众的组织,其警察行为最受关注,加强自身形象建设尤为重要[2]。2004年4月,广东省梅州市公安局宣传科正式更名为梅州市公安局警察公共关系科,主要责任为向公众提供有关警队的资讯,透过与社区及传媒的联系,积极巩固警队的良好形像,使公众维持对治安高度的信心,以鼓励公众协助警队维持治安。

影视作为一种老少皆宜、通俗易懂的传统信息媒体,早已融入人们生活,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信息获取渠道。梅州市公安局警察公共关系科在积极利用报刊、广播、网络等媒体推进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影视媒体的优势作用,除了每周一期的《梅州公安》栏目以外,近年来在梅州广播电视台收视率最高的《民生820》栏目中,开设《今日警情》天天报电视节目,主要报道发生在梅州市城区、梅县新城(含宝华、程江、扶大)“两抢一盗”等多发性、侵财型案件;报道社会关注的突出治安问题;报道对重大案件的侦破;提示民众增强社会安全防范意识;收集群众对于维护社会治安的意见和建议。

2 合作的意义和价值

基于校方的思考 嘉应学院是梅州市唯一的高等院校,地方性是学校的第一特征,地方高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要想赢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必须立足地方、融入地方,以培养服务地方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就学校的角度而言,与公安局合作培养公安影视宣传人才至少有三个面的意义和价值。

1)有助于构建科学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评价标准。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有两个评价尺度,一个是学校内部的评价尺度,另一个是社会的评价尺度[3]。学校内部的评价标准主要以学校培养的学生在整体上是否达到学校规定的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为评价依据,社会评价则主要以毕业生是否适应岗位需求为评价依据。校警合作突破了高校内部评价的封闭,促使高校的考核和评估机制与市场经济接轨,与地方社会接轨,建立起科学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质量评价标准。

2)让学生了解社会,向社会学习。合格的影视宣传人才应当具备影视策划、剧本创作、影视编导等综合素质,尤其要具有过硬的实践能力和上手能力。这些能力相当部分只有在实际工作场所才能获得,尤其是一些重要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某些难以言传的经验和应变方法,只有在现场环境中才能学到。校警合作可以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设计和实施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也是学生了解社会、向社会学习的一个极好机会。

3)从人财物上获得支持。影视宣传节目的制作除了要求制作人员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与娴熟的制作技巧以外,还需要大量的人物财的支持,否则只是一纸空谈。从2012年11月起,嘉应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一些学生在警察公共关系科的统一调备下,陆续去警官培训学校、出入境管理处、消防支队等梅州市公安局各级各类部门拍摄公安题材的影视节目,均得到这些部门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他们尽一切可能为学生提供方便,不但提供拍摄所需的人员、场地和器材,还安排免费的吃住行,使学生能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地进行影视节目的摄编录。

基于警方的思考 在梅州市公安局上下一心全力推进公安影视宣传工作创新发展的形势下,警察公共关系科与梅州最高学府――嘉应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合作培养公安影视宣传人才,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提高人才甄选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公安影视宣传节目的创作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智力工程。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从策划、拍摄、采访、撰写解说词到后期制作等,不仅需要创作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与较强的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还需要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具有执着的追求,全力以赴地投入。影视宣传人才的选拔是一个长期深入的全方位考察过程,一旦发现新进人员不合格或者其不愿意继续从事公安影视宣传工作,就会影响宣传工作的正常开展。通过人才合作培养计划,培养对象与培养单位可以在较长时间内相互考察并且双向选择,提高了人才甄选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2)满足阶段性用人需求。警察公共关系科统领整个梅州市八个县市区各级公安机关宣传部门的工作,工作千头万绪,任务繁重,人才的需求量事先很难做出精确的计算,在创作某些临时性节目的时候,人手紧缺就成为制约节目顺利完成的重要障碍。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所学知识与影视宣传工作具有承接性,这些学生对工作较容易上手,经过简单培训后,他们基本可以胜任小型节目的创作并协助处理大型节目的拍摄,这样可以满足阶段性警力不足时的用人需求。

3)获得人力智力的支持和补充。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加入为公安影视宣传工作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提高了宣传队伍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创作创新能力,在节目策划、拍摄,制作等方面得到了人力、智力的支持和补充,合作双方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有助于提高节目的质量,增强节目的竞争力。

4)履行社会责任,构建和谐警民关系。警察公共关系工作的一个重点是组织、开展、扩大警察与公众之间的互动,以增强双向沟通[3]。大学生是社会中文化程度相对较高、规模较大的一个群体,是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对某个单位行业的看法将直接影响未来社会公众对此单位行业的评价。一个愿意为大学生搭建通往社会的实践平台、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单位是深受大学生赞许认同的。通过人才合作培养计划,让一部分在校大学生参与公安影视宣传工作。他们将耳闻目睹从局领导到基层民警、从机关科室到专业警种在树立和提升警察形象时所付出的努力,有助于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也是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一个新思路新举措。

3 合作目标

如上所述,嘉应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与梅州市公安局警察公共关系科合作培养公安影视宣传人才的计划是一项“双赢”的策略。“双赢”既是双方合作的切入点,又是落脚点,本着“自愿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校警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力图实现实践教学与工作需求对接,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对接,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对接,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校警合作”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影视方向人才培养新模式。

4 合作现状与成效

2012年11月,嘉应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教师在教育科学学院潘文涛副院长的带领下,前往梅州市公安局警察公共关系科进行学习交流。12月中旬,公共关系科主管公安影视宣传的曾繁龙副科长率领相关干警来到学校参观影视节目编辑室和虚拟演播室,并与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DV兴趣小组及一些高年级学生进行了座谈。在座谈中,校警双方分享了对合作计划的认识、动机以及对合作成果的预期,达成了合作意向,双方同意在学生实习、见习、推荐就业等方面进行合作。在过去的一年多来,校警双方就合作的形式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以写作应用型毕业论文为形式的合作 本着“毕业论文题目应来源于实践并有效服务于实践”的理念,近年来,嘉应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要求学生的毕业论文有50%以上的内容须体现实践环节,选题应体现应用性,为地方经济服务。在校警双方达成合作意向后,学校鼓励一些大四毕业生的毕业论文选题与公共关系科的工作实际相结合,为警官培训学校、出入境管理处、市交警支队法制宣传科等部门拍摄公安题材的宣传节目。近一年多来,先后有七位学生的毕业作品被警方采用,作品列表如表1所示。

以协助警方参赛为形式的合作 影视制作比赛是检验大学课堂理论学习和实验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也是课堂实验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参加影视制作大赛既提升了学生综合运用影视理论与影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供了新的舞台。在合作的一年多来,嘉应学院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协助公共安全科的宣传干警们参与了多次影视制作比赛,主要的获奖情况如表2所示。

5 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

虽然目前的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以写作应用型毕业论文的合作形式而言,由于本科毕业论文要求是“一人一题”,要每个学生独立完成论文和作品,而影视节目的制作讲求团队合作,靠一人单打独斗制作出的作品往往水平欠佳,同时,大四毕业生面临着就业的压力,也很难将全部心思用在作品的制作上。以协助警方参赛的合作形式也存在随机性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不强等不足。

面对合作中出现的问题,校警双方就合作的有关细节,比如培养对象的选取、培养时间的确定、培养结果的评价等进行了进一步的协商和沟通,并制定了如下改进措施。

加强协同育人质量监督 成立校警协同育人监督小组,成员由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公共关系科干警、教育科学学院主管教学领导组成,主要负责以强化公安影视制作技能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改革有关制度的建设。监督小组定期安排带队教师了解学生情况,收集警方的反馈意见,及时发现和解决合作人才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健全人才培养计划 校警双方进一步健全人才培养计划,根据公共关系科的用人标准和需求,共同商定详细培训计划,制订培训方案。对培训方案组织专家进行论证,使培训内容既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又能紧扣公安局的实际需求,确保培训质量。

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培养对象在学习影视制作课程期间,必须根据课程要求,接受课程考核。在公安局警察公共关系科参与的实践训练,也需要接受公安局的考核。双方考核通过,方能得到相应学分。

公安局招聘影视宣传科员(合同制) 梅州市公安局设立了影视宣传科员(合同制)的职位,目前已有两名在培训期间表现良好的教育技术学专业09级毕业生被录用,录用情况如表3所示。他们工作的主要内容有:负责梅州市公安局的宣传工作,主要对接单位为电视台、报社、电台;负责记者的采访联系等工作;撰写、拍摄每次外出的新闻稿件、影片、照片;审核编辑各县(市、区)上传的文章,并在公安局内外的网站上。对于招聘到的这些合同制科员,梅州市公安局鼓励他们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考试合格后即可吸收为正式警员。

6 总结和展望

当前产学研的研究太多探讨校企合作,本研究小组处于广东省欠发达地区的梅州市,梅州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工业化水平与全省存在不小的差距,校企合作的机会和空间不如其他城市多。本研究没有被传统的产学研校企合作的思路所束缚,拓宽了产学研合作的领域,积极探讨与地方政府机关合作培养人才的新思路新举措,研究具有较强的独创性,既有地方特色,又具典型性和代表性。

然而,由于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合作的最佳形式仍在进一步探索中,校警双方今后如何利用各自优势,建立深层次合作机制,校警联动,提升合作水平?此外,校警合作和其他机构之间的合作一样,追求的结果都是合作双方共同受益,寻求利益的最佳结合,实现利益平衡。利益不均等的合作是不能长久的。由于校警双方在价值文化、知识开放性、创新评价、管理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如何在合作时始终有效实施双赢原则,确保双方合作的良性循环?上述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研究。

参考文献

[1]杨改学.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发展:路在何方[J].中国电化教育,2006(7).

[2]韩志忠.充分利用媒体改善和发展警察公共关系[J].公安研究,2005(2).

[3]何根海,潭甲文.基于校地合作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1(4).

*本文系2013年度嘉应学院第十批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发展共同体专项 “校警合作教育技术学专业公安影视宣传人才培养研究”(课题编号:JYJG2013406)成果。

梅州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梅州台是一个地级市台,践行“走转改”自然和“你幸福吗”、“你文明吗”之类的主题有所不同。市级台践行“走转改”就必须结合实际,立足本土,以共通的精神激发个性的创作。梅州是客家文化之故乡,梅州台决定从这个角度入手,联合各客属地区电视台,共同打造了一档大客家文化类专栏节目――《这里是客家》。

节目形式大胆创新

“走转改”活动的核心是“变”。变作风,变观念,反映到节目上,就是要有创新。《这里是客家》在节目形式上与以前的同类节目有了较大的改变,节目题材的选取不再局限于梅州地区,而是除梅州各县(市)外,还涵盖了闽、粤、赣及广西等客属地区,尤其是梅州周边的客属地区,如惠州、龙岩、赣州等市。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去做节目,才能真正走到基层,转变一个电视台为某级政府服务的僵化思维。

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体现节目的大客家精神,栏目设置了各地区的多名主持人,他(她)们分别使用其当地的客家话口音主持节目,这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电视荧屏,使节目更具有当地的韵味,让电视观众更深切感受到具有当地特色的风情民俗,同时,还强化了客属地区同行之间的交流,增强了市县之间的紧密合作,将“走转改”的成果和气氛借助节目合作扩散开去,形成强大的整体气场。客家语拉近客家人

关于方言节目的争论,笔者不作太深入的讨论。但人所皆知的事实是,一个电视栏目的语态关系到它对于观众的亲和力,是其能否走人百姓心中、是否具有观众缘的重要因素,这也是“改文风”的体现。梅州台作为一个地方电视台,天然地具备重乡情、接地气的特性,无论选题上还是内容上,都会自觉不自觉地透露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包括节目语言的选用。《这里是客家》以客家话播出就充分践行了“走转改”精神,让客属地区的人看到节目后倍感亲切,一下就拉近了观众与栏目的距离。

节目题材取宝民间

截至2012年10月底,《这里是客家》栏目已播出380多期节目,内容包含了客家古建筑、客家美食、客家历史文化名人、客家传统手艺、客家民俗节日活动等。这些节目全是从闽、粤、赣及广西等客属地区挖掘而来,在展示客家文化的丰富多彩的同时,观众们还能感受到客家文化扎根底层、代代相传的顽强生命力。

栏目收获好口碑

《这里是客家》因其贴近百姓、作风平实、内容亲切,很快成为梅州台的另一个收视热点,形成了梅州一套有“820”(即《民生820》,是梅州地区收视率最高社会影响力最大的民生节目),梅州二套则有“920”(晚上9:20分播出的《这里是客家》),得到观众的高度评价。在通过广东台、中央电视台、中央电台等平台对海外播出后,成功辐射到全球范围内的客家人;还有国外电视台主动要求播出该节目。梅州台地处客家核心地区,制作的客家题材节目不在少数,但多数流于平庸,泯于众人,少有被观众记住的作品。《这里是客家》能收获这么大的反响,跟“走转改”带来的理念转变有莫大的关系。

团队与合作的培养

笔者认为,“走转改”活动必然要落实到一大批贯彻此精神的节目上,但是忠实于“走转改”而制作节目,并不是“走转改”的全部,也不是最终目的。就《这里是客家》而言,除了节目本身,制作的过程还有另外两个更加重要的收获。

第一是队伍得到了锻炼和培养。首先培养了梅州台团队懂客家、爱客家的情感。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与意义正在于发现并串起生活中种种有价值的事物,使之彼此聚合成一串串闪光的珍珠,呈献给社会。通过《这里是客家》这个栏目使得做栏目的记者、编辑、摄像、主持人更加了解客家文化,他们有的出生在客家,有的是后来到客家,虽然他们都生活在客家这片土地,但真要让他们回答客家文化、传统、精神等却一知半解。这个栏目的开办,使他们能够长期深入到每个山村的角落,去了解、感受客家先辈是如何来到这片土地,并在这里繁衍生息的。从当时房屋的不同结构,了解客家人生存理念,从客家古道的探索了解客家人创业的艰辛,从手工艺术的挖掘感受出客家人的智慧,从客家的山歌、汉剧展示出客家人丰富的内涵,从客家古镇、码头让人又联想到当年的一派繁荣景象,从客家人的祠堂、眉干中体现出客家人对文化的重视。通过记者的脚、手、眼,走进基层、走进群众,触摸着客家这厚重的文化,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挖掘地方独具魅力的文化和内在的美,在感受中拍摄,在灵感中动笔,制作出群众喜闻乐见又有地方特色的节目。其次是培养队伍对“走转改”的领会。在制作《这里是客家》之前,参与制作的人员已经多次阅读相关文件、论文、报道,学习“走转改”活动的精髓,以期做到真正领会“走转改”的含义和要求。特别是一些优秀的“走转改”节目和做法,是我们节目创作人员做好节目的学习资料;另外,“走转改”和梅州台实际情况的结合,也是制作人员一定要准确把握的,否则只会成为四不像;在节目播出过程中,还定期组织节目编导与主持人进行业务交流与学习,通过观摩制作的节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逐渐提高他们采、拍、制作或主持的水平。因此,“走转改”实际上是一个契机,梅州台可以借这个机会认清自己的位置,认清与其他电视台的差距,以及梅州拥有的优势又是什么,给梅州台这个团队一次精神洗礼的机会。

第二是台与台之间合作氛围的培养。“转作风”就包含了改变闭门造车、不相往来的传统作风。梅州台决定在制作上真正“走基层”,把制作节目源的方法教给各县台,让各县台所辖区域每月定期完成2期lO分钟的节目,梅州台只在节目的质量上提出具体要求,其它方面由各县市台自由展现。梅州台这个播出平台极大地调动了各县市台的积极性,一是给各台的主持人、编辑、记者一个展示自己能力和水平的舞台;二是使各县市能自由地进行自我宣传。在梅州台的具体指导下,各台形成了“赶帮超”的劲头,使得节目的内容、形式不断创新,节目质量不断提高。

未尽的“走转改”

梅州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梅州;江南新城;设计体系,中轴线设计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产业一体化、城镇快速化的背景下,我国迎来了新一轮城市化浪潮。各城市为了在这一浪潮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承担更高的职能分工,不约而同的将新城开发作为提升城市能级的重要突破点,新城建设如火如荼。为促进省内区域均衡发展,广东省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珠三角以外地区发展的相关政策,其中与梅州相关的包括 《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等,从资金、项目、用地等方面均给予梅州一定的倾斜和扶持。近年来,整个潮汕地区的发展对于推动粤东地区发展,促进广东省区域均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梅州通过与潮汕地区的紧密合作,对于带动整个粤东北地区的发展、进一步推动广东省区域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以梅州江南新城规划设计为例,论述了江南新城规划城市设计体系的构建要点,以供大家参考。

1 项目概况

梅州位于广东省东部地区,是客家人聚居的地区。梅州江南新城位于梅州中心城区南部,规划范围为26.94平方公里。规划除上述范围外,还将北部包括芹洋半岛及金山片低丘缓坡地纳入研究范围,总用地面积约32.29平方公里。

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约1772公顷,占规划总用地面积66%。总建设量约2200万平方米,其中安置区建设量约200万平方米。规划居住人口约18万人。

2 新城发展概念规划

2.1 空间发展战略

江南新城位于大梅州区域“文化旅游发展轴、产业发展轴和城市功能中轴线”交汇之处,是畲江工业新城、雁洋核心区与梅州中心城区联系的契合点。根据梅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在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中,江南新城是“城市中轴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双核”之一的 “城市现代服务中心”,“七个中心”中的“长沙组团”和“泮坑文化旅游休闲区”两个中心,六园中的“泮坑文化旅游休闲产业园”,是未来梅州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发展目标

江南新城是梅州城区扩容提质的龙头项目。2011年,梅州市政府以“城是宜居区、乡是生态园”为目标,拉开了江南新城建设的序幕。目前,江南新城定位为“新型城镇化创新区、生态适宜型产业集聚区、世界客都展示区”。其城市设计由此展开。规划充分利用城区南拓的机遇,以生态文明与城市运营为理念,涵纳休闲旅游、综合服务、文化创意、教育科研等功能。

3 新城规划原则

(1)传承创新的原则。传承客家文化与建筑风格,合理开发利用传统建筑,同时结合时代元素积极融入创新,建设世界客都展示区。

(2)务实科学的原则。围绕“文化是城市的灵魂、道路是城市的骨架、产业是城市的支撑、水系是城市的血脉、生态是城市的衣裳、功能是城市的命脉”等六要素进行科学规划。

(3)超前规划的原则。高标准公共服务配套、高效交通系统构建、高质量生活环境营造,建设集约、高效、生态、低碳的新型城镇化创新区。

4 客家地区新城规划设计体系构建要点

4.1注重城市文化与空间尺度

梅州江南新城规划范围内有多处的历史建筑,但是普遍分散,想立足成片保留、发展特色文化旅游、带动新区文化发展有相当难度。而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思路下,新城肩负着筹集资金、反哺老城的历史使命。因此,城市设计借助城市门户地位,提出三条文化空间发展策略,其一,聚落再现。提供发展文化旅游的载体,在保存现有传统历史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观光、农家体验、养生体验为一体的养生文化旅游。其二,注重场地因素与建筑细部。新城承载旧城人口的疏解,城市建设多,且江南新城毗邻两大城市交通枢纽设施(梅县机场、梅州火车站),远期可能形成高密度人口聚集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量大,考虑新建的公共建筑,在建筑细部的设计上结合地方建筑特色,将快速有效营造良好的城市文化氛围。其三,突出城市公共设施、街旁景观植物配置对当地材料的利用,传承古城文脉。

(1)宏观层面――聚落再现

空间特色上,新城应继承旧城空间格局,且形成新的特色。新城利用现状水塘广布的特点构造水乡特色,形成由水、路相间的方格网形道路系统与水网系统组成的新城街坊。

由于新区开发,传统的聚落将面临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以居住小区形式出现现代聚落。但千人一面的风格形成的现代聚落难以体现当地固有的文化风情。在新城建设中,适当考虑对传统聚落的再现,城市新面貌与文化融合。(此处不用新开一段)梅州市的传统群落具有三大特点:其一,顺应自然山水地势;其二:以祠堂、风水塘为村落公共活动核心场所,其三,具有融合山水环境的街巷空间。充分借鉴和应用客家传统聚落环境的空间形态,保留原有肌理与尺度,形成新旧文化的聚集地,力求营造富有文化传承和新场所功能的地缘空间形态。

(2)中观层面――注重场地因素、建筑细部

规划设计应尊重场地自然环境。在场地设计中,做到以下三点,有利于新城与城市文化的互动:其一,对地区内水体空间及其他自然要素进行抽象提炼,分析水体空间的形态、功能、格局等特点;其二,以保护为前提,确定场地的景观格局与特色;其三,分析滨水地段的原有肌理,如建筑布局方式、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这些因素在具体设计中应有所延续。

规划设计应注重传承与创新。客家建筑具有以下特点:其一,空间布局上以围龙屋的布局形式为主,即中部堂屋,两侧横屋,后部围龙的结构形式(见图1),室外空间呈“半月塘――禾坪――天井――化胎――风水林”的序列(见图2);其二,是在建筑上以具有四大立面元素,包括“金、木、水、火、土”五行特征的水木山墙、白墙灰瓦、凹式大门、青砖勒脚。利用这些立面元素与现代建筑设计的手法结合,引导新建公共建筑设计。特别是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城市规划展览馆、会展综合体这三大公共建筑。其目的就是公共建筑打造为具有客家特色地标典范。

(3)微观层面――街旁景观植物配置、城市公共设施

街道空间上布置地景草坪、景观水道、光柱等景观小品,融入客家历史人文的介绍。使人行走其中,犹如在时光中穿梭。将梅州的、客家的标识,如独有的灯笼造型灯饰,融入到街旁景观以及城市公共设施中,形成一个系列的景观小品,打造新城环境品牌效应。注重街旁景观植物配置、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有利于塑造整体和谐的感觉,刻画出本地区的传统特色。

4.2注重城市文化与空间要素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提出“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五要素,书中提出:以人的视觉为中心,城市通过上述五要素共同作用于人脑,形成个体对城市的整体感知与理解。文化体系的构建也是如此。对应林奇提出的城市意象五要素,规划形成“点――线――面”为结构的文化体系的空间布局。

(1)点――公园、广场、商业综合体

江南新城策划汇聚公共建筑、民居保护群、城市综合体、特色商业小镇、市民节庆广场、酒店及旅游配套服务公共设施于一体,形成一条产业集聚与城市公共服务资源共享的客家文化长廊、商贸消费长廊、休闲健身长廊。规划节点空间,通过在建筑色彩、环境景观塑造等设计手法,体现客家文化中崇文重教、重乡崇祖、兼收并蓄的精神,在城市节点空间中注重客家文化传承与创新,营造客家风貌和现代城市风格复合相融的生活空间。

通过规划廊道,延续山青水绿的梅州风貌,通过绿化、水系等大面积公共空间与城市开发进行有机整合。结合山体和水体,规划2条生态廊道。中轴线生态廊道宽800-1000米,长7-8公里,泮坑、路人坑生态绿廊宽100米,长4公里。打造两大景观湖,在梳理现状水系的基础上注重活水连通,将梅州山城风貌引入到新城景观中,营造“森林里的宜居城市”,体现“森林围城大公园”的当地城市景观特色。

以城市道路及生态廊道为边界形成文化特色不同的区域,区域的定位来源于地块功能,文化意象则源于传统文化要素,包括:耕读传家文化、重乡崇祖文化、客家养生文化等。依照文化风貌,将江南新城划分“三大区段,九大分区”的功能分区。三大区段:剑英公园区段、文化商贸产业区段、客家万博园区段。划分剑英公园区、文体公园区、金融信息服务区、文化教育区、旅游服务区、世界客家艺术区、客森林文化综合区、泮坑森林休闲区、小密生态度假区。建设景观制高点,突出城市文化底蕴,形成呼应旧城由点状绿地组成“城市花园”与“森林中的花园城市”的新城格局。

4.3注重城市文化与旅游空间

(1)举行节庆的空间

结合现状的地形地貌,以及已有的道路,规划新建广场空间作为串联相邻城市区域的场所,作为提供市民进行特色文化盛会(山歌节、旅游文化节、客家美食节、梅州足球节)、为传承梅州非物质文化提供展示与表演的空间载体。

(2)提供游览的慢行系统

城市新区不仅仅是一个提供城市生活的区域,同时也往往成为某一地区展示其经济发展速度和地方繁荣度的重要标志之一,肩负着都市旅游的功能。对于江南新城这一个规划策划汇聚公共建筑、民居保护群、城市综合体、特色商业小镇、市民节庆广场、酒店及旅游配套服务公共设施于一体的城市新区,具有强大的旅游功能。城市新区建设初期难以有老城区一样的林荫大道,而具有梅州当地特色“慢活,乐活”的生活节奏,对于居民和游人,都是同等重要。因此,在规划满足道路交通空间的基础上,打造一条长约7公里人行连贯的轴线,两条共21公里长,具有吸引力的慢行绿道。

(3)文化景观道路

5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的时展变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新城建设成为我国一些特大城市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和热点,成为制定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梅州市江南新城规划城市设计实例分析,总结了客家地区新城规划目标和原则,从中就如何构建客家地区新城规划设计体系进行研究,旨在有效地发挥城市规划在新城建设中的引导作用,以科学有效的城市规划管控方法促进新城规划设计的不断发展,同时为城市规划设计人员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姜科.以无锡锡东新城为例谈新城规划编制体系构建[J].山西建筑,2013(03)

梅州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程G;文化遗产;价值与利用

中图分类号:G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6-0069-02

程G,是继秦汉时期从中原南迁先任龙川县令,后为南越国“皇帝”的赵佗之后,第二位于东晋南朝时期南迁而来的中原人士中,声名远播的封建社会时期的典型人物。越佗是“官”,是“皇帝”,政绩满乾坤而代代传扬自不在话下,而程G是“民”,是“布衣”,其事迹也能流芳百世,千古传颂就很不简单了。表明程G其人其事在历朝历代中所具有的影响力。封建帝王认为程G为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曾取程G之姓作为新设立县的县名“程乡县”,以示表彰。老百姓则认为程G曾为民众做过很多好事便世世代代纪念他。《广东通志》把他列为古代的“广东八贤”之一。说明程G文化遗产的重要社会价值和充分利用的重要性。

一、程G文化遗产的特点与价值

程G是一位生活在东晋南朝封建社会时期的“官宦之家”,祖父、父亲都做过官,他自己也曾一度在朝廷任“史学士”。因朝代更替、政局动荡、社会动乱,他“义不仕齐”而辞职隐居。后来形势更加动荡,他只好带领全族人举族南迁到粤东山区,在今天的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坝头振东村”一个称“官窝里”的山地方中安居乐业。程G的到来,给仍处于原始状态下的粤东山区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为当地土著民的“教化”,为山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1、传播儒家文化。“教民识字知礼”,逐渐改变土著民的“愚氓状态”,“不操三尺制顽愚”;2、传授先进生产技术。创制先进生产工具“程犁”,开垦大批荒地,逐渐改变当地“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大大提高生产力;3、修建各种水利设施。发展扩大水稻面积,增加粮食生产,解决山区缺粮困难;4、开通山区道路。开发利用山区资源,发展山区经济,造福山区人民,改变山区面貌;5、创办学校。广招当地土著民子弟入学,提高群众文化素质,逐渐改变土著民的精神面貌;6、搞好民族团结,密切联系群众,帮助土著民解决困难,并经常“济困扶危”,促使南迁人士与当地原住民和睦相处;7、尊重当地风俗。认真学习当地语言,与土著民交心连心,促进中原文化与土著文化的大融合;8、妥善处理各种矛盾。热心做好当地民众之间的矛盾化解工作,从不与当地原住民发生冲突;9、协助当地原住民解决婚姻大事,移风易俗,受到人们的尊重与爱戴。程G“以德化人”的精神,改变了粤东山区面貌,促进了山区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得到了百姓的信任。皇帝不但赐予“义化”两字褒扬他,而且还把粤东部分地区新成立一个县的县名用他的姓氏而命名为“程乡县”(辖境约今天梅州市大部分地方)。由此可见,程G作为一介“布衣”,平凡百姓一个,竞作出很不平凡的业绩而“感天动地”,名垂青史。

程G文化遗产,应包括有形的文物和无形的文化,即历史上长期被不断使用和世代相传而保留至今的一种文化财富,是具有社会共有的物质和非物质的财富。它不同于其它物品或商品,它是历史文化栽体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见证。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再生性,并具有独特的区域性和时代性等特点。从目前有关资料看,粤东山区所发现程G文化遗产有故事、传说、碑文、志书、诗歌、联匾、遗址、遗物、纪念建筑等等。特别是以程G姓氏而命名的地方、建筑物更显示出其独特的生命力,千百年来人们一直纪念着,如程公祠、程公庙、程公陂、程坑里、程作塘、程北、程中、程西、程处士专祠、程江、程江源、程江桥、程乡文昌阁,还有“先贤祠”、“乡贤祠”、“双忠收院”、“义化路街”等等,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人文意义,充分反映出程G文化遗产的重要内涵。其所具有的历史价值是证明程G这个历史人物所作过的历史性贡献,和在不同历史时期所产生的重大影响,给人们带来鼓励、鞭策、启迪,给社会带来进步、发展、和谐;其艺术价值就是程G的人格美、思想美。有关程G纪念建筑的构造美、布局美、风格美、设计美,给人情感美的体验,精神美的享受;其科学研究价值就是程G文化遗产给后人提供的重要知识,重要信息,有政治的、经济的、民族的、文化的,对社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的。程G文化遗产与粤东山区的发展史密切相关,他所产生的影响,正如后人赞扬程G的各种匾额题辞所言“百代儒学”、“人伦楷模”、“风起百世”、“浩气长存”、“山高水长”等等。《广东通志》把程G收列为“广东八贤”之一。当今世界客家人把他列入“世家客属名贤”,可见程G文化遗产所具有的重要价值。

当年属程乡县地的梅州,是当今广东、广西、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程姓族群发祥地。虽然许多程姓裔孙离开“程G故地”已经几代、十几代,甚至几十代,很多人对自己的祖先程G,别说耳熟能详,就是略知一、二者也不多。毕竟朝代几经变换,年代太久远,不少有关程G的“事”与“物”也随着时光的消失而濒临湮灭。如今,太平盛世,社会进步了,人们对历史名人的追崇热火起来了。随着各地交通条件的好转,几十公里、几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路程,都能够快捷平安地往返。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较快,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有些人已经达到了“小康”、“中康”,甚至“大康”水平。不同地方、不同区域的人们祭拜老祖宗故地,寻找历史名人故地的风气越来越盛,祖屋、祖祠、祖坟,故居、故地、故址,连着血脉同胞的骨肉之情,连着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意。近年来,就有不少程氏裔孙不怕千里之遥,不怕舟车之苦回梅州寻根问祖。他们都视程G故地为血缘所依,根之所附,都把她作为自己的“源流”而“追根溯源”。她是梅州程G后裔与外地程G后裔感情联系的纽带,也是当今现代客家文化与古代客家文化之间的一种兼收并蓄、承前启后的连接关系。她对团结海内外程氏裔孙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对海内外同胞开展联谊活动,促进梅州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二、程G文化遗产的调查与利用

程G文化遗产有着丰富的历史积淀。我们要很好地加于调查和利用,让这笔文化财富一代一代地发挥永续作用,更好地实现其价值的增值和文化的传承。要按照国家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指示精神,“管好”、“用好”程G文化遗产。不能让她在我们这一代人中“浪费掉”、“消失掉”。要把她作为文化创新资源、人文旅游资源,使之发挥新的作用。

建立“官办”程G研究会,具体指导程G遗产的调查与利用工作。程G在粤东山区的历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其文化遗产是粤东地区历史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见证,它的历史人文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全面调查清楚程G文化遗产既符合民众的主体意愿,又符合当前“三个文明”建设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政治意义。建议,在宣传、文化、文联的相关部门中设立“程G研究会”,能更好地调查、挖掘、研究、宣传程G文化精神,为当今的和谐社会建设服务。之所以要“官办”,主要是使这个“研究会”有人力、物力、财力的保障,具有权威性、号召力。同时更广泛吸收社会各种力量的支持,使之具有生命力。避免过去一些民办的“研究会”有头无尾或“虎头蛇尾”,不是“空架子”,就是徒有虚名,作用不大,影响不大,名不符实,浪费资源。

深入开展程G文化遗产调查。调查面要宽,视野要阔,措施要灵活,程G的影响不仅在梅州,有些地方也有。过去潮汕众多乡贤排列中,程G就占首位,可见其影响范围较广。我们要在粤东地区开展对有关程G史迹、遗迹的调查。可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如田野调查,就是一个很有效的形式,它可以最大限度地把“藏”在民间、山间、田间的有关程G文化遗产的“踪迹”摸清楚,形成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可以把那些即将湮灭的各种原始资料登记在册,记录在案。如一些老人谈有关程G事迹的“传闻、传说”,有关程姓族谱记载程G史迹的文字资料,散落民间的有关程G的文章典故,程G故地遗迹的实地考察等等。在通过调查得来的各种感性资料的整理过程中,把它升华到理性的理论论证上。让更多程G文化遗产重现天日,造福后代。我们知道,如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文化遗产面临废弃、淘汰、湮灭的地步。如城市建设中的“拆旧建新”,新农村建设中的“建新弃旧”,往往把不少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研究价值的文物古迹被有意无意地拆除或损坏,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有些则遭到大自然的摧残而报废。还有些口传文学因老人的去逝而永远消失。再不及时抓紧调查抢救,一些历史文化遗产必将损失殆尽,程G文化遗产也是如此。因此,我们应及时把有关程G文化遗产的东西赶快挖掘出来,整理出来,更好地加以开发利用。如把传统文化载体中的诗、纪、志和书画、雕塑建筑物、遗址、遗迹、遗物出版书籍,制成音像和影视产品广泛宣传;重修程G故地、祠堂、祖坟,供程氏后裔寻根祭祖,供人们瞻仰朝拜;重修有关程G的书院,让人们了解程G宣传儒家文化的“耕读传家,崇文重教”思想;重现程G的“义化路街”店铺,销售粤东山区客家人的传统食品、传统物品,传承客家文化,如糯米酒、米酒、仙人{、清明{、味窑{、发{、煎{、牛肉干、咸菜干、豆腐干、煎丸、肉丸、鱼丸、萝卜丸、长衫、马褂、礼帽、冬头帕、绣花裙、绣花鞋、小孩虎头帽、老人交头裤等旅游产品,发展旅游业。还可增设程G城市雕塑、程G文化广场等,这些建筑应成为梅州文化之乡的标志性建筑。此外,还可以创作出一批有关程G的文学作品、戏剧作品、影视作品,推动程G文化产业的发展。

合理利用程G文化遗产。鼓励民间出资开发利用,共同管理,政府出台相关的保护法规。提出谁出钱开发保护,谁就可以利用受益的主张。笔者曾多次到湖南省凤凰县考察,据了解,该县政府将本县最具地方人文特色的沈从文故居、凤凰古城、南方长城、黄丝桥古城等8个景点,以50年的开发经营权转让给“湖南黄龙洞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以经营期内向当地县政府支付总金额8.33亿元人民币。这种办法,明确了景点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问题,解决了旅游资源长期得不到利用问题,解决了景点开发缺乏资金问题,解决了景点研究保护问题。世界上很多国家在宣传各自旅游地的形象别注重宣传最具典型性、代表性的当地文化。梅州文化中的“程G文化”就是有独特的地方特色,一枝独秀、“唯我独有”。她与广州的南越王赵佗、韶关的唐朝名相张发龄、中山的民国开国元勋孙中山一样,可以成为当地的一张亮丽的人文品牌,一样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凝聚力。她能激发在外的乡贤、海外的同胞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情怀,激发他们返回家乡、建设家乡的心愿。唤起社会各届人士对梅州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支持,同时走出一条以文引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新路子。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少海内外人士回家乡办厂置业,有力地促进了粤东地区现代化发展进程,使梅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是很好的例子。建议在程G故地开设大型的“程G纪念馆”,让海内外人士更多地了解程G当年在粤东山区平凡而又超脱的“布衣”生活,以及他所产生的影响。更好地宣传和弘扬程G精神。把它作为重要的全新的具有吸引力的景观资源加以开发利用。让更多海内外人士到“程乡县”去,看看古县变化,看看古代伟人风采。程G故地,既是“文物”更是“文化”,应通过可行的开发利用措施,让程G文化增辉,让程G精神永存。客家先贤榜样人物“开荒垦地”艰苦创业的精神,对当今社会仍有启迪作用,有助于我们开拓进取,促进梅州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程G文化遗产中同时体现出精神、道德、人文的崇高境界。对当今和谐社会建设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开展对程G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和开发利用,有利于进一步弘扬程G文化精神。开展程G文化研究,要注重与相邻的闽南文化、潮汕文化、赣南文化、广府文化的对比研究,为后人进一步研究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宝贵的历史资料。因为程G当年所生活的地方与上述地区山水相连,文化有同有异,若能广开思路,对程G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具有特殊意义。我们不要局限于平远、梅县等地,要立足梅州,放眼世界,进一步把程G文化遗产调查清楚,整理出来,研究出来,更好地彰显梅州“文化之乡”的光彩。如果一个地区或一座城市,只有现代化的村舍或现代化的大厦,没有了历史人文的文化底蕴,那么这个村庄、城市的内在精神面貌给人的感觉就是缺少历史文化氛围,显得没有品位,没有精神的向往与慰藉。人们每到一个地方,总喜欢寻找具有历史意义的东西。梅州有很多历史人文资源,最近就开发了黄遵宪公园、公园,在海内外带来了不凡的影响,能否再添一个“程G公园”呢?把古代、近现代杰出人物的杰出贡献作为教育人民的活教材,既有现实意义又有历史意义。如果梅州能把当地古今名人的历史人文资源都充分利用起来,那么梅州这个地方的品味就更高,就更有吸引力,更有凝聚力。梅州的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环境事业就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陈世松.“移民与客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罗明义.国际旅游发展导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梅州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一个新的Hilbert型不等式

一类二元非乘积型Meyer-knig-Zeller概率算子的饱和定理

有关初值敏感集的几点注记

SolidWorksAPI二次开发方法与应用

基于象素级别和帧级别的背景更新算法研究及实现验证

阴影效应对柱状薄膜生长影响的动力学蒙特卡罗模拟

环状光束辐照下光学薄膜基底温度场有限元分析

基于局域网和SPI的分布式实验系统设计

空间殊的两个点——非耗散性有序结构的存在

淀粉包覆镝钕改性铁氧体磁性液体的制备

浅谈平远县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和防治对策

淡水培养对桐花树种胚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从南岳云雾茶中提取咖啡因的研究

艾蒿提取物对番茄晚疫病病原菌抑菌效果的研究

基于地理视角的广东梅州地区传统客家民居建筑载体环境分析

从过去全球变化看当今全球变暖

公园绿地的休闲体育调查与分析——以梅州市文化公园为例

福建南拳“三战”比较研究

对广东省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效果的调查研究——以粤东地区为例

从酿豆腐的起源看客家文化的根基

从“客家民系”到“客家族群”——客家研究概念之转变

传统客家女子教育初探

客家方言重叠式形容词分析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池田大作儿童教育理念解析

新时期加强高校党内民主建设的新思考

服务供应链协同运作模式研究

论农产品区域品牌伞策略背书效果的影响因素

“双转移”背景下梅州服务业发展问题探讨

提升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思考——以梅州为例

论斯皮尔伯格的科幻电影风格

论《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的成长主题

走进川上弘美的幻想世界——以作品《踏蛇》、《老师的提包》为例

高校思政理论课青年教师能力结构的调查

对BB在线教学管理平台精品课程教学模式的思考

广东高职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探析

统计方法在教学实验中的应用现状研究——以2009年教育类期刊论文为例

高校网络传播的管理研究

“旁”常用义演变过程初探

一个新的Hilbert型积分不等式

一类Baskakov型概率算子的保形性

Dirichlet级数的收敛横坐标之间的关系

FisherZ分布族的性质探究

非线性薛定谔方程二层差分格式的讨论

基于混合彩色空间的肤色区域分割算法

校园网资源共享应用技术的分析研究

MCS51单片机多位数码高亮静态显示技术的实现

基于交货期的并行机器生产调度规则的研究

线性混合小波基图像去噪研究

地方性院校《大学物理》教学改革探索

镝钕改性铁氧磁流体的制备与表征

高温磷渣液在线资源化初步研究

水稻土磷吸附-解吸特性测定条件研究

箍筋约束高强混凝土柱应力应变曲线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检测夯扩桩基质量问题及应对措施

灰色关联法在滑坡治理方案优选中的应用

地方性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工程素质培养探讨

红树植物对低光照水平的生长及生理生态响应研究进展

梅州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本土历史文化资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11―0087―0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作为“05新方案”的一门新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国侵略、争取中华民族独立、黑暗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教社政〔2005〕5号文件和教社政〔2005〕9号文件)。可见“纲要”课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多地突出以史育人。学习党史和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

要达到“纲要”课的教学目的和最终的教育目的,不断增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说服力、感染力就成了必然。《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在切实提高教学水平方面强调:“完善实践教学制度。……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有教育意义的场所,要对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行免票。”根据中央相关文件精神,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我们都清楚地知道,将本土历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教学是一个增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的切实可行的方法。

本土历史文化资源是特定地区在较长历史时期积淀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区域性资源,包括历史文化遗址和遗迹、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文献、档案、古建筑、老照片、报纸杂志、书信、日记、音像史料、口述史料等,具有鲜明的精神导向和思想熏陶作用。是“纲要”课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具体的材料,是大学生了解本地区历史概貌和人文精神的主要信息库。

众所周知,任何一所高校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作为高校的主体――学生也是特定环境中的人。他们对身边的事物往往会有较多感性认知乃至于认同,对学校所在地的历史文化资源有一种自然而然的亲近感和认同感,即使不是出生在学校所在地的学生,也会对当地的历史文化有一定的亲近感。正是因为本土历史文化资源能使大学生置身于其中、亲临其境而具有不可替代的、近距离的“亲和力”,所以成为一种富有潜力和特色的优势教育资源。我结合多年来在“纲要”教学中的实践、面临的困难和思考,以嘉应学院为例谈谈本土历史文化资源在“纲要”教学中的应用。

一、读观历史――以本土历史文化资源熏陶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感性认识应上升为理性认识。结合“纲要”课程相关内容,教师可进行拓展、延伸性的教学活动,有目的地推荐大学生阅读中国近现代史上重要的梅州名人的传记,查阅梅州爱国人士和民众在近现代革命斗争史中的事迹,深入了解他(她)们的主要思想以及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乃至于今天的影响。如讲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斗争”之前,布置学生读抗日保台志士丘逢甲和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爱国诗人、杰出外交家、政治家和教育家黄遵宪的生平传记;讲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之前,布置学生读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和近代洋务运动先驱丁日昌的生平传记;讲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之前,布置学生读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和青年时就加入中国同盟会、投身辛亥革命和讨袁护法等一系列活动的古直的生平传记;讲到中编前,布置学生读参加过第一、二次东征的古大存,参加过两次东征、北伐的抗日名将罗卓英,北伐、抗日名将黄琪翔和淞沪会战中以“八百壮士”死守上海四行仓库的抗日将领谢晋元将军等人的生平传记;讲到下编前,布置学生读开国元勋元帅的生平传记。通过读史活动,可使学生在感知、了解历史的基础上,多方面获取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深刻认识,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是非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懂得为人处事的道理。每次读史后,要求学生把阅读心得写成文章,并进行小组或班级交流。这种活动大大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思辨能力和理解、综合能力,强化了他们坚持自学的意志品质,从而使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国史国情的认识深化、内化。

感悟历史,是“纲要”课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在布置读史之外,教师还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结合“纲要”课程特定的教学内容,在课堂内或课堂外(侧重于课堂外)组织或推荐大学生观看反映中国近现代梅州历史名人的经典影视作品,为学生再现生动的历史画卷,在观看的过程中,让学生具体地、充分地感受历史场景。其目的为两方面:一是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真切地体会到历史人物当时的心境和历史事件的演变,使“死去”的历史知识变得生动鲜活起来,最终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感,提升其认知度;二是培养学生爱乡、爱国的情操,在思想情感上引起其共鸣,促使其形成朴素的乡土观念,提升其民族情感,增强其历史使命感。在每次看完后,老师要组织学生畅谈感想,在交流与共鸣中,达到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和思想的目的。

二、课堂教学――将本土历史文化资源作为生动的教学材料

根据“纲要”课具体内容与本土历史文化资源的内在关联,在讲述本课程内容时恰当地插入本土历史文化史料的相关内容。例如在讲授第一章中“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军事侵略”时,教师可插入讲解甲午战争惨败清廷割弃台湾后,抗日保台志士丘逢甲所作的《春愁》,并朗诵:“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心惊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让学生体会那种切肤之痛,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还可捎带讲到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总理吟诵了这首诗,阐明两岸同胞的骨肉之情,在海内外所产生强烈反响的事情,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台湾与大陆是一家,两岸统一是历史的必然。结合“纲要”第一章中的“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军事侵略”和第二章中的“戊戌维新运动”,教师可插入讲授黄遵宪的相关事迹,让学生通过了解他所写的《悲平壤》《哀旅顺》《哭威海》《台湾行》《渡辽将军歌》等关于中日甲午战争的一系列诗作,明白作者心里所充满的爱国主义激情和深挚的忧国焦思,理解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在近代中国外交史上做出的重大贡献所具有的深远的政治影响力。在讲第二章中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时,教师讲授太平天国的早期领袖,分析这支“客家”属性较浓的农民队伍,和学生一起探讨左宗棠所说“太平天国起于嘉应(即今梅州),也灭于嘉应”的原因。讲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插入淞沪会战中以“八百壮士”死守上海四行仓库的谢晋元将军事迹。讲到下编时,插入开国元勋元帅的生平事迹。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恰当、适当地补充一些具有不可替代的、近距离的、颇具“亲和力”的本土历史文化史料,大学生就会感觉亲切、真实,而颇感兴趣。因为本土历史文化资料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要而产生了价值认同感,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纲要”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加深了他们对课程内容的认知和理解,最终对大学生起到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

将本土历史文化资源融入课堂,不仅表现在教师在课堂上恰当地讲授,也可以表现在让大学生自己站在讲台上来讲述。在学生读书活动的基础上,教师可结合“纲要”课内容、社会热点和学生兴趣,安排一些教、学互换的小实践教学。例如在每一章节开始讲授前,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到讲台上讲解他们在查阅相关历史文献、收集史料基础上制作好的关于梅州近现代历史名人的PPT课件。这种小实践教学会起到四个良好的效果:学生懂得了收集材料的方法,为其以后的科研积累一些经验;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通过“学生讲,教师评”这种教与学换位的方式,促进了师生互动、教学互动,调动了大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增加了其对梅州本土历史文化的了解,同时深化其对本课程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学会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历史与个人品德修养相结合的方法,这样学生不仅能深刻铭记历史,还能增强爱家乡、爱国家的情感,从而树立起服务社会、服务地区、回报家园的意识。

三、研究性实践――对本土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专题性研究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作为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教师对“纲要”课与本土历史文化资源有关联的内容进行研究,设计一些比较合理的研究选题,供大学生进行探索性研究。嘉应学院作为广东梅州的高等院校,“纲要”课教师可以有目的、有意识地组织和指导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梅州籍名人”,如、黄遵宪、丘逢甲、何子渊、丁日昌、谢晋元等进行小专题研究,让学生侧重了解和研究这些梅州籍名人的生平、事迹、思想及其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乃至今天的影响,并撰写论文。还可进一步指导学生去综合考察关于这个历史人物的研究现状,撰成研究综述。另外,对于发生在当地比较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或当地名人逸事趣闻及其故居的维护与开发、 历史人文景观中所蕴藏的民间传说和民风民俗及其开发状况等,也可指导学生开展调查研究。

在以实践性为主导的研究性实践教学中,大学生普遍反映收获良多。他们被当地名人颇有影响的生平事迹和伟大的理想追求深深感动,从而努力向上,奋发有为。同时,在对本土历史文化资源加深了解的基础上,他们爱家乡、爱母校的情感得到进一步提升,增强了保护本土文物、建设家乡的意识。另外,他们在专题研究型实践教学中学会了一些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这大大增强了他们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收集资料、整理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一过程中,大学生不但培养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还学会了与他人合作,懂得了分享。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研究型的实践教学在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理解,注重知识的掌握和研究能力的培养的同时,最终促成了其知识的内化,达到了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四、进入现场――组织学生参观梅州的历史名胜、革命遗迹和社会主义建设成果

提高“纲要”课的教学实效性,是实现“纲要”教学目的和教育目的的关键。因此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如何使教学效果发挥到最大作用。一般来说,教学效果往往取决于学生的参与程度而学生的参与程度又与教学的吸引力有关。离开教室,深入到宽广的社会、大自然中去,这是吸引学生的一种良策。这就要求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在充分利用本土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组织和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实践教学活动。

作为梅州的高等院校,嘉应学院的学生主要来源于梅州及其周边地区,所以在进行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时,我们可以在实践教学经费有限的条件下,首先组织学生去梅州及其附近地区的红色革命纪念园、历史博物馆、名人纪念馆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地参观,例如梅县雁洋镇元帅纪念园、梅州市革命历史纪念馆、大埔三河坝烈士纪念碑、平远(中央苏区的红色港湾)的红军纪念园、蕉岭谢晋元故居、黄遵宪故居、丘逢甲故居和蕉岭社会主义新农村等等。本地的各种“园”和“馆”等所展示的有型实物资料和影音资料大多真实、直观,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当时的历史情境。进入具体的历史场景中去寻找历史、触摸历史、感受历史,这不仅加强了教学过程的吸引力,而且增强了实践教学的感染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实践教学活动和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参观本土的各种颇有纪念意义和现实意义的革命遗址和历史文物的过程中,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一定会被家乡革命先烈们的豪情和不怕牺牲的精神所感染、激励,而产生一种对家乡的自豪感,从而激发其不断努力学习,增强服务家乡梅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正是我们学校办学服务地方的职责所在。此种类型的实践教学对于非梅州籍学生来说,也有利于其了解母校所在地区的革命传统与人文精神,从而更加热爱母校。参观完以后,本课程组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或以观后感的形式表达感受和体会,从而使他们的认知内化。

在多年的“纲要”课教学中,笔者大胆、努力地探索、实践,设法将梅州的本土历史文化资源灵活多样、恰如其分地应用于教学活动中,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汪平秀.《中国近代史纲要》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4).

梅州文化论文范文第7篇

本土历史文化资源是特定地区在较长历史时期积淀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区域性资源,包括历史文化遗址和遗迹、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文献、档案、古建筑、老照片、报纸杂志、书信、日记、音像史料、口述史料等,具有鲜明的精神导向和思想熏陶作用。是“纲要”课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具体的材料,是大学生了解本地区历史概貌和人文精神的主要信息库。众所周知,任何一所高校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作为高校的主体———学生也是特定环境中的人。他们对身边的事物往往会有较多感性认知乃至于认同,对学校所在地的历史文化资源有一种自然而然的亲近感和认同感,即使不是出生在学校所在地的学生,也会对当地的历史文化有一定的亲近感。正是因为本土历史文化资源能使大学生置身于其中、亲临其境而具有不可替代的、近距离的“亲和力”,所以成为一种富有潜力和特色的优势教育资源。我结合多年来在“纲要”教学中的实践、面临的困难和思考,以嘉应学院为例谈谈本土历史文化资源在“纲要”教学中的应用。

一、读观历史———以本土历史文化资源熏陶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感性认识应上升为理性认识。结合“纲要”课程相关内容,教师可进行拓展、延伸性的教学活动,有目的地推荐大学生阅读中国近现代史上重要的梅州名人的传记,查阅梅州爱国人士和民众在近现代革命斗争史中的事迹,深入了解他(她)们的主要思想以及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乃至于今天的影响。如讲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斗争”之前,布置学生读抗日保台志士丘逢甲和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爱国诗人、杰出外交家、政治家和教育家黄遵宪的生平传记;讲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之前,布置学生读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和近代洋务运动先驱丁日昌的生平传记;讲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之前,布置学生读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和青年时就加入中国同盟会、投身辛亥革命和讨袁护法等一系列活动的古直的生平传记;讲到中编前,布置学生读参加过第一、二次东征的古大存,参加过两次东征、北伐的抗日名将罗卓英,北伐、抗日名将黄琪翔和淞沪会战中以“八百壮士”死守上海四行仓库的抗日将领谢晋元将军等人的生平传记;讲到下编前,布置学生读开国元勋元帅的生平传记。通过读史活动,可使学生在感知、了解历史的基础上,多方面获取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深刻认识,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是非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懂得为人处事的道理。每次读史后,要求学生把阅读心得写成文章,并进行小组或班级交流。这种活动大大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思辨能力和理解、综合能力,强化了他们坚持自学的意志品质,从而使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国史国情的认识深化、内化。感悟历史,是“纲要”课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在布置读史之外,教师还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结合“纲要”课程特定的教学内容,在课堂内或课堂外(侧重于课堂外)组织或推荐大学生观看反映中国近现代梅州历史名人的经典影视作品,为学生再现生动的历史画卷,在观看的过程中,让学生具体地、充分地感受历史场景。其目的为两方面:一是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真切地体会到历史人物当时的心境和历史事件的演变,使“死去”的历史知识变得生动鲜活起来,最终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感,提升其认知度;二是培养学生爱乡、爱国的情操,在思想情感上引起其共鸣,促使其形成朴素的乡土观念,提升其民族情感,增强其历史使命感。在每次看完后,老师要组织学生畅谈感想,在交流与共鸣中,达到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和思想的目的。

二、课堂教学———将本土历史文化资源作为生动的教学材料

根据“纲要”课具体内容与本土历史文化资源的内在关联,在讲述本课程内容时恰当地插入本土历史文化史料的相关内容。例如在讲授第一章中“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军事侵略”时,教师可插入讲解甲午战争惨败清廷割弃台湾后,抗日保台志士丘逢甲所作的《春愁》,并朗诵:“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心惊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让学生体会那种切肤之痛,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还可捎带讲到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总理吟诵了这首诗,阐明两岸同胞的骨肉之情,在海内外所产生强烈反响的事情,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台湾与大陆是一家,两岸统一是历史的必然。结合“纲要”第一章中的“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军事侵略”和第二章中的“戊戌维新运动”,教师可插入讲授黄遵宪的相关事迹,让学生通过了解他所写的《悲平壤》《哀旅顺》《哭威海》《台湾行》《渡辽将军歌》等关于中日甲午战争的一系列诗作,明白作者心里所充满的爱国主义激情和深挚的忧国焦思,理解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在近代中国外交史上做出的重大贡献所具有的深远的政治影响力。在讲第二章中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时,教师讲授太平天国的早期领袖,分析这支“客家”属性较浓的农民队伍,和学生一起探讨左宗棠所说“太平天国起于嘉应(即今梅州),也灭于嘉应”的原因。讲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插入淞沪会战中以“八百壮士”死守上海四行仓库的谢晋元将军事迹。讲到下编时,插入开国元勋元帅的生平事迹。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恰当、适当地补充一些具有不可替代的、近距离的、颇具“亲和力”的本土历史文化史料,大学生就会感觉亲切、真实,而颇感兴趣。因为本土历史文化资料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要而产生了价值认同感,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纲要”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加深了他们对课程内容的认知和理解,最终对大学生起到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将本土历史文化资源融入课堂,不仅表现在教师在课堂上恰当地讲授,也可以表现在让大学生自己站在讲台上来讲述。在学生读书活动的基础上,教师可结合“纲要”课内容、社会热点和学生兴趣,安排一些教、学互换的小实践教学。例如在每一章节开始讲授前,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到讲台上讲解他们在查阅相关历史文献、收集史料基础上制作好的关于梅州近现代历史名人的PPT课件。这种小实践教学会起到四个良好的效果:学生懂得了收集材料的方法,为其以后的科研积累一些经验;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通过“学生讲,教师评”这种教与学换位的方式,促进了师生互动、教学互动,调动了大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增加了其对梅州本土历史文化的了解,同时深化其对本课程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学会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历史与个人品德修养相结合的方法,这样学生不仅能深刻铭记历史,还能增强爱家乡、爱国家的情感,从而树立起服务社会、服务地区、回报家园的意识。

三、研究性实践———对本土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专题性研究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作为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教师对“纲要”课与本土历史文化资源有关联的内容进行研究,设计一些比较合理的研究选题,供大学生进行探索性研究。嘉应学院作为广东梅州的高等院校,“纲要”课教师可以有目的、有意识地组织和指导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梅州籍名人”,如、黄遵宪、丘逢甲、何子渊、丁日昌、谢晋元等进行小专题研究,让学生侧重了解和研究这些梅州籍名人的生平、事迹、思想及其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乃至今天的影响,并撰写论文。还可进一步指导学生去综合考察关于这个历史人物的研究现状,撰成研究综述。另外,对于发生在当地比较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或当地名人逸事趣闻及其故居的维护与开发、历史人文景观中所蕴藏的民间传说和民风民俗及其开发状况等,也可指导学生开展调查研究。在以实践性为主导的研究性实践教学中,大学生普遍反映收获良多。他们被当地名人颇有影响的生平事迹和伟大的理想追求深深感动,从而努力向上,奋发有为。同时,在对本土历史文化资源加深了解的基础上,他们爱家乡、爱母校的情感得到进一步提升,增强了保护本土文物、建设家乡的意识。另外,他们在专题研究型实践教学中学会了一些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这大大增强了他们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收集资料、整理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一过程中,大学生不但培养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还学会了与他人合作,懂得了分享。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研究型的实践教学在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理解,注重知识的掌握和研究能力的培养的同时,最终促成了其知识的内化,达到了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四、进入现场———组织学生参观梅州的历史名胜、革命遗迹和社会主义建设成果

提高“纲要”课的教学实效性,是实现“纲要”教学目的和教育目的的关键。因此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如何使教学效果发挥到最大作用。一般来说,教学效果往往取决于学生的参与程度而学生的参与程度又与教学的吸引力有关。离开教室,深入到宽广的社会、大自然中去,这是吸引学生的一种良策。这就要求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在充分利用本土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组织和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实践教学活动。作为梅州的高等院校,嘉应学院的学生主要来源于梅州及其周边地区,所以在进行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时,我们可以在实践教学经费有限的条件下,首先组织学生去梅州及其附近地区的红色革命纪念园、历史博物馆、名人纪念馆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地参观,例如梅县雁洋镇元帅纪念园、梅州市革命历史纪念馆、大埔三河坝烈士纪念碑、平远(中央苏区的红色港湾)的红军纪念园、蕉岭谢晋元故居、黄遵宪故居、丘逢甲故居和蕉岭社会主义新农村等等。本地的各种“园”和“馆”等所展示的有型实物资料和影音资料大多真实、直观,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当时的历史情境。进入具体的历史场景中去寻找历史、触摸历史、感受历史,这不仅加强了教学过程的吸引力,而且增强了实践教学的感染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实践教学活动和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参观本土的各种颇有纪念意义和现实意义的革命遗址和历史文物的过程中,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一定会被家乡革命先烈们的豪情和不怕牺牲的精神所感染、激励,而产生一种对家乡的自豪感,从而激发其不断努力学习,增强服务家乡梅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正是我们学校办学服务地方的职责所在。此种类型的实践教学对于非梅州籍学生来说,也有利于其了解母校所在地区的革命传统与人文精神,从而更加热爱母校。参观完以后,本课程组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或以观后感的形式表达感受和体会,从而使他们的认知内化。在多年的“纲要”课教学中,笔者大胆、努力地探索、实践,设法将梅州的本土历史文化资源灵活多样、恰如其分地应用于教学活动中,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梅州文化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语文科 中考 题型 备考策略

在全国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广东省梅州市的中考语文考查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语文是一门实用性特别强的学科,不但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同时还是研究我国悠久文化历史的基石,所以语文水平是教育部门对学生学习效果考察的重点。在升高中的语文考试中,教育部门已经减少了对书本理论知识的关注,更加关注的是学生的阅读量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我们必须充分研究考试的重点,制定合理的备考策略,以保证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一、语文科升高中考试背景分析

广东省梅州市中考语文复习内容繁多,如果面面俱到地进行考前复习必然会降低复习的效率、事倍功半。事实上纵观近几年中考语文试卷可以总结出其命题类型和发展趋势,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首先需要明确的便是中考语文的命题类型:

第一,基础题(25分)。这一部分包括拼音、病句、联词写话、默写和综合探究五个方面,重点在于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量以及学生的审题能力。

第二,文言文阅读(12分)。这一部分包括选择和翻译两个部分,重点在于考查学生对于文言文语言词句的理解能力、简单应用能力以及总结概括的能力。

第三,现代文阅读(33分)。这一部分主要通过选择题和简答题的形式考查学生的主旨把握、文章归纳总结、信息整合和文章欣赏的能力,并鼓励学生对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提高判断能力。

第四,作文部分(50分)。这一部分是中考考查的重点也是所占分值最大的一部分,旨在考查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要求学生有很强的主体把握能力,不但要正确审题还要做到不偏离主题。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的是,中考语文采用的120分制的形式,学生要在120分钟的考试时间里完成所有题目,间接地考查了学生的自我心态调整、合理分配时间以及合理取舍的能力。

二、语文科升高中考试备考策略分析

1.基础题

顾名思义,要做好基础题必须加强自身基础知识的积累,因为基础题全部都是一些小的知识点,所以只能靠长期的积累和被动才能够完成。同时要注意书写的规范,尽量不要出现笔误的状况,否则便没有得分。

2.文言文阅读

因为加入了课外文言文的考核,所以必须转变复习思路,不能一味地背诵实词、句子的翻译,而是要结合整篇文章的语境加以理解。传统备考中考生往往只注重文言文的背诵而忽略了理解,因此在考试的过程中稍微换一下词语的情境便不懂其意思。只有将每个词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翻译理解了才能做到举一反三,在面对陌生的文章时才不会无从下手。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特殊词汇的积累,例如2014年《西京杂记》中出现的“乳母”等特殊称谓以及地名、官职名等。

3.现代文阅读

虽然现代文的出题类型有一定的规律,但是在备考的过程中依然要做到各方面并重,同时要把握不同类型文章的出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例如,在面对议论文的时候首先便要划分出文章的论题、论点、论据,从而才能够有条理性地进行解答。

4.作文

首先,作文的选题一定要正确。就作文立题方面来说,多以战胜困难、战胜自己、渴望美好等积极向上的内容为话题,还要求考生善于观察美、关注社会、提升自身修养等。比如,近八年来出现过的作文话题有“冲过风雨”、“关注”、“书到用时”、“渴望”、“战胜自己”、“发现”、“美”、“父母与子女”。其次,在备考的过程中要多积累美文片段、真实案例等。

总之,中考语文备考要把日常积累作为基础,把培养自身的灵活运用能力作为关键,把背诵作为辅措施。

综上所述,中考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综合性考核,每个学生都应该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尽力取得更优异的成绩。以上是针对近年来广东梅州市中考语文的普遍情况做出了一套系统的备考策略。在实际复习实践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邵玮 新教材初中文言诗文教学的思考与策略[D].上海师范大学,2010。

[2]彭毅 语文中考备考策略撷英[J].新课程学习(下),2011,03,126-127。

[3]钱明燕 初中新课程阅读、目标及考评三维度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

[4]张颖 近二十年语文中考命题发展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

梅州文化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人才培养模式 客家名厨 培训摇篮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为贯彻落实广东省政府建设“文化大省”,梅州市委、市政府建设“山区文化强市”战略,服务梅州创建广东“文化名城”,实施“休闲到梅州、享受慢生活”特色产业品牌战略,推动梅州绿色的经济崛起目标,传承创新客家菜烹饪技术,弘扬梅州客家饮食文化,提升梅州“中国客家菜之乡”的美誉,梅州农业学校与梅州市餐饮行业协会联合办学,开展学历教育和厨艺职业培训,在学校开展厨点师职业技能鉴定、挂牌成立 “中国客家菜研发培训基地”,为客家菜的传承和发展培养专业人才。

1梅州农业学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客家名厨培训摇篮的成功经验

1.1全面实施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1.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中餐烹饪专业根据培养目标,分析职业需求,根据梅州市及客家地区餐饮业的特点,以一步到位的毕业生就业岗位要求为目标,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施以中式热菜、中式面点、冷菜制作与食品雕刻等任务为目标、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制订了烹饪专业的教学培养计划和大纲,以学生素质为出发点,以职业能力为教育重点,以就业需求为教学导向,以产业调整为教学改革动力。

1.1.2教学模式改革

积极探索“以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改革,坚持以能力培养为基础,以操作方法为核心,以教、学、做一体化为目的,努力实现以教师中心向以学生中心转变、以重共性向以重个性转变、以重理论向以重实践转变、以重教室向以重现场转变等四个转变。在教学方案设计上,要求教师们紧靠职业能力本位设计教学方案,突破学科理论体系,突出职业技能培养的特色,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尽可能缩短与实际工作岗位的距离。

1.1.3创新教材应用

在对市场、学生需求、职业群、职业标准、学校条件等进行充分调研分析基础上,依照“并行式课程模式”和专业自身的内在要求,对课程的体系、内容、结构等方面进行创新,突出个性,注重挖掘专业特色,以课程内容更新、课程整合和完善结构为主线,形成专业课程特色,突出中职专业课程的实用性、针对性;构建了以职业能力测试、职业人员测试为核心内容的测评体系;开发体现职业要求,又具有鲜明客家特色的《传统客家菜的制作技术》、《古法烹饪客家菜技术》、《客家风味小吃制作技术》等教材。

1.2以行业协会为依托、打造中国客家菜培训基地

梅州农校于2012年成功申办“中国客家菜研发培训基地”。通过整合学校、行业协会、企业等各方资源,深化校企合作,实现职业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积极打造集客家菜大师职业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客家菜饮食文化培训、客家菜品研发中心以及中高层餐饮管理人员培训于一体的中国客家最大的客家菜培训基地,助推客家菜产业发展,使客家菜的开发更加长效化、系统化和规范化。通过建立客家菜研发培训基地,更好地加强与企业、行业及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间的合作,提高理论研究水平,掌握“客家菜肴”质量标准的话语权,开展客家菜专题培训和厨艺展示,打造成为向全世界推广客家饮食文化的窗口和平台,继承发展、创新客家菜的主阵地,并通过走连锁化发展的路子,与旅游文化紧密结合,扩大客家菜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影响,打好客家饮食文化招牌。

1.3以参加广东省技能大赛为契机、创新大赛行业主导机制

2009年以来,建立了“教育部组织、行业主导、企业参与”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组织机制,行业根据产业发展紧缺岗位需求提出竞赛项目,通过大赛密切教育与产业的联系,引导职业院校创新培养模式,促进学生作品向企业产品、市场商品的转化。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市中等职业学校中餐烹饪项目技能竞赛,多人多项目获得省级竞赛一、二、三等奖和包揽市级竞赛一等奖、二等奖。学校烹饪专业师生专业技能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在粤东处于领先地位。

1.4立足地方特色、培养客家名厨

学校与梅州市餐饮行业协会、梅州市厨艺职业培训学校联合办学,设置了烹饪管理专业,开展学历教育和厨艺职业培训,并依托国家第6职业技能鉴定所开展厨师鉴定。广东烹饪协会客家菜研究中心、广东烹饪协会客家菜专业委员会、梅州市餐饮行业协会、国家第6职业技能鉴定所、梅州市名厨专业委员会均设在我校。学校专业师资力量雄厚,中餐烹饪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0人,其中中国烹饪大师2人,动态聘任实训指导技师或广东省烹饪名师10人,学科带头人陈钢文为广东省中式烹调师首个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荣获中华金厨奖,任餐饮业部级评委,多次代表中国客家菜之乡赴新加坡、印尼、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展示,享誉海内外。学校烹饪专业设备总值200多万元,每年培训各种类型烹饪专业学生1000多人,年鉴定2000多人,累计已培训18000人,鉴定近2万人,为客家菜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较高素质的烹饪专业人才,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

2职业学校与行业协会办学存在的不足之处

2.1办学产权不清,管理体制不顺

学校与行业协会办学产权不清,造成了管理体制不顺,更增加了建立以市场行为为主体的运行机制的障碍,使校办企业缺乏应有的企业活力,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独立法人,这是校办企业难于成长壮大的根本原因。学校与行业协会办学双方合作不确定性因素较多,企业可能更多考虑经济效益最大化,学生技能的全面培养难以保证。

2.2实训设备和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在教学设施中,科技含量甚少;在设施的使用上,使用经验多,运用数据少。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现代厨房用具的发展水平大大超过了学校烹饪教学设备的运用水平,以致出现了一些毕业生来到星级饭店的厨房,面对和面机、切菜机、包饺子机、远红外烤箱,无所施其技的尴尬局面。造成这种状况有两个原因:一是长期以来,烹饪行业重技术、重经验、轻设备科学的陈规陋习深深地浸染着烹饪职业教育;二是学校教育中难以处理现代化设备与传统技艺之间的关系。如何把两者结合起来,使传统的烹饪技艺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该问题一直未能解决。

2.3创新机制存在着不足

烹饪教育必须继承客家烹饪优秀传统,继承是客家饮食文化博大深厚的历史源泉。客家烹饪本身就是一门变革创新之学,创新是客家饮食菜点丰富繁多的不竭动力。目前学校与梅州烹饪协会办学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在制度创新、菜式创新和学生自主创新方面存在着不足。

3进一步加强与行业协会联合办学的建议

3.1建立横向联合体,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

学校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建立横向联合体,成立董事会,形成多元投资主体。争取国内外的企业家、事业家、专家、学者、干部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参加董事会,争取社会各相关行业、企事业以董事单位的身份支持学校发展,并建立由知名专家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学校针对企业的技改设定科研攻关方向并将科学研究转化为工艺技能并物化为产品,提高整体效益。企业也主动向学校投资,建立利益共享关系,真正实现“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融汇贯通。学校在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各种技术、管理、咨询服务的过程中又获得了有关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和需求的第一手资料,为课堂教学提供案例,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

3.2找准结合点,实现互惠互利

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和合作内容是实现成功合作的前提。校企合作要建立校企互利互惠的合作原则,找准结合点,使合作双方能够在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的基础上自由选择、自愿合作。一方面行业协会可以利用本身的职能、信息、技术、资金等资源,开展各种技能培训、技术监测、技术研发或产品生产等业务,提升实训基地的生产水平,还可以提高学生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标准、新设计的掌握、使用和开发能力,实现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学校可以为行业协会下属各企业采取多形式、多内容的员工培训;为企业研发新产品,提供技术援助;举办各种形式的美食节;为企业训练参加各类烹饪大赛的金牌选手;或以企业的名义组织参加各类烹饪大赛;为企业加工饮食产品、半成品;为企业提品研发场所和研发技术支持;为企业编写出版企业书籍、特色菜谱、企业论文等。

3.3设立“双专业带头人”,建立客家烹饪大师工作室

改革创新教学、科研的组织方式,凸显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作用,建立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科研团队,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组织以学科群、专业群为基础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协作体系。设立“双专业带头人”,学校专业带头人负责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企业专业带头人负责培养目标确立、人才规格确定、实践课程建设、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建设等。建立客家烹饪大师工作室,使工作室成为共同研究的平台,促进成长的阶梯,提供服务的中心;主要目标是争取工作室学员成为学校、梅州市乃至客家地区烹饪专业的教学骨干、教育教学研究的行家里手,成为行业中具有影响力的烹饪大师。

3.4以行业协会为平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广东烹饪协会客家菜专业委员会、梅州市餐饮行业协会,不仅是吸引餐饮行业企业参与的有形载体,而且是先进烹饪技术的聚焦区,更是理念、目标、业务、考核等体系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无形管理系统。一是以行业协会为平台,充分发挥餐饮协会、企业、部级烹饪大师、名师的技术和品牌优势,高起点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师资队伍。二是组织校内相关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烹饪专业课程培训,转换专业角色。三是与餐饮协会定期举办烹饪专业教、学、做示范教学观摩。组织教师到梅县雁南飞茶田度假村有限公司、梅州万秋楼客家文化有限公司等企业学习实践,并参与企业各项科技研发工作,教师是员工,员工是教师,提升专业技能。四是定期邀请国宴大师、行家能手来校授课,传授技艺。

3.5继承与创新并重

在烹饪工艺专业的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继承与创新共济原则,挖掘传统,突出特色,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继承凝聚内力,以创新增加活力,共同实现烹饪教育教学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就教学本身而言,专业教学计划、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应因时而变,不断进行调整、改进和完善;就创新内容而言,由于菜点创新是烹饪创新的重点,烹饪专业教学因而需要高度重视学生菜点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密切联系市场,积极将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品种引入到烹饪教学中,引导学生系统深入地认识和掌握菜点创新的概念。

参考文献

[1] 范恒君.高职院校烹饪工艺专业校企联合办学路子探讨[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梅州文化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实践;思考

作者简介:林凯(1982-),男,广东饶平人,嘉应学院组织部,讲师。(广东?梅州?514015)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高校党建研究会立项资助课题(课题编号:2010BKA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0-0122-02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旗帜鲜明地提出“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形成拒腐防变教育的长效机制”。高校作为文化和知识的发源地、传播地,肩负着建设、创新、弘扬和传承廉政文化的历史重任,理应成为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的主阵地。当代大学生代表着祖国的未来,加强大学生的廉政文化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一些高校对于廉政文化教育的对象认识片面,总是错误地认为高校廉政文化教育的重点对象是学校的党政干部和教师,没有把大学生作为廉政文化教育的重要群体来对待。因为思想上不够重视,大学生廉政文化建设比较薄弱,高校中全员重视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的氛围还没有形成。

2.大学生的廉政意识有待加强

受社会上个别、、买卖选票、投机取巧等不良现象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上出现偏差,廉政意识不强,对腐败现象的认识不够客观和全面,对反腐败斗争能否取得成功信心不足;高校中出现部分学生考试作弊、学术论文抄袭、自荐材料作假、入党动机不纯、学生干部选举中拉票等不良现象。

3.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的系统性有待加强

由于对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重视不够,当前很多高校对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对大学生廉政教育会上强调的多,会后落实的少;没有计划、突击性开展的工作较多,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的工作较少;临时性开展的工作较多,长期抓、抓长期的工作较少;实施大学廉政文化教育的内容不够全面、形式单一,缺少系统性。

4.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的方式有待改进

大学生是思维活跃、创造性强的群体,要让大学生接受一个新事物,必须从大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入手。如果只是单方面地照本宣科、用老旧的方式宣传廉洁的重要性,想必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很多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廉政文化教育时,不注重方式方法的改进和创新,没有针对现在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开展教育,往往只停留在说教阶段,使廉政教育流于形式,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二、嘉应学院“党政班”开展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自2003年以来,嘉应学院与梅州市委联合创建梅州市“党政战略后备人才”培养对象培训班(以下简称“党政班”),每年从全日制本科三年级学生中选拔60名学生并组建班级,在此基础上对学员进行系统地理论培训,培训后录取30名左右的学生作为“选调生”派往基层任职。“党政战略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学校重要的办学特色,并已获得第六届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的荣誉。目前,这一批人中被提拔为副科级以上的干部共有90多名,其中正处级干部1名、副处级干部3名,正科级干部11名、副科级干部80多名。多年来,“党政班”在人才培养、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党建工作、廉政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其中,“党政班”廉政文化教育作为该校开展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的一项有益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以课程创新为手段,丰富廉政文化教育内容

为使廉政文化教育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党政班”积极创新课程设置,以丰富廉政文化教育内容。在为学员制定的两年系统培训课程安排中,每个学期都包含了廉政文化教育的课程。专门邀请市纪委领导为学员做党风廉政教育专题讲座,邀请学校知名教授为学员做从政道德的几个问题、依法行政等专题讲座,以提高学员的廉政意识;注重在理论课程中体现廉政教育的内容,比如在“十七大报告专题辅导”、“‘两会’专题辅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课程中突出廉政教育内容;同时,通过开设如何当好镇委书记、如何当好村支部书记等讲座,邀请梅州各级优秀干部畅谈自己廉洁从政的经历和拒腐防变的经验等,使学员们受益匪浅。

2.以实践活动为导向,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党政班”鼓励学员通过实践活动来加强廉政教育,通过组织学员寒暑假到基层挂职锻炼,让学员到实际岗位上感受廉洁从政的要求;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来提高自己的廉政水平,如举办以廉政建设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辩论赛、知识竞赛、无领导小组讨论等活动,使学员们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提高了学习的效果;通过邀请“党政班”毕业学员回校交流,畅谈工作和廉洁修身的体会,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和典型,提高了学员们对廉洁从政重要性的认识。

3.以作风建设为抓手,全面加强组织纪律建设

“党政班”十分注重作风建设,首先挑选学校师德高尚的教学名师和梅州各级优秀的领导干部担任“党政班”培训课程的主讲教师,选派工作踏实、作风正派的教师担任班级辅导员,注重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来影响学员们树立良好的作风。加强学风建设,加强组织纪律建设;建立严格的考勤制度和考核末位淘汰制度;通过公开演讲和民主投票的方式选举党团班机构干部,严禁学员的拉票现象;对存在违反学校规定的学员进行淘汰。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使学员们成为作风正派、学习勤奋、工作踏实、创先争优的先进标兵。

4.以班级文化建设为载体,优化廉政文化教育的环境

“党政班”十分注重班级文化的建设,建立了自己的培训基地,创建了班级网站,学员们建立了QQ交流群、出版了自己的班级刊物《梅岭之春》,创作了自己的班歌,学员们有自己的班服。通过班级文化的建设,形成了团结协助、积极上进、扎根山区、服务梅州的班级精神。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注重廉洁文化的建设,如在培训基地悬挂廉政警句、在班级网站链接廉政专题文章、在班刊中刊登模范党员的先进事迹等。通过班级文化的建设,全面优化廉政文化教育的环境,为廉政文化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5.以理想教育和职业教育为依托,增强廉政文化教育的有效性

针对“党政班”学员未来的就业方向是从事党政工作的实际,“党政班”把学员廉政文化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工作的重点,围绕学员们的职业素质要求,加强学员们的廉政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定期举行集中的政治理论学习、批评与自我批评、讨论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党员的廉洁自律意识和思想素质;通过引导学员们学习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典型人物的事迹,坚定学员们扎根基层、干净做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从政信念。

三、加强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的几点思考

嘉应学院“党政班”廉政文化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对我们加强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有以下几点启示作用。

1.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要注重课程的创新

高校应该注重课程的创新,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把廉政文化教育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特别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形势政策课”、“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生业余党校的课程体系中,把廉政文化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课。[1]各高校根据自身的优势,结合廉政文化研究成果,出版优秀的廉政文化教育书籍,开设具有鲜明特色的廉政文化教育选修课,建设廉政文化教育精品课程,以全面提升廉政文化教育的水平。

2.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要注重形式的创新

为使大学生廉政教育取得较好效果,必须结合实际,面向社会,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去了解社会、感受廉政,将廉政教育与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要选派学生到社区、街道、机关、企业进行实践锻炼,让大学生深入社会去了解廉洁从政的形势和要求。要结合大学生思维活跃、参与意识强的特点,注重教育形式的创新,通过开展以廉政教育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辩论赛等参与性强的活动,激发学生接受廉政教育的兴趣,增强廉政教育的效果。

3.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要注重加强作风建设

大学生廉政教育要与高校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整体推进,互为作用。要注重师德师风建设,加强廉政示范教育,要求教职工公平待人、以廉示人,注重通过教师们的言传身教来影响学生。要注重学风建设,严格学生管理制度,对学生中出现的考试作弊、论文抄袭、随意旷课等不良行为给予严惩,并举一反三,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通过作风建设,营造重操守、讲诚信、有秩序的和谐校园环境和氛围。

4.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要注重校园廉政文化的建设

大学生廉政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采取在学校张贴以廉政警句、格言为内容的醒目标语;在网站、广播台、电视台、校报开辟廉政教育专栏,宣传古今廉政人物事迹、重要的格言警句、生动廉政故事;利用宣传橱窗举办反腐倡廉书画展、图片展;组织学生观看反腐倡廉电影片、电视片,并开展征文比赛、撰写心得体会等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来有效的构建廉政文化氛围。

5.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要注重与理想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

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要紧跟人才培养的主线路,坚持以育人为终极目标,通过廉政教育和理想教育的有机结合,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信仰和价值取向。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和研究生,要重点进行以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为重点的廉洁教育,特别对经济、财会、金融、行政管理等相关专业学生,考虑到他们未来工作就业的方向多为政府、金融部门的实际,更应该重点加强教育。[2]

参考文献:

[1]宋富军.开展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的几点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

2010,(6):66.

上一篇:河洛文化论文范文 下一篇:茶文化与茶健康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