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之光耀中

时间:2022-07-13 02:37:08

创新之光耀中

1月10日,一年一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在这场科技界的盛会上,各项大奖名花有主。

著名物理化学家、中国高能化学激光奠基人和分子反应动力学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存浩,著名物理学家、中国核试验科学技术的创建者和领路人、“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程开甲院士,共同荣获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40K以上铁基超导体的发现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质研究”确立了铁基超导体是新一类的非常规超导体,激发了世界新一轮探索和研究铁基高温超导体热潮,问鼎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由袁隆平院士领衔的“两系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将水稻亩产量由700公斤提高到988公斤,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重大贡献,获得2013年度国家技术进步特等奖;清华大学“大型结构与土体接触面力学试验系统研制及应用”突破了建筑安全控制方面的薄弱环节,斩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此外,还有来自意大利、美国、德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国的8位科学家被授予国际科技合作奖。

两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54项国家自然科学奖、7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88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013年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共授予10位科技专家和313个项目,盘点了过去若干年来的重大科技成果,展映了彪炳科技史册的每一个精彩瞬间。

连续三年空缺之后,象征国家基础研究领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等来了它的新主人。

以赵忠贤、陈仙辉、王楠林、闻海虎和方忠为代表的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团队凭借“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质研究”,把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收入囊中,成为本届国家科技奖励大会的亮点之一。

作为中国基础研究的大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因其具有极高含金量而常告阙如,历来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为何荣获一等奖如此之难?“铁基高温超导体”研究的重大意义何在?

分析历年奖励情况,1982年和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共20项,出现此高峰显然与1957年后评奖活动的长期停顿密切相关。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 一等奖则开始出现空缺,特别是1999至2001年连续3年空缺,直到2012年,14年来共出现9次空缺。

每次空缺都会触动社会各界敏感的神经,引发阶段性群体焦虑。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对数千名专家的问卷调查显示,91.4%的专家认为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频现空缺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三方面:基础研究的投入不够,基础研究原始创新能力不强,对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科技人员激励力度不够。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明确规定,国家自然科学奖的“重大科学发现应当具备前人尚未发现或者尚未阐明、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得到国内外自然科学界公认”的条件。“这就意味着一等奖必须是重大原创突破,因此该奖项有特别的‘含金量’,在科研人员中享有很高威望。”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审工作多年的分子生物物理与结构生物学家饶子和院士表示。

分析摘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项目,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要经过长期积淀,耗时极长。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获得自然科学奖的课题,平均出成果的时间为14年。即便是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项目,很多也是几十年磨一剑,如“中国天然气成因及鉴别”耗时30年,“稀土纳米功能材料的可控合成、组装及构效关系研究”历经15年等。

“一等奖多年空缺有主客观原因,一方面是我国基础研究与世界先进发展水平尚有差距,另一方面是自然科学奖严格按照国际先进水平的标准,遵循‘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宁缺毋滥’的评审原则。”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副主任陈志敏说。

在超导研究的历史上,已经有10人获得了5次诺贝尔奖,科学重要性不言而喻。

“超导是一个充满挑战与发现的领域。从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卡麦林·昂尼斯在汞研究中偶然发现超导电性算起,超导研究历经百年,魅力不减。”赵忠贤说。

超导,即超导电性,指当某种材料处于一定的温度等条件下,电流可以在其中无阻地流动。具备这种特性的材料叫超导体。它有两个基本性质:零电阻和抗磁性。物理学家麦克米兰根据传统理论计算推断,超导体的转变温度不能超过40K,约-233℃。这个温度被称为麦克米兰极限温度。

超导是21世纪能源领域战略性的技术储备之一。物理所和中科大研究团队经过长期积累与合作,率先发现转变温度40K以上的铁基超导体,有效制备大量铁基超导材料,赢得国际认可,为世界在高温超导材料领域成就了一个新的家族,为促进凝聚态物理学科发展和超导应用的实现做出了先驱性和开创性的贡献。

另据赵忠贤介绍,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本已应用于科学研究、信息通讯、工业加工、能源存储、交通运输、生物医学及航空航天等领域,但它们是陶瓷性材料,复杂的制作工艺使其大规模应用受到限制。

赵忠贤表示,在工业上更易于制造的铁基超导体势必在上述领域发挥功效,如改善通话质量、制造计算机芯片、改进磁悬浮列车等。

从2013年度的获奖项目上看,获奖数量、获奖人员年龄、奖项领域等方面都呈现出各自特点。

据介绍,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优化奖励结构,减少奖励数量。精减了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推荐指标数和评审指标数,与2011年相比,2013年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三大奖总数减少61项,减幅达16.3%,比例结构大体上从原来的10%、15%、75%调整为15%、25%、60%,奖励结构趋于合理。特别是科技进步奖,从2011年的283项减少到今年的188项,减少95项,减幅 33.6%,成为2000年以来科技进步奖最少的一年。

2013年度奖励还强化了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激励。据了解,获奖项目主要完成人的平均年龄为46.6岁,其中自然科学奖45.9岁,技术发明奖45.7岁,科技进步奖47岁。2013年首次专门为40岁以下青年学者主持完成的基础研究项目开辟了专家推荐渠道,可由3名以上国内知名同行专家(至少有1名院士)联合推荐国家自然科学奖,不受推荐指标限制,今年通过该渠道推荐的项目有1项通过了评审,第一完成人北京大学施章杰教授,今年只有39岁,团队中年龄最大的40岁,最小的27岁,平均年龄34.4岁。

在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中,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奖成果占据很大比例,我国在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拥有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推动了战略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如浙江大学与多家企业产学研攻关成功研制“高端控制装备及系统的设计开发平台”,突破了国外对高端控制装备尤其是平台核心技术的垄断,为保障我国产业安全和经济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国家科技奖励获奖项目中,农业领域连续4年收获一等奖,这次更产生了一项特等奖。由袁隆平领衔完成的“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是继三系法杂交水稻之后的又一重大创新,将水稻亩产量由700公斤提高到988公斤,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此外,小麦、棉花、化肥、家禽养殖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设立至今,14年来共有24位科学家获奖,平均年龄为83.5岁,这些获奖者均为院士,有4位是两院院士。

据统计,2/3的科学家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时年龄超过80岁。获奖者中“80后”最多,有12位,占获奖人数的一半,如刚刚公布的2013年获奖者张存浩院士生于1928年,今年86岁。有6位科学家获奖时超过90岁,其中,此次获奖的程开甲院士今年96岁,是14年来获奖年龄最大的科学家。另外有5位“70后”,唯一的一名“60后”是2001年度获奖者之一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王选,获奖时仅65岁,也是14年来获奖年龄最小的科学家。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一生为科学技术发展做出的贡献值得铭记。不过,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得不继续面对我国科技界最高奖项“白发苍苍”的尴尬。中国科技馆原馆长、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原副所长、博士生导师王渝生表示,最高科技奖得主年龄偏大,现在每年要评两位,其中一位建议可以年轻一点,在我国的登月工程、深潜、基因工程、制造业等领域,都有很多突出的、年轻的科学家,应该给予他们更多机会。北京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副主任鄂云龙也认为,现在科技工作者干劲比较足,年轻人也成长得比较快,我们应该鼓励年轻人,鼓励他们获得大奖。(本刊综合)

上一篇:冬春季节,宝宝严防“流脑” 下一篇:展望2014新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