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学出语文味

时间:2022-07-12 11:47:03

“三味”,学出语文味

在浙江绍兴有大文豪鲁迅的“三味书屋”,关于“三味”,作家吴伯箫在《早》这篇文章中写道:“据说这里的‘三味’是把书比作五谷、蔬菜、点心的,也许就是书香……”而笔者在这篇文章里所说的“三味”,与语文教学有关,是指:“书声味”——语文课堂要有朗朗的读书声;“欣赏味”——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咀嚼语言中蕴含的各种味儿;“写作味”——要打通写作与阅读的隔墙,让写作与阅读亲密牵手,让学生时刻想着“舞文弄墨”,表达自己的思想。笔者认为抓住这“三味”,语文教学才能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儿,学生对语文才会情有独钟,才会学得津津有味。

一、将读书进行到底,让语文课堂充溢书声味儿

阅读是学习语文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自古以来就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这是我们的祖先总结出来的读书经验、读书规律。但这种读书应该是讲究方法的,绝对不是泛泛而读,“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读法肯定读不出什么名堂。那就要求读书时一定要动脑筋思考问题,边思边读,否则就“学而不思则惘”了。应该说对所有知识的学习都是从读开始的,没有阅读的学习是无效的学习,没有深入阅读的学习是低效的学习。造成当下语文课堂效率低下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语文课堂上忽略了阅读,朗朗书声成了奢望,潜心的默读也停留在浮光掠影的层面,读书仅成为一种外在的形式而非实质性的阅读实践活动,教师以讲代读、以练代读。

读是基础,没有坚实的读书基础,任何形式的语文学习都将是空中楼阁。既然读书对语文学习来说如此重要,那就应该将读书进行到底,阅读课堂上应“读”占鳌头,让朗朗书声充溢课堂,让语文课堂充溢书声味儿。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热爱阅读的习惯,要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的必需。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师要训练学生多阅读、反复读。不仅预习时要读,复习时也要读;不仅课堂上读,课外也要读;不仅上学时要读,假期时也要读。学习一门语言的语感就是从不间断的朗读中习得的。语文教师的职责与使命就是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学习就有了“源头活水”。为什么喜欢读书的孩子语文成绩普遍很好呢?这是因为阅读会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与能力,这是毋庸置疑的。

让学生仅仅养成阅读习惯还远远不够。读书还要讲究方法,要学会阅读,这样语文学习才会事半功倍。有了好书还要有好的读法,哪些书只需略读,哪些书需要精读,精读的不仅要字斟句酌,还要感悟思考,要作批注、做笔记、勤摘抄,等等,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需要背诵的则要背诵,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此外读书的形式也很重要,诗歌、散文、文言文的精彩语段则适合朗读,说明文、议论文、小说等则适合默读。当然读书的形式也不拘一格,怎么有效就怎么读方为上策。但遇到了精彩之处一定要细加揣摩、玩味,譬如在读冯骥才的《好嘴杨巴》时,在欣赏那快意的语言时也一定要品味杨巴的嘴到底好在何处,否则,就显得肤浅了。

二、注重语感能力培养,让语文课堂充满欣赏味儿

要深入阅读就得进行文本细读。只有文本细读才能读出文章的好处来。要品出文章的个中滋味必须学会欣赏,文本是培养学生欣赏能力的载体。我们所学的课文都属于文选类,每一篇文章都是经过专家、学者反复推敲、再三斟酌才选出的。可以说每一篇文章都是经典,都有其值得欣赏的地方。阅读的享受往往是对文章语言的欣赏,没有语言的阅读是空洞的。任何文章的写作都离不开语言的艺术,所以文学就是语言的艺术。我们的阅读也就不能离开语言去空谈。阅读必须把品味语言作为重点,阅读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对文章富有表现力语言的把握和赏析上。对那些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要重点研讨,仔细剖析,寻觅其中的纹理、修辞、情感、写法、表达方式等等,只有如此阅读才能如抽丝剥茧一般,体会到语言之美妙、精妙、微妙。再以《好嘴杨巴》为例,文中有一处精典的对白,当中堂大人误以为茶汤上的碎芝麻粒是灰尘时,勃然大怒,弄得在场的众人人人自危。正在这种危急情形之下,杨巴出场了,“中堂大人息怒!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惹恼了大人。大人不记小人过,饶了小人这次,今后一定痛改前非。”这句话太值得品味了,信息量极为丰富。前半句委婉地说明了茶汤上的那些黄渣子不是脏东西,是碎芝麻,既化解了危机,又给李鸿章留足了面子。后半句独自承担了所有的责任,给李鸿章一个台阶下,也解救了府道官员的危机。这实在是一个绝妙的回答,体现了杨巴的机敏、圆滑和精于人情世故。这样的语言实在是艺术,学生体会出了其中的妙处,怎能不萌生出对阅读的情感呢?

三、打通写作与阅读的“隔墙”,让语文课堂散发写作味儿

如果将读书比作农业的话,那么阅读就是播种,写作能力的发展则是收获。而如今多数教师是努力地播种,但是“收获”却乏善可陈。语文教师无论分析得多么头头是道,但学生却不能充分地理解、内化;即使学生在阅读理解上有显著进步,可在写作上却无长足进展,这表明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还有待培养。导致这种局面产生的原因在于不少老师在教学生学习语文时,阅读就是阅读,写作就是写作,将二者割裂开来。另外对每周一次的作文课又不重视,学生的作文水平怎能提高?语文的学习往往是重阅读轻写作。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时也要重视写作与阅读的联系。

有语文味的课堂,不仅要有“读”还要有“写”。著名特级教师丁有宽说:“读和写是个互逆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着。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不仅是提高作文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而且是提高学生听、读、说、写各项能力达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丁老师的主张是读写结合,读为基础,从读学写,以写促读;从仿到作,从说到写。在此思想指导下,教师要帮助学生打通写作与阅读的“隔墙”,让写作与阅读亲密牵手,为语文课堂营造出浓浓的写作味儿。为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勤于写作的习惯,让学生喜欢写作、热爱写作,让写作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每周一次的“煎熬”。每次动笔也不一定就是长篇大论,在语文课堂学习上随时可以进行片断仿写,有时学生写出一句精彩的话语,也值得称道。譬如,有一次让学生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造句,一位学生说出了“蓝天上朵朵的白云像一团团的棉花糖,我恨不能上去咬上一口”这样一个充满想象力而又富有个性的句子,让笔者和学生叹为观止。平时我们做课堂作业或课外作业对写作也要有所涉及,可以不写一篇,但根据所学课文写一个片断、写几句话都行。渐渐积累让写作成为一种常态才是最终目的。

阅读课上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式写作。譬如,学了朱自清的《春》,教师就得引导学生用心研究作者是如何融情于景赞美春天的,尔后再要求学生借鉴本文的写法来描写春夏秋冬的景致。学习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欣赏记叙与抒情相融合的写法,并借鉴这种写法描写自己熟悉的亲朋好友。总之,语文课堂上阅读是理解和吸收,写作是表达和倾吐。语文教学应追求写作与阅读能力的协调发展、同步提高。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上教师只有加强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从阅读中汲取营养,积淀写法,让语文课堂上充满书声味、欣赏味、写作味,学生学习语文才有滋有味,才能渐入佳境,并领略语文学习的无限风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丁有宽与读写导练[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程秀娟 江苏省邳州市赵墩镇滩上中学 221300)

上一篇:《画里阴晴》教学设计 下一篇:初中文言文课堂的教学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