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来自于高效

时间:2022-01-25 01:14:38

不知不觉,步入教坛已经十五个春秋了,十五年来,笔者收获无数,困惑也渐多。既困惑于现实,困惑于学生,也困惑于自己。为什么朝气蓬勃的孩子到了课堂就失去了灵性?为什么笔者辛辛苦苦犁地三尺却收效甚微呢?课堂的魅力哪去了?怎么就吸引不了学生呢?2011年,我校在高一年级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新课改活动,新课改的主题就是打造高效课堂。走进了新课改,和同事们一起学习、讨论、实践,笔者渐渐地明白了真正有魅力的课堂是高效的课堂,而高效课堂的真谛就是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的语文素养获得最大程度的提高。如何才能让自己的课堂变得高效呢?下面笔者就以《秋兴八首》(其一)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尝试:

一、夯实基础,创设氛围,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

从课改之初,就一直受到新理念的熏陶,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笔者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曾经也试图这样去做,可总是收获甚微。提出一个问题,举手回答者寥寥无几,真的站起来回答了,又很少有人能真正答到点子上,这样原本准备一节课完成的内容,总是无法完成。还有的学生站起来之后面红耳赤、语无伦次,或者干脆闭口不答。究其原因,并不是学生不想很好地表现自己,而是由于知识储备不够,学生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或者是原本会回答的可是课堂的紧张气氛让他无法顺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注意培养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交给他们不同题材文章的阅读方法,让他们在课堂中能够更好地展现自己。而且,不论是课上课下笔者总是注意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从不摆出高高在上的架子,让他们敢于在老师面前亮出自己的想法,即使有的时候和老师的意见并不一致。

在上《秋兴八首》(其一)时,许多的内容都不需要笔者来讲解,学生就可以自己完成。比如,对诗题的理解学生可以结合课下注释完成,对作者的介绍学生可以结合以往的知识储备来完成。这时笔者会对他们进行适时适当的鼓励,以激发其积极性。在进行诗歌鉴赏的时候,笔者先带领学生回顾以往所讲的赏析诗歌的方法,学生的记忆被唤起,想起了“诗歌鉴赏五步法”——看诗题、想作者、通诗意、明手法、品情感。然后学生自己就可以分组按照这种方法进行赏析了。赏析完以后,每组派出代表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其他组进行交流、学习,共同提高。他们的讨论热火朝天,有时甚至还会为了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真的成了课堂的主人。

二、立足文本,深挖文本,提升学生的能力

许多刚刚由初中升上来的学生很困惑,为什么自己初中时语文成绩很好,到了高中时就不行了呢?怎么初中时读读背背的方法到了高中就不适应了呢?确实如此,初中时候,语文的学习更多的局限于课本,只要你不懒惰,该读的读,该背的背,考试时总会在试卷中碰到熟悉的面孔。可是高中的试卷更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考查,哪里还能再找到书本上的原题呢?这就要求教师要摒弃原本死板的读读背背的方法,注重学生能力的提升。学生的能力如何提升呢?教材是最好的抓手,文本意识绝对不能丢。

在教学《秋兴八首》(其一)的时候,笔者重点培养学生通过感知意象、把握诗人情感的能力,培养学生品味诗歌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的能力。于是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笔者先让学生找出诗歌中的重点意象,体会这些意象有何特点,有何作用。学生很快找到了意象,首联中的玉露、枫树林,颔联中的江间波浪、塞上风云,颈联中的丛菊、孤舟,尾联中的刀尺声、捣衣声。接着笔者请学生讨论这些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学生结合着写作背景很快发现这些意象都能给人带来萧瑟凄凉之感。如首联颔联中的玉露、枫林、波浪、风云等意象,表现了巫山巫峡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笼罩在一片萧瑟阴森的气象之中。接着笔者又请学生思考,作者为何要描绘这样的景象呢?结合背景,学生自然能理解诗人写景的目的所在。首联颔联情景交融,既是写自然界的萧瑟冷清,也是暗示诗人内心的感伤。颈联见菊开而落泪,系孤舟而生故园心,是触景生情。尾联不直接言情,而是以景结情,给人余音袅袅之感。这样就使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下次阅读诗歌时就有了突破口,就明白阅读诗歌要从意象抓起,去品味诗人通过意象所传达的情感,同时也就把握了诗人抒情的手法。

三、联系文本,适当延伸,注意学生能力的迁移

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我们在一节课上重点培养他们的一到两种能力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仅仅局限在这一两种能力的培养上,又显得过于单一。因此,在每一节课上,笔者都注意学生能力迁移的训练。

比如学习《秋兴八首》(其一)时,当学生悟出了诗歌的主要内容、表现手法及人的情感时,笔者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你最欣赏诗歌中的哪一句?为什么?”学生这下有话可说了。有的说:“我喜欢第一句,‘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这一句中‘伤’字用得好,比‘落’字更能传达一种深深的感伤。”有的说:“我喜欢颔联,颔联中‘兼’字和‘接’字用得好。波浪在地,却说兼天而涌;风云在天,却言接地而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巫山巫峡自下而上,在上而下,全都笼罩在一片萧森的气象之中。”借此笔者引导学生去品味诗歌的语言,使之明了品味语言的方法:有没有使用修辞?有没有使用传神、具有变现力的词语?在诗歌中的作用是什么?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等等。有的说:“我喜欢诗歌的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颔联颈联对仗,二四六八联押韵。”借此笔者引导学生掌握律诗的特点。还有的学生说:“这首诗歌的构思很巧妙,首联写景,为颔联蓄势,颔联承上展开,颈联转而由景生情,抒发感慨,尾联再次写景,而实际上是以景结情,给人留下余音袅袅之感。”由此笔者引导学生去把握杜甫诗歌中奇妙而严谨的构思。

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仅学会了通过意象把握情感,也明白了赏析诗歌还得注意赏析语言、音律、结构等,使他们的能力更加多样化。

四、储备知识,培养能力,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

每一位老师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却让人大费脑筋。经验告诉我们,越是成绩好的同学,越对学习感兴趣;越是成绩差的同学,越对学习没有兴趣。为什么呢?缺少这方面的知识储备,缺少学习的能力,每每总是在学习方面受挫,几乎从未品尝成功的喜悦。试问长此以往,谁还能对学习保持兴趣呢?人说:“失败乃成功之母。”而我却说:“成功更是成功之母。”如何让学生经常体会成功的喜悦呢?必须增加他们的知识储备,想方设法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让他们遇到问题时,可以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促进自己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从此进入学习的良性循环。

比如在教学《秋兴八首》(其一)时,笔者设计了一个对比阅读的环节,让学生比较阅读杜甫不同时期的诗作,体会他不同时期诗作的特点。笔者选择的是《望岳》、《前出塞》(其一)和本诗。一首是学生初中时学过的,一首是课外的,一首是刚刚学习的。这样学生可以调动原有的知识储备,如对杜甫生平经历的了解以及对《望岳》这首诗的了解,再运用赏析诗歌的方法来赏析《前出塞》(其一)所表达的情感,再加上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很快就能发现其中的奥秘。漫游时期,杜甫满怀报国热情,作品多是抒发自己的抱负;困守长安时期,国家遭受了空前之大难,诗人自己也倍尝艰辛,看尽冷暖,于是作品更多地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对人民的同情,对国事的担忧;西南漂泊,作者进入人生的暮年,历尽了人生的一切苦难,所以诗歌中多了感伤的意味,创作的艺术也进入了更为精醇的境界。

了解了这些,学生是不是对杜甫及其诗作更感兴趣了呢?拥有了诗歌鉴赏的能力,下次再遇到诗歌时,学生是不是更愿意看了呢?兴趣就是在这样不知不觉中培养起来的。

高效的课堂是真正有魅力的课堂,这课堂首先要是学生的课堂。夯实基础,立足文本,不断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让学生越学越想学,越学越会学,才能真正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浇灌高效之花,在课改的大路上越走越宽阔!

参考文献:

[1]沈龙明.高中语文有效教学实用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9.

[2]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段静 安徽省萧县中学 235200)

上一篇:外文绮交,内义脉注 下一篇:运用英语句法知识突破文言虚词教学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