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思路指导

时间:2022-07-12 10:04:45

古代诗歌阅读思路指导

内容摘要:古代诗歌鉴赏,是高考中一个考点,也是学生学习及解答的难点。为了提高学生的古代诗歌鉴赏水平,掌握答题方法,故总结出一套较有规律的鉴赏分析方法,即“三看、三析、一学习。”

关键词:古代诗歌阅读 鉴赏方法 思路指导

古典诗歌作为中华民族文学史册中最为璀璨的一部分,最突出的特点是用极含蓄内敛又曲致婉转的言辞与手法来抒情写志,它极短小精悍,但意蕴却无尽深广,耐人寻味,费人思量。因此,古典诗歌虽魅力无穷,但对鉴赏力不够,无法看穿的中学生来说,不能不说是学习与考试的难点。以下我介绍几点普遍性地古诗阅读鉴赏方法,以供参考。

我将阅读方法概括为“三看、三析、一学习”,具体内容如下:

一看题目:

题目往往是诗歌的主旨所在,虽然诗歌手法千变万化,诗歌内容隐晦不明,但是古人似乎从不在题目上做文章费思量,总是直接直白地表达作者的阐述对象或表达意图。也有人比题目把做一个窗口,因为它可以让我们窥探到诗人的内心世界。所以想要读懂诗,抓住了题目也就抓住了主题。以温庭筠的诗为例: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全诗意象繁杂,内容琐碎,虽能看出客行在外的思乡之情,却难以深刻挖掘其中颈联、颔联的精妙之处。倘若领会了题目《商山早行》,定会明了“早行”二字其实是全诗的纲领与线索,“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几个典型事物的名词组合皆是表现“早行”之“早”的,对于理解全诗具有明确的指示意义。

二看作者:

有些作品有时不待读诗的内容,就可知作品风格和作者情感。如大小李杜、王维、李清照、辛弃疾、陆游、李煜等,了解了诗人也就了解了诗歌背景。如杜甫与李清照的作品大致分两个时期,杜甫有飘泊在外与暂时享受田园生活两个阶段;李清照以南归为分界作品分前后期,不同时期作者的心境也迥然不同,对了解诗歌的情感有极大帮助。

三看背景:

背景包括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创作时的思想背景,前者是“文为世”的反映,后者是“诗言志”的表现。背景会让我们第一时间知道作者的情感情绪,也能很快地揣摩到作者的创作意图,便于我们对诗中隐晦语句进行合理的推测,从而彻底领会全诗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析意象:

要做到分析意象,首先要熟知很多意象包含的深刻含义。几乎所有诗人都是借助意象来表达自己深而不露的情感或志向的,所以许多意象有长久以来积淀下来的特定象征意味和感情基调,而且这些意象会在所有诗人的诗中反复出现,是我们读懂诗歌的重要途径。

常用意象如月、水、鸿雁、杜鹃、猿、梅、兰等。

二析手法:

我认为诗人往往都是不屑于直抒胸臆的,他们更喜欢用曲折委婉的方法来隐喻自己,这当然要借助诗歌的多种手法,所以现在很多诗歌鉴赏题都会涉及手法问题。这需要学生必须熟知所有手法,即修辞手法和艺术手法两种,艺术手法类别繁多,尤为重要。

如: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对比、衬托、反衬、以乐景衬哀情、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动静结合、烘托、 托物起兴、渲染、虚实结合、欲扬先抑、卒章显志等。

三析问题:

学生在解答古典诗歌题时常会犯得一个答非所问的毛病。因为他们既不肯好好思量诗歌内涵,又急躁得不去认真分析问题要求就匆忙答题。分析问题主要是分析出题者的出题意图。

首先要指导学生认真审题,抓问题中的关键字词,然后对症下药。再者,一些看起来可有可无的语句,其实也是对学生答题的切入点指导,比如常见却被学生忽视的“结合全诗”、“请具体分析”“试举例分析”。要让学生知道,问题之中不会有废话,相反地全是“暗示”。如:

送魏二\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问题: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

学生面对这个问题,不能牢牢抓住陆时雍的那句评价,反而觉得不好理解,所以直接跳过这最关键的一句,只简单理解成“三、四两句,作具体分析”,结果答非所问。如果能明确作者出题意图其实就是解释这句“代为之思,其情更远”,相信就不会出现答非所问的状况。

(作者单位:内蒙古牙克石林业第一中学)

上一篇:在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下一篇:利用“助教法”构建高效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