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辨能力培养的《英语演讲》课程设计

时间:2022-07-12 05:07:49

基于思辨能力培养的《英语演讲》课程设计

摘要: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本研究依托文秋芳的思辨能力层级模型,对《英语演讲》进行课程设计。该设计把“思辨能力”作为显性教学目标之一,将思辨理念融入到教学材料选择、教学活动组织、课堂环境构建等环节之中,旨在巩固和提高英语语言技能的同时,使学生思辨的认知和情感两个维度真正得到有效开发。

关键词:思辨能力 英语演讲 课程设计

一、引言

思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这一概念源于西方文化背景,是思维能力中重要的组成部分。Paul和Elder将其定义为,“使用恰当的评价标准,进行有意识的思考,最终做出有理据的判断”。在国际人才竞争极其激烈的背景下,西方国家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视。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美国政府开始将其列为大学教育目标。国外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都把思辨能力培养放在首要位置。例如,哈佛大学把思辨能力当作整个大学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英国剑桥大学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就是激励质疑精神(encouragement of questioning spirits)。在我国,对思辨能力的培养与西方存在明显差距。特别是在高校外语教育领域,对思辨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相对于其他专业学生,外语专业学生缺乏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思考、辨析能力,易患“思辨缺席症”。

为消除思辨缺席症状,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本研究将依据文秋芳教授的思维能力层级模型,结合自己多年教学实践,对《英语演讲》进行课程设计,寻求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可行策略与路径选择,在巩固和提高英语语言技能的同时,使学生思辨的人格特质和认知两个维度真正得到有效开发。

二、思辨能力层级模型

长期以来,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对思辨能力的内涵和特征进行界定,设计思辨能力量具。文秋芳等在借鉴“特尔斐”项目组的双维模型、Paul和Elder的三元模型和林崇德的三菱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思辨能力层级模型。该模型包括元思辨能力和思辨能力两个层次。前者是对自己的思辨计划、检查、调整与评估的技能;后者包括与认知有关的技能和标准,以及与思辨品质有关的人格特质(见表1)。

笔者认为,相对于以前其他理论模型,该层级模型对思辨能力的阐释更全面具体,在教学实践中更易于操作。英语演讲不仅是一项实用技能,更是培养英语综合语言能力和促进思维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英语演讲不仅考查演讲者的分析、推理、评价等技能,思辨能力中认知水平的评价标准(精晰性、相关性、逻辑性、深刻性、灵活性)正好也适用于评价演讲成功与否,而思辨能力中的情感因素(好奇、开放、自信、正直、坚毅)更是一个优秀演讲者在讲稿准备和演讲过程中必不可缺的要素。 三、《英语演讲》课程设计与讨论

《英语演讲》是一门集口语、写作、阅读和听力基本技能为一体、以培养学生语言交际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新课型。思辨能力训练应当成为《英语演讲》课程中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在进行英语演讲和辩论时形成思辨习惯更是该课程的教学目的之一。下面,笔者将依据文秋芳的思辨层级模型,详细介绍《英语演讲》课程教学设计并加以讨论。

1.课程设计

《英语演讲》课程在第三学期为英语专业学生开设,授课18周,每周2学时,总计36学时。授课采取老师讲解为辅、学生操练为主的方式。具体内容见表2。

2.讨论

从上表可以看出,文秋芳的思辨能力层级模型中两层级各项指标均纳入到英语演讲理论讲解和实践操练环节中,现做如下讨论。

第一,把“思辨能力”作为本课程的显性教学目标之一,有助于提高学生元思辨能力。通过举办思辨能力与英语学习主题讲座,帮助学生明确语言知识与思辨能力之间内在关系。一方面,一定程度上的语言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够促进思辨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思辨能力有助于人们运用分析、推理、评价等认知技能,来充分运用语言知识、有效组织语言材料,以促进人际交际、信息传递和思想表达。英语演讲不仅展现学生语音、词汇、语法、语篇、语感等基本语言能力,还包括社会文化知识、思辨能力、语用交际策略能力、人文素养以及心理认知等多方面的能力。一旦学生明确的英语演讲是与逻辑思维密切相关的表达活动,他们将会有意识地计划、检查、调整与评估自身的英语演讲技能和思辨能力,以达到提高英语演讲能力和思辨能力的教学目标。

第二,注重分析、推理、评价能力训练和对认知标准的把握,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无论是在理论讲解部分还是实践操练环节,老师结合名人经典演讲、英语电影中的演讲片段、国内外演讲比赛佳作以及学生的值日演讲和即席演讲案例,按照清晰性、相关性、逻辑性、深刻性、灵活性等标准,从素材收集、选题确定、观点呈现、论证手段、结构层次、语言表达、演讲呈现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比如,在分析《葛底斯堡演说》和《我有一个梦》等经典演讲作品时,老师从演讲者所处时代背景入手,帮助学生分析演讲稿的结构、语言、逻辑以及每个论点的论证,以及演讲者非语言技巧的运用,启发学生的思维逻辑与构想能力。对于大多数演讲作品,老师注重激励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取小组讨论等形式,综合分析、提炼,从开篇布局、观点呈现、例证的引入以及从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中理清演讲者的思路,学习演讲者如何有逻辑性地、严谨地组织自己的思想和想法,从而在自己的演讲稿撰写和组织中有意识地注意框架的搭建和论证逻辑的严密性。同时,在英语演讲理论讲解和案例分析评价基础上,给学生提供大量有关英语演讲的网站、书籍,给予学生更多的操练时间和空间,以达到锻炼英语演讲技能、培养思辨能力的目的。

第三,师生公共参与,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质疑和提问。从文秋芳的思辨能力层级理论模型不难看出,思辨能力可以通过情感特质表现出来。思辨能力强的演讲者往往具有好奇、开放、自信、正直、坚毅等人格特质,因此,英语演讲课的培养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养成这些特质。老师要更新教学理念,打破“一元权威”式课堂教学形式,走下讲台,多与学生积极互动交流,鼓励学生提问和质疑,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素质,激发他们的思辨能力。《英语演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能型课程,学生需要大量的练习机会,但这并不意味着老师游离于学生练习之外。师生共同参与有助于树立教师的示范作用,建立平等、理解、和谐的师生关系。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实现共享、共进的过程中,教师显示出的好奇、开放、自信、正直、坚毅等情感特质对于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特质作用巨大。

四、结语

思辨能力作为外语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受到我们外语教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针对外语专业学生“思辨缺席症”现状,本文结合文秋芳的思维能力层级模型对《英语演讲》进行课程设计。该设计把“思辨能力”作为本课程的显性教学目标之一,将思辨理念融入到教学各环节,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在提升英语演讲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多角度分析问题等多种思维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创新能力”。当然,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是一个需要长期为之努力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外语教学工作者不断地探索。

参考文献:

[1]Paul, R. W. & R. Elder, Critical thinking: Tools for Taking Charge of your Learning and Your Life[M].New Jersey:Pearson Prentice Hall,2006.451.

[2]文秋芳.中国外语类大学横思辨能力现状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3]黄源深.英语专业课程必须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603-608

[4]文秋芳.构建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论框架[J].外语界,2009,(1):37-43.

[5]American Philosophical Association. The Delphi Report Executive Summary:Research Findings and Recommendations Prepared f or the Committee on P re-college Philosophy[R].( ERIC Doc. No. ED 315-423).1990.

[6]林崇德.思维心理学研究的几点回顾[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35-42.

[7]张子宏.论思辨能力特征及其与语言知识间的关系[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6):123-127.

[8]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S].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本文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立项项目“英语演讲教学与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CJF14020)阶段性成果。

上一篇: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下一篇:民航乘务英语听力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