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翻译与基督教翻译的宏观比较

时间:2022-10-08 08:34:48

佛经翻译与基督教翻译的宏观比较

摘要:在中国历史上,佛教和基督教的传入促使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这两次文化交流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翻译的发展。但同是宗教的传播,所产生的结果,无论是从持续时间,还是从影响范围上来看都大不相同。其原因可以从两种宗教传入时的中国的社会状况和两种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这两个方面来分析。

关键词:佛教翻译 基督教翻译 比较

一、引言

简单来说翻译就是将一种语言所传达的内容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翻译对于两种文化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经常被比作文化交流的桥梁。当外来文化传入与本土的文化相接触时,翻译活动就自然而然的频繁起来。翻译活动的蓬勃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在中国历史上,有两次翻译与宗教传入密切相关,即从东汉到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西学翻译,本文着重于从宏观的角度比较这两次翻译高潮。

佛教传入中国后就迅速掀起了我国的佛经翻译的高潮,并延续几千年。在此期间出现了一大批翻译大家,如罗什,玄奘等,中国的翻译理论也不断发展。佛经翻译还对中国文化也产生十分巨大的影响。反观基督教的传入,仅流行数十年即告中断。无论是从翻译的数量,经历的时间,还是参与的人数和被广泛接受的程度上来说,都不能与佛经的翻译相提并论。我认为可以从中国不同的社会背景来研究造成这巨大差异的原因。

二、佛教与基督教传入时的社会背景之比较

首先,佛教的传入正满足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需要。东汉末年政府的腐败和紧接而来的战乱,广大农民生活无着落,看不到摆脱社会苦难的现实出路,这时佛教的适时而入正满足中国人民的精神需求。正如列宁在《社会主义与宗教》里作了关于宗教流传的原因的论述:“被剥削阶级没有力量同剥削者进行斗争,必然会产生对死后的幸福生活的憧憬,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张道振,2004:167)另外,当时在中国社会,统治阶级也迫切的需要一种宗教力量来安抚大众。统治者大力的宣传和支持佛教的传播使得佛教更快地被百姓接受。在东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都由少数民族统治,他们企图利用外来的佛教来消除汉人的民族意识。而在南朝,帝王也大都信奉佛教。最为著名的是南朝的梁武帝,他将佛教奉为国教,极大促进佛教的传播,进而推动佛经的翻译。

其次,当时占统治地位儒家思想本身并不完善,给了佛教可乘之机。儒家思想虽然维持了政治秩序的支持,但不能解决广大百姓对人生和个体生命的问题。三国时期,当时的文人崇尚清谈之风,当时社会上有名望的竹林七贤就过着隐遁山林,批判礼法的生活。人们对怪力乱神的事也大感兴趣,喜欢探究超自然能力,希望长生不老。在这种背景下,强调个人对生命的追求的佛教就逐渐从外部渗入了中国。佛教所提出的因果循环给关于生和死的概念就很容易被人们所接受了。

反观基督教的传入,与佛教大不相同,对翻译所做的推动也十分之小。

首先,由于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文化交流不像汉代或者唐代那么频繁,社会对外来文化抱有一种防备的态度。几千年承袭下来的古老文明传统养成了中国人盲目自大的心理。大明王朝的君主自视为世界最高主宰,中华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代表,其他国家都是夷狄。在这种情况下,天主教各传教会是历尽千辛万苦和无数挫折之后才打入中国的,而这么多教会中,与中国知识阶层发生思想交流的教会是少之又少,更不用说高质量,大规模的翻译活动。

其次,在明清之际,宋明的程朱理学仍然占统治地位。中国当时受儒教影响崇拜的是一股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中国是一个宗教意识形态与社会、政治结构高度融合的国家。在当时,这个以儒家扮演意识形态主角,佛教、道教和各种民间宗教扮演意识形态配角的有机结构具有高度的历史合理性、稳定性乃至同化力。它的存在既规定了天主教传播的形式,也限制了其传播的速度和规模。(阮炜,2002:3)。

而且在当时中国僧侣的地位很低。传教士要想抬高天主教的影响,只能改变初衷,采取“学术传教”的形式,通过大量的翻译活动,向中国引进了许多科技知识,如天文历法等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发现了西方和中国在科技上的差异,认识到国家要强大必须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而在空虚的唯心理学和无用的八股文中找不到任何出路”(陈福康,2000:52)。如徐光启、李之藻等人就是为了学习西方的科技知识才加入了基督教会。他们与西方的传教士合译了介绍西方科学的作品。如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前六卷,李之藻与利氏等人合译了《同文算指》等书。于是西方的科技翻译而不是宗教的翻译在中国掀起了又一次高潮。

三、总结

在中国历史上,两次翻译高潮都是源于宗教的传入,第一次佛教的传入掀起了佛经翻译的高潮,并且佛教文化很好地与中国文化融合起来。第二次的基督教传入,掀起了西方科技翻译的高潮,但基督教的文化并没有像佛教那样中国化,也没有掀起圣经翻译的高潮。从两者传入时的社会环境来看,汉末开放对外政策,统治阶级和人民百姓对外来宗教的需要都为佛教传入提供了便利条件。反之明清之际,闭关锁国政策等社会因素都给基督教的传入造成困难。

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交流,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是由于两种或多种文化的交流才兴起的,翻译的发展也是随着两种文化交流的深入而发展的。反过来,好的翻译又能促进文化的交流。翻译是不能脱离社会这个大背景,只有满足社会需要的翻译,才能最终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1]张道振.佛教翻译与中国本土需求[J].中州学刊,2004,(5).

[2]张荣明.中国的国教[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3]阮炜.西方与中国宗教、文化、文明比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4]陈福康.中国医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张国刚.明清传教士与欧洲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上一篇:初中英语教学中形成性评价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实施学案导学,提高高中词汇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