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文言功底,引领高中语文教学

时间:2022-07-12 09:14:34

夯实文言功底,引领高中语文教学

【摘要】文言文是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然而,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却面临着教师不愿意教,学生不愿意学的尴尬局面,这严重影响了祖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为此,结合教学的实践,从几个方面探讨了夯实文言功底,引领高中语文教学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文言文教学 促进教学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文言文,有的甚至一本书都是文言文,例如,《史记选读》、《论语》、《孟子》选读。可以说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的重头戏,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但是,由于文言文距离现在时间较长,有大量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还涉及很多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词类活用和句式,所以,学生学起来较为困难,教师教起来也比较吃力,使文言文教学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死角。对于高中语文教师来说,文言文教学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教学实践,笔者将教授文言文的一点体会和微未心得总结如下。

一、朗读感悟,初步感知

文言文教学一定不能忽视朗读,多读才能加强感悟,朗读教学要分三步走:首先,教师范读。教师的范读必须要做到先声夺人,在把握字音、断句、感情的基础上,可以借助于音乐进行渲染,声情并茂地朗读,给学生一种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让学生在听完教师范读后初步感知文本的大意,掌握基本的情感,并且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例如,学习《陈情表》,借助于低徊哀怨的古筝背景音乐,声情并茂地朗读,让学生感受到李密对于祖母的那种挚爱,从而引起一种感情上的共鸣,达到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效果。其次,学生自由朗读,进一步深入理解。文言文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本人,任何的教学方法都是以学生的学习为前提,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自由朗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朗读,能够把古文中的那些语气、语调和轻重缓急读出来,让他们陶醉在自己的朗读声中,如果学生都能够放开读,长期进行坚持,那么,文言文的功底自然就会得到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就会得以提升。最后,学生集体朗读。教师百讲,不如学生一读,尤其是学生集体朗读,可以增强气势,陶冶情操。

二、领悟背诵,培养语感

学习文言文最好的方法是背诵。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但是,背诵文言文要讲究方法,不是死记硬背,注重方法的背诵,既省力,又容易领悟内容,同时,背诵还是培养语感的好方法。领悟背诵,培养语感,需要教师结合课文的特点,给学生指点一些好的方法,例如,在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时,以分析人物形象的方式组织背诵,学生在脑海里有了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联想到这个人的动作、语言、外貌,然后进行合理的组织,加深对课文的印象;而在学习《始得西山宴游记》时,理清写作的思路,让学生找出地点变化的词语,抓住景物的特点,理清顺序,这样背诵就会事半功倍。

组织学生领悟背诵,学生自然而然就可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有时做课外文言题目靠的就是这种语感,在做试题时,提问学生这个题目为什么选择这个答案,学生说不出来原因,但是感觉就是这个答案,这就是语感所起到的作用,由此可见,语感的培养很关键,而领悟背诵,就是培养这种语感的最好方法。

三、寻找联系,强化参与

学习文言文就像学习英语一样,文言字词就像是英语的单词,单词只有背下来,才能知道整句的意思,文言文的实词和虚词也需要背诵,但是,它比英语的单词要好背多了,因为,我们最熟悉的现代汉语就是由文言文发展而来,所以,寻找现代汉语与文言文之间的联系,就是学好文言文的突破口。例如,古代汉语中的“河”是专指,现代汉语中的“河”词义扩大,是泛指,古代汉语的“疾”和“病”,与今天的“疾病”在程度上有所不同,这些字与字,词与词的联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寻找联系,一定要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只有学生参与其中,才能加深理解,调动积极性,同时,学生寻找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联系,还能激发兴趣,一举几得,何乐而不为呢?

四、归纳积累,注重方法

学习文言文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所以,平时要注重归纳积累,每学完一篇文章,都要引导学生总结出文章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字、特殊的句式、虚词的用法,长期坚持下去,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笔者发现虚词“而”常考,于是利用专门的自习课帮助学生总结“而”的几种用法,有表示修饰,有表示承接,有表示转折,有表示并列,每一种都举出具体的例子,这样在以后的教学中,只要遇到“而”,学生就能知道它的用法。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常用词语概念化,条理化,尤其是要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把重要的实词和虚词进行分类归纳总结,帮助学生理出一套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这比教师讲几节课都要实用得多。

总之,学好文言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学习的方法和种类比较繁多,在平日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灵活加以运用,这样才会事半功倍,才能夯实文言文功底,才能引领高中语文教学,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柯群英.有关文言文教学的一点想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02).

[2]李继旭.走进研究性学习的殿堂[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3]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J].中学语文教学.1997(04).

上一篇:简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下一篇:生动有趣教学VS枯燥无味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