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极简主义风格

时间:2022-07-12 09:02:08

海明威《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极简主义风格

摘要:海明威作为“精通现代叙事艺术”的文体大师,以其杰出的艺术成就和极简主义的文体风格著称于世。《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是一篇能典型代表这种风格的短篇小说。本文从简洁洗练的场景描写、言简意赅的对话和内心独白手法的巧妙运用来探讨极简主义风格在该作品中的体现。

关键词:极简主义;场景描写;对话;自由直接引语;内心独白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1297(2008)11-094-02

《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A Clean Well-lighted Place)是海明威的著名短篇之作。通篇只有1431个单词,故事情节极为简单,主要通过咖啡馆两名侍者的闲聊来讲述一个经常光顾该店的老者的故事。全文语言简洁、凝练,除了少数几处客观而又简单的场景描写,大部分由两位侍者“电报式”的对话构成,堪称文学极简主义的一篇杰作。本文试从简洁洗练的场景描写、言简意赅的对话和内心独白手法的巧妙运用来探讨极简主义风格在该作品中的体现。

一、 简洁洗练的场景描写

海明威写作力求真实,主张用简明的语言描绘真实的生活画面,创造一种意境,让读者自己去思索和品味,从而使作品产生艺术美感和很强的感染力。他曾说过,“如果一个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他写得真实,会强烈地感受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象作者已经写出来似的”。

在海明威笔下,几乎没有总体上的大段大段的风景描写。他厌恶“大字眼儿”,摈弃空洞、浮泛的夸饰性文字,习惯于选用具体的感性的表达方式。他能够把他眼睛所看到的东西加以提炼,由远及近地化为光鲜突出的线条,砍掉一切遮住读者视线的障碍,使读者所见正是作者所见,把作者、对象与读者三者之间的距离缩短到最低限度,取得清晰自然、真切不隔的艺术效果。

这篇小说的开篇首段就是一个简洁洗练的场景描写。这里作者所用的词汇都是英语中最简单的基本词汇,并且大多都是单音节词的名词和动词,句子虽然较长,但其结构却相对简单,主要是用“and”或“but”等连接起来的一些并列句。这些简洁朴实的文字如实反映了事实,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仿佛几句随随便便写出的文字就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和现实生活中一样自然的画面,没有娇饰的企图,没有外加的粉彩,没有花花绿绿的比喻。在这简短的开场白里,“late”、“shadow”、“at night”、“deaf”等灰色调的词汇也给整个故事定下凄凉悲哀的基调,暗示着人物的命运。

海明威的小说语言简练、明快且又含蓄。叶灵凤发现“越是重要的事,越是重要的东西,他越不提起,只是琐细地写着旁的话,而使你感到,在这一切细碎的东西之外,另有一件重要的东西存在”。文中“一个女孩和一个士兵在一旁走过”这个用寥寥数语勾勒出的简单环境描写,似乎与故事情节没有什么联系,因为这两个人与老人并没有任何关系,他们只是当时偶然经过酒吧外面的两个极为普通的人物。但就是这个看似无关紧要的场景描述,却起到了烘托气氛的作用,它使暗处独自一人在树荫下借酒浇愁的老者与明处朝气蓬勃、勇敢地追求自己幸福的青年男女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更加突出老人的孤独、寂寞和凄凉。这些对人物、场景简洁而又客观的外观描摹,最大限度地缩短了读者与其描述对象之间的距离,能使读者产生强烈的视觉真实性,从而突显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动。

让我们再来看看作品中描绘的另外两幅生动真实的画面。一幅是年轻侍者想早点关门回家去见他的妻子,因而老人在不得已中付帐离去。老人不情愿的离去和年轻侍者的迫不及待点出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不理解,从而也暗示着年轻一代与年老一代的隔阂。另一幅画面是对年长侍者含笑站在另一个酒吧面前重复着那位老人的故事的描写。在这最后一幅场景描写中,老人从画面中消失,年长侍者又成为故事中的老人,重复着老人的行为,同样受到类似年轻侍者的对待,感受着无时不有、无所不在的虚无与孤独。

小说中勾勒出的这四幅不加任何渲染且“具有立体感和动态感的组合画面”展现给读者一幅完整的连续的画卷。这也正如吴然在《海明威评传》中指出地那样“海明威的作品的每一段都像一幅幅绘画,而每幅绘画之间具有一种和谐、自然流畅的联系,好比电影上的画面,连起来看就有一种‘动’的意味了”。通过这幅完整而又言简意赅的画卷,读者可以清楚地看到虚无和孤独不仅仅是老人和年长侍者的专利,它更是人类带有某种普遍性的生活体验,从而使其作品言有尽而意无穷。正如英国作家赫・欧・贝茨所说:“海明威所孜孜以求的,是眼睛和对象之间、对象和读者之间直接相通,产生光鲜如画的感受”。

二、言简意赅的对话

言简意赅的对话是海明威写作风格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也是他与其他小说家最大的区别。正如张薇所说“当其他作家采用描写、叙述、议论来交代情节、背景、场景、刻画人物性格时,他往往用对话来代替描写、叙述、议论、说明”。所以,他的叙述像电影一样,表现的是“具体的事物”、“具体的过程”,作者不加任何评论,也不直接表示感情。

《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主要由年轻侍者和年长侍者的简短对话构成,全文鲜有作者的干预和介入。除了对话的内容之外,其它一切附属的有关情绪、感情、姿势、神情、语调等都被省略了,即作者用简洁凝练的对话代替了冗长而又复杂的叙述。但是就是在这貌似随意、漫不经心的对话中,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海明威的对话极其简练,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大量使用自由直接引语。小说开篇伊始,在简要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等后,就很快进入了两位侍者的对话。这里,除了第一句话作者用了“said”这一毫无任何感彩的引述动词外,其余用的都是自由直接引语。

自由直接引语不使用引述动词,后者是言语行为动词,这类词可以延缓对话节奏,用得过多则可能导致对话失真,破坏言语行为动词和言语行为的语用力量之间的平衡,还可能使言语中暗含的微妙寓意丧失殆尽(Leech)。这一段自由直接引语加快了话语节奏,使对话显得紧凑而有力,大大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同时也使整段对话一气呵成,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反映了海明威简洁凝练的对话风格。

像这样的自由直接引语,在文中都独立成段,总共出现了五十多次,占全文总段落的将近70%,这也构成这篇小说对话的主要特色。自由直接引语的作用,把人物和读者之间的距离缩小到最低程度。让人物的言行举止来说话,不需要叙述者做中间媒介,使读者获得身历其境的感受,从而使整篇小说的行文更为流畅、紧凑、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在接下来的对话中,话题冲突(topic conflict)和人物之间的冲突越来越明显,人物形象也越来越鲜明。看下面的一段对话:“What did he want to kill himself for?” …“He's lonely. I'm not lonely. I have a wife waiting in bed for me”以上对话表现出两位侍者对老人以及老人自杀的不同态度。年轻侍者对老人的态度很冷漠,一直想让老人早点离开咖啡馆自己好早点回家和妻子亲热。由此可见,年轻侍者是一个物质利益驱使的人,对别人毫不关心、缺乏最基本的同情心。但是年老侍者的态度就截然不同。他有耐心、富有同情心、能够理解老人的处境,希望能够多陪老人在咖啡馆坐一会儿。老人虽然富有但自杀,这触动了他的心,因为他意识到金钱并不能给人带来快乐和继续生活在这个世上的意义。年长侍者认为老人选择这么晚了还呆在咖啡馆里,是因为咖啡馆是“a clean, well-lighted place”,他可以让老人暂时忘却生活中的“nothing”。与年轻侍者不同,年长侍者不仅认为“ He might be better with a wife”, 还为老人辩解说“Not always. This old man is clean. He drinks without spilling. Even now, drunk. Look at him”。

小说中接下来的一部分对话主要是两位侍者由对老人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出发,展开了他们对各自生活和人生态度的讨论。其中,作者不断地重复“youth”,“confidence”, “everything”等词语发人深省,到底是不是拥有了“youth”和“confidence”就拥有了“everything”。同时,年长侍者也不止一次地说自己属于那种喜欢呆在咖啡馆很晚的人,并且强调说它与一般的酒店不同。所有这些看似随意简单但寓意深邃的对白,都使人能真切地感受到说话者当时的心情甚至表情,留给读者以充分的自由想象的空间。

在这里,我们也不难看出,年轻人和年长者的差距明显,两人的观点充满了矛盾。年轻人认为自己年轻、自信,有一份工作,家里还有个老婆等着自己,于是就拥有了一切,而年长者却认为自己除了拥有一份工作一无所有。除此之外,年轻人只想早点回家与妻子亲热,年长者却希望自己能够在这个干净明亮的咖啡馆里多呆一会儿,因为还有人需要这个地方。年轻人只知道追求高度的物质生活,他意识不到当青春逐渐逝去自己也慢慢变老的时候,他也会像那个老人一样感到强烈的精神失落,尽管那时他也许已经和老人一样富有了。而那位年长侍者虽然不像老人那样看不到生活的任何希望和意义,但是也能清楚地感受到老人所体验的那种可怕的令人恐惧的精神虚空。

总之,小说中作者通过言简意赅的对话,刻画了三个不同形象的人物:一个感觉到“nothing”却无法摆脱的老人,一个同样感觉到“nothing”却能直面人生的年长侍者,一个生活在“nothing”中但不自知的年轻侍者。作品中的这三个人都无名无姓,所以我们可以判断作者是想借用这三个人来代表同一时期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或者一个人在人生中的不同阶段。因而,作品极具有象征意义和普遍意义,从而揭示了小说的深刻主题,即一战后整个美国社会所遭受的那种精神虚无即“nothing”。

三、内心独白的运用

内心独白手法的巧妙运用也是该作品文学极简主义的一个体现,在文中短短的这么一段内心独白中,“nothing”(nada)一词出现频率之高,达到了27次,既渲染气氛,又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使小说的主题得以明晰。正是因为年长侍者对虚无有着清醒的认识和深刻的体验,他才能够理解老人的处境,并认识到老人不是因为物质上的匮乏,而是因为精神上的苦闷才无法解脱。也正因为这样,他认为“although those things (youth and confidence) are very beautiful ”,但是它们不足以抵挡巨大的孤独和虚无。所以,小说结尾处,年长侍者自言自语道:“After all,he said to himself,it is probably only insomnia. Many must have it” 这更加使作品具有很强的普遍和现实意义。个人孤独,人人孤独,一切皆为虚无。

总之,《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是一篇发人深思、令人回味无穷的佳作。用海明威作品研究的权威人士史密斯先生的话来说,人们曾将此作“放在显微镜下进行研究”。它虽语言简洁凝练,却表现了丰富且深刻的意蕴,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索空间,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使作品具有了无穷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赫・欧・贝茨.海明威的文体风格(海明威研究)[C].董衡巽编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2]张薇.叙述学视野中的海明威小说的对话艺术[J],外国文学研究,2002,(3).

[3]Geoffrey N. Leech, Michael H. Short. Style in Fiction: 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Fictional Prose [M]. London; New York: Longman. 1981.

[4]Smith, Paul, A Reader’s Guide to the Short Stories of Ernest Hemingway [M]. Boston: G. K. Hall Company. 1989.

上一篇:西方设计艺术的流入和融合对中国平面设计的影... 下一篇:商品包装设计中的感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