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文体特征分析

时间:2022-03-08 07:26:18

海明威《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文体特征分析

摘 要: 海明威在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用短短一千多字,描绘出了一个充满空虚寂寞与信仰缺失的世界。 本文通过分析海明威这篇小说中的整体文风、叙事视角、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等文体特征,使读者在欣赏海明威特有的文体风格和高超的文体技巧的同时,了解海明威悲观虚无又充满生存信念的思想。

关键词: 海明威 《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 文体特征

海明威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是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海明威出生在美国,在父亲的影响下,海明威喜爱打猎、钓鱼等活动,形成了勇敢和爱冒险的性格,海明威笔下的很多主人公都具有这样的性格。中学毕业后的海明威在一家报社当了一段时间的见习记者,他在报社学到的新闻写作方面的知识为他以后形成独特的文体打下了基础。一战爆发后,海明威参加战地救护队并在战争中负伤,这段经历为海明威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先后创作了《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等长篇小说和很多优秀短篇小说。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海明威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奔赴西班牙前线,短篇小说《一间干净、明亮的地方》就发表于西班牙内战期间,是海明威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说之一。小说只有三个主要人物――一个老人和两个侍者。老人深夜在酒吧里喝酒,两个侍者围绕老人进行简短的谈话。在这篇小说中,作者运用一系列文体技巧,把战争给人们心灵造成的巨大创伤,战后人们内心的空虚寂寞,怀疑和否定传统道德和信仰的现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本文通过分析这篇小说的文体风格、叙事视角、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使读者更好地欣赏这篇短文独特的文体风格,从而把握文章内涵。

1.别具一格的文风

海明威的文体别具风格,遵循“冰山原则”,精心打磨,凝练含蓄,措辞简单,句子短小精悍而口语化,包含强烈情感,并且内涵丰富。海明威写书中人物时不加入自己的评论,不使用常见的表达情感的语言,很少用形容词和副词,通过形象具体的语言描述真实的生活和人物,海明威准确表达出了书中人物的感受,让读者直接感受到了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海明威口语化的语言对作品篇幅的无情压缩,使他的文章具有“少即是多”的特征。小说开头以寥寥数笔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与主要人物。

“时间很晚了,大家都离开餐馆,只有一个老人还坐在树叶挡住灯光的阴影里。白天里,街上尽是尘埃,得到晚上,露水压住了尘埃。这个老人喜欢坐得很晚,因为他是个聋子,现在是夜里,十分寂静,他感觉到跟白天的不同”[1]。

海明威不用夸张修饰性的词语,而是用具体的名词和动词呈现故事发生的场景,却让读者有孤独与寂静之感,老人被这种宁静和孤独包围。餐馆里两位侍者留意老人,担心他喝得太醉,不付钱就走,两人围绕老人进行简短的谈话:

“上个星期他想自杀”,一个侍者说。

“为什么?”

“他绝望了。”

“干嘛绝望?”

“没事儿。”

“你怎么知道是没事儿?”

“他有很多钱。”

小说并没有说明哪句话是哪位侍者说的,但通过两人的谈话,读者可以知道,老人非常有钱,曾经自杀过。读者可以感到老人虽然有钱,但非常空虚寂寞,借酒消愁,找不到生活的意义。

2.叙事视角

海明威擅长使用第三人称,在他的作品中,海明威与书中的人物保持距离,就好像叙述者消失了,所有事件如同戏剧一样不是通过叙述人讲述,而是通过书中人物的动作、心理活动和对话展示出来。

小说中的场景如同戏剧的舞台一样呈现在读者面前,干净明亮的餐馆,安静喝酒的一位老人,不时闲谈的两位侍者。三人所坐的位置都能看到门外的大街,深夜街上行人很少,只有警卫队、一位少女和一个士兵走过。

老人的话很少,只有当酒杯空了以后,才会向年轻侍者要求再来一杯或再加一点白兰地,并在加酒后对粗鲁的侍者表示感谢,付账后留下小费。从老人的表现中,读者可以感到他需要利用酒的麻醉帮助自己摆脱绝望,求得暂时的解脱。

两位侍者虽然没有名字,但是通过他们对老人态度的不同可以把他们区分开来。老人要酒时年轻侍者希望老人上个星期自杀成功,用不客气的语气对老人下逐客令,老人还没有结账,就开始拿毛巾擦桌子。这些动作都反映出年轻侍者的急躁、粗鲁和不耐烦。另外,从两人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年长的侍者和年轻侍者的不同。

“他因为不喜欢睡觉所以不睡觉。”

“他孤孤单单,我可不孤单,我有个老婆在床上等着我呢。”

“他从前也有过老婆。”

“这会儿有老婆对他可没好处。”

“话可不能这么说,他有老婆也许会好些。”

……

“我才不要活得那么老,老人邋里邋遢。”

“不一定都是这样。这个老人干干净净,他喝起酒来并不滴滴答答往外漏,哪怕这会儿喝醉了,你瞧他。”

“我才不想瞧他,我希望他回家去,他并不关心那些非干活不可的人。”

对话反映出年轻侍者的年轻无知和冷漠,年长侍者具有同情心和洞察力,能够理解老人。

3.修辞手法

(1)对比。海明威在小说中使用对比习法,把在感觉上或寓意上相反的人或事物放在一起,形成一种对照,从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白天的喧嚣和夜晚的宁静形成对比,明亮的灯光与树叶形成的阴影形成对比,老人喜欢在树叶挡住灯光的阴影里坐到很晚,很明显,他把餐馆幻想成了一座堡垒,躲在里面希冀抵抗无处不在的巨大空虚感。大街上走过的女孩和士兵代表着寻求物质世界的刺激和享受的人们,和独自一人喝酒的老人形成对比,更衬托出老人的孤独和无助。老人、年长的侍者和年轻的侍者形成对比,代表人生老中青三个阶段。年轻的侍者有青春,有自信,着急打烊回家陪伴老婆;年长的侍者拥有一定的人生阅历,对生活不再有信心,青春不再也没有老婆,因而年长的侍者更能体会像老人一样人的感受,他“每天晚上都很不愿意打样,因为可能有人要上餐馆”。老人拥有物质财富,却无亲人陪伴,只有侄女照顾平常生活。他不喜欢睡觉,每天来餐馆买醉以逃避精神上的空虚和寂寞。打烊后的年长侍者来到一家酒吧,这里“灯很亮,也很愉快,只是这个酒吧没有擦得很光洁”。小说中通宵营业的酒吧、酒店和餐馆的干净明亮形成对比,呈现出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寻欢作乐的风气和人们对干净整洁社会秩序的向往。

(2)戏仿。戏仿是文学修辞的一种手段,对已有的文学作品的诙谐模仿,如诙谐模仿已有文学作品的情节、人物、写作风格或主题等,通过夸张或嘲讽达到滑稽的效果。

小说中年长侍者对《圣经》的主祷词进行了诙谐模仿,在年老侍者的祷告词中上帝和他的天堂都是虚无缥缈的,上帝就是虚无缥缈中的虚无缥缈。人类生活在虚无缥缈之中,祈求上帝把自己从虚无缥缈中拯救出来。

通过对祈祷词的戏仿,显示出海明威和他们那一代人对传统的怀疑和在荒诞的世界中生存的迷惘。

(3)重复。小说中多次重复“nada”或“nothing”(“虚无缥缈”),在对《圣经》祷告词的诙谐模仿中,“虚无缥缈”这个词出现了20次,别的地方出现了8次,重复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虚空感,烘托了小说的悲剧气氛,加深了文章主题,反映出了战后人们“孤独、麻木、没有信仰,没有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没有具体方法摆脱现实处境的孤独与无奈”[2]。

4.象征

象征是指用某种具体的东西代表另一种抽象的东西,具体的象征物通常能唤起人们许多想法和情感。海明威的作品通常带有很强的暗示性和象征意义。“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不仅指小说中干净明亮的餐馆,还代表海明威这代人的一种理想。“干净”象征着一个没有战争与各种强烈感官刺激的世界,“明亮”则象征着信仰与理想,如明亮的灯光一样指引着人们的生活。小说中喝酒的老人和年长的侍者喜欢在餐馆待到很晚,而不愿意买瓶酒回家喝,或去酒吧喝酒。与干净、明亮的餐馆不同,通宵的酒吧和酒店象征着纵情寻欢作乐而充满虚空的世界。小说的结尾,年长的侍者回到家里躺到床上,“他对自己说,大概又是失眠,许多人一定都失眠”。反映出“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只是人们的理想,一种精神的寄托;而现实是残酷的,很多人依旧精神空虚,生活在没有秩序、没有安全感的社会里。海明威曾说:“我相信生活就是一场悲剧,而且知道它只有一个结果。”[3]从这篇小说中,我们可以感悟海明威的悲观和虚无的思想。

5.结语

海明威在作品中并不直接表达思想,然而我们通过他小说的整体文风、叙述视角、修辞手法和象征等文体特征可以体会到他悲观和虚无的思想。海明威并未沉迷于彻底的虚无主义思想中无法自拔,而是“通过对人类困境深度的无情探寻,他发现了一个不容置疑的岩底,那儿有生存的毅力”[4]。“海明威式主人公”表现出了“重压下的勇气”,尽管他们发现人生的意义是没有意义的,但大多具有生活下去的勇气。如老人没完没了的喝酒,年长的侍者嘲讽生活的荒诞,但老人的行为举止很神气和有尊严,年长的侍者默默忍受生活给予的一切,正是依靠这种勇气,人类拥有了生存和征服一切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海明威.海明威短篇小说全集(上册)[M].陈良廷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429.

[2]论海明威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写作风格[J].学术交流,2012(8):186.

[3]董衡巽.海明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220.

[4]罗伯特・斯皮拉著.王长荣译.美国文学的周期[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214.

上一篇:超级父母的多角色上岗指南 下一篇:发挥教材优势,提高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