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

时间:2022-07-12 07:02:19

不良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了解并掌握青少年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康、积极的道德品质,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成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的教育影响对学生的心理品德、思想行为的养成具有长效性、稳定性。不良的家庭环境,家庭环境中的不良影响是造成学生心理品德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笔者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实际,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分析对比等方法对不良家庭教育环境影响进行分类,并谈谈如何规避家庭环境中的不良影响。

不良家庭教育环境影响的几个方面

一是缺陷型家庭环境的影响:缺陷型家庭情况较为复杂多样,是造成学生心理障碍、性格畸形、行为失衡的主要原因,具体为:1、父母外出型家庭。父母为了生计,过早脱离孩子,外出打工做生意,特别是农村较为普遍。这一类家庭对学生来讲,家只是栖身之所,并没有温暖感、亲切感。父母无暇顾及孩子的成长,放任自流。使他们小小年纪就掌管家门,处理日常家务和社会事务,才担当大人角色。这一类家庭环境中的孩子,思想行为缺乏管教,心理情感缺乏沟通,易受社会不良影响,独立意识较强,极易养成处事独断专行,我行我素的个性。

2、父母离异型家庭。这类家庭的孩子感受的父母之爱是不完整的、残缺的。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难于愈合的创伤,他们自以为是父母不要自己了,自己成了一个令人讨厌的弃儿。有些孩子虽然随父母一方到重新组成的家庭生活,但总觉得这个家不属于自己,有一种寄人篱下之感,形成复杂的心理。这一类家庭中的孩子一般性情呆痴,胆小怕事,性格倔强,待人冷漠,爱钻牛角,古怪小气。

3、结构复杂型家庭。因各种原因重新组合的家庭,成员结构复杂,往往存在很多家庭矛盾和冲突,甚至家庭暴力,而孩子往往成为家庭矛盾的焦点。父母对孩子关心不够,处事不公,教育推诿,甚至有的采取两种极端,宽严失度,要求不一。孩子与父母缺乏理解,缺乏沟通,心理不容。这一类家庭中的孩子比较敏感,性格古怪,对家庭淡漠,易受外界影响,疏远集体和老师,而和他们的“小兄弟”情投意合,最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是优越型家庭环境影响:优越型家庭环境为孩子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由于家庭教育不当,也产生了很多消极的负面影响。主要有:1、权势型家庭。有些孩子由于父母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权力,往往利用家长的社会影响力玩世不恭,胡作非为,认为谁也管不了,谁也管不下。有的只爱表扬不受批评,难以调教。有的夜郎自大目中无人,自持清高,缺乏集体观念和互助友爱精神,容易产生不良道德行为。这一类家庭环境中的孩子由于受权势影响,家庭教育又不到位或不当,形成孩子有权有“胆”。

2、富贵型家庭。一些富裕型家庭的孩子,往往自恃有钱,财大气粗,不爱学习,不思进取,不守校规,好生事端。有的歧视欺压弱小;有的沉溺网吧、游戏厅;有的讲究吃穿,奇装异服,油头粉面,爱好打扮;有的目中无人,不受批评,难以调教。家长抓了票子放了孩子,家庭教育缺位或不当,形成孩子有钱有“胆”。

3、溺爱型家庭。家长总担心孩子发生意外,这也不许,那也限制,该由孩子干的事家长包办,既压抑了孩子的能动愿望,又使孩子出现依赖、顺从、退缩等心理或行为。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是家庭的中心,父母过度保护,溺爱娇宠,任意迁就,甚至放纵,对孩子只表扬不批评,甚至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掩饰、包庇、袒护,使孩子欲望过大,而不懂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成为小皇帝、小公主。这一类家庭环境中的孩子一般独立意识差,集体意识淡,心理脆弱,自私小气,任性蛮横。

三、弱势家庭和低素质家庭环境影响:弱势家庭和低素质家庭环境也是造成学生心理障碍和性格畸形的重要方面。具体表现为:

1、弱势型家庭包括贫困型、贫病型、残疾型和生理障碍型等,这一类家庭处于弱势群体地位,生活温饱问题难以解决,经济上难以为孩子提供支持。因而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产生自己生不如人的自卑感、恐惧感,他们一般比较敏感,心存戒心,心有疑惧,胆小怕事,生活呆板,疏远集体。

2、有的家长素质不高,品行不端,沾染黄、赌、毒、黑、邪等社会丑恶行为;有的嘴馋手懒,尽情吃喝玩乐,连家务也你推我推,甚至经常发生家庭暴力;有的对社会现状不满,牢骚满腹,大发落后言论;有的拉关系走后门不择手段,大搞不正之风;有的吹牛撒谎,不干正事实事,对孩子只养不教,或者言传身不教,忽视道德品质教育,甚至鼓励孩子逆向发展。所有这些现象,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进而学习父母,你懒我更懒,你油我更油。

如何规避不良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影响

针对以上现象,如果有效避免不良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影响,应采取以下应对措施和对策。

(一)强化学校、家庭教育功能,营造学校、家庭教育网络。

对于不良家庭环境下孩子的健康成长,单靠某一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强化学校家庭教育功能,大力营造学校家庭教育网络,实行家庭学校相结合,形成教育活力。首先,要强化学校教育功能,转变教育理念,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特别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老师,首先不歧视、不厌恶他们,从纷繁复杂的小事,学生的身边事做起,以慈父慈母的爱心,关心尊重他们,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为他们排忧解难,做好耐心细致的教育、转化、引导。以此弥补缺陷型和弱势型家庭残缺的爱,使孩子既重视现实不自卑、不孤独,又能感受学校、集体大家庭的温暖。对优越型家庭环境下的孩子,严爱相济,严爱有度,以爱为根,以勤为本,以严为辅,耐心的反复抓,抓反复。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课和法制课,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和行为养成教育,要结合学生心理、行为,坚持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针对性。其次,强化家庭教育功能,提高家长综合素质,通过学校或社会举办家长培训学校,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指导方法。再次,加强学校家庭联系,建立联系反馈机制,互通情况,互施影响,以便及时了解学生心理、思想动态。

(二)强化社会教育服务功能,大力营造舆论导向氛围。

对孩子成长的不良家庭环境的改观,必须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强化社会教育服务功能,大力营造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氛围。政府部门和社区要发挥各自职能,形成社会活力,优化育人环境。司法部门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加大执法力度,坚持不懈的开展打黄扫非专项斗争,扫除各种社会丑恶现象,认真整顿校园周边治安环境,净化育人环境。宣传教育部门要对关心教育、支持教育、优化教育环境的先进人物事迹大力弘扬宣传,对破坏青少年成长环境的不良现象批评曝光,同时多向社会呼吁,动员社会希望工程、春蕾计划、有识之士支持教育,关心贫困生,营造全社会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舆论氛围。文化、广电部门要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多播放适合学生生活的优秀影视,多编辑出版优秀书刊,用美好的艺术形象感化、教育、塑造少年儿童人格。民政扶贫部门要加大教育救助扶贫力度,为弱势家庭、缺陷家庭提供教育支持。社区和基层组织要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大力净化社会空气,打击丑恶现象,同时为弱势家庭扶贫帮困,排忧解难。总之,有了社会多方面对教育的支持和配合,就会为教育发展创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加强自身养成教育,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初中生正处于心理障碍的多发期,不论处于顺境还是逆境中的孩子,要真正改变环境,改变性格,形成健康的心理,最关键的还是个人自强不息的努力。处于逆境中的孩子首先要冷静地面对现实,面对自我,自尊、自重、自强、自爱,不自卑,不气馁,不怨天,不怨地,不能自暴自弃,自己看不起自己,要充分认识这是生活对自己的考验,是对自己意志的磨练。自古以来,多少英雄豪杰都能闯过逆境难关,自己为什么不能呢?有了这一种自信心就会理直气壮做人,扎扎实实学习,勇往直前闯过难关。处于顺境中的孩子要认识到顺境正是帮助自己成长的外部条件,但由于自己对外部条件把握利用的不当,成功也会与自己擦肩而过。所以,不论哪一类家庭环境,只有靠自己养成努力,才能摒弃各种心理杂念,走出心理误区,走出生活误区,才能健康的发展,迈步走向更好的明天。(作者单位:郏县一高)

上一篇: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满意度实证研究 下一篇:做个攒零食的储蓄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