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上海金融界风云人物(五)

时间:2022-07-12 04:58:59

大上海金融界风云人物(五)

这是一座城市的记忆,永远不能磨灭。

著名作家俞天白先生授权本刊的独家连载,真实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在上海金融史上留下不朽印记的众多人物和事件。

浦东第一家,从“三无”做起

潘步云“开拓、服务、高效、廉洁”八个字的思路,得到总行周道炯行长的高度肯定,他更进一步将这八个字定为建行浦东分行的创业方针。

1990年9月7日,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浦东分行在上海展览中心隆重诞生,成为了上海多家中资银行中,第一家跨江创业的分行。

第一步已经跨出,更艰巨的任务就是如何站稳脚跟大展宏图了。

正如事先估计到的,这是真正的白手起家!潘步云他们把它概括为“三无”:无基本客户、无现成项目、无现成存款。当时还没有任何一家上海企业跟随他们从浦西搬到浦东来。

等,当然不是潘步云的性格,他提出一项“扫马路”的决策。当时全分行加后勤人员在内只有70多名员工,在一张摊开的浦东地图上,行长和部门经理们围着它将浦江之东、东海之西划分成了几大块。不管是信贷员、会计员还是驾驶员,都要在自己所属那块“领地”内承担一份任务,分头到工厂、商店去宣传建行浦东分行的服务宗旨和内容,请他们来开户。即使是在营业大厅柜台工作的会计人员也不例外,要走出柜台,在营业大厅周围“扫马路”。这一招,将所有员工的积极性和智慧充分激发出来了。有的上门办理会计结算业务;有的到开发公司集中办公的大楼里借了间房成立了现场工作组。客户不论大小,他们都笑脸相迎,那怕是那些小饮食店,满把满抓的都是叮叮当当的零票和角票,他们照样像上帝那般对待。这都是过去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气象。

到这一年年底,开业4个月不到的时间,他们就突破了零的记录:吸收到存款1.3亿元,来开户的企业达100多家。

最重要的是,建设银行原先那副朝南坐的面孔彻底地改变了。

从浦东第一家,变成浦东第一流

不仅要当第一家,而且必须迅速变成第一流!当时,有人提出,“开发浦东,金融先行”,先行到什么程度,才是与其他行业保持最佳距离的黄金尺度?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命题。潘步云和其他几位行长都十分重视这个问题。答案是简单明确却又不容易做到的,还是那八字方针:金融先行,服务为主!如果扎扎实实地做到这一条,金融与其他各行各业的创业行动,也就能呼吸相通、步伐默契了。这是真正成为突破江东第一家的灵魂。

有了这种灵魂,效率肯定会表现出来。大项目最能见功力。对于申请贷款的企业,能不能放贷?几年后能否如数收回本金和利息?

给潘步云他们展现才能的机会说来就来了。

这是一家有名的跨国公司――德国的巴斯夫集团。他们上门来,表示打算与浦东最大的企业高桥化工公司合作,投资额折合人民币1.1亿元。

果真是大项目。潘步云他们有些激动。然而,是肥肉,都不可能轻易到手。据悉,这家公司的洋老板十分精明,上门之前已经同上海另一家大银行打过一番交道,摸过行情,很懂得“货比三家不吃亏”的买卖之道。他开口就表示:我们要先看看你们评估质量怎么样。

建行浦东分行国际业务部的负责人问道,你们需要多少时间?

回答是,我们很快就要开董事会,要提供给董事会讨论的。一个月吧!

太紧迫了。评估这种大项目,按正常速度,起码要3个月。接不接?分行初创,投资调查部只有3名这方面的熟手。对这个项目,产品的销路、价格情况、质量标准,都要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并从经济效益上作出科学的评估,在这么仓促的时间内能做到吗?

然而,这是巴斯夫的“前期开发”,也是浦东的“前期开发”,更是建行浦东分行的“前期开发”!要在突破江东后真正成为第一家,必须知难而上!分行的全体领导果断地做出了决定,把经办人找来,郑重地交代:这是展现我们能力的大好机会,希望大家博一回。一要保证质量,二要赶在他们董事会举行之前拿出评估报告!

投资调查部的积极性顿时激发出来了。既然要突破旧格局,也就不能墨守成规。在保证科学性的基础上,他们采取全新的工作方法,“两条腿走路”,对近距离的资料信息采集,直接派人去做,远距离的,则运用建设银行全国网络发函调查。同时调集精兵强将,发挥专长分析资料,逐项评估。

一个月内,评估报告终于完成。

巴斯夫集团董事会召开的时候,这一份高质量、高效率的报告,有力地吸引了所有董事向建行浦东分行倾斜,毫无争议地撤消了与另一家银行的谈判。

国际化进程中,迭创第一

在短短2年内,他们创造了浦东新区乃至上海的一个又一个“第一”。

1991年4月,潘步云和他的团队参照国际金融界惯例,按照巨额投资聚集资金便利而又风险分散的做法,率先提出由国内金融机构组成银团,共同贷款为东方明珠提供1.5亿元人民币和1000万美金的资金。他们和工商银行牵头,担任主干事行,联合了本市44家金融机构,实现了浦东新区第一个投资超亿元项目的开工建设。组织如此众多的国内金融机构,共同为一个大型建设项目提供内外资联合贷款,在国内尚属首次,标志着上海金融界借鉴国际惯例,在国际化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1991年冬天,在泉城济南召开的华东地区银行行长联席会议上,上海市各银行唯一在大会上交流的发言者,就是潘步云。他介绍了组织银团贷款的成功做法,引起众多各行家的兴趣。1992年8月,首次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建行会议上,浦东分行组织银团贷款的做法,又作为会议第一份参阅材料,印发给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行长们。

1992年6月,他们按照获批的外汇业务经营范围,首次以外汇投资形式,入股筹建上海良华股份有限公司的良华商厦和中泰合资的润丰期货有限公司,创造了外汇直接投资的先例,在如何用好用足浦东改革开放政策方面,作出了可贵的尝试。

(未完待续)

作者:俞天白

(1937年出生)

浙江义乌人,著名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大都会》、《金环套》、《大赢家》等,长篇报告文学《上海:性格即命运》,散文随笔集《最后一轮太阳》等。 中篇小说《儿子》获上海市第一届文学作品奖,《大上海沉没》获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市40年优秀小说奖、人民文学出版社人民文学奖、国家新闻出版署与中国作家协会“八五”期间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长篇小说《大上海漂浮》获上海市1992年―1993年优秀作品奖。

上一篇:旅行箱:奢华的行程 下一篇:与上师饮茶:学着宽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