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后进生转化问题”

时间:2022-07-12 01:07:19

谈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后进生转化问题”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在地处偏远、条件落后的农村初中学校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信心,失去兴趣,知识断层现象日趋严重,学习成绩不断下降,学生两极分化现象日益严重。因此,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最大限度缩小差距,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下面结合我本人的教学实践,就造成初中数学学习后进生的成因及其转化问题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初中数学后进生的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被动学习。许多同学随着学习任务的增加,难度增大,内容增多,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着老师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主要表现为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甚至回避。

2,学不得法。老师上课一般都会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不能灵活运用各种公式。并且这类学生既不向优生请教,又不问老师。总是以不懂装懂的学习方法来应付自己。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3,不重视基础。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好高鹜远。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住。

4,学生自学能力和基础差:不能认真主动的学习分析教材,总结不出教材的知识结构及知识的形成过程,更不能找出问题的重点和难点,说不清楚掌握了哪些,同时也提不出问题,对学过的知识点不会用,更谈不上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相比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

5. 缺乏自信心:不愿意做可能有困难的事;遇到一点困难就犹豫不决;频繁地要求得到肯定;经常寻求帮助;用消极的方式思考问题而且悲观;沉默、孤僻;对答案显而易见的问题,也反复提问。课堂缺少解题的积极性,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及布置的练习漠不关心,无所事事。解题没有过程步骤,或逻辑不清。他们对问题缺乏积极思考的动力。不肯动脑筋,总是漫不经心,答非所问或避而不答。

二、数学学习后进生转化的对策

1.培养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落后的学生主要表现为对学习缺乏兴趣,不愿动脑筋,害怕困难,会产生厌学情绪,以致做出违纪的事。而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严密性及抽象性的学科。教师应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促进自觉学习的原动力,也是最好的老师。首先,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可大胆创设他们好奇的问题,激发后进生的求知欲。例如例如:在讲相似三角形中,教师可以直接指着操场上一棵参天大树说:“在没有较大的工具的情况下我能得出这颗树的较准确的高度,你们知道怎么测吗?”然后告诉学生学习了今天的课后你也能测出树较准确的高度。这样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要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经常组织他们阅读课外优秀读物,培养读书的兴趣,组织他们参加丰富多彩的数学兴趣活动,使后进生在活动中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体验自身的价值。这时,教师再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可以调动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三是要常抓不懈。后进生学习底子薄,非一朝一夕就能提高,而其身上的毛病会时常重犯,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持之以恒,花大功夫。只有不折不扣的付出,才会有显著的成效。如果忽冷忽热,将会事倍功半。

2.

培养自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要自始至终对“后进生”给予热情的关注,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重视,拉近师生关系,增加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促进他们慢慢地发生变化。特别是要想方设法寻找到“后进生”们的闪光点,并设法让他们把自己的闪光点表现出来。对他们在学习和言行上的每一点进步都要在全班师生面前予以肯定并加以鼓励,激发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教学中创造条件让他们发现自己的“才华”,只要遇到简单的问题,就给他们表现的机会,使他们在成功中变得自信,在他人的肯定中也肯定自我。此外,我还引导和鼓励他们与自己的过去对比,看进步、找不足,争取得到更大的成功。由于获得成功,由于得到肯定,“后进生”们终于敢于并乐于参与教学和学习活动。

3.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个合格的老师除了传授学生学科知识外,还得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比如:主动学习的习惯;及时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习惯;预习的习惯;认真听课的习惯;上课主动回答问题的习惯;多思、善问、大胆质疑的习惯;上课记笔记的习惯;课后复习的习惯;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要求学生学习中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结构和联系,及时总结寻找学习的规律,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好习惯。解答问题时,要注意引导分析问题,解答问题,随时纠正出现的错误,逐步培养他们自觉思考的能力。在学习方法和技巧方面多下功夫。

4.做个别教育,适度“偏爱”后进生

众所皆知,后进生常因暂时处于落后而受家长责备,同学数落,老师嫌弃,显得悲观失望,自暴自弃,丧失上进心。要使他们进步,必须采取多种方式,激发他们的热情,特别是教师的关心鼓励,使他们树立起上进的自信心。这是转化后进生的主要措施。

师爱激励教师对学生施以深厚的教育爱,即自觉、具体、亲切、真诚地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能够感化其心灵,使之不断进步。对待数学后进生,老师应 “关怀备至”,用自己的“雪中送炭”之情去唤起他们的上进心。可以通过面批作业,课堂提问、课堂巡视,向他们了解知识“卡壳”的原因,进行必要的补讲和耐心开导,对于他们作业、答问中的错误要循序善诱,切莫恶语伤人,“雪上加霜”。此外,还要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善意地诱导他们不断觉悟,贴切地指导其出路,若老师“工作到家”还产生“为师而学,不学好对不起教师”的向师心理。在这种心理支配下,学生积极性与日俱增,使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总之,新课程改革并不是要放弃这部分数学“后进生”,只有把好数学后进生的脉,才能对症下药,采取一定策略,有效地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由愿学到乐学,直到会学,帮助他们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从而实现新课标倡导“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的教育目标,推行面向全体学生的数学教育。

上一篇:关于物理探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的思考 下一篇:如何加强学校电教设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