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趣在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07-12 12:51:42

激趣在教学中的应用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老师,它永远胜过责任感。”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兴趣得以持久,进而转化成学习的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的心理处于压抑、不满,失去信心时将直接阻碍、削弱甚至中断智力活动,破坏学习的向心力,当然也谈不上学习效率。因此在初中数学教育工作中我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效的提高了学习成绩,并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可亲的教态、个人的魅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采取分组学习、创设有趣情景等方式,针对不同类型的课进行了不同的尝试,积累了一些经验,本文希望达到抛砖引玉之效。

1设导入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儿童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兴趣点要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而导入新课是新授课的首要环节。教师应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课一开始就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感染,充满趣味、兴趣,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情绪,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为了引入“对数”的概念,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我手中的这张纸厚0.083毫米,对折3次,厚度不足1毫米,如果对折30次,厚度大约是多少?”学生们纷纷估计,我说:“经过计算,厚度将超过10座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学生们感到惊讶,甚至怀疑。于是列式计算:0.083×230。这时,我说:“计算230要费很长时间,很容易出错,如果学会使用计算器,很快便能算出结果。”学生们急切地倾听,这样,教师成功的造成了学生急于解决问题的情境。

2体验成功,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的产生和保持有赖于成功。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取得成功后会带来无比快乐和自豪的感觉,产生成就感,继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驱使他们向着第二次成功、第三次成功迈进,形成稳定的持续的兴趣。所以教师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和创设竞争和成功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按问题的坡度都能够“跳一跳,够得着”,进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因材施教,让“成功”走近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笔者坚持采用“宜浅不宜深,宜精不宜泛,宜慢不宜快”的原则,精讲多练重点和难点,尽可能做到每节课的疑难点当堂解决。又根据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对学生分层要求。课堂上让优秀生自己去探索发现、以满足他们希望深入挖掘知识的心理需求,但必须确保绝大多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重点对后进生进行辅导。后进生只要求做基本题,绝大多数学生能在完成基本题的前提下完成一定的综合题,部分智力较好,学有余力的学生去思考较难的题。

3精心设问激疑,诱发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教师应在教学的重难点、知识的关键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索处适时地精心地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使之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把学生思维充分调动起来。同时要顾及到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出一些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抓着“青橄榄”探索性的问题。诱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先说出一个三位数“333”,问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经过计算学生说出“能”。接着老师让学生随便说出一个是3的倍数的三位数,如“231”,教师设疑:“请同学们计算出由‘231’各位上的数字变换位置组成的213、321、123、132、312是否也能被3整除?”学生通过计算惊奇地发现这些三位数都能被3整除。接着,教师进一步设疑:“不用计算,你能判断出一个自然数是否能被3整除吗?”这时学生心里产生既紧张又想跃跃一试,造成“愤”“悱”心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教师要以自己坚定的数学信仰和高雅的数学气质去感染学生,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要树立积极向上的数学价值观,坚信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力量。教师的数学信仰从数学教学中自然地反映出来,对学生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简洁的语言、深刻的道理、广博的知识、精湛的解释、严谨的推理、直观的图示、优美的板书,这一切都体现了高雅的数学气质,这必然让学生喜欢教师,喜欢数学。

上一篇:探索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化的方法 下一篇:谈专业课实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