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美术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7-12 12:35:53

谈小学美术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在小学的美术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对小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培养他们思维创造的能力和积极动手的能力,这对小学生以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作用。本文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

一、积极动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人对一件事情有浓厚的学习兴趣,那么就会激发他巨大的热情和动力,从而提高办事效率。对于小学生来说,要想让他们积极动手,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兴趣。在小学阶段,小学生本身对美没有概念,这就要求教师在小学生美术教学中应用多种有趣的方法来加强小学生的兴趣。首先,教师可以从美术的色彩方面着手。因为小学生正处在好奇心强烈的阶段,对任何新奇事物都有极大的热情,如果在美术课上教师用颜料或者画笔混合颜色从而出现第三种颜色,那么学生也会进行模仿从而提高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其次,可以在课堂上准备一些小游戏。例如,在欣赏一幅人物画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同学们分组上讲台进行动作模仿,看哪个组模仿最为相似。最后,让学生感受美术来源于生活。这样,就能把游戏与美术相结合,让学生充满动力和兴趣,从而有效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所以对于激发兴趣来说,就是要找出小学生的猎奇心理,给他们以暗示和指引,从而引发学生对美术的探知欲望和兴趣。

二、创新教学,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才能让学生在想象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培养积极动手的能力。对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同时积极引导学生突破传统的思维,进行创新性的学习。首先,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可以采用引导学习法,即教师在上美术课的过程中,可以将绘画中的自然对象与绘画对象进行对比,让学生细致观察之后并进行创作,这样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其次,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技能培训。例如,在绘画课中,教师要适当对学生的水彩画或者蜡笔画进行勾画或者上色操作的指导;在泥塑、折纸或者裁剪工艺上,教师要多方面指导学生。最后,在实践过程中既要关注全班的小学生,也要考虑比较特殊的学生,因材施教,帮助每位学生提升美术学习的能力,从而让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并激发学生积极动手和创作的能力。

三、创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并付诸实践。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美术实践与美术欣赏中来,尤其是在剪纸或者制作手工艺品中,要让学生在参与中得到锻炼。所以在课堂开始的时候,教师就要有意识地抓住和把握每个环节。例如,在讲课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视频或者图片,增加学生的新鲜感,加强学生的视觉效果,这样就能活跃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动手能力。另外,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把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涉及的工艺品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这种方法易于接受,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作品,对于要学习的内容,学生也能很快掌握。这样,学生的头脑中就会有实物感,在自己动手进行发挥时也不会无从下手,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审美意识,最终带动他们积极参与、勇于动手。

四、适当评价,增强学生学习自信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教师往往还是使用古老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即在学生完成作业或者表达自己的想法之后进行评价。但是这只是对学生的结果进行简单评判,不能真实有效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维过程,这样也会对一部分学生的自尊和自信造成伤害。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互相学习,在欣赏或者绘画过程中相互讨论,在完成作品后不仅是老师进行评价,还要学生自己对自己进行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而在评价时也要全面,尤其是教师评价,小学生对美术知识本身了解不全,因此要多鼓励学生,给学生自尊和自信,让他们在评价与交流中学到美术多层次与多方面的知识。所以,在整个小学的美术教学中,适当的评价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评价合理并积极给予学生鼓励,学生才能更加热爱美术,才能在美术课中主动活跃,从而增强积极动手的能力。

由于小学生知识能力不足,因此,在小学的美术课堂中他们更加偏向于感性和形象思维,表现在动手能力积极活跃,但对大多数问题不经思考脱口而出。这种年龄特点要求新课程下的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合理地给予学生评价,有意识地运用多种方式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最终促进小学美术课堂的良性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富士康实验小学)

上一篇:音乐与动作课程之我见 下一篇:浅谈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