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流动儿童学业进步因素的调查研究

时间:2022-07-12 12:29:59

影响流动儿童学业进步因素的调查研究

摘要:本文以北京市X区打工人口聚集区M社区为研究试点,采用质性的研究方法,从社区、家庭、学校等角度探讨制约M社区流动儿童整体学业进步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流动儿童;学业进步;影响因素

一、研究背景

D在中国快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小城镇或大城市就业和生活,形成了大规模的进城农民工群体。2005年的1%人口抽样调查表明,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已经达到1.5亿。根据国家人口计生委统计,2008年中国流动人口规模已经达到2.01亿。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给本研究提供了新的宏观数据:流动人口为261386075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长81.03%,其中农民工移民占流动人口的大多数。而伴随着农民工一同进城的还有他们的孩子,这些跟随家人在城市学习和生活的儿童,被称为流动儿童。目前,我国城市流动儿童人数约为383万,主要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城市。(详见图一)这些流动儿童在城市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的困难和瓶颈,诸如跨文化社会适应问题、跨文化心理适应问题、学业进步困难、入公立学校就读困难、打工子弟学校办学条件差、异地中高考难等。伴随着政府和一些学者给予流动儿童各方面的关照,流动儿童整体境况有所改善和提高。

二、概念界定

本文所涉及的主要概念是流动儿童和学业进步。结合研究需要,笔者对流动儿童概念的界定是年龄在6-14周岁的跨县(市、区)迁移到城镇,并在流入地居住半年以上,有学习能力的在校儿童少年。关于学业进步的定义目前国内外学者未给出一个统一的界定,笔者结合研究需要对其定义为:学业进步指学生在一定环境的影响下,接受一定时期的学习和训练之后,在学习成绩、知识储备、技能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取得的进步。

三、M社区流动儿童生活与学习环境的一般概况

(一)社区概况

M社区是打工流动人口密集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这里流动人口快速增加,远远超出当地的环境可容量。交通秩序混乱,卫生条件差,住房拥挤等现象变得越来越严重。社区内部有一所儿童学习活动中心。由于条件有限,该活动中心规模和内部设施也很难和北京城市其它社区内的儿童活动中心相比。

(二)家庭概况

M社区流动儿童的父母大多从事保洁、保安、废品回收、小买卖等工作,家庭经济收入不高。一家几口人挤在非常狭小的空间里,日常用品胡乱堆放甚至都放不下一张供孩子学习的书桌。孩子在一处写作业,母亲于近在咫尺的地方做家务,父亲在一旁看电视。经调查得知,M社区流动儿童的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容易走向极端。一些家长因自己未能实现向社会上层流动,便将希望寄托于孩子身上,出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急切心情,对孩子进行“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思想压迫,并伴有责骂和体罚。

(二)社区里的Z小学概况

Z小学是M社区打工子女就读的主要初等学校。全校有学生1060人,教师49人,一到六年级共18个班级。学生主要来源地是安徽、河南、河北。教师多数来自朝阳师范大学。班级人数最多达70人,最少有42人。男女生比例大致为3:2,男生较多。全校共有21个教室,学校的桌椅是两人一桌和三人一桌。该校有专门的计算机教室共有30台电脑,但是不能联网。学校里有8个固定的多媒体,7个移动多媒体,但几乎很少使用。

四、制约M社区流动儿童整体学业进步的因素探究

(一)家庭因素

1、家长因素。受家长文化程度和工作特殊性的影响,他们几乎没有能力和精力来帮助孩子学习。大多数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简单粗暴,多以打骂为主。在父母访谈中,一位受访阿姨说道:“这一条街上哪家不是打的!”在与教师的访谈中,几位老师均表示主动关心孩子成绩与老师联系的父母不多。在我的问卷调查中,60%的被调查学生表示希望有人能够辅导他们功课;66.7%的被调查学生表示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最希望父母帮助解决。

2、经济因素。由于大部分家长从事的初级的、简单的工作,所以经济收入偏低,受访父母们反映在京生活压力大、消费高,很难为孩子的学习提供更多的经济支持。更有甚者,一些家长连孩子在打工子弟学校的开销都支付不起,孩子被迫送回老家读书。

3、家庭住所的不断变更。受工作不稳定性的影响,这些流动儿童的家长经常变更自己的居住地点,因此受居住地和学校之间距离的影响,孩子经常被迫转学,缺少一个稳定的学习和生活场域。在问卷调查中,发现转学次数超过2次以上的学生占40%;而搬家次数超过2次以上的学生占68.6%,其中3次以上的占53.3%。来回搬迁和转校对流动儿童的学业进步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二)学校因素

1、教师待遇低,流动性大。

不论是从授课的连贯性角度来看,还是从与学生的情感维系的角度来说,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有利于保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Z校的教师工资基本上在1000元左右且没有任何其他的福利待遇。一些教师住在比较远的地方上班时的交通压力和生活压力甚大。除外,由于大多数老师都是外省聘用没有本市户口,医疗保障条件不好。受这些因素的限制,Z小学教师流动十分频繁,最严重的一个班一学期更换3位班主任。

2、教师工作量大。

受访的教师表示,因为繁重的工作量导致他们没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备课。一位受访老师说:“没有备课时间,只是周日周六泛泛地看一遍教材,挑出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和重点难点。”Z校的教师一周平均约20节课。班主任每天3到4节课,科任教师每天平均5节课。很多教师是一人兼任跨年级跨科目多个班级的课程。以接受访谈的教师为例,刘老师教二年级的音乐、1个二年级班和1个三年级班的数学。王老师教英语,带9个班级,四年级3个班,三年级3个班,学前班3个班。受访教师表示这里的学生纪律差、作业完成情况不好、生活习惯不好。一些学生被老师们形容为“永远烧不开的水”。为此,教师们感觉到工作量大、压力大。

3、班级规模不合理。

全校有学生1060人,分为学前班到六年级,每个年级三个班。班级人数最多的有70人,最少的有42人,而全校老师有49人。班级规模过大,致使教师很难在课堂上很难兼顾所有学生,个性化的教学与辅导更是没有办法实施。

4、不参加统一考试

Z小学期中、期末测试都是本校教师自己出题,不参加北京市统一考试。试题的质量和难易度无法保证,对于能否测量出学生的真实学业水平有待考证。

5、大龄儿童现象。

Z小学出现一些年龄偏大的学生,五年级里甚至有15、16岁的孩子。这些学生,教师对他们的评价是:纪律不好,对抗老师,学习不好,扰乱教学秩序。这些大龄儿童的存在,对班级其他学生的学习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四、针对以上影响流动儿童学业进步提出的几点建议

(一)学校方面

1、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产品――手机。

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手机建立起一个很少受时空限制又能及时和家长取得沟通和交流的信息交流平台,诸如通过“校讯通”等平台。这样既能不受打工人员工作特殊性的限制,又能保证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交流。

2、学校应规划开支,提教师待遇、引优质师资。

在调研过程中,笔者发现学校购置的多台电脑、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并没有充分地投入到实际教学中,这样造成了资金的严重浪费。笔者建议Z学校将资金用在制约其发展的主要瓶颈――教师问题上来。

3、学校应培养“妈妈型”教师。

笔者建议,学校应培养“妈妈型”教师。“妈妈型”教师应做到:(1)因材施教。根据这些流动儿童自身的特点,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尤其要关注近年来流动儿童学生中出现的特殊人群―“大龄儿童”。(2)因材施爱。流动儿童具有家庭教育简单化和教养方式以打骂为主的特殊性。因此,我们提倡教师在面对流动儿童时,除了扮演好“教师”的角色外,还要扮演好“妈妈”、“爸爸”的角色,使这些儿童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4、建立师聘任制度和合理的激励制度。

教师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学生的情感表现和行为表现,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笔者建议打工子弟学校实行稳定的教师年限聘任制度,例如一年聘任制、两年聘任制等等,教师与学校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签订聘任合同,自合同签定之日起便生效,倘若违约便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性。同时,学校应建立必要的激励制度,合理的规划资金使用,适当的提高教师的物质待遇和精神需求。

5、建立以班级授课制为主,个性化教学为辅的教学组织模式。

针对Z小学教师课时量大和班级人数过多的实际情况,为了减少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教学压力和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我们建议采取班级小组互教法、个别辅导法、“大帮小”学习法等学习法来弥补班级授课制的不足。

(二)政府方面

1、完善特殊困难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的优惠政策。

流动儿童小学毕业后接受中等教育,主要有两种途径:(1)受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被迫回到家乡读书。但因儿童长期受城市文化熏陶、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师教学语言方面的存在差异而难以适应,导致学业成绩下滑甚至被迫做出退学的选择。就这种情况,笔者建议针对这些返回家乡接受中等教育的流动儿童,在其所在的县(区)的中学里设立一个或几个教学班选择符合其实际情况的教材和教师进行集中教育;(2)流动儿童继续在城市里的公立学校学习。但受其家庭经济条件限制,这些孩子很难取得与其他城市孩子同等的学习资源。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扶持。

2、鼓励社会力量办学。

由于我国流动儿童人口基数大,城市公立学校不可能一时间解决所有流动儿童的入学问题,因此民办学校仍旧有存在的必要。政府应积极与社会一些组织和机构合作共同开办民办打工子弟流动学校,多方面吸纳资金,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打工子弟学校条件差、儿童后续持续学习等问题。

(三)家庭、社区方面

1、兴办社区儿童活动中心。

在本次调研中,笔者发现社区儿童活动中心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起着重要的补充作用。Z社区存在一所儿童活动中心,该中心以发展学生兴趣和学业指导为重点,这一模式值借鉴。

2、对家长进行示范教育

笔者建议社区可以搜集一些具有典型的父母教育子女的正反面案例,将其制作成图文结合并简单易懂的宣传漫画,大量的在打工人口密集居住的社区进行宣传,从而使家长意识到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在孩子成长中所发挥的不同作用及在这些不同方式教育下儿童的最终发展结果,从而使父母形成有利于孩子健康发展的家庭教养方式。

参考文献:

[1]张斌贤.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4-7.

[2]周卢萍.余长秀.城市家庭教育问题与青少年违法犯罪.青少年导刊[J],2002(2).

[3]王冬云.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人口学刊[J],2008(4).

[4]陈玉云.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综述.教育探索[J],2004(2).

[5]侯力.从“城乡二元结构”到“城市二元结构”及其影响.人口学刊[J],2007(2).

上一篇:英语如何实施词句文双向教学 下一篇:如何让学生爱上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