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分析

时间:2022-07-11 11:07:35

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分析

【摘要】 针对我国中小制造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资源配置落后、组织结构简单、企业触资难、国家政策扶持不够以及创新成果保护难等问题,本文重点对比分析了中小制造企业技术自主、模仿、合作三种创新模式。

【关键词】 中小企业 技术创新 模式

一、技术创新的含义

弗里曼在1982年提出“技术创新就是指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服务的首次商业性转化”。缪尔塞在80年代中期对几十年来在技术创新概念和定义上的多种主要观点和表述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分析,在此基础上,将技术创新定义为:“技术创新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技术创新是一个以从创造性技术构想出发到新产品市场成功实现为基本特征的层次性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也就是说,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的设想产生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它包括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产品的市场销售和转移扩散这样一系列的活动。

二、我国中小制造企业的特点

中国的中小制造业企业作为中小企业是在中国工业化初始阶段和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崛起的,因此,其具有所有中小企业的特点,同时作为一种行业,其也具有独特的制造业的行业特点:首先,数量多,比重大。随着我国市场的逐渐放开,国外的工业企业的大举进入,以及本土企业的迅速崛起,造就了我国制造业行业以中小企业占绝大部分的格局,同时这也符合我国人口多、资源廉价、农村工业刚启动的现实。其次,产出规模小,技术装备水平低。由于我国中小制造业企业起步晚,并且生长在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受到来自国内外企业在技术、资源等方面的共同夹击,在现代化进程中,很难很快实现企业“巨人化”,同时由于技术装备水平低,大部分中小制造业企业都是资本密集型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并且能源消耗大。再次,投资主体多元化。在中国,行业结构具有非常明显的中国特色,大型企业大多是由国家出资投资兴建,因而多为国有企业,中小型企业多半为民营企业,我国市场逐渐放开,外资企业大肆进入国内市场。最后,组织程度差。中国的制造业企业,大企业是大而全,小企业是小而全,在生产领域专业化协作程度差,在销售方面缺少固定的渠道。特别是在政府对中小企业的管理方面,没有专门的法律,也缺少扶持政策,同时缺少发达国家那样的社会服务体系。

三、当前我国中小制造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中小制造业企业与大企业相比,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技术上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导致中小企业控制市场的能力不强。但是中小制造业企业规模小,机制灵活,信息反馈迅速,因此也具有大企业不具备的优势,当前我国中小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存在如下问题。

1、资源配置落后

技术、资金和管理可以称得上是制造业企业发展的三驾马车,特别是制造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企业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小制造业企业由于在资金和工作环境上都不能和大型企业相比,因此导致了中小制造业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处于绝对的劣势。尖端创新人才的匾乏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虽然,有的中小制造业企业家能够在实践中通过学习提高管理水平,有的却因为学习能力不足,管理水平不高而制约了技术创新的开展。“技术做不强,管理跟不上”成为中小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瓶颈。

2、组织结构简单

中小制造业企业相比大企业来说,其内部组织层级少,管理幅度也不大,同时由于受现代管理思想的影响,中小制造业企业的组织建立很灵活,富有弹性,易于沟通,有利于减少内部信息交流中的损失,经营管理集中更易对多变的环境作出迅速反应,及时确定创新决策。

3、企业触资难

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资金实力不强,债务比较沉重、资信较差、还款无保证等导致外部金融机构不愿意在中小制造业企业上投资,中小制造业在发展上难以筹集到低成本资金甚至筹集不到资金,即使筹集到资金,企业利用银行资金进行技术创新,则易形成过高的企业负债率而导致企业盈利微薄甚至出现负增长。我国中小企业大多属县(市)工业企业和乡镇企业,尽管企业希望依赖政府和银行,但实际上90%的技术开发资金是由企业自己来承担。因此,即使中小企业所选择的项目有前景,但由于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许多诸如技术、财务、管理等风险,好项目不一定就意味着成功,必须具备相当的财力和物力,而中小制造业企业的实力不强,融资能力有限,导致中小制造业企业的资金来源比较单一,资金紧张,难以满足技术创新过程中研究与开发对资金的需求。

4、国家政策扶持不够

由于我国具有相当长的计划经济的历史,因此,国家对于国有大型企业的扶持力度一直以来很大,常年的积累导致了我国大型制造业企业的硬件和软件配置水平相比中小制造业企业具有很大的优势,以往国家的技术改造投资几乎全都集中在大型国有企业,对中小企业的技术改造不够重视。就现在的现状来看,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受政府资助也不多,导致了我国中小制造业企业面对重大技术创新往往有心无力。虽然近几年我国政府在支持中小企业的做出了不少努力,但是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上所作的工作依旧是缺乏的。我国对于中小企业的支持不具有系统性。对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在税收及财政政策上没有优惠政策,而且政府虽然有中小企业创新投资基金,但是其规模和运营方式都是不够成熟,而且基金没有固定的资金来源。这些都是我国政府在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上的不足。而且很多政策制定了,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完全落实也是政府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不够的原因。

5、创新成果保护难

在我国,虽然有多种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存在,但是知识产权侵权案件经常发生,而对于中小制造业企业来说,一旦自己的专利技术被盗,就会对企业的收益产生严重的影响,增加了技术创新的风险,一旦知识产权受到侵犯,中小制造业企业要么选择昂贵的诉讼费要么选择接受知识产权被盗带来的经济损失。

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比较分析

按照不同的标准,技术创新模式有着不同的划分种类,而按照不同标准划分的技术创新模式,其在内容上是有交叉的,基于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模式在内容上能够最大限度地互补,同时中小制造业企业更熟悉的就是自主、模仿、合作三种创新模式,因此本文将就这三种模式进行分析。

1、中小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模式分析

自主创新模式是指创新主体以自身的研究开发为基础,实现科技成果的商品、产业化和国际化,获取商业利益的创新活动。自主创新具有率先性,通常只能有一家,其他都只能是跟随者。自主创新有时也用来表示一国的创新特征,与技术引进相对,仅指依靠本国自身力量独立开发新技术和实现创新过程的活动。自主创新所需的核心技术来源于企业内部的技术积累和突破。另外,技术创新后续过程也都是通过企业自身知识与能力支持实现的。

对于中小制造业企业来说,要发展壮大必须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自主创新是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唯一有效手段,可以说进行自主创新是市场竞争的需要,同时也是企业发展壮大的不一选择。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中小制造业企业都适合于采取自主创新模式战略,就大多数的中小制造业企业来说,他们很渴望成长壮大,创新的欲望也很强烈,但是其在创新资源上还是非常缺乏,首先,技术基础和技术积累不雄厚,完全依靠企业自身的技术能力开展创新活动,短期内很难提高创新的档次和效率。其次,中小制造业企业无法承受自主创新的长期投入,为了避免半途夭折,许多中小制造业企业宁愿选择放弃自主创新。

2、中小制造业企业模仿创新模式分析

模仿创新模式是指创新主体通过学习模仿率先创新者的方法,引进、购买或破译率先创新者的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并以其为基础进行改进的做法。模仿创新由于其起点不高,是现行各国企业为了缩小和技术领先企业之间的差距而普遍采用的创新行为。中小制造业企业的模仿创新在引进技术的同时,还要注意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巩固和超越。其中,“超越”是对技术引进更高一层的要求,是进行技术返销的重要手段。

大多数中小制造业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都很弱,技术水平与大型企业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模仿创新是获取技术后发优势的客观基础。同时,工业经济的发展和创新模式的演进过程都表明,模仿创新模式是各个企业都不能逃避的创新手段。日本中小制造业企业的崛起就是最好的证明。综合来说,模仿创新是中小制造业企业接触先进技术的捷径,并且通过模仿创新,中小制造业企业还可以规避自身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劣势,避开了研发的高额投入。

3、中小制造业企业合作创新模式分析

合作创新模式是指企业间或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之间联合开展创新的做法。合作创新一般集中在新兴技术和高技术领域,以合作进行研究开发为主。如果说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属于企业的内部创新,那么合作创新可以称为一种外部创新,它的出现是由于信息、经济、技术全球化,随着全球化的到来,企业的竞争加剧,技术研发的难度也不断加剧,有时候为了攻克一个技术瓶颈单靠单个企业的力量越来越困难,与此同时随着企业组织结构的虚拟化给借助外部科研力量来完成技术攻关创造了硬件条件。

中小制造业企业的创新实力相对较弱,在一定的情况下选择合作创新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进行合作创新,首先要选择创新资源上最能体现互补的合作者,从而达到资源的配置效率最大化。另外,在合作创新的过程中,为保证合作的顺利开展,需要能够准确预测出可能的风险,并通过合作协议的法律形式来明确各方面的权、责、利,建立必要的监督和保障机制,保证合作目标的实现。

五、结束语

通过上面的分析发现,对于中小制造业企业来说,自主创新、模仿创新与合作创新是三种不同的技术创新方式,互相之间也不具有代替性,各自具有不同的优势和劣势。因此,对于中小制造业企业来说就不可能选择一种万能的创新模式来包括这三种模式,中小制造业企业应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技术创新方式成为保证创新成功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中小制造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时应遵循以下原则:战略一致原则、环境匹配原则、适宜原则、效益性原则和技术积累原则。此外,中小制造业企业在新生、成长、成熟、衰退各个时期,都会受到政治、经济、行业环境和企业所处的地理环境等因素的限制。在不同阶段,所选择的技术创新模式也是有所不同的。因此,企业必须结合自身技术创新的优势和劣势,根据市场需求环境的变化,合理定位,扬长避短,结合企业自身面临的各种内外部关键性因素来选择合适的技术创新方式。

【参考文献】

[1] 代传奇:中小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D].山东大学,2009.

[2] 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3] 金碚:中国工业的技术创新[J].中国工业经济,2004(5).

上一篇:基于商业联盟的影院营销策略研究 下一篇:绿色再制造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运作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