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微调手法并牵引治疗颈椎病62例

时间:2022-07-11 08:06:10

脊柱微调手法并牵引治疗颈椎病62例

【摘要】目的:探讨脊柱微调手法结合牵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将62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以脊柱微调手法结合牵引治疗,对照组32例以电脑中频结合牵引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0%,经Ridit统计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平均Ridit值差异显著,P

【关键词】脊柱微调;牵引;颈椎病

【中图分类号】R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6-112-2

颈椎病定义:由颈椎骨关节病变或(和)颈椎椎管内、外软组织病变引起的各种病症,称之为颈椎病。颈椎病是中老年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则逐渐趋于年轻化。近年来笔者采用脊柱微调手法结合牵引治疗颈椎病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62例,均为我科门诊2007~2009年的患者,其中男性28例,女性34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72岁,以32~55岁居多;病程最短3天,最长20年,以6~36个月居多。均有颈部慢性劳损史;症状:颈部活动受限45例,颈肩、臂疼痛、麻木及腕部、手指放射痛42例,眩晕、偏头痛12例,耳鸣5例。体征:出现颈椎横突左右旋转偏歪50例,横突隆起处压痛46例,颈肌僵硬52例,压顶试验阳性28例,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24例,旋颈试验阳性11例。均行颈椎正位、侧位、双斜位、张口位及前屈后伸功能位x线摄片:颈椎曲度变直25例,反弓18例,成角10例,节段性不稳定20例,椎体双边或双突影50例,寰齿间距不对称8例,间隙变窄40例,椎间孔狭窄或变型23例,钩椎关节增生或移位32例,项韧带钙化15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

1.2诊断标准

全部病例诊断均符合1995年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下简称《标准》及92年在青岛召开的《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规定的诊断分型标准》。

1.3分组

62例采用单盲法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2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采用脊柱微调手法并牵引。

2.1.1牵引方法采用上海医疗器械厂的JQY―1颈椎牵引椅,每天1次,每次30min,10次为一个疗程。牵引的角度根据X片来确定,在0~30°之间调整,病变部位越高牵引角度越小。生理曲度变直采取中立位或者后仰角度,生理曲度过大采取前屈位牵引,同时应以患者的舒适度来调整。牵引重量一般是自身体重的10%左右,治疗过程均先牵引后作脊柱微调。

2.1.2脊柱微调手法先施以常规放松手法,以掌揉法、拇指揉法交替进行。一般范围以患椎为中心,包括其上、下6个椎间以内的软组织,沿椎旁以线或片进行揉捏法,对棘突、横突附着的肌腱疼痛敏感区用按法或震法,重点处亦可用掌根、掌缘或前臂揉或滚法,手法要柔和、轻松。放松后根据X线资料及患者体征,按不同的错位类型、部位、方向施以脊柱微调手法[2]:①仰头摇正法:用于枕寰、寰枢关节错位。患者仰卧、低枕,术者一手托其下颌,另一手托枕部,将其头作上仰,(仰头可使2~7椎后关节紧闭成“定点”)侧转,缓慢摇动2~3下,嘱患者放松头部后,将头转达较大幅度时稍加有限度的“闪动力”,多可听见关节复位时探险“咯得”声。②低头摇正法:用于2~6颈椎后关节旋转式错位。患者侧卧,平枕、低头位(中段颈椎,前屈约20°,下段颈椎,前屈大于30°)术者一手轻拿后头,拇指按于错位横突隆起处下方作为“动点”,以枕部作支点,将头转动,当摇至最大角度时,托面颊之手用有限度的“闪动力”,“定点”的拇指同时加力按压,使关节在动中因“定点”有压力而复位,可重复2~3次。③侧头摇正法:用于C2~6钩椎关节旋转式错位。患者侧卧,低枕,头前屈度如上述,术者一手托其头部,另手拇指“定点”于患椎关节下方,将头抬起作侧屈并转动摇正(动作如低头摇正法)。④侧向搬按法:用于C2~6侧弯侧摆式错位(钩椎关节错位)。患者仰卧位,术者立于床头,一手拿住其后头并以拇指按住患椎横突侧向隆起处(侧摆者只按一点,侧弯者由上而下逐步按压),另手托其下颌并用前臂贴其面颊部,两手合作将患者头先牵引并渐屈向健侧后屈向患侧,当向患侧搬至最大角度时,拇指“定点”不放松,与“动点”手同时作一搬、按、牵联合“闪动力”,术者拇指可触到复位关节的弹跳感,多可成功。⑤侧卧推正法:用于各颈椎前后滑脱式错位,尤其对颈曲反弓者有效。患者侧卧、平枕、低头位,术者用拇食二指夹持其向后突起的棘突两旁椎板处作“定点”,另一手托其下颌,将其头作前屈后仰活动,当仰头时,“定点”之手稍加力向前推动,使之在运动中推正。有滑脱错位者,推正时双手加力将头向上牵引,复位效果更好。

2.2对照组采用电脑中频并牵引。牵引方法、时间、疗程同治疗组。牵引后用电脑中频在局部作物理治疗,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2.3疗效标准[1]治愈:颈背部疼痛消失,肌肉放松,活动正常;好转:颈背部疼痛消失,偶有轻微疼痛,肌肉放松,活动正常;未愈:症状无改善。

3结果

经1个疗程治疗后,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统计学处理:统计方法采用Ridit分析,将两组的总数作为标准组,分别计算治疗组和对照组的Ridit值,再检验两组之间有无统计学差异。统计结果显示治疗组的平均Ridit值为0.36,对照组的平均Ridit值为0.63,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t=4.45,P

表1 治疗结果[n(%)]

组别 n 治愈 好转 未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30 17 11 2 93

对照组 32 6 10 16 50

4讨论

根据脊柱生物力学原理可知:正常人的颈椎稳定性由两方面组成,①内源性稳定:包括椎体、附件、椎间盘及相连的韧带为静力平衡;②外源性稳定:包括肌肉的调节和控制,这是颈椎运动的原始动力,此为动力平衡。静力学平衡和动力学平衡处于动态平衡中,如果任何一个平衡遭到破坏,都会引起生物力学失衡最终导致颈椎病的发生[3]。单纯的牵引方法虽能增大椎间隙,减少颈椎增生对神经、血管的压迫,能减轻肌肉痉挛,减少神经刺激,改善颈椎间各小关节的功能,缓解疼痛,改善症状,但无法纠正颈椎旋转性错位,对寰枢关节错位反而会加重椎动脉的牵张,引起头晕加重。脊柱微调手法以错位的颈椎为中心,以棘突或关节突为着力点,相邻两椎产生错动,杠杆力矩短,易于调整控制,手法轻巧,患者无疼痛感。在整复颈椎错位的同时,扩大椎间孔、椎管、横突孔的有效空间,改善椎管内外的高压力状态和神经根张力,减少或消除神经血管机械性压迫和刺激,从而达到改善颈椎静力平衡[4]。笔者在施行脊柱微调手法前先施以常规放松手法放松颈椎周边组织,从而达到改善颈椎动力平衡,为微调手法治疗创造良好条件。因手法讲究适度,不超关节活动,故不会意外损伤颈椎。通过观察发现脊柱微调手法结合牵引治疗颈椎病疗效肯定。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2] 龙臣花.脊椎病及脊椎相关疾病中西结合诊疗教程,2002:59-62.

[3] 李义凯.脊柱推拿的临床与基础[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1:

458-459.

[4] 姜密,施杞.颈椎手法的生物力学研究与探索[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1999,7(2):52.

上一篇:中医治疗过敏性紫癜的疗效观察 下一篇:止嗽散加减治疗小儿感冒后咳嗽76例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