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外科医生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22 20:03:26

脊柱外科医生工作计划

脊柱外科医生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从医20多年,王岩已成功地为6000多名患者进行了手术并多次获奖。在国内外以第一作者40余篇,主编专著两部,主译专著3部,参加编写专著11部。

今年是王岩的丰收年。1月,王岩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6月,王岩又获得中国青年科学家奖,王岩更加忙碌了。采访王岩则是在一次漫长会议的间隙,见缝插针,断断续续。好在其人快言快语,坦率真诚,采访机前的王岩和手术台前一样,是把好手!

王岩说自己只是做了一名医生应该做的事情,却得到了组织和患者如此多的奖励和赞誉,实在感到诚惶诚恐。我热爱医生这个职业,每当我的患者康复,走出了医院,我就有一种成就感,什么工作中的恩恩怨怨,什么生活中的别别扭扭,都随患者的康复而去。医生是个在拯救病患者中拯救自己灵魂的高尚职业。

纪录王岩

完美的手术,完美的艺术!

这是2005年春夏之交的一个清晨,天刚蒙蒙亮,王岩就起身了。他没去开房间里的灯,一个人坐在沙发上沉思着,一支香烟在指间绕来绕去,他习惯性地嗅了嗅,随手拿起打火机,但又轻轻地放下了。

5点50分,王岩离开家门,沿宿舍楼间的林阴小道快步向办公楼走去。作为一名临床医生,他几乎每天早晨都会在6点准时出现在病区,和他的患者们聊聊病情,嘘寒问暖,40分钟后再回到办公室吃早点。这一习惯王岩已坚持了22年。但这天早上,王岩破例没有去病区查房,而是径直来到办公室,将自己深深地埋在沙发里,思考着当天上午的手术程序……

此时,病区的一位患严重成年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患者正痛苦地躺在那里,10多年来,严重脊柱侧后凸带来的肉体和精神的双重伤害破坏了他的全部生活,今天他将接受手术。而这一病症,至今仍属医学难题。

7点15分,灯光明亮的手术室一片寂静,相关人员已经到位。巡回护士们正忙着放置绷带和手术器械,技师检查各种设备,麻醉师有条不紊地准备着……

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摄制组人员一言不发地将摄像机镜头对准了手术台。

护士将患者缓缓推进了手术室。

手术室外面的会议室里,600多位国内外脊柱外科专家耐心地等候在那里,表情各异,他们都知道,今天要做的成年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手术要比以往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手术难度大得多!青少年期的脊柱相对柔软且容易矫形,而当脊柱侧凸发展到成年就要比前者僵硬得多,手术风险也更大,这一直是脊柱外科的,在脊柱外科界尚未有人尝试!若手术中稍有偏差,触动脊髓这一中枢神经系统,就将导致瘫痪!

7点半,王岩还是安静地坐在办公室沙发上,眼睛一直盯着桌子上的水杯,脑子里再一次缜密地思考已被讨论了无数遍的手术方案,反复推敲、设计着每一个细节,尽管这一复杂手术是由他本人创新且已成功实施上百例。

7点55分,王岩腾地从沙发上站起身来,轻轻带上门,步履轻快地走了出去。在通往手术室的路上,他表情轻松地跟同事点头、打招呼。

8点整,“全副武装”的王岩在众目睽睽下稳健地站到了手术台前,再一次打量了白光板前的X线片后,开始工作。

示波器上,波纹线开始有节奏地在阴极管上移动。

扬声器里,患者心跳的怦怦声清晰可闻,每分钟70下,声音不大,非常沉稳。

怦!怦!怦!怦……

9点,10点,11点,12点……

手术台前的王岩认真、仔细、熟练地左右手同时操作着,动作稳健有力。不时侧过头去,让助手帮他擦去额头的细汗。

四下里依然一片寂静,只有心脏监视器传出怦怦的响声,回荡在整个手术室。

王岩终于艰难地直起腰身,抬头看了看墙上时钟,表针指向13点,然后王岩跟小组人员点点头,摘掉口罩,脱掉手套,微笑着转身走出了手术室――由总医院骨科承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脊柱侧凸大会上,持续4个多小时的脊柱侧凸创新矫形手术成功!

在这个脊柱侧凸创新矫形手术中,王岩和他的团队将记忆金属棒与现代三维矫正固定技术相结合,研制出新型脊柱内固定矫形器治疗脊柱侧凸畸形,这一创新发明获得了国际脊柱侧凸研究会主席本兹(Benz)教授及其他与会的国内外著名专家的一致肯定,誉为脊柱侧凸矫形领域“突破性的进展”。本兹教授因此承诺将一年一届的全球脊柱侧凸大会2007年会议放在北京召开。事实上,多年来王岩所在的总医院骨科正是凭借临床上的实力,一跃成为国内外公认的治疗高难度、僵硬性脊柱侧凸、先天性、成年性、退行性脊柱侧凸的权威治疗中心。

不久,那位幸运的患者就出了院,他的家属在王岩的个人网站上说:“我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语言来感激您,您做的手术就像一件艺术品,那么完美,一丝不苟。您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22年强攻“不死的绝症”

“无论你贫穷还是富有,往往中年之后,一些事就发生了,疾病会像一个兵团一样,将它的领地――征服。”王岩说。

人体的骨骼,既坚强又脆弱,说它坚强,它能让你高大挺拔;说它脆弱,一个跟头,就能摔个骨折,让你动弹不得。能够危害骨头的疾病成百上千,其中,尤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为最,被医学界称为“不死的绝症”。仅在美国,每年因“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必须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就高达10万人以上。由于病程长、致残率高、社会医疗资源消耗量大,病人与家属往往十分痛苦。因此,2000~2010年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为“骨与关节的十年”。

我国是股骨头坏死的高发区,由于发病原因不能确定,长期以来缺乏有效的预防手段同时由于在临床上缺乏统一的疗效评价标准,造成国内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医疗市场十分混乱,因各种目的而成立的股骨头坏死治疗中心遍地开花,浮夸广告满天飞。这一方面造成了大量医疗资源的浪费,更严重的是许多患者由于未得到早期有效的正规治疗,贻误了治疗时机,使病情不可避免地发展为晚期股骨头坏死而不得不接受人工关节置换术。

成立于1953年的总医院骨科,有100多名医护人员。这个在国内科研单位中惟――个作为第一完成人三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科室,既有像卢世璧这样蜚声中外的院士前辈,也有一大批教授,博士头衔的年轻的学术带头人。该科还是全军惟一骨科重点学科,也是部级重点学科。

为了找到治疗绝症的最佳方法,22年来,王岩和他的团队年复一年地努力,默默地战斗。人体的206块骨头的参数性状,数以万计的典型病例,都随无数成功和失败的手术印刻在了

王岩的脑海中。在日复一日埋首临床攻坚的同时,一篇篇苦心孤诣、见解独到的学术论文,也把王岩推到了国际攻关的前沿,他先后被选送到美国、法国、德国的6家医疗机构进修学习和工作,还曾受聘为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客座副教授。1995年赴美学习及工作期间,王岩获得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行医的执照,但他最终还是义无反顾地回到了祖国。

在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基金的资助下,历经22年多学科的合作研究,王岩和他的团队首次在国内外针对股骨头的发病机理、自然病程、预防、诊断分期评价到分期治疗进行了系统研究,创新了多项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手术技术。

该系列研究及创新手术,如今已在国内外200余家医院推广应用,治疗股骨头坏死患者1万余人,疗效明显好于传统治疗方法。同时,王岩在国内外200余篇、专著6部,获多项国家专利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注册,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对话王岩

王岩提供给笔者这样一个时间表:一周5个手术日,星期一手术日的下午还要出专家门诊,接待来自国内外的患者;每天早晨6点去病区查房,40分钟后回到办公室,一天的工作包括临床治疗、科研、开会、快速浏览助手提交的最新医学信息等:晚上8点半下班,回家处理“301王岩网”网友留言,做第二天的工作计划或者静坐,12点以后入睡;日复一日,单调而忙碌……

于是,他和笔者之间有了这样的对话――

笔者:这样下去您不是总处于透支状态?

王岩:没办法。日常工作就是这个样子,不过我的身体好像还能支持我这样工作,全靠我年轻时身体好吧。我在高中时就是国家二级运动健将,大学期间还获得了上海市高校交谊舞冠军和上海“精武杯”拳击比赛次中量级亚军昵。

笔者:现在还坚持吗?

王岩:呵呵,别提了,全搁置了!年轻时我的兴趣爱好着呢,我6岁起就学油画,电声乐器我全都会玩,现在没时间啊。

笔者:拥有如此之多头衔、职务,是不是常常会感到分身乏术?

王岩:是这样,但我有一个习惯,帮助我把这些事情安排好!那就是做什么事情之前,先给自己做规划,如第二天要做什么,要见什么人,哪些事情必须要做,哪些可以灵活处理,一二三四五,头天全部罗列出来,第二天照计划执行,如果10件事能完成8件,我就心满意足了。

笔者:这就是您的成功之道?

王岩:可以这么说。你想,我们国家的发展还都是靠一个一个的5年计划完成的,所以个人也要有长计划短安排。我记得,大学英语课本中有一篇中学生作文:假如我的眼睛明天失明了,今天我要干什么?直到现在我依然印象深刻。虽然我并不主张把人生的每一天都当做世界末日,但事实上一个人的一生,就算70年,也实在是太快了,除了吃饭睡觉这些必须的生理需求,留给你做事情的时间非常、非常有限。所以,过了40岁以后,我把每一天都当成浓缩了的人生精华来珍惜。

笔者:您既是管理者,又是临床医生,还要搞科研,您怎么在团队中平衡自己的这种“多栖性”,尤其是在一个知识分子扎堆的地方?

王岩:你是说文人相轻吧?的确,我们院的骨科名家云集,有很多“大腕”,所以团结十分重要,如果不团结,大家相互拆台,怎么做到和谐进步呢?领导者最重要的素质是自身的综合能力,要在有限的资源下发挥你的最大潜能,要依靠制度来管人,而不是靠压制别人来巩固自己的地位。我经常跟我的学生讲,我们的老师们、科里的前辈们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宝贵的财富,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他们手把手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手术。我是站在前辈的肩膀上,放眼全球,发展事业。所以,我有一个很重要的心得就是要善于做伯乐,要舍得把机会让给别人,敢于放手让年轻人去实践,不要怕他们超越自己。其实,一个团队只有大家都做大、做强,才能水涨船高、全面开花,这也是为什么总医院骨科成为全国科研单位中惟――个三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学科的根本原因,因为我们讲团结,讲合作,和谐才能出生产力。

笔者:那么,作为第6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得主,您怎么理解医生这个职业呢?

王岩:我认为外科医生有三个境界:第一个境界是,经过长时间临床、手术历练和知识积累,可以很好地完成常规疾病及部分疑难病例的诊治及手术,是用手在做手术,我称为“医生”:第二个境界是,能把积累的临床经验总结出来,上升为理论,反过来指导临床,著书立说,是用手和脑在做手术,我称为“专家”;第三个境界则是,在积累、总结临床经验的基础上还能不断创新,开创未知领域,这是在用手、脑、心做手术,除了应有缜密的逻辑思维、良好的临床与科研训练,敏锐的科研洞察力及创新能力外,还应具备宏观视野、哲学思维,以及过人的胆识,我把有这个境界的医生称为“大家”。

笔者:天天在手术台上救死扶伤,耳闻目睹的都是病痛与,这对一个人的神经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22年来您怎么平衡、调适自己7什么力量支撑着您?

上一篇:保健医生开学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医生帮扶个人工作计划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