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学课程建设的解决对策

时间:2022-07-11 02:07:07

网络教学课程建设的解决对策

作者:刘铁中 单位:湖南广播电视大学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张,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日益凸显,成人高等教育质量更是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课程学习是大学生的基本任务,课程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了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提高课程建设能力与水平,教育部开展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并取得了良好成效。2007年,教育部启动了网络教育精品课程评审工作。网络教育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资源和教材、一流教学管理和支持服务等特点和网络教育特色的示范性课程。网络教育精品课程的建设,对于巩固现代远程教育试点成果、提升现代远程高等教育的美誉度与课程建设水平具有积极作用,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与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要求还相距甚远。

一、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建设滞后,数量少一般意义上说,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包括国家级、省级、校级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在此,我们仅对国家级网络教育精品课程进行定量比较。2007-2010年,教育部共评审出网络教育精品课程209门,而同期普通高校本科精品课程有1649门,高职高专精品课程有801门。网络教育精品课程数量较少,与普通本科、高职高专教育差距很大,这反映出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的滞后。应当说,这基本上反映出了我国现代远程高等教育课程建设的现状。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多重原因,我国远程高等教育课程建设的整体水平不高,直接制约着网络教育精品课程的数量。从进一步的比较可以看出,2009年网络本专科生招生数约为普通本科或普通专科招生数的一半(由于学制不同,采用招生数比较),但国家精品课程数则只有普通本科的1/8、普通专科(高职高专)的1/4,相对而言差距很大。从国家级网络教育精品课程的绝对数与相对比较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网络教育精品课程还有相当大的扩展空间。

(二)忽视实践能力培养,资源适用性不强网络教育精品课程要求具有一流教学内容、一流资源和教材,要求具备较高的质量。开展课程建设,首先就要设定恰当的课程目标。在此基础上,根据课程目标及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选取学习内容、开发学习资源。教学内容应符合课程目标要求,体现科学性、系统性、适用性,知识结构合理,并有一定的拓展性。选择了一流的教学内容,还需要建设一流的资源和教材。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往往要求有丰富的资源,“通过一体化设计建设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根据学生的学习条件差异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资源”。[2]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文字教材大多是由本学科领域的知名教授担任主编,这有利于保证教材编写的学术水平,但一些教材过于厚重,没有有效把握成人在职学习的特点,学生负担较重。有的教材比普通本科教育的教材还厚很多,学生要把教材从头到尾看一遍都相当困难,因此必须精简教学内容。要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首先就要满足学生的基本学习需要。教材建设应该充分考虑成人在职学习者的特点,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合理设置广度、深度与难度,并保证编写质量。第二,资源建设同质性较强,一门课程的多种资源未能实现有机协同与互补,一些课程的文字教材、教学录像、文本辅导内容重复度较高,难以满足学生差异化的学习需求。第三是重知识教学,轻实践能力培养。远程高等教育是面向“职业人”的教育,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理应是课程目标的重要一维。然而在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中,“知识本位”的教育质量观依然根深蒂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未得到足够重视。缺乏高水平的仿真实验和虚拟实验案例,缺乏对远程教育环境下开展课程实践教学的深入探索与成功经验。可以看出,网络教育精品课程资源质量尚有待提升。

(三)缺少学生参与,资源应用程度不高应当说,经过这么多年的积极努力,远程高等教育的课程建设水平有了较大提升,所开设的课程基本上都有资源。然而这些资源却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资源点击率不高,学习活动参加者不多。虽然有教材、大量的网络资源,但一些学生却很少利用这些资源开展自主学习,或者进行系统的学习,这无疑会加剧考试的风险。即使是一些评选出来的精品课程,学生参与程度也不高。教师精心制作的教学资源、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由于缺乏学生的积极参与,师生之间缺少交流与碰撞,教学目标难以圆满实现。这里面既有学生方面的原因,如学习条件的限制、工学矛盾突出、学习积极性不高,也有学校、教师的原因。不管基于何种原因,学生参与程度应该视为精品课程评审的一个重要指标。教师的美好愿望、辛勤劳动只有通过学生的积极学习才能收到实效。而精品课程应该是重实效的,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必须是学生参与程度高、整体教学效果好的课程。

(四)受益面不广,示范性不强精品课程必须是示范性课程。为了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教育部规定了国家精品课程必须免费上网开放,并建立了专门的网站,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然而,与预期的目标仍然相距甚远。现实的情况是,一些精品课程上网免费开放后,却很少有人去浏览、学习,课程建设团队也很少与外部学习者互动、沟通,精品课程处于一种被冷落的状态。“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之后,绝大部分精品课程网站的更新工作就停止了”;“绝大多数精品课程的交互平台都是在评审期间启用,评审结束之后就无人问津,有些课程在评审结束之后,偶尔有学生在平台中提问也没有教师作出解答”。[3]可以看出,精品课程建设共享程度不高,辐射力不大,模仿与学习者甚少,对同行与本学科的帮助有限。要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精品课程的示范效应,建设者的主动公开、推动共享是必要的,但仅把课程资源挂在网上是不够的。显然,精品课程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与交流,增强示范性,提高共享程度,增强辐射力,提高精品课程建设的效益。

二、加强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的策略

(一)建立现代远程高等教育课程建设规范,提升课程建设的整体品质要建立一大批高水平的网络教育精品课程,首先就要提高现代远程高等教育的课程建设整体能力与水平。而要提升课程建设整体品质,需要建立一个课程建设的基本规范。在普通高等教育领域,一门课程多少个学时,每节课多少分钟,这是有明确规定的,在执行过程中不能缺省。但在成人高教领域,虽然在专业教学计划里面也有课程及学时数的规定,但在执行过程中却五花八门,同一门课程在不同的教学点实施差别很大,各个远程教育机构的课程建设也是各有一套、花样繁多,这显示了成人高教的灵活性,但却缺乏统一性与可持续性,教育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证。因此,需要从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出发,立足成人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建立一个基本的、恰当的课程教学规范,并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为了提升课程建设整体水平,一些学校已经采取了诸多措施,并取得了可喜成绩。然而,现代远程高等教育课程建设整体品质依然欠佳,精品课程更是少之又少。显然,要提高远程高等教育的整体课程建设能力与水平,仅仅依靠院校的自律是明显不够的。建立一个政策性的课程建设规范或教学指导纲要日益凸显其必要性,条件也已经基本成熟。远程高等教育课程建设规范可以作出如下规定:每门课程都应有主持人或责任人;每门课程都应有两种以上资源,除文字教材外,必须还有一种系统讲授或讲解的网络资源,如教学录像、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开设的每门课程都必须有实时的师生交互的教学活动,如面授课或BBS讨论;每门课程都应有平时作业,并有评阅记录;每门课程都应有一定的课程建设与维护经费或赋予一定的工作量等。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应具有强制力,以保证现代远程高等教育课程建设的整体水平与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此基础上,赋予各高等学校办学自,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与教育智慧,鼓励教师大胆探索、积极创新,提升现代远程高等教育的课程建设整体水平,推动网络教育精品课程的建设。

(二)加强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应当说,网络教育精品课程的尴尬处境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高水平教学团队的缺乏。没有一流的教师,就不会有一流的课程。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2010)要求“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具有与课程相关的深厚专业背景,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学术水平高;师德好。主要人员具有丰富的网络教学和课程建设经验;有相关教学、科研论文和成果”。[4]然而,毋庸讳言,在目前的远程教育领域,既有“深厚专业背景”,又有“丰富的网络教学和课程建设经验”的高水平教师是非常少的。普通高教领域的专家往往缺乏网络教学经验,而从事网络教学实际工作的人又往往缺乏深厚的专业背景,学术造诣不高,因此必须努力培育网络教育“自己的名师”。而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首先,就要转变观念,要提高网络教育质量,需要建立一支一流的专任教师队伍,不能过多地依赖外力。其次,要提高专任教师的学历层次,加大研究生的比重,加强培训。教师应该做终身学习的典范,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三要尽可能吸纳教师参与精品课程建设,为教师进行课程建设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与必要的报酬,要把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目的,而不能以获取国家精品课程的名誉为主要目的。事实上,只有促进了教师群体的成长,提升了教师的工作成就感与课程建设能力,才能涌现出更多的精品课程。除了学科带头人的缺乏以外,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发现,在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团队中,很少有专业教学设计人员的身影。课程建设者往往是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设计,缺乏对教学规律与学习者特征的深入把握,课程建设精细化程度不高。而在英国开放大学,课程建设团队中专业教学设计人员往往是不可缺少的,扮演着重要角色,这正是英国开放大学高水平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学科专家未必是教学设计专家。没有高水平专业教学设计人员的参与或指导,没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渗穿其中,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就难以实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高度融合,就难以涌现育人的经典之作。

(三)强化到课学习,实现教学相长课程资源的利用率低,应该说是网络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绝大多数网络教育学生是在职的,工学矛盾突出,但不能成为不学习的理由,而应该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在工作中学习。如果一门课程网上教学资源很丰富,但很少有学生去点击、学习;如果平时作业设计科学、合理,但学生却没有按要求完成;如果实践教学计划设想美好,但在实施过程中却流于形式乃至形同虚设,那么,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就很困难,提高网络教育的质量就是一句空话。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必须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学习需求、知识基础与学习条件,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进行课程总体设计与资源建设,提升学生的参与程度。教学目标应该让绝大多数学生付出一定努力就能够达到,而不是只有那些资质聪颍、又很勤奋的学生才能够达到。资源建设不能片面追求“多”,而应首先满足学习者最基本的学习需求,把这些资源做“精”。在此基础上,应加强教学活动的管理与组织实施,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与沟通,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由于工学矛盾、家庭事务繁多等原因,学习者往往难以到校学习,但至少应“到课学习”。不管是面授课、电视课、还是网络课,学生都至少应该“到场学习”,并有学习记录。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记录应该作为学习者课程学习成绩的必要的构成部分,不能缺省。而要提高学习者的“到课学习率”与“到课学习质量”,就要提供优质的教学支持服务,而这显然需要课程教学团队与教学管理者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教师应该运用一流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成功欲,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喜的是,网络教育精品课程评审标准的制定者已经关注到一点。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应该要求注册学习者“人人到课”并有学习记录,到课率至少应该达到80%;教师应该及时回复学生提问,不得低于90%,这种定量的要求是必要的。通过多种措施促使师生、生生之间亲密互动,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相长。

(四)加强共建共享,提高精品课程效益一方面是共建,从网络教育学院现有的师资水平来看,要建设网络教育精品课程,仅仅依靠自有的专任教师是明显不够的,共建显然是必要的。一是要吸纳普通高等教育的知名专家、教授参与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建立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应当说,远程教育机构对这一点是比较重视的,这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体现得比较明显,但在此过程中应不断提升自主建设能力。二是要加强与企业、行业的沟通与合作,由于网络教育的学习者绝大多数是成人在职学习者,培养的是高水平应用型人才,这种方式尤显必要。社会各行业蕴藏着巨大的教育资源,学生的知识能力又必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因此必须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令人遗憾的是,这一点却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远程教育机构应主动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沟通与合作,推动产学研融合,推进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企业成长。三是要加大精品课程建设的国际化步伐,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知名院校、研究所与实验室的合作与交流,立足国内,辐射全球,实现“国内一流,全球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目标。与此同时,为了提高精品课程建设的效益,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需要进一步促进共享。共享首先应该促进网络教育学院之间的共享,由于面临的学习者具有共同的特点,更能发挥精品课程的教育实效;同时,由于网络教育师资队伍的薄弱与国家精品课程的缺乏,这更凸显其必要性。要促进共享,应积极进行策略创新。一是要采取多种措施吸引学生参与学习,如出台政策,学习国家精品课程获得学分可以冲抵各高校学分,刺激学生参与国家精品课程学习;并根据参与学生数来奖励课程建设团队与所在学校。二是要通过学术报告、学术会议等多种方式加强与同行的交流,促进教师的共同成长与学科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可以与普通高校共享精品课程,并可以向社会开放,促进社会成员的非正式学习,促进精品课程效益的最大化。

(五)优化评审工作,推动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评价对教育实践具有导向、激励、诊断等多种功能,因此,建立恰当的网络教育精品课程评价机制是必要的。经过几年的评审工作,网络教育精品课程的评审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评审标准也更加科学、契合网络教育的特点。从2010年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我们可以看出,评审方案分为综合评审与特色及政策支持两部分,其中综合评审占80%,特色及政策支持占20%。整体上看这一评审标准是比较合理的,但一些地方还需要改进、优化,这是第一点。以“特色及政策支持”为例,其中“所在学校支持鼓励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的政策措施得力”占20%,比重偏低,而课程在几个方面的特色明显占80%,比重偏高,而且与前面综合评审部分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因此,应加大“政策支持”的权重。同时,要努力克服精品课程建设政策的“应评”色彩,注重政策措施的实效性、长效性。第二是要优化评审程序与方法,避免评审工作的过于行政化。在一些高校,精品课程的评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领导的主观意愿,行政化色彩过于浓厚,一些精品课程未必是所在学校的最佳课程。这种现象的存在往往会影响到广大教师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应该强化评审工作的专业性,吸纳更多的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如校友、家长评价,凸显学生评教的中心地位。同时,应改变评审方式,在“网络初评”的基础上,应进行必要的现场考察与调查研究。评审专家应深入教学一线,了解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查阅学生学习记录,并提出自己的建议与教师交流,为精品课程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第三是要建立动态评价机制,跟踪精品课程后续的建设与维护工作,开展定期的检查与评估,促进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校内实训地对财经类学生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关于供应链的成本定价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