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障儿童问题解决过程的研究

时间:2022-07-11 10:34:43

视障儿童问题解决过程的研究

摘要:问题解决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许多心理学家对此进行过研究,并提出了各自的理论。比如桑代克是研究问题解决的心理学家,他将问题解决看作是一种联想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适宜的联系得以建立并通过强化而巩固下来,反之,则逐渐消退。这种学习带有"尝试-错误"的性质。

关键词:视障儿童;河内塔

中图分类号:G7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320-01

而格式塔学派则强调问题情境的结构,认为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形成问题情境新的结构,是一种突然的领悟,即"顿悟"。认知心理学从信息加工的观点出发,把人看作是主动的信息加工者,它把问题解决看作是对问题空间的检索过程,为问题解决的研究开拓了新的方向。"河内塔"问题(Tower of Hanoi Problem)是问题解决的经典实验。

"河内塔"问题的初始状态是一块有三根柱子的木板,在1柱上有直 径渐增的三个圆盘A、B、C(圆盘数量可根据需要增减), 构成塔状。其目标状态是把1柱上的圆盘移到3柱上去,但仍需保持原来的大小 顺序。该问题的规则是每次只能移动一个圆盘,大盘不能放在小盘上 面。A.Newell和 H.A.Simon将"河内塔"问题编成了"通用问题解 决者"(GPS)计算机程序,来模拟人的问题解决过程,从而大大促进 了对问题解决的策略和过程的研究。

视觉是人类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对于视觉的缺失如何影响其它认知能力,主要有三种观点:"概括化缺陷假说"认为,残疾儿童由 于视觉障碍而阻碍了其语言能力及认知能力的发展;"补偿假说"认 为,残疾人可以通过提高听觉及触觉的感受性来补偿视觉缺陷;第三 种观点认为,只要视觉问题不因其它缺陷(如智力落后)而复杂化,盲人和正常人的认知能力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回顾国内外有关视障儿童的研究,多集中在感知觉方面,很少涉 及到高级心理过程。

本研究采用"河内塔"问题作为实验方法,通过 这一操作性实验来探讨视障儿童与视力正常儿童问题解决过程的异 同,从而验证有关问题解决的理论,提高视障儿童的问题解决能力, 为改善盲校教学质量提供心理学依据。本研究采用3×3实验设计,被试共三组,即视障组、视力正常 蒙眼组和视力正常组。每组24人,分别来自郑州盲聋哑学校和西安 西光小学二至五年级学生。被试又依指导语不同而分为三个水平组:即元认知水平组、出声思维组和控制组。实验目的在于探讨视觉的永 久性缺失、暂时性缺失对问题解决过程的影响,以及言语活动对问题 解决过程的促进作用。通过对口语报告的分析,研究被试在问题解决 中所使用的策略,从而判断其问题解决的能力。

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盲人组被试无论在解题时间还是解题步骤数上,均与蒙眼视力 正常组被试和视力正常组被试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视知觉的缺失影 响了盲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2)不同指导语对盲人被试无显著影响。这说明盲生的语言理解 能力较差,对指导语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未能正确地理解主试提 问的真正意图。所以,元认知活动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3)蒙眼组被试的成绩略低于正常组。这说明了视觉的暂时缺失 对问题解诀过程的影响。蒙眼被试虽然有视觉经验,但对突然丧失视 知觉的情况需要一个适应过程,适应以后,才能利用己有的视觉经验 建立表象。其元认知活动的作用也因此受到妨碍。

(4)被试并不单纯采用某一策略来解决问题,而是多种策略交替使 用。这表明问题解决过程不是直线式的,而是曲折向前。被试往往要 尝试多种算于,在尝试错误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最终达到目标。

总结: 残疾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严峻问题,是一个获得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国家和社会应该广泛重视残疾儿童的教育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为残疾儿童创造更为优越、健全的特殊教育系统,支持残疾儿童健康、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国1987年残疾人抽样调查资料提要.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郭小牧,袁进兴.多重残疾儿童教育研究与实践.上海:上海市盲童学校出版

[3]多重残疾儿童教育与研究培训资料.美国柏金斯盲校

[4]彭霞光.多重残疾儿童的教育.视力残疾儿童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北京:华夏出版社

上一篇:农村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及改进... 下一篇:因果分析法在议论文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