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山水画的临摹与写生

时间:2022-07-11 09:32:42

浅谈山水画的临摹与写生

摘 要:中国文化一直以传统为基础,在对前人不断的学习中向前发展。山水画的学习离不开对传统的临摹,传统是古人对客观自然世界的理解。

关键词:山水画;临摹;写生

中图分类号:J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9-0025-01

学习传统要讲究方法和次第,循序渐进一步步对传统山水的表现方法有深入的理解。临摹是基础,在临摹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前人对自然的观察,这种观察的角度,理解的深度体现在绘画中就是技法。所以临摹传统就是在学习技法,学习一种表现手段。古语云技进乎道,说明技法是道德表现形式,即可说技就是道,技法就是道的外衣,技和道是一不是二的关系。所以,对传统山水画的临摹不仅仅是对一种表现方法的学习,更应该把方法的学习理解上升到艺术的深层次。尝试通过画面去体会传达的意境,从而洞察艺术创作的原理。

写生也是学习山水画必不可少的方法,绘画艺术的发展过程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自然的描摹。山水画更离不开对自然的观察,从艺术的发生原理上去分析,山水画是借助于自然山水来表达情感的艺术行为。所以自然山水对于情感的表达至关重要,只有在对自然的深入观察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寄予某种情感。也就可以说绘画者对自然的观察角度和方法,对自然的理解方式就间接的是观察者情感的体现。所以,可以说写生就是绘画者学着去观察理解自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也就表达了情感。其实在整个写生过程中绘画者不必带着某种要表达什么情感的心理去绘画,写生过程中就只需真诚的面对观察对象,在这种专注的过程中绘画者的情感就必然通过画面体现出来。

由此,可以看出山水画的临摹和写生问题就是技法和情感的问题,其实在根本上技法和情感是一不是二,二者是一个本源的两面,不可分割。只有洞察到这个问题之后才能比较正确合理的对待临摹和写生,才能在写生和创作过程中理性把握而不盲目,不断在传统中吸取营养,用来培养绘画者对情感的表达。所以临摹和写生都是为了情感的表达这个艺术行为服务。

以龚贤的《千岩万壑图》为例,分析龚贤以何种学习方法形成了他独到的艺术表现风格。这幅十米长的横卷描绘出江南千里的层峦叠嶂,画面的安排布局得当,显然是经过反复斟酌过的。先从技法看,龚贤离不开对传统的学习理解,他在自己的画跋中几次提到董源,其中在《山水册》(上海博物馆藏)中写到“董源实为山水家之鼻祖,况六法以气韵为上,惟善用墨者能气韵,故余远慕董翁。”龚贤的一幅《临董源山水图轴》中的题跋“以董巨为本根”,还有一幅《仿李成山水册页》。龚贤《仿米芾山水图轴》,题跋中写到“米癫写画,可比怀素草书,宗门之教外别传也,可为知者道。”都可以看出龚贤对传统的学习上花费一番功夫。通过对龚贤的临摹画作和题跋可以看出他不仅受到董源巨然和米家山水的影响,对倪瓒和黄公望沈周等都有一定的学习。可见传统对他的影响是深远的,在对传统山水画的临摹中他不仅熟悉掌握了山石树木的表现规律,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表现语言。

通过对《千岩万壑图》的画面效果,我们需要思考龚贤是如何做到了这样处理画面的?他从传统和写生中得到了什么让他能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画面?解决了这些问题后就可以清楚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临摹和写生,怎样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问题。显然,龚贤大量的临摹传统对他的创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这是其一;其二,龚贤一定有大量的对自然的观察体会,也就是写生的过程。可以说无论是临摹还是写生,都是在帮助绘画者加强对山水的认识程度。临摹是通过对前人方法的描摹练习形成这种中国式的表现方式,从而理解客观山水。通常在写生时,首先是对自然事物的客观观察,了解自然的客观规律。然后是对自然的主观描绘,如果对传统山水技法的临摹程度高,就会不自觉的运用传统技法描绘自然山水,这个过程是以临摹为基础把自然山水转化为自己的画面。只有借助于技法才能在写生时更进一步深入观察自然表现自然,最后能从对自然的观察过程中注入情感,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龚贤的这幅《千岩万壑图》在山石的笔法上有独到之处,其中在山石结构的勾勒上有别于前人。龚贤画山石轮廓皆用墨线勾勒,有深浅变化不同,即使是远山也用淡墨勾勒轮廓,这样使画面高度统一于整体。画面山石轮廓分明,在视觉上产生一种清新之感。山石分布井然有序,加强画面的整体感,增强了画面的气势,使得尺寸之间现有千里景象。从技法上说,对山石的勾勒是山水画的传统技法,龚贤显然在临摹中已熟悉掌握了这种表现方法。可是为什么龚贤的勾勒法有别于前人,所形成的画面效果也出人意料呢?这显然是因为龚贤面对自然时的所感不同,所以只有情感才是绘画语言形成的驱动力。只有龚贤对山水的理解和表现规律烂熟于心时,才有可能把自己的微妙感受描绘在画面上。

后世有多数人认为龚贤的画采用了光影的效果来表现山石的空间体积。其实并非那么简单,如果是光影效果的话,那为什么在画面中山石会有些上部明亮下部暗,有些上暗下明,有些前面的明后面的暗,有些前暗后明?这些变化完全不符合光影规律。《画诀》中“画石块上白下黑,白者阳也黑者阴也,石面多平,故白,上承日月照临,故白,石旁多纹,或草苔所积,或不见日月为伏阴,故黑”。可见龚贤对画面的明暗自有一套理论,龚贤画山石运用了明暗对比的表现技法,但绝不是在单纯的表现空间体积。画面中明暗的分布其实是龚贤借助的另一种节奏关系,通过对明暗关系的处理来增加画面的气韵。如果去掉明暗关系这一画面因素,只靠山石布局章法和皴法的平衡,那么整幅画就失去了大部分的韵味,而明暗关系的加入让画面更具有丰富深厚的意味。古人对山石的皴法同样讲究有阴有阳,可在龚贤的画面中就变成了近似于光影效果了呢?龚贤的这一个绘画特点的形成同样离不开两点因素,第一在临摹中熟练掌握表现技法,第二长期对自然山水的深入观察体会。在二者基础上不断转化形成个人情感的完美展示。

在对龚贤的这幅《千岩万壑图》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龚贤绘画所运用的勾勒皴擦点染是传统绘画语言的基本方法。这是需要通过临摹不断加强熟练的,而龚贤在传统基础上进行的调整是通过他对自然的深深体验后才得以形成。所以,临摹和写生对于一个山水画家独特风格的形成缺一不可,二者相辅相成。在临摹中得到方法,在写生中练习自如的运用方法,并在体会中对方法加以合理的改变,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方式。龚贤独特的风格就是这样在临摹与体会中不断提升达到了最完美的结合。

上一篇:绘画中的线条美 下一篇:浅析艺术批评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