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庞德诗歌《在地铁车站》的张力美

时间:2022-07-11 08:29:09

浅析庞德诗歌《在地铁车站》的张力美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摘 要】庞德的诗歌《在地铁车站》诗行简短而凝练,从选取意象的独特到意蕴的含混多义都散发出无穷的张力之美,进而显示出诗人广阔而深厚的思想境界同时让诗歌爆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关键词】张力;悖论;意象;含混

埃拉兹·庞德是20世纪初英美意象派诗歌运动的领袖和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一生写作了大量的意象派诗歌,其中最为著名的代表作就是《在地铁车站》这首诗歌,诗歌原文如下: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译文:

在地铁车站

人群中这些面孔如幽灵般显现;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这首诗歌虽很简短,却处处充满着一种张力之美。“张力”这一概念最早来源于英美新批评学派,是由美国诗人艾伦·泰特在1938年发表的《诗歌的张力》中提出,他在文中说到:“‘张力﹙tension﹚’这个名词,并不是把它当做一般的比喻来使用这个词,而是作为一个特定的名词,是把逻辑术语‘外延﹙extension﹚’和‘内涵﹙intention﹚’去掉前缀而成的。我所说的诗的意义就是指它的张力,即我们在诗中所能发现的全部外展和内包的有机整体。” ①张力即内涵和外延的完整有机体,“外延”是指词语的指称意义,“内涵”是指词语的暗示色彩,诗歌意义的产生要靠张力,外延和内涵构成一种互相指涉,相互推动的关系,使整首诗歌构成符合逻辑的有机体。

诗歌主要是由无数个意象组成的,意象的巧妙结合和词语的运用恰当会带给读者强烈的感情冲击力和想象扩张力,使得诗意丰富而深远,展现出无限的张力美。《在地铁车站》这首小诗中,在仅有的几个意象中,诗人却能突破常规,充分运用悖论的技巧达到张力的效果,从而造就了诗歌的无限张力之美。

一、悖论的张力

在这首短诗的第一行出现了两个意象,即“幽灵”和“面孔”,这两个意象的搭配充满了矛盾和新奇,“幽灵”这类意象通常出现在虚幻的非现实世界之中,而“面孔”通常指现实的人类,然而正是把这分属于两个世界的意象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展现出的却是地铁车站中匆忙奔波的人们的那份无奈之感以及人生的困境。还有“黑色的枝条”和“花瓣”这两个意象,在色彩明暗上充满矛盾,黑色给人以沉闷压抑之感,而“花瓣”却让人顿感明亮艳丽,象征着光明,希望。在整首诗中,这两类有悖于常理的意象却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给人造成一种抽象之美,这样独特的意象选取形成解读诗歌中的意义空白,读者通过这样的意向并置找到其中的抽象关联,展开联想,进而领悟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二、独特意象的张力

《在地铁车站》这首小诗看起来极像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一张张明丽的面孔在地铁车站的深色背景中闪现出来,花瓣从潮湿的黑色枝条中伸发出来,形成无比强烈的明暗反差的意象叠加,产生强烈的对照效果。正是如此的画面让读者不禁自我思考,地铁的暗淡,人群的拥挤,都市的繁忙以及由此带给人类的精神压抑作为背景。在诗歌的外延中所描写的各种具体意象,而这些具体意象巧妙结合之后散发出无穷内涵,所以可以解读为:在繁忙拥挤的地铁车站的滚滚人流中,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黑暗和罪恶带给人类无限的焦虑和压抑以及人们所面临的种种困境让人如机械般工作,人生如行尸走肉。在那个充满物质欲望的社会里,人们在对利益的疯狂追逐中迷失了自我,人情冷漠,而下行中忽见明丽色彩,黑色背景中的花瓣无比鲜艳可爱,让读者顿感心情舒畅,犹如柳暗花明之后的美好景象,让人顿生自然之美的愉悦之心,同时也可以认为是作家对工业文明充满焦虑,对远逝的田园生活怀着无比的留恋和向往。这一连贯的反应形成一个无比庞大而广阔的想象空间,同时这也是整个人生体验的完美循环,内涵与外延相互指涉,共同造就了这首短诗的无限张力之美。

三、理想与感性结合的张力美

在这首诗歌中,整首诗只有两个名词短语,第一行是诗人叙述所见的实际景物,属于直接的感性材料,地铁车站中来去匆匆的人们的面孔,第二行则是诗人感觉和想象出来的虚拟景物,是经过理性思考之后得来: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花瓣。由此看来,前一个景象是真实的,即本体意象,后一个景象则是虚构想象出来的,属于喻体意象,诗人把这两个意象巧妙地并置起来,诗人的感受完全融于这两个具体客观的意象之中,在人与物的紧密结合之中,感官所触发引起了一系列的理智思考,诗人经过思考和提炼内心情感,使得情绪化的感情提升为理性化的诗句,感性与理想的完美结合并且互相促进推动整首诗歌进入一个韵味无穷的审美空间。

四、意蕴的张力美

一般张力十足的诗歌在意蕴上主要表现为不确定性和多义性,带给读者一种似有似无,扑朔迷离的意境,以唤醒人们的体验,引发人们的想象,使读者获得新奇的享受。因此诗歌意蕴上的张力主要体现为追求文本的多义和含混,诗歌便会有不同的解读性。这首诗歌虽然只有短短两行,但却充满意蕴的张力,有着含混多义的特质。

整首诗主要由五个意象叠加而成,即幽灵,面孔,人群,枝条,花瓣。诗中上行的“面孔”和下行的“花瓣”是支撑整首诗的最重要的意象,因此对于“面孔”和“花瓣”的解读也会有多种可能性。首先从“面孔”和“花瓣”这两个并列的意象来解读,“人群中幽灵般显现的面孔”其实是现代大都市的缩影,而幽灵通常给人一种阴森,冷漠的感觉,人群中的这些面孔如同幽灵般冷漠,在这个人潮拥挤的地铁车站,人们来去匆匆,漠不关心,这些都是资本主义大都市中人类被机械化得社会所异化,人情冷淡,物质膨胀的社会现状,工业化的社会生产让人们崇尚于对金钱和物质的疯狂追求,而人性的温暖和情感完全被冻结,这暗含着诗人对现代西方工业文明的不满和担忧;下行的“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花瓣”是一幅对比鲜明的亮丽景象,使人感受到的是如雨后田园般的清新之美,带来的是多么欢快舒畅的感觉。上下两句的相互对应,忙碌与悠闲,工业与田园,上句描写现代生活实景,下句追寻田园之美,二者巧妙结合,可以看作现代人对远古美好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倾心或是远古人对现代文明的无限憧憬。

另外一种解读则是从“面孔似花瓣”这一比喻概念来解读,地铁上人流涌动,一张张面孔不断交替出现,诗人把一张张鲜活的面孔比喻成明艳的花瓣,又把阴暗的地铁比喻为湿漉漉的黑色枝条,那些一闪而过的面孔正如幽灵般浮现,在时间上是短暂的停留,因此象征着那些无比明亮的新鲜事物的短暂与美好,让人联想到生活中那些稍纵即逝的美,引发读者无限的共鸣和深思。

综上所述《在地铁车站》这首短诗中展现出了无限张力之美,从运用意象的悖论的手段达到张力的效果,诗歌中仅有的几个意象的完美组合与叠加,在矛盾的对立统一基础之上,由看似不和谐的元素组成新的和谐秩序,再深入诗歌自身的理性与感性的思考之中,进一步使诗歌扩展出一种无限审美想象空间,从而诱发出诗歌含混,多义的意蕴张力美,共同推动这首短诗成为经典力作,显现出诗人广阔而深厚的精神境界和诗歌强大的生命力。

注释:

①转引自朱刚编者《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8页。

上一篇:浅谈《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下一篇:德国人“世俗的《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