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有多贵

时间:2022-07-10 11:50:36

中国电影真正“下3d之海”前,有必要了解一下国际上3D电影的发展状况,汲取先行者的一些宝贵经验

近两年,随着3D成为全球电影界的热门话题,相关技术服务提供方也越来越多。例如今年上海电影节上,来自美国的比可蒙多公司(Pixomondo)就吸引了不少目光,这家曾参与《2012》等好莱坞大片后期、特效工作的企业目前在北京、上海都设有分公司。比可蒙多上海公司的总经理马克(Marcus Roth)表示,公司现在已能提供针对3D的后期业务。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3D领域的技术服务渐趋丰富,但现有的技术支持大多集中于后期,前期拍摄等领域所需的专业服务依然欠缺。

对于相关经验匮乏的华语电影来说,现阶段最理想的3D技术解决方案无疑是一个囊括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的制作全流程Pipeline(管道)。然而欧美业界对此的答复却不乐观。IMAX公司图像技术副总裁周子衡在3D方面经验丰富,在他看来,前后期打通的3D制作模式在理论上可行,但不符合北美电影工业的既有惯例,“好莱坞流行后期、特效制作模式无限分包,一个总包公司会把项目发给其他很多公司。”美国科纳集团的总裁艾瑞克・爱德米兹也表示,由于3D发展刚刚开始,美国目前也尚未出现完整的3D Pipeline,“卡梅隆拍《阿凡达》也是自己边拍边搭的技术班子。”

爱德米兹认为,做特效最重要的不是设备而是人才及经验,“学电脑不难,难的是艺术经验的积累。”马克也介绍说,很多接触比可蒙多的3D项目都希望其能帮助介绍相关的前期人才,特别是有经验的3D摄影师,但问题在于“这个圈子现在实在太小,公司目前接手的3D后期业务主要还是以欧美项目为主,还没有承接亚洲项目……相信过两年情况会好一些。”

两种选择,两个方向

缺少完整的3D解决方案无疑增加了“外行”进入的风险,而专业人才和相关流程方面的成熟度不足也造成目前3D电影制作层面的运作难以明晰。

例如对于投资方最关心的问题:一部影片的3D化究竟需要增加多少成本?对此,专业人士也无法明确报出数字,因为不同质量、类型以及采取不同方式3D化的影片,成本差异非常大。惟一可以明确的是:作为新生事物,3D电影的制作目前仍耗时耗力。

除了《阿凡达》,早些时候的《诸神之战》(Clash of the Titans)也被3D 业界屡屡当做话题,不同的是这是一个负面案例。《诸神之战》选择的是比较便宜的一种3D化方式――2D向3D的后期转制。该片通过Prime Focus公司在印度完成后制,追加成本约为500万美元。此类后期转制的核心工作是把2D拍摄的画面素材用电脑分成不同的图层,这个过程一般需要4-6个月。《诸神之战》算做得快的,也花了10周,且最终的质量和结果很不理想。对此,周子衡说了句公道话:现有技术条件下,“说实话谁也没法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做出理想的3D效果。”

确实,目前的3D实现方式基本也就这两类:一种是《阿凡达》这样用特制的3D摄影机拍摄成的;另一种就是《诸神之战》之类,将前期拍摄的2D素材在后期处理时通过技术转制为3D,也就是现在俗称的“伪3D”。

虽然名头不好听,但“伪3D”现在很有市场,“比如《星球大战》这样的经典老片,要做3D版只能通过转制。”此外,后期转制的优势在于基本不影响前期拍摄,如此一来,能大大压缩预算。其实即便很多全3D电影,也不是所有镜头都是用3D摄影机拍摄的,总会有部分镜头是用2D拍摄,这部分内容在后期同样需要转制,“因为有些场景不可能实拍出来。”

2D转制3D这一偷梁换柱的方式看似便捷,但其技术和流程中存有很多变数,而且随着影片类型和画面复杂程度的不同,转制成本和工期差别很大,因此“在前期制作预算时往往难以准确估计这部分的费用。”马克说,这也是为什么公司在做3D项目时需要按实际的工作时间收费。

相比后期转制,前期就用3D摄影机拍摄无疑能实现保证影片具有更好品质,但成本压力会随之增大。周子衡说,仅就前期拍摄而言,使用3D设备拍摄,成本相较2D设备大概会增加20% -30%,“这还只是一般情况,实际上这个增幅还会因影片和导演要求的不同会有可能变得更高。”

前期用3D拍摄能给后期制作换来大得多的空间,马克旗帜鲜明地支持3D实拍,因为“能省很多事,后期人员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艺术精加工上”――省事自然就能省钱。另一方面,后期虽然有节约,但当3D拍摄的素材进入特效制作与合成阶段时,又会有新的难题出现。

华语片的难题

除了3D制作中目前的一些普遍性问题,国内制作做3D还需要考虑自身特有情况。例如就成本而言,相比前几年耗资数千万美元的《赤壁》和《投名状》,当前的华语大片更多选择了战略收缩,把市场重点放回了华语和亚洲市场,制作成本上限也回到了1000万-1500万美元。因此,现阶段华语电影做3D的另一大挑战是――开拓出新的海外市场之前,能否尽可能地在既有预算内制作出效果能被多数观众接受的3D作品。

1000万-1500万美元的预算范围做3D似乎有可能。比如2009年的低成本3D电影《血腥情人节》(My Bloody Valentine)和《绝命终点站4》(Final Destination 4),票房均有不错表现,尤其是前者,1500万美元成本换来过亿全球票房。

美国科纳正在和上海奇迹影业合拍的《金矿》(Golden)的成本也仅为500万美元――当然,前者的技术无疑为项目节省了一大笔开支。爱德米兹认为,3D绝不仅仅是特效型超级大片的专利,“不能一提3D电影就只想到《阿凡达》。”

在好莱坞以外,各国电影界最近两年的3D项目大多也是在既有预算空间和拿手类型领域以尝试。例如恐怖片就是当前3D在低成本领域的一大方向。爱德米兹表示科纳最初与中国合作方接触时,对方首先是提出了一个中国题材的项目,但考虑到实现所需的技术、成本以及市场回收的现状,双方首次的合拍还是选择了惊悚、恐怖片的方向,“因为这个类型的影片能在其他的很多国家销售。”

在华语电影界,武侠、功夫片的3D化最被业界看好。但不容忽视的是,3D电影的类型、技术、成本和市场之间的联系格外紧密――之前《苏乞儿》作为武打类型片, 3D化尝试并不成功。此外,不同类型的影片3D化的成本差异很大。在马克看来,动作电影3D化的技术难度还是比较大,“《英雄》和《卧虎藏龙》这样的电影,画面很复杂,加上角色和摄影机的运动很多,这些都会给后期和特效处理增加难度。”周子衡虽有不同意见――“这个问题很复杂,动作片的转制并非一定很难,全是固定长镜头的片子转3D也未见得简单”――但他也认为现阶段无论是3D实拍还是后期转制,此类型的影片要想在既有预算内实现较为理想的3D效果,“有很大难度。”

对内地电影而言, 3D关乎技术和成本等的种种难题无疑增加了进入难度和风险。面对目前的难题,导演何平认为,华语电影“与其跟在后面死学,不如请能人来做。”星美集团董事局主席覃宏也认为,在现有技术和成本等条件下,做3D最好的选择是合拍。合拍不仅能够缓解投资成本和市场回收压力,也能够促进技术交流与普及。星美目前正在与法国合拍一部3D动画电影,“就好像开餐厅,现在先开家加盟店跟着学,然后再开自己的品牌店。”

目前国际上3D合拍空间很大。爱德米兹表示,相比好莱坞大片厂,科纳这样的技术型企业更希望与中国、印度这样潜力与市场巨大的国家合拍。

上一篇:周子衡:3D拍摄的方向是数字化 下一篇:覃宏:3D只是星美战略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