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衡:3D拍摄的方向是数字化

时间:2022-08-22 12:23:20

周子衡:3D拍摄的方向是数字化

《综艺》:IMAX在3D领域的经验非常丰富,你作为IMAX公司图像技术副总裁,能否谈谈IMAX在3D技术方面的发展历程?

周子衡:我们从1986年就开始拍3D片了,主要是纪录片。正在上映的《哈勃3D》(IMAX: Hubble 3D)就是用IMAX自己的摄影机拍的。太空题材我们做了几十年了,也拍了很多部,第一部就是1986年拍的《哥伦比亚号》,后来还拍过前苏联的和平空间站。《哈勃3D》的导演跟我们合作过很多次,经验很丰富。这部片子的成本不高,因为是和NASA合作,很多成本都没算,此外还有其他公司的赞助。这样的片子是我们的拿手好戏,因为做这类片子发挥空间要比商业电影大很多。我们和好莱坞合作,最早的影片是《极地特快》(The Polar Express),这个片子虽然只是一个计算机动画电影,但对IMAX很重要,因为是完全按IMAX的标准来做的3D电影。影片最后的市场反馈也很好。

现有的3D技术虽然原理一样,但不同技术间还是有很大区别。比如普通的3D影院银幕比较小,观众坐得比较远,所以现在的很多3D电影立体效果都不敢做得太强,因为观众能够看到普通银幕的边框,图像太突出的话就会破坏观影的真实感。《极地特快》的导演去年拍摄了《圣诞颂歌》(A Christmas Carol),拍摄时,就是因为考虑到要在普通3D影院上映,所以立体效果反而不如前作出色。IMAX的特点在于银幕非常大,大多数观众都不会注意到银幕的边框。没有了这个限制,做3D的空间就大很多。立体效果可以做得很强,几乎可以重现真实世界――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远远超过其他同类技术。不过现在科技发展这么快,我们必须继续努力。

《综艺》:这么说普通胶片拍摄的3D素材,要是做IMAX版的话也需要再转制?

周子衡:是的,但一般没有人会拿35mm的3D内容来转IMAX,因为这需要把所有素材重新处理一遍,理论上可行但成本太高。其实做《贝奥武夫》(Beowulf)时我们试过这种做法,立体效果没敢做得太强,因为还要考虑普通影院。拿到普通的3D素材后把其中的20分钟做了转制,但成本还是非常高,而且难度相比普通的2D转3D高出很多,成本和时间都多出10倍不止。当然技术在快速发展,几年前我们做2D素材的IMAX转制需要几个月的时间,现在只需两周――这次制作《唐山大地震》,差不多用了两周时间。

《综艺》:你如何看待现有的两种3D实现方式及其带来的成本差异?

周子衡:单就画质来说,目前最好的方式是前期就用3D摄影机拍摄。但问题在于,比如我们的IMAX 3D摄影机现时用的是70mm的胶片,相关技术难度比较大。好莱坞到现在也还没有拍过一部IMAX的3D 电影,之前只有《黑夜骑士》(Dark Knight)拍过一段2D的。其实70mm的3D摄影机很多公司有,但很少人用。3D用胶片拍还是会带来很多技术问题,比如摄影机会很大。卡梅隆拍《阿凡达》用的机器倒是比较小,但清晰度在我们看来还是有问题。3D其实比较适合用数字机拍摄,我们现在的重点也是研发3D数字摄影机。

其实现在3D实拍的技术还不成熟,技术上的难关很多,后面做特效也很复杂,而且现在的3D特效制作行情有点混乱,所以成本低不了。

综合来说,我觉得现阶段采用2D转制3D是可以的。《哈里波特与混血王子》(Harry Potter and the Half-Blood Prince)的3D转制就很成功。迪斯尼之前也做过几部经典动画的3D转制,比如《幻想曲2000》(Fantasia/2000),成本还是很高的,因为里面只有一个镜头是用了原来的素材,其余的都是新做的。当然这是动画片,画面的纹理、线条等都跟真人电影不同。

就成本而言,在北美,因为3D转制的成本相对比较稳定,因此预算越大的片子,转制成本越易消化。确实,不同类型的片子的转制成本有差异,但据我的经验,不会相差很大。比如武侠片,没什么特别难处理之处,因为这里面有很多因素在影响转制――比如我们做《哈里・波特》时感觉难度特别大,但好在故事背景是一个虚幻的魔法世界,所以稍微不那么真也没关系。但如果是《唐山大地震》这类要求效果乱真的项目,转3D难度就大大增加了。

上一篇:ESPN 3D频道掀起世界杯“3D风潮” 下一篇:3D有多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