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贿选 防微杜渐

时间:2022-07-10 05:54:18

拒绝贿选 防微杜渐

委托投票规范化:设置贿选的“防火墙”

委托投票,是指选民在投票期间因外出不能亲自到场参加投票,而授权其他选民选票的一种投票方式。但是,委托投票也是选举过程中容易被钻空子的环节,如果处理不好,就会成为贿选拉票的一个“幌子”。

例如,在以往的村委会换届选举中,不少选民因为农村宗族观念、派性势力的影响,或者是经济利益的驱动,往往在选举投票期间借口外出,将自己的民利拱手让给部分试图通过不正当手段竞选的人,在不符合委托投票条件的情况下办理委托。

而那些真正出门在外的选民本人不可能回村亲自到选委会办理委托手续,往往是通过传真件、电话等方式申请办理委托手续,受时间、经费等制约,选委会对委托的审核难度大,容易导致虚假委托,成为“乱之源”。

“在上一届村委会选举中,我们这边有个村460个选民,出现了250多张委托票,委托比例达到60%以上,这很不正常。”义乌市民政局纪委书记楼永勤说,在本次村委会换届选举试点中,义乌市为了减少委托投票,规范委托投票行为,对委托投票的对象、范围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义乌市按照“投票期间因外出不能参加投票的选民,可以书面委托候选人以外的选民代为投票”的要求,明确了可办理委托投票的“外出”的范围和限制性条件:一是外出人员全家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选民均外出;二是外出范围为省外。“只有同时符合这两个条件,才可以办理委托手续。”楼永勤说。

除了明确委托范围,义乌市还对委托条件加以严格限制。义乌市规定,办理委托手续必须持有“三证”:即委托投票证、选民证、身份证(原件),改变了以往办理委托的“旧三证”,即委托投票证、选民证、身份证复印件。

楼永勤认为:“这在客观上增加了选民办理委托投票的难度,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无原则的委托。同时,规定在选举期间,以旅游、走亲访友、经商等借口外出的选民,不得办理委托,若执意外出而错失投票时机的,视为自动弃权。”

不少地方与义乌市类似,规范了委托投票行为。例如,永康市象珠镇寺口吕村村民吕建双说:“村里有700多村民具有选举权,200多人在外面从事防盗门生意,最后有效选票有732张,参选率99%。委托投票已经很少见了。”

“户内”是委托投票的一种特殊形式,同灶吃饭的家人(如兄弟、父子等)是否可委托投票?如同意委托投票,那家人有不同意见怎么办?各地对户内委托也作出了相应的规定。以永康市象珠镇派溪吕村为例,该村选举办法明确规定,如果户内对投票选举有不同意见,不愿意让户内其他成员代替写票的,要在投票日前3天向村民选举委员会报告。

委托投票曾被比喻为“贿选的温床”,更有不少人建议取消委托投票,但这种“一刀切”的做法无疑是因噎废食。因此,合适的做法无疑是出台有效规范委托投票的措施和规定,遏制因委托投票泛滥而滋生的贿选行为,使委托投票发挥应有的作用。

破解选民资格、有效选票认定难题

东阳市湖溪镇各村的村委会选举办法规定:选民必须是年满18周岁、农业户口的村民。但是,由于选民结构的多样性,选民资格认定情况日趋复杂。

湖溪镇人大主席厉锦文就提出这样的疑问:“一是非农人口的参选,如退休回家户口在农村,但没有土地的‘三退人员’(退休干部、退休教师、退休工人)怎么参选?总不能剥夺他们参选的权利。二是少数妇女已出嫁,但户口未迁,仍有土地的还要不要继续参选?三是有的妇女已嫁到本村多年,但户口未迁过来,土地也没分到,还要不要给她们选?四是有的乡村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许多村民已没有土地,这种情况,选民如何界定?”

类似的问题在不少地方也存在,给基层选举工作带来难度。楼永勤毫不讳言:“选民资格认定纠纷已经是目前村委会换届选举中上访的焦点问题了。”在义乌就出现了得到高票的参选人被质疑没有选民资格而不能当选的事件,有关部门把事情汇报至上级部门裁定。

《浙江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第十三条规定:选民应当在户籍所在地的村进行登记。有特殊情况,户籍不在本村的人员,是否在本村进行选民登记,由本村具体选举办法按有关规定确定,但每一选民只能在一地登记。

选举办法只对选民资格争议的处理作了规定。把户籍不在本地的村民列为特殊情况,而且其选举权由本村的选举办法来确定,这就具有一定弹性,这种弹性给候选人得票相差无几的村带来极大的矛盾、纠纷隐患,双方之间的争论往往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得十分激烈。

针对这一问题,《义乌市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细则》进行了探索,该细则第十二条规定:户籍未迁移的婚嫁人员在户籍地登记。在原籍村居住,现挂靠在镇(街道)集体户的非农居民(包括离退休人员、待业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下岗职工、未安置工作的复员军人、未参加社区选举的“一村一名大学生”等),经本人申请可在本村登记。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不包括非公有制企业)的正式工作人员、现役军人、大中专院校就读学生暂不作选民登记。

这些举措,也许不能根除户籍体制下,选民资格认定的种种问题,但是所作出的努力,无疑值得肯定。

与选民资格一样,有效选票的认定也是村委会换届选举中的老大难问题。

浙江省许多村人口多,村民中同名同姓、同名异姓、同音异字的情况不少。“‘民’、‘明’、‘名’这些字在选举中很容易混淆,还有的选票将姓氏掉了。这样的选票如何认定?”永康市象珠镇大儿前村新当选的村主任吕方抱怨说,“好多村民将‘方’和‘芳’搞混了,就不能作为有效票,太可惜了。”

对此,在永康市不少村的《村民委员会无候选人选举办法》中规定:无法辨认或不按规定符号填写的无效。选民填写选票应以公布选民名单的姓名为准,字迹清楚、规范、准确。遇到同名同姓的,应有区别标注。考虑到选民文化因素,出现笔画不清或产生异字等情况,只要选票上的意愿表达明确,不会造成异议的,应予认定。对于无法确认有效性的选票,由监票人提交村民选举委员会确定。

但是,如何处理村民选举委员会确定有效票时的不公正现象,各地仍没有好的对策。楼永勤说:“有些选票掉了姓氏,但选票上的意愿表达明确,不会造成异议,可村选举委员会就是不肯认定是有效选票,产生纠纷后,镇里也没有办法。”

选票是选举的载体。投票的指向和意愿是通过选票反映和表达的,最后谁当选或谁落选,也是通过计算选票得出的,选票在选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废票,规范选票认定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曝光,让贿选无处可藏

2007年11月20日,义乌市佛堂镇盛村村委会换届选举试点领导小组接到举报:有人为达到当上村主任的目的,暗中买票贿选。领导小组立即成立专门的调查小组,同时要求佛堂镇派出所严查此事。

“票已卖出去的事情也是我婆婆告诉我的,说一共是4张票,每张500元,共计2000元,其中两张是公公婆婆的,两张是我和我丈夫的。”当天下午5时左右,群众举报收受“贿选金”的盛村村民胡爱玲被带至派出所讯问,并道出了事情的经过。

在攻克了第一道关口后,工作人员立即对胡爱玲的婆婆吴秀英进行了审问,在事实面前,吴秀英承认了一切,并交代了“贿选金”的来源――胡美芳,同时与她一起收到“贿选金”的还有胡香莲(6张票,共3000元)。23时许,经审问,胡香莲也承认了事情的经过。

“贿选”是村委会换届选举的一个毒瘤,贿选上台的村官不仅缺乏公信力,而且往往会将贿选的成本通过不同的形式悉数收回甚至超额收回,最终的结果将是村庄治理结构的恶化,“富村变穷,穷村越穷”。

“贿选”案件屡禁不止,是困扰村委会换届选举的一大难题,如何破解?

在此次换届选举中,一些地区一发现不正当选举行为,新闻媒体就及时进行跟踪报道,予以曝光。

例如,义乌市稠城街道东傅宅村村委会选举中发生贿选行为后,相关责任人员被正式行政拘留的当天,宣传工作就及时跟上,制作专题节目在次日的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专题节目安排了案情介绍、镇干部谈话、公安机关表态、当事人忏悔、主持人点评等板块,播出后反响很好,起到了较强的震慑作用。

通过对反面典型的报道,在强大的舆论声势下,现在,农村群众都形成了“贿选是违法的,是要处理的,当选也是无效的”等共识,存有不良动机的竞选者普遍感到有压力,不敢轻举妄动,客观上也对不正当选举行为的产生起到了很好的预防作用。

永康市也制定预案,对贿选“露头”就打。为了有效应对换届选举工作中可能发生的各类影响选举正常进行的突发事件,专门制定了选举应急处置预案,公布举报电话,做到有举报线索必查,违法违纪查处组实行24小时值班,接到线索随时出击。

2007年11月14日,永康市官川村两名村委会主任竞选人采用送香烟的方式向选民拉选票,接到群众举报后,违法违纪查处组立即赴该村调查取证,在查清事实后,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上述两人分别处以行政拘留3天和8天的行政处罚,并在电视、报纸等媒体上曝光。

有人曾说:“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治理“贿选”也是如此。农村是一个熟人社会,“面子”无疑是村民最看重的财富之一,在“每人一口唾沫就能淹死人”的环境中,曝光可谓是割掉“民主肌体上的毒瘤”的一剂良方。

相关链接:村委会选举值得研究的问题

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在《2005-2007年全国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进展报告》中,对2005―2007年的全国村民委员会选举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进行了总结,同时也提出选举组织、选举程序、影响选举的各种因素等方面需要研究的问题。

村级党组织选举与村民委员会选举能否“联动”?

按照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要求,应形成村级党组织选举与村民委员会选举的“联动”机制。尽管2005―2007年已有一些省份在“两委”换届选举中采用了一些新做法,但是还有待进一步的制度规范。一些重要的制度选择,如先选村民委员会还是先选党支部,是否全面实行“一肩挑”,是选择“一制三化”还是选择“青县模式”(或其他模式)作为未来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的主要制度模式,都需要作进一步的探讨。

是否推广“无候选人选举”?

“无候选人选举”是否可以作为主要的选举方式,在全国普及,取代已普遍实行的“海选”方式,还需要作认真的研究。如果将“无候选人选举”作为主要选举方式,需要对“无候选人选举”的程序作出进一步规范,并认真讨论“无候选人选举”与“自荐海选”的适用范围问题。一些省份试行的“定位选举”也已呈扩大趋势,同样涉及能否普及的问题。

如何规范选举竞争?

“常态化”选举下的竞争如何规范,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为实现“有序竞争”,有的地方已作了一些规定,“竞选承诺制”亦已在一些地方试行,在此基础上应做进一步的努力,建立全国通行的竞争或竞选规则。尤其是对候选人的条件及限制,候选人的正常竞选方式,违反竞争规范行为的罚则,选民助选的尺度等,都需要认真研究。

如何建立有效的选举监督机制?

对村民委员会选举的监督,在一些省份已出现制度化苗头,尤其是注意发挥基层人民代表大会的作用和引入司法公证制度,选举观察员制度也已在一些省份成为较普及的做法。未来可能形成复合型监督机制,既有来自选民和候选人的监督,也有来自基层党组织、政府和权力机关的监督,还有来自司法部门的裁决,当前应对可行的制度模式进行探讨和试点。

村委会任期要延长为5年吗?

村民委员会选举的周期是否应该延长,以降低选举成本,并保持村民委员会有较长的“理政期”,还没有形成一致意见。不少人建议将村民委员会的任期由3年改为5年,任期改变后村民委员会选举是否与乡镇人大选举等合并进行,也需要作进一步的论证。

上一篇:全国首例姓名权案 下一篇:成都户籍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