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中的“新”变化

时间:2022-07-10 04:59:27

体育教育中的“新”变化

【摘 要 】体育与健康在素质教育中,具有他学科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能促使学生智力、体质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进取精神和健康的审美观。

【关键词 】 素质教育体育与健康教育

《新课程标准》强调:体育与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体育与健康在素质教育中,具有他学科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能促使学生智力、体质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进取精神和健康的审美观。在学校教学和常规管理中,充分地发挥体育与健康教育课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不仅能为学校教学工作注入活力,增添特色亮点,还能有效促进学生素质全面的提高。为学校体育工作寻求新的增长点,为学校整体工作添砖加瓦。对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及全民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都有重要的作用。

一、体育教育向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转换:

随着素质教育在全国的全面展开,对于体育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健康”的理解已经不再局限于“身体健康”,而更加强调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生活各方面均衡发展的“健康”。

当前素质教育正是强调全面发展教育,它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生活技能素质的教育5个方面。其中,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以及生活技能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所以,体育教师的职能也不再是只局限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体育教育,还必须包含教授给学生其他促进健康的知识、技能及方法的“健康教育”,来全面加快学生自身生理、心理、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协调发展,以使学生步入社会后首先成为一个“健康人”。

二、体育与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对现代人而言,影响(或是促进)“健康”的因素有哪些?问卷调查显示,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

1、12%的人认为从事体育锻炼有助于促进健康;

2、22%的人认为充足而高质量的食品才能保证健康;

3、24%的人认为维持继康的关键在于合理安排工作时间;

4、26%的人选择常到有新鲜空气的地方散步、游玩;

5、56%的人认为要健康必须要有充足的睡眠;

6、还有6%的人则认为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也有益于健康。

这表明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已经意识到促进健康的方式不光只局限于身体锻炼上.而更加注重营养、卫生常识(作息制度)、自然力锻炼等涉及到调节人体心理以及社会生活平衡的保健活动上。人们对于保健知识的需求更甚于体育锻炼知识的需求。

因而对于现代学校体育教学而言,为了达到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目的,使学生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以及生活技能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则有必要在体育教学中增加除体育技能训练以外的其他各方面保健知识的教育。

三、体育与健康教育包括的内容:

体育与健康教育不仅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教育。还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生活技能素质等综合素质的教育。体育与健康课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所要追求的目标包含学生的体质基础、心理发展水平、体育文化素质和终身体育能力。

依据当前各项调查研究及各体育高校的教育经验来看。系统的体育与健康知识一般包含以下内容:

1、体育锻炼常识:包含运动种类的选择,即采用何种方式、手段进行锻炼更适合锻炼者的发育程度、健康状况和机能水平;运动时应达到和不宜超过的运动强度;每次运动的持续时间;每周运动的次数;指出禁忌参加的运动项目;锻炼时自我观察的指标、出现异常时应停止运动的标准等,以确保科学、有效地进行体育锻炼。

2、营养学知识:人体所需的营养素有哪些;各自营养功用常识;人体每日从食物中该获取多少热能才能维持人体正常发育、健康及运动;摄取食物中各营养素是否齐全,比例是否合适,怎样才更符合人体需要;在维护人体健康方面,容易缺乏的营养素有哪些,如何监测、是否缺乏以及如何补充;正确的膳食制度包括进餐次数、时间、膳食的分配该是怎样,以及健康食品的标准等。

3 、卫生常识:不同性别年龄各发育阶段的生理发育特点及卫生要求:如青春期青少年高血压、近视等多发病的预防;女子月经期间的护理常识等;日常生活中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如正确的坐、立姿势;科学合理的工作、休息制度;皮肤护理的基本常识;眼睛、牙齿的保健、护理技能、方法等。

4 、自然力锻炼的知识:了解各种自然力因素对人体有哪些影响;选择适合个人的方式、方法。充分利用阳光、水、空气等自然力要素对人体进行合理的锻炼,以提高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促进健康,预防各类疾病的发生。

5 、医疗常识:包括常用药品知识;各类意外伤病的紧急处理方式、方法;常见病患的诊断及预防处理措施、方法,诸如针灸、按摩等常用保健护理的技能、方法;以及常见保健药品的选用原则、使用方法等。

6、心理学常识:了解人类不同性别、年龄的心理特点;学习、分析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常见心理现象;掌握一些基本的调节心理平衡、解决心理问题的手段、方法等。

四、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方法:

素质教育不但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在体育与健康教学活动中还需要学生身、心、情、行等多方位投入,产生多方位的效应,因此在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时空,变换练习环境和方法,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和运动参与意识。改变以往体育教学在追求健身和技术学习的思想指导下,出现教师讲解示范,学生集体、分组练习的单一教学模式,并为追求表面上的效果和练习负荷、练习密度而牺牲学生主动性的现象。提倡学生自主性学习、创造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评价式学习。让学生在愉快的自主性、创造性、合作性、探究性、评价式的学习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全身心地投入,使身心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总之,通过创造性的开展体育与健康教育活动,能够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意志品质得到磨炼、规范意识、合作意识得到增强。加强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工作,不仅能为学校教学工作注入活力,增添特色亮点,也给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新思路。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0

上一篇:浅谈如何培养高中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下一篇:浅析初中体育教学的主体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