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增强民众的社会慈善意识

时间:2022-07-10 04:18:11

不断增强民众的社会慈善意识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号召“增强社会慈善意识”。这需要我们开展以慈善理念为核心的社会教育;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慈善思想文化,将其历史智慧作为我们现实的参照;要将社会慈善思想视为先进的价值观,启蒙民众,引领社会进步;要倡导知行合一,人人将社会慈善意识付诸实践,在历事练心中培养自觉做善事的习惯,使慈善理论更富血肉,更具生命感,构建社会和谐的坚实的内在根基。

开展以慈善为核心的社会教育

自古以来,贫富差别是一种常态。强势一方总是利用其优势,扩大这种差别,造成贫富对立。贫富的差别和社会的不公正是一种社会病态,在此中演绎出无数的悲欢离合、人间悲剧。社会发展了,富裕了,人自身的竞争也更激烈了,对物质世界的渴求也膨胀了,并为此所受的内心压力也增多了。这个世界里许多民众患有心理病,第一是缺少慈悲心、仁爱心,对弱者缺少同情怜悯;第二是贪欲太胜,对权力、钱财执著太重。倘若扪心自问,会知道,自己所想的是利益众生的事少,自私自利的事多。减少贫困,消除不公,始终是人类所孜孜追求的。许多伟大的政治家、教育家、宗教家都关注和研究如何令这个地球上的人民大众都能消除贫困,消除歧视,消除隔阂,建立共识,互相合作,和睦相处,共同创造社会繁荣安定,共同创建世界和平,使人人都能过幸福美满的生活。因此,每个时代,人们都怀着对社会和谐的期求,弘扬和践履社会慈善的理念。

我国时下尤其需要不断增强民众的慈善意识。我国的贫富差距相当大。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居民个人收入差距总的特点是日趋扩大,而且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并且差距也大。经济学家说,一个中国有四个世界。“第一世界”是上海、北京等高收入地区,约占总人口的2.2%,相当于世界的高收入发达国家;“第二世界”是天津、浙江、广东、江苏、福建、辽宁等六个沿海省市,约占总人口的21.8%,相当于世界上的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第三世界”是山东、东北、华北中部部分地区,相当于世界的下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占总人口的26%;“第四世界”主要是贵州、甘肃、陕西、等中西部地区,相当于世界上的低收入国家水平,约占总人口的50%。贫困不单是经济贫困,也表现为文化贫困、教育贫困、医疗贫困等等。经济贫困地区又相伴有文盲率高、人口膨胀、封闭保守、劳动者素质低、社区功能不足、商品经济意识淡薄等诸多问题。我国目前的再分配机制也存在不少弊端。比如,救济性再分配力度太小。以社会保险为核心的社会保障制度被置于优先位置,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最困难社会群体进行救助和提供服务,而且保险性再分配的覆盖面也不大。又如,补偿性再分配机制也不健全。

要解决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失序,需要从政府到民众的整体参与,以社会慈善理念,进行利益调整。须知,社会慈善就是一种利益调整的理念和实践,旨在实现相对社会公正,达到动态的和谐,将社会冲突控制在尽可能低的程度。古贤说:“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低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当前就是要更加重视公正原则,重视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双向互动和动态平衡,让改革和发展成为绝大多数群众所共享。而要增强民众的社会慈善意识,最重要的方法是教育。《礼记:学记》中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社会教育的内容中什么最重要?是慈善教育。慈善意识慈悲之善。慈是与乐,悲是拔苦。开展以慈善为核心的社会教育,就是要大力宣传社会慈善是古今谋求社会和谐的理念,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社会慈善思想文化;就是要用社会慈善这种价值观来引领社会;就是要提倡知行合一,鼓励大众将社会慈善思想付诸实践。这样,各种矛盾才能逐步化解,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社会慈善是古今谋求和谐的理念

社会慈善理念凝聚着我们国家、民族的历史经验和思考,是深入我们这个国家骨骼的精神。中华优秀的慈善思想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延续中华精神的血脉,是中华民族的薪火相递。而慈善思想文化血脉的传承,它首先是一种理性认知。单就儒家而言,宋学大师张载曾概括了中国人的人生理念:“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其中,“为天地立心”是总结包括社会人事在内的天地之规律;“为生民立命”,是为民众创造良好的物质的和精神的生存环境;“为往圣继绝学”,就是继承传统的优秀思想文化;“为万世开太平”是开启太平世界,世世代代保持下去。这四句话说的是以仁爱、慈悲、博爱为核心的善政。这四句话的中心是“为往圣继绝学”。这绝学特别是指“仁义礼智信”。这是“五常”,即五种常道。这五常穿越时空,到今天仍是不可须臾离之的。《左传》说:“人弃常则妖兴。”五常中位居第一的就是“仁”。仁就是仁爱,也是佛教说的慈悲,基督教说的博爱。孔子说:“仁者爱人”,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表达的就是社会慈善。所谓“义”者,宜也,就是适宜,就是自己处于什么位置上应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尽自己的那份心。“礼”是以敬为主的,而敬又是以谦让为基本内涵的。礼的原则是处处与人为善,处处为对方着想,以此求得人际和睦。“智”是智慧,不是小聪明,它是通过格物致知,善于辩明真伪、善恶、是非、美丑,以睿智和慧眼,廓清迷雾,做任何事情,心明眼亮。“信”是诚信。古人称“信”为“天下之结”。所谓“结”就是凝结、团结的关键。仁义礼智信是相互圆融的,相互贯通的。仁包摄着义、礼、智、信。只有一条没有领悟和做到,所有的则都没有参破和做到。也就是说,仁中缺少义、或礼、或智、或信,就不是真正的仁。仁爱,或慈悲,或博爱,其内涵都包含义礼、智、信的因素,缺一就不能成其为仁爱。读经典著作,会使人们对人的唯利性有足够的理性认识,人生历练有着对人性自私的痛苦情感体验。痛定思痛,才会思考,提升人生境界,把残留在人性中的动物性转变为理性,化斗争为仁爱。这是治国平天下(“平”是均衡,不是争夺天下。大家都平衡,才是天下 太平)的最大道。仁义礼智信这五常体现了社会人生常道,一个也不能丢。这五常具有普世、永恒的价值。五常是引导民众,懂得格除过度的物欲,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中庸》说:“修道之谓教”。这说的是,格除自私自利,就是教育之道。格除自私,才能萌发仁爱。

我们对中华民族的社会慈善思想要有文化自觉。这种传统的慈善思想可以为我们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等的矛盾提供历史的智慧和现实的参照。巴金在其随笔、序跋等中谈到关于“让生命开花”的论述:“有人问我,生命开花是什么意思”我说:“人活着,不是为了白吃干饭,我们活着要给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添一点光彩。只有为别人花费了它们,我们的生命才会开花。一心为自己,一生为自己的人什么也得不到。”慈善对于巴金来说,不是外在的表现,而是溶于血脉中的生命本质。巴金等许多伟人都是继承了中华民族的慈善思想,其心境、其灵魂得到净化。人们在读他们的书时,会体味到一种近乎神圣的滋味。若按巴金的教诲去做人,会活得充实,活得有意义。雨果说:“地球上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我们也可以说,倘若你的心灵为慈善的甘泉所滋润,你就真的拥有浩瀚的宇宙,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身上奔涌着清新蓬勃的激流。巴金的话说明仁爱、慈悲、博爱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肯定。他就是用生命的全部力量爱人类,爱祖国,并代表了他处的时代精神的高度。中华民族优秀的慈善思想文化不能丢弃。丢弃就是“文化自我”,会动摇我们民族自信和文化自尊的根基,也会使我们孜孜以求的社会和谐丧失内在的根基。

社会慈善作为价值观引领社会

政治学家认为,现代政府治理结构正从“统治”向“善治”的目标转变。前者即传统的政府(公权力)单方行使社会管理职能,后者则是政府和公民(私权利)合作,共同行使社会管理职能。这被视为具有先进理念的现代政府管理模式。治国的的根本目的在于协调人际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使国家长治久安。社会慈善是推动公民参与,来健全社会关系。它是诉诸人内心的自觉,诉诸社会的舆论,诉诸社会教育,诉诸社会风气的熏陶。慈善品质的基础是尊重自己和他人,平等待人,诚实守信,宽容大度,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的共同的情感因素使慈善成为普遍的社会调节力量。同情心是人人经过启蒙都会激发出来的。出自同情而表现出来的善行,会使慈善成为人们日常生活行为的基本选择和常态,从而成为一种有效的社会协调力量。

慈善是与乐和拔苦。用现代语言来说,慈善意识必然包括公共意识、公益意识、关怀意识、责任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和奉献精神等等的自觉努力。慈善不只是捐一点钱财,这样理解是太狭窄了。慈善是服务,是无代价或低代价的、义务的或部分义务的服务,乃至无有间断的、无有疲厌的服务,并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类的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都应该是慈善的内容。当慈善成为愈来愈多的个体的自觉的内心要求和内在精神力量时,人们之间就会有更多的理解、沟通、关心,并推动社会和谐的形成和稳定。

慈善是许多人追求的信仰,是对做人的理想目标的确认和笃信。这种对慈善的信仰源自人们的忧患意识。中国忧患意识的源头是《周易》。《周系辞下》说:“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合乎义理的事,却不能去做,有了不对的地方不去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黄宗羲也说:天下之事,莫过于“万民之忧乐”。魏源说:“不忧一家寒,所忧四海饥。”人世是波谲云诡的,所谓“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中国古代思想家忧其所忧,乐其所乐,都不是个人的苦乐,而是以人民大众的苦乐为出发点的。他们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愿,并对自己所悬的崇高目标是不达目的,誓不中止。他们奋力为大众服务,不为任何阻力而有所畏缩,并由此形成其崇高伟大的人格,后世人们为仰慕的人格。有忧患意识,才会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浩然之气,扶危救国,消解社会矛盾,图谋社会和谐。

慈善的理念也是由感恩所激发的。任何人的存在,乃至成功都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各种因素,包括人事因素有关,是天地万物滋养了我们的身心。不懂得感恩,就不懂得慈善。没有感恩心,回报他人、回报社会的原动也就没有了。懂得感恩,才会使你更为自觉地以爱来回馈社会和他人,才会成就你的人格的完美和精神的升华。感恩会使你的心量不断扩大,博爱才会真的博了。人最需要的,真的是教育自己,虽然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但又是必须要做的。一个人在形成自己的政治信仰、社会理想时,总会内含着是对天地万物感恩的思考和选择。而这是社会接纳个体的尺度,也是个体趋同于社会的尺度。没有感恩心的人最终是难以见容于社会的。由感恩激发的慈善,其人文价值体现在对人性力量,即人的良心,人的内在情感力量的开掘和信心。不想自己,不想私利,而是念念利益众生,念念人民大众的生存环境。

慈善必须是真诚的、恭敬的、平等的。真诚体现在公正上,即尊重人的主体或人格的价值。我们中国人讲仁义。仁义是不能分的。义即是公正。有义为内涵的仁爱才是真正的慈善。仁义是合一的,个人与他人是合一,个人与社会是合一的。真诚也包摄恭敬。做善事从哪里下手?从一切恭敬下手,特别对弱者要恭敬。《礼记》第一篇第一句:“《曲礼》曰:‘毋不敬。’”对人、对事不可以不恭敬。恭敬是尽心尽力把善事做好。真诚也包摄平等。平等是没有分别,没有高下、尊卑。有分别就不平等。有平等才会有公正和正义。按照英国哲学家西季威克的定义,正义就是给同样的事物以同样的待遇,非正义就是给同样的事物以不同的待遇。

慈善因其为价值观,所以能启蒙民众,引领社会进步,为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提供不竭动力。我们主张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来不断培育和增强民众的社会慈善意识。慈善理念是慈善事业,乃至文明社会的最基本的价值取向,也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未来憧憬。慈善理念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足以启发人们去思考人生,探索人生真谛,净化人们的心灵,帮助人们确立人生的坐标,激发生命的活力,最终慈善会成为人们心中最高的向往,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成为人们心中的圣地。

社会慈善重在行动

自古至今,在范范人海中,我们常常看到慈善家的身影,透射出金子般纯净的品格,闪耀着动人的光辉,诸如古之范仲淹,今之陈嘉庚。他们少欲知足,生活简朴,志向高远,没有丝毫的奢求。他们的心弦上永远跳荡着慈悲的情感,自然洒脱,把一切奉献给了民众。他们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社会群众的精神领袖。他们的精神永存,灵魂不朽。

我们普通人要学范仲淹和陈嘉庚的高尚精神,不是模仿他们置义田、盖大学。从日常生活中做起,存好心,做好事,说好话,做好人。慈善从哪里学起?从爱心学起。你能够爱自己,你能不能爱别人,把你的爱心扩大。慈善从身边,从小事做起,顺手做起。即使你无多余的钱帮助他人,但有人捐赠帮助,你能生欢喜心,真心赞扬,你的爱心就扩大了,同样成就你的善业,因为善念是万善之门。古贤说:“做善事,力能为者,认真为之。不能为者,亦当发此善心,或劝有力者为之,或见人为,发欢喜心,出赞叹语,亦属心之功德。”有人问孔子,何以利人?孔子指坐间脚踏,云:“若此物置之不正,则蹙人足,予以正之,亦利人事也;若人渴,能欲以水,亦利人事也。惟随事而利之。……人人皆可行,惟在乎久而不废耳。”古贤告诫:“凡有利人者,不论事之大小,身之闲忙,人之知否,力之继否,皆当欢喜行持,委曲成全而后己。持之既熟,动即万善相随,无行而不善矣。”慈善在哪里?就在日常生活中,巨则国家大事,小则邻里琐事,付诸行动,使慈善理念更富于血肉,更具生命力,随时可以在思想理念中解摸到现实的脉搏。

英国《卫报》特刊文章《拯救地球从点滴做起》列出五十条简单做法,如快速冲个澡,省去慢悠悠的泡澡,以节约用水;利用D书馆,少买书;用自行车代替汽车;拒绝塑料购物袋,最好用布袋;关掉电视和音响,不要让它们处于待机状态;只买注重环保的公司的产品,抵制非环保产品,等等。这些是人人都有能力做到的。点点滴滴,不因善小而不为。善事里头没有大小,你所做的真是与慈善理念相应,你就是可敬的善人。点点滴滴做善事,是历事炼心。炼什么?炼真诚心,养成慈善的自觉。善事随时随地做,自然地流露,而非有意造作,是“云出岫(山)无心。”这是社会上要大大提倡的。人类正是靠着自己的慈善理念,穿过一道道生活的迷雾,从历史走到今天。慈善理念永远是一种先觉的社会理性。慈善可以造成一个大家相互关爱,特别是关爱弱势群体的环境。这正是我们期待的中华民族兴盛强大的标志,社会文明健康的标志,社会安定和谐的标志。

上一篇:简析符号在视觉艺术中的运用 下一篇:时装画从人体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