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反思

时间:2022-07-10 03:02:18

浅谈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反思

曾听过一堂公开课,课题为《长江三峡》,老师就只是放了一段长江三峡的风光片,没有更多的文本分析,没有整体感知文字,给人感觉完全背离了文本阅读,忽略从文字中感知的过程。我们知道影像资料不能完全代替文本阅读,正如看电影不能代替读原著,因为影像资料已经进行过了二次加工,与文本有所距离。这样来运用多媒体的不在少数,有些多媒体看似花花绿绿,花样百出,然而并没有很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目标,相反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因此这样的多媒体技术是不合格的,甚至是走进了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误区。如果认为只要用了这些手段,用了音像影像、图片字幕,点点鼠标就是完成了现代化的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改革,那么这无疑是对现代化教学的误解。正如有位老师说过,我们不能只顾“点击”鼠标,而忽略了自己“点拨”者的角色。

在“双主”模式下,我们无论运用什么样的教育手段都不能离开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来突出教育重点和难点。做到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从而实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首先要合理,合理就要做到把握好课件与教材的关系。吃透教材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教师在授课之前必须仔细研究教材。我们更多的应该是好好研究教材,把握文本,引导学生从文字获得审美感知。如果教师只是把教参上的答案打一下,或是把什么地方搜来的名家之说往幻灯片上一放就算完成了,没有自己的思考认识,落实不了知识点,打着现代化教育的幌子做着最老套的传递者。更有甚者对自己打出的答案也不甚了解,只是为了凑几张片子而已,“以己昏昏,使人昭昭”,实在是走入了现代化教育的盲区。

合理就是要处理好教师“点拨学生”与“点击鼠标”的关系,教师在课堂频繁点击鼠标会忽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只顾着按动鼠标或是心里老想着下一张片子是什么,学生的回答与设定的答案是否一致,如不一致该怎么办等等问题,有些年轻老师不够老道,一旦出现意外情况就会慌了手脚,越想把学生往自己的答案上引越弄巧成拙,结果一堂课的思路就此阻隔,只得草草收场。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起的主导作用根本毫无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成了一句空话,在整个授课过程中,师生的双向交流少了很多。教师面对的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学生,而不是呆板的机器,要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受到美的教育,就需要老师的启发、引导和点拨,启迪学生的智慧之光、审美之心是每个老师的责任。

合理还要注意适量、适用。过犹不及这个成语大家都知道,多媒体的应用不应该是多多益善,有的老师为了运用而运用,不是为教学而运用,以声光、影像、色彩来吸引学生,看似激发学生的兴趣,实际上这样的喧宾夺主,只会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削弱了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应该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依据所须达到的教育目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选择现代化教学媒体。利用其可以一定程度上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的优势,与传统的教学媒体合理结合,丰富课堂教学,充实直观内容,强化直观效果,丰富感知材料。不可脱离文本随意的使用可有可无的多媒体。

然后需要优化。优化是针对教育效果而言。教无定法,但教学总需要有一个最直接的反映,教学效果需要达到最优化。师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都应该有所得,学生有知识的吸收,文化的熏陶,能力的锻炼,老师也应该从中获得新的启示,从而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安排更合理,知识传授更到位,能力培养更突出。45分钟的有效资源被合理运用了,课堂效果也就最大限度的实现了。最优化的教育效果应该是师生双方均有满足感。

还有个实例。在一堂古诗词赏析课上,授课老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优势,将传统教学中的有效手段与先进的现代教育手段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借课件变抽象为具体,拓宽时空维度,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上他先从听觉入手,让学生听名家的诵读,从诵读中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然后再回到文本,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从诗歌中诗人选用的意象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然后再配合音乐,学生自己有感情地朗读。这样从直观的听读,到自己的分析理解,然后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处理诵读,再次回到直观感受。诵读本来就是诗歌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手段,也许教师本人未能处理十分到位,那么就完全可以借助音影资料来给学生直观感受,带动他们进入诗的境界,以此来体会文字给人带来的审美愉悦,体会诗歌的无穷魅力。

作者单位:南昌市青山湖区教育局

上一篇:浅析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左右开弓 两侧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