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倾城,拷问“城市的良心”

时间:2022-07-10 08:58:07

暴雨倾城,拷问“城市的良心”

世界著名的法国文学家雨果说,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近日,我国湖北、安徽、浙江、湖南、江西、北京等省市遭受了暴雨袭击,众多城市都惨遭水浸,许多城市出现了水漫街面、行车如船的景象,“城市的良心”正接受着雨水的严峻考验・・・・・・

内涝,暴露城市发展短板

逢暴雨必涝、逢暴雨必瘫,一场暴雨就把一个城市打得乱了套。内涝,已经成为一个令各大城市都无法回避的话题。举头望高楼,低头趟污水的日子,深深地刺痛着每一个市民的心,成为许多城市的梦魇。

如何检验一个国家和城市是否发达,作家龙应台曾经这样说:“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它三个小时,因为它或许有钱建造高楼大厦,却还没有心力来发展下水道,高楼大厦看得见,下水道看不见。你要等一场大雨才能看出它的真面目来。”

回顾今年入夏以来这几场暴雨,让我们现代化的城市原形毕露。武汉变身“水上乐园”,公交充当冲锋舟;杭州“水漫金山”,西湖边看海;南昌街上可以钓鱼;北京成了“东方威尼斯”。网友仿旅游指南打趣燕京七景为:陶然碧波,安华逐浪,白石水帘,莲花洞庭,大望垂钓,二环看海,机场观澜。越来越多的“涝景”被曝光,戏谑之余,委实令人深思。

小雨小淹,大雨大淹,暴雨全淹。这使得许多城市逢夏季便成“淹季”。突如其来的暴雨片刻工夫就能把城市变成水乡泽国,千城一面:一样的水漫金山,一样的游泳看海。暴雨突袭一方面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但也暴露出了城市大规模扩张的短板:城市规划不合理、排水系统建设滞后。

大水围城,谁是罪魁祸首

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判断生活得更好的指数有很多,城市不涝、交通不瘫痪应是最基本指数之一。

而如今,内涝已成为城市的流行病,市民心中一堵,不禁发问:为何我们的城市会变成“东方威尼斯”?

首先,强降雨是引发内涝的直接原因。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各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出现频率发生改变,呈现出增多增强的态势,人类面临的气象灾害也更为频繁。越来越多的特大暴雨接踵而至,打得城市措手不及。

其次,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大力推进,城市地面“硬化率”高。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每天都有数万平方米的地面被硬化。虽美化了环境,方便了市民出行,但同时也带来了雨水下渗不畅等问题,影响了地面的吸收能力。以前,雨水落到地面后,直接通过土壤吸收,补充地下水;现在,硬化的地面阻断了雨水下渗,只能通过人造的排水系统化解。对雨水不能有效地吸收利用,使土地失去了蓄水功能,城市地下水位也难以回升。据报道,每年仅北京城区流失的雨水就达6~7亿吨,而我国南水北调工程每年最大供水量也仅10亿吨。

再者,全国大多数城市的排水标准仅为“一年一遇”,也就是说每年都可能要淹一次,排水能力严重不足。几十年来,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城市建设突飞猛进,但是看得见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看不见的下水道狭窄污浊,排水管网建设跟不上,排疏能力严重退化。我国在城市排涝的法律规定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中国之声”观察员张政法教授认为,由于地下排水系统不是面子工程,很多城市疏于监管和规划。

埋在地下的,是“城市的良心”

暴雨倾城,让我们开始关注地面以下的城市。

我国城市规划建设长期以来重地面形象建设,轻地下基础设施建设的现象非常普遍。看着城市中那些光鲜亮丽的建筑,谁会关注到埋在地下的排水系统?我们生活在由钢筋混凝土构筑的现代化城市里,有气势恢宏的“亮化工程”,有风格各异的标志性建筑,然而我们的排水系统还徘徊在多年前的标准上,城市排水这一“埋在地下的政绩”易被忽视,致使资金投入的方向缺乏长远的规划。

现有的排水标准滞后,排水系统先天不足,后天投入改造不够,使得全国多座大城市纷纷在暴雨中“沦陷”。防洪排涝设施弱不禁“雨”,城市建设只重“面子”不重“里子”,因为如果把钱投在“地下”,平日里看不见、摸不着,花巨资建造也相当于半夜化妆,十分划不来。地上的形象工程就不一样了,漂亮的高楼大厦、纵横交错的立交桥更能直截了当地体现出领导的政绩,引起更多的关注。

暴雨是天灾,但天灾的后面,还有人祸。与其说是暴雨成灾,不如说是急功近利的发展观与政绩观同流合污淹坏了城市。曾有人这样说:越是人们看不到的地方,越能检验城市管理者的水平;越是被人们忽略的细节,越能看出管理者的智慧;越是那些貌似不起眼的地方,越可能在紧要时刻考验管理者的应对能力。暴雨似乎成了城市防洪能力的一面镜子,让脆弱的排水管道无处可逃。

中国社科院学者袁晓勐直言不讳地称:“目前,部分城市的规划体制、城市规划队伍、城市规划理念等还带有严重的计划经济色彩,普遍表现为重生产、轻生活,重收益、轻环境,重短期、轻长期,重地面、轻地下,遇到城市灾害也就束手无策。”这种批评并不是无的放矢,它的确勾勒出了不少城市积弊。要想避免悲剧重演,最好是更新城市规划理念,加强城市公共管理和应急机制,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同时还要兼顾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利用好自然水系,发挥湖泊河道的蓄水调节功能,减少人为的过度开发破坏。这样才能趋利避害,造福于民。

暴雨终将过去,明天依旧阳光灿烂,希望未来的城市,能真正让大家生活得更美好、更舒心。

国外大都市的排水系统

巴黎:古老的排水道

对国外游客来说,巴黎似乎意味着繁华、浪漫、灯红酒绿一般的诗意生活。可是很多人或许都不知道,就在繁灯初放的夜市中,仅仅隔着一层薄薄的柏油马路和泥土,巴黎的地下世界――下水道,却是另外一番样子。

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欧洲名城,巴黎的下水道系统,就像埃及的金字塔一样,是一个绝世的伟大工程,这里没有黑水横流的垃圾,也没有臭气熏天的各种腐烂物体。事实上,自从雨果在《悲惨世界》中介绍冉阿让背负自己的未来女婿穿过了一段危险又深邃的下水道流沙泥之后,巴黎的下水道系统又经过了无数次的改进。现在,巴黎人甚至将其开发成了一个下水道博物馆,向世人介绍他们的成就。

伦敦:为防霍乱改造排水系统

伦敦如今使用的下水道系统建于150多年前。1856年,英国的设计师开始研究设计伦敦的地下水道系统,而此时英法联军正在中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谁也不会想到,150多年前的伦敦竟是一个垃圾遍地、臭气冲天、霍乱横行的城市。1848~1849年间,伦敦死于霍乱的人数超过1.4万人。人们想当然地认为,像那段时间此起彼伏的其他流行病一样,霍乱也是因为空气污染引起的,而没有意识到真正的祸源是水源污染。

1849年,霍乱疫情结束后,英国首都污水治理委员会任命约瑟夫・巴瑟杰为测量工程师,以确定城市排水系统未来如何改进。1856年,巴瑟杰建议将所有的污水直接引到泰晤士河口,全部排入大海,但他的设计方案连续5次被否决。1858年夏天,伦敦市内的臭味达到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程度,伦敦市政当局迫于压力才同意了巴瑟杰的改造方案。

伦敦地下排水系统改造工程1859年正式动工, 1865年完工,实际长度达到2000公里。工程完成当年,伦敦的全部污水都被排往大海。由于将污水与地下水隔开,伦敦下水道改造意外地解决了导致霍乱的水源问题。从此以后,伦敦再也没有发生过霍乱。

如今,英国有关当局还重建和延长了伦敦下水道,建设了450多座污水处理厂,形成了完整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伦敦的下水道也被誉为工业的奇迹。

东京:下水道深达60米

日本是个台风多发国家。东京地区的地下排水系统主要是为避免受到台风雨水灾害的侵袭而建的。这一系统于1992年开工,2006年竣工,堪称世界上最先进的下水道排水系统,其排水标准是“五至十年一遇”,由一连串混凝土立坑构成,地下河深达60米。

东京设有降雨信息系统来预测和统计各种降雨数据,并进行各地的排水调度。利用统计结果,可以在一些容易浸水的地区采取特殊的处理措施。比如,东京江东区南沙地区就建立了雨水调整池,其中最大的一个池一次可以最多存储2.5万立方米的雨水。

罗马:2500年后仍在使用

说起城市排水的文明史,必须从古罗马说起。古罗马下水道建成2500年后,现代罗马仍在使用。

公元前6世纪左右,伊达拉里亚人使用岩石所砌的渠道系统,将暴雨造成的洪流从罗马城排出。渠道系统中最大的一条截面为3.3米×4米,从古罗马城广场通往台伯河。

公元33年,罗马的营造官清洁下水道时,曾乘坐一叶扁舟在地下水道中游历了一遍,足见下水道是多么宽敞。

上一篇:九份 台湾人的精神小城 下一篇:日本地震撼动奢侈品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