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暴雨洪水的警示

时间:2022-08-29 02:24:22

延安暴雨洪水的警示

延安,中国革命的圣地,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山地城市,十年九旱,常年缺水。然而,7月3日以来,一场百年不遇的强降雨让这块干涸的土地几乎遭遇灭顶之灾。持续强降雨引发的洪涝、滑塌、泥石流等特大自然灾害席卷全市13个县区的158个乡镇、社区,其中,10个县区灾情严重。全市因灾死亡42人,78万人紧急撤离,直接经济损失114亿元。

为什么常年干旱缺水的延安会遭遇如此惨重的洪灾?这场洪灾又给予人们什么警示呢?

百年暴雨突袭

一个月下了一年的雨

虽然洪灾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但延安市宜川县云岩镇55岁的个体户李同车仍有点梦幻似的感觉。之前,包括李同车在内的众多延安人从来不相信,这片黄土地能和洪水发生什么关系。洪水来时,很多人像看到了灵异事件一样觉得不可思议,但一位经历过1945延安洪水的老人相信。不过,他说,当年的洪水也没让延安怎么样。

位于黄河中游的延安市,总面积为36712平方公里,人口210多万。区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1200米。5亿多年的地壳运动、自然侵蚀和人类活动的轮回,使得延安市逐渐演变成黄土塬、梁、峁与沟壑纵横的地貌景观。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气候,使得延安异常缺水,年均降水量为500毫米,素有“宁给一个馍,不给一碗水”的说法。区内河流平日里基本是一条小溪沟或干河滩,即使在主汛期,也就是半河的“黄泥汤”,兴不起几个风浪。

从今年6月入汛后,火红的太阳一直笼罩着这片对水有着至深感情的土地。大半年未见过雨水的延安人民将希望全部寄托在了主汛期,期望痛快地下几场雨水,好填满已经见底的水窖和库塘。受冷空气和副热带高压偏南湿气流影响,从7月3日开始,延安开始出现降雨,继而狂天覆地般地倾泻而下。这雨就像一个扎不住的口袋,倒起来就没个完了。一个月内,前后五轮强降雨让“盼水”的延安人由期盼变得恐慌起来。全市9个县、区累计降雨量超过400毫米,局地超过600毫米,相当于正常年份全年的平均降雨量,是历年同期的3~6倍。暴雨区主要位于延河、清涧河、北洛河上游,涉及延安市宝塔区、延川县、安塞县、志丹县、延长县、吴起县、甘泉县,最大点降水量前三位均位于延安市境内,分别为延川县延川站396.4毫米、宝塔区甘谷驿站374.0毫米、宝塔区河庄坪站310.6毫米。这场强降雨,是延安市自1945年有气象记录以来过程最长、强度最大、暴雨日最多且间隔时间最短的一次集中降雨,超过百年一遇标准。

“延安此次遭遇的强降雨,有三个‘史无前例’。”延安市委副书记、市长梁宏贤说,暴雨强度高、历时长、落点重复,史无前例;洪水迅猛、量级超高,有的城镇内涝与外洪并发,史无前例;南北分别遭遇强降雨,史无前例。

科学预警防范

78万群众紧急转移

持续强降雨引发的山洪裹挟着树木和泥沙从山上咆哮而下,打破了黄土地的宁静。在这场暴雨洪水中,冲锋在最前的便是素有“耳目”之称的水文职工。延安市水文局9处水文站、197个雨量站的70多名职工如猎鹰般冲进雨幕,不间断地抢测着雨情、水情,绘制着洪水曲线,预测着洪水量级和产生时刻,一份份系着千万家安危的水情信息快速地飞向防汛指挥决策部门。根据水文部门的精确信息,地处河道低洼地带的近万名群众在洪水到来之前迅速得到转移。

面对严峻的汛情,陕西省委书记赵正永、省长娄勤俭等分别亲临延安检查指导防洪救灾。延安市委、市政府先后启动一级、二级防汛应急响应,全市20多位市级领导分赴“前线”现场指挥、靠前指挥。在延安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内,电话铃声24小时此起彼伏,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工作人员紧紧盯着大屏幕上的云图,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牵动着大家的心。气象、水利、地质等专家通宵达旦地进行会商,一道道心系全市防汛安危的科学决策不断地从这里发出。

暴雨在20日后作了短暂的停息,于24日再次来临,黄陵、延长、宝塔、志丹、吴起、子长、甘泉等县区降雨量为140多毫米。是时,久经雨水浸淫的黄土地极度饱和,再也吸收不了一点点雨水,多处水库超过汛限水位,延河、洛河、葫芦河、沮河等流域暴发大洪水,多个县城和乡镇遭受洪水袭击……灾情源源不断传来:山体滑坡、窑洞坍塌、水位猛涨、道路毁坏、人员被埋!延川县告急!安塞县告急!宝塔区告急!延长县告急!吴起县告急!红庄水库、高掌坪水库、胜利水库告急!富县大申号水库、柳梢湾水库,黄陵阎庄水库,宜川县钟楼寺、崖底水库,甘泉县岳屯水库超汛限水位运行,全市10个县区150多个乡镇告急!

危急关头,延安市果断决策,科学应对。由于延安特殊的地质条件,强降雨造成山体居民和低洼地带房屋大量倒塌,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险情,延安市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防汛救灾大转移迅速展开。陕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姚引良,延安市委副书记、市长梁宏贤先后赶赴宝塔区、延川县等地指导防汛救灾工作,做出“撤离群众为第一位”的决策,强令各县区把撤离山体居民和防汛隐患区域里的全部居民作为防汛抢险的头等大事。“关键时刻,就是背也要把群众背出去”!在20多天的时间里,延安市实现了78万人安全大转移,转移人口占到全市总人口的1/3。

延安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指挥、副市长杨霄说,果断地撤离是保证人民生命安全的一个最重要手段。据统计,全市有4万多孔窑洞、民房倒塌,80%~90%是撤离中和撤离后发生的。

及时撤离,最大限度地减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是这次洪灾中事前最艰难、事后最暖心的一项工作。

惨重损失 暴露防汛软肋

面对这场天灾,虽然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快速反应,积极进行抢险救灾,但也暴露出平日防汛工作中一些薄弱环节。

对于干旱的陕北而言,老百姓对雨历来是期盼的,几乎从没想过雨水能成这么大的灾。加之从1977年以来延安市几乎没有发生过大的汛情,多年来的汛期无汛,导致干部群众思想上对汛情重视不够,思想麻痹,抱有侥幸心理,缺乏应对经验。特别是在最初的人员撤离中,想要说服群众舍弃家当撤离,难度非常大。因为,很多人不相信一向缺水的延安真的会发洪水?

为确保暴雨洪灾“零伤亡”,干部们各出奇招“逼”村民离家……撤离户辱骂推搡甚至和干部玩起了“猫捉老鼠”。7月25日,宜川县新寺河乡党委书记杨城旗根据县防汛办的通知,组织沿岸群众全部撤离时,68岁的个体户鲁大吉不愿撤离,最后被乡干部崔华“抓”上山。因为不放心商店里的货物,鲁大吉又偷偷跑回来。随后被巡查的干部发现后,他还争辩说延安这么旱哪有那么大的水?死活不撤,干部们最后将鲁大吉抬离商店。50分钟后,洪峰到达新市河乡,沿街门面房全部被水淹;25日凌晨3点多,宝塔区麻洞川乡干部开了3辆越野车到雪水湾村,要求留守村里的人全部转移。61岁的刘栓堂放心不下家里的几头猪,坚决不走,几位乡干部强行将他塞进越野车。当晚,刘栓堂家的三孔窑洞全部坍塌……

鲁大吉和刘栓堂是幸运的,在乡村干部的强制措施中,终于保住了生命,而延长县交口镇岭上村张生富一家却并没这么幸运。7月25日晚,倔强的张生富不顾政府工作人员劝阻,坚持回家,并让老伴刘翠英和18岁的孙女张欢欢、15岁的张翻翻在家中做饭吃。大雨袭击了窑洞,山体滑坡随之而来,两个孙女已经跑到了门口,张生富又让孙女去衣柜中拿藏好的几千元存款,悲剧发生了——泥石流冲毁了窑洞,老伴刘翠英和两位花季少女当场被埋。侥幸的心理使得一部分原本已经撤离又擅自回去的群众,脱离了监管视线,最终导致惨剧的发生。

除了人员思想的麻痹之外,还有水库淤地坝的管护问题。承担着5万人用水任务的宝塔区胜利水库,在7月25日凌晨暴雨中出现严重险情,排洪沟涌满洪水,溢洪道大面积塌方,严重威胁着坝体的安全。经过200多名武警官兵和民兵应急分队的紧急抢险,终于化险为夷,但,没有及时腾泄的洪水造成洪水叠加,加剧了下游灾情。同样,受降雨影响,22日富县大申号水库水位12小时上升5米,超汛限水位4.6米。更要命的是,放水口全部被顺着泥水裹挟进水库的柴草和树枝堵死,导致无法泄洪,水库安全命悬一线。虽然最后经过武警、消防、民兵和水利部门多方人员连续四昼夜的艰苦奋战,使得水库有惊无险,顺利泄洪,但柴草、树枝与泥水就能将泄洪洞堵塞,其设计的科学性有待商榷。而包括延长县刘家河乡寺河坝等淤地坝的坍塌更不在少数,更是加剧了下游的灾情和群众财产损失。

延安市副市长杨霄称,这次降雨过程虽然雨量很大,但延安市主要三条河流北洛河、延河、西川河均没有达到警戒流量,主要水库王瑶水库也未达到汛限水位,却造成多处山体滑坡、民房倒塌、人员伤亡。原因主要是延安上半年持续干旱、上游库坝拦蓄和退耕还林后植被吸收了水分,导致河流水少、土壤含水量饱和,使得山体滑坡出现集中暴发,垮塌严重。

世代沿河沿沟栖居的窑洞大面积坍塌,是此次洪灾人员伤亡惨重的主要原因。

在此后防汛抢险救灾的几次会议上,延安市委书记姚引良反复强调:这次强降雨给延安的教训太深刻了,我们为依山而居的传统方式付出了沉重的生命代价,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居民下山”工程和“上山建城”战略。

三部门“会诊” 黄土高原防洪新举措

“13·7”延安暴雨洪水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但这场洪灾带来的巨大损失和惨痛教训却依然萦绕在这片土地上,久久挥之不去。在这场洪灾中,除了天灾不可抗拒的因素之外,人类又在中间扮演着什么角色呢?对于此次洪灾,延安市气象局、国土局、水务局的专家分别进行“会诊”给出不同的解释。

针对暴雨洪水形成原因,延安市气象局副局长杨东宏解释道,此次降水过程主要受沿海地区台风影响,冷空气云集延安形成持续降雨,历史罕见,属百年不遇。整个7月份,除了5日、16日、19日、20日、23日5天外,都有降水,7—15日9天连阴雨,累计雨量最大,出现10个暴雨日,其中3个大暴雨日;降雨空间分布集中,降水落区稳定少动,呈现暴雨重叠性和重复致灾性的特点。受降雨影响,全市1米以下土壤的水分饱和度已达100%,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

为什么这次暴雨让延安人世代居住的窑洞几乎全军覆没?为什么退耕还林、植被增加了,而山体滑坡依然没减少?延安市国土局副局长韩继宏说:“这有两方面原因:一是降雨量太大,一个月就把一年的雨下完了,密集降水对土壤的渗透非常严重;另外,延安的地质结构属于湿陷性黄土,土质疏松黏性非常差,大量降雨使得土壤中水分饱和,容易造成山体滑坡,冲毁窑洞。”植被有保持水分作用,所以暴雨一来,很快就能使土壤中的水分饱和。可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因为植被好了对大多数人是有利的,人们更希望家乡青山绿水,还是要坚持“退耕还林”,但同时也需要更好地规划,安置那些仍旧住在山上的居民。暴雨更让人们意识到,延安已经到了告别窑洞的时候。

为什么延安河道内的洪水一直处于安全峰值内却还淹了村镇呢?延安市水务局副局长马建民介绍说,由于暴雨产生的径流被山体吸收了一部分,加之近年来进行的河道堤防建设和监测预警机制建设,使得大河流量确实一直处于安全过程。但是,小河道泛滥了,其中葫芦河张村驿水文站22日23时洪峰流量为373立方米每秒(警戒流量300立方米每秒),沮河黄陵水文站23日7时30分洪峰流量为203立方米每秒(保证流量200立方米每秒),雨水冲塌了泥山形成山洪,淹没了堤岸和村庄。因此,下一步就是要完善小河道的防汛和监测工作,还要加强河道、水坝和水库治理防范。

虽然“13·7”延安暴雨洪水已经成为历史,但是,透过这场灾难却有了更多的反思:人终定是胜不了天的。在大自然面前,我们依然很脆弱,脆弱的就像风中的树叶一样。而随着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变化,原先的一切秩序、规则都需要适时改变,就像原来的陕北人民一直依靠窑洞居住,而现在已经完全不可行了。原来大江大河一直是防汛的重点,而现在不起眼的中小河流也能造成大灾。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建设如何更能保护生态环境,促进防洪工作?新形势下黄土高原地区如何做好防洪工作?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上一篇:“天河”测流人 下一篇:多方利益掣肘水电价格新机制难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