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压力的关系研究

时间:2022-07-10 08:04:14

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压力的关系研究

摘 要:文章采用《主观幸福感问卷》和《研究生心理压力源问卷》,探讨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心理压力关系问题。结果表明:研究生的心理压力对其主观幸福具有较好的影响。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心理压力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12-0058-03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作为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概念,是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肯定性的评价,由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三个维度构成。主观幸福感具有三个特点:(1)主观性,以评定者内定的评价标准而非他人或外界世界建立的评价标准为准则;(2)相对稳定性,主要测量个体长期的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而非其短期的表现,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3)整体性,个体对其生活质量整体性的评估,是个体衡量生活质量的一种综合性心理指标[1]。

随着研究生招生比例的扩大,研究生的数量成几何数据的增长,大量海外留学生的回国,社会的竞争越发激烈,研究生面临的来自就业与前途、学业、经济等各方面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而心理压力过大极易造成心理健康问题以及生活不适应,这些年高校发生的众多突发性个体负面事件,心理问题是其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本文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对当代研究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压力的关系展开深入研究,通过分析了解研究生主观幸福感及心理压力的总体状况,找出减轻心理压力,提高主观幸福感的对策,从而提高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在湖南农业大学、南华大学、湘潭大学、长沙理工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五所湖南高校中抽取了540名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91份,回收率为90.9%,其中女生267名,男生224名;一年级274名,二年级118名,三年级99名;家庭经济状况较好63名,一般370名,较差58名。

(二)研究工具

1.主观幸福感问卷(SWB)。该问卷采用苗元江自编《综合幸福感问卷》(MHQ)中的主观幸福感模块,包括生活满意度、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三个经典指标,三个量表采用七级计分。问卷的Cronbach a 系数在0.6742―0.91056之间,分半信度系数在0.6603―0.8835之间,说明各分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2]。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84。

2.研究生心理压力源问卷。该问卷是刘颖自编的问卷,该问卷包括32个项目,7个因子,即:就业与前途、学业、经济、婚姻爱情、家庭关系、人际交往、其他,每个项目采用五级计分。验证性因素分析证明该量表的理论结构模型拟合良好,该量表的a系数和分半信度分别为0.9148、0.9496,说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3]。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84。

二、研究结果

(一)研究生主观幸福感水平的总体状况

研究生主观幸福感得分(85.09±13.71)分,生活满意度得分为(22.13±5.78)分,正性情感得分为(28.11±6.78)分,负性情感得分为(34.85±5.18)分。主观幸福感问卷采用的是七级计分,生活满意度维度的中间值为20分,正性情感及负性情感维度的中间值均为24分,主观幸福感中间值为68分。从得分来看,研究生的生活满意度得分稍高于均值,正性情感、负性情感两个维度的得分均比较高,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个体之间的主观幸福感存在较大的差异。

(二)不同研究生群体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比较

表1 不同研究生群体的主观幸福感差异分析( ±s)

注:*表示P<0.05,**表示P<0.01,***p<0.001。(下同)

对不同研究生群体的主观幸福感差异分析,结果表明(见表1),不同性别研究生在主观幸福感总分及负性情感上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在正性情感维度上的平均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女研究生得分高于男性;不同年级研究生在负性情感上得分存在显著差异,且研二得分最低;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研究生在主观幸福感总分上存在极显著的差异(P<0.01),在生活满意度及正性情感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按照均值大小排列顺序为:一般>较好>较差。

(三)研究生心理压力的总体现状

研究生心理压力源7个因子按因子均分排序,前三位是:学业(2.67±0.64)分,就业与前途(2.67±0.64)分,经济(2.27±0.65)分,其次是家庭关系(2.05±0.51)分,其他(1.91±0.73)分,婚姻爱情(1.54±0.71)分,排在最后的人际交往压力(1.52±0.58)分。

(四)不同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压力水平比较

表2 不同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压力差异分析( ±s)

对不同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压力差异分析,结果表明(见表2),男研究生在婚恋爱情方面得分显著高于女性(p<0.001);不同年级研究生在就业与前途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按均值大小排列:研三>研二>研一;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的研究在人际交往压力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总压力、学业压力、其他压力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在经济压力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P<0.001)。

(五)研究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压力的相关分析

表3 研究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压力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表3的结果显示,研究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压力的7个因子及总压力量表评分存在极其显著的负相关(P<0.001),即研究生心理压力得分越高,主观幸福感水平越低。

三、分析与结论

(一)研究生主观幸福感水平总体现状分析

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研究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比较高,生活满意度处于中等水平,体验到较多的正性情感,较少的负性情感,这与侯瑞鹤等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4]。这主要是因为研究生属于高学历、高层次的教育,自身具有一定优越感和成就感,而且他们的年龄偏大,也累积丰富的知识和一定的生活经验,能够很好地应对压力和挫折,有一定的自我调控能力。

(二)不同研究生群体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比较分析

女研究生在主观幸福感总分及正性情感、负性情感两个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男研究生,这与张明明的研究基本一致[5]。分析其原因首先是由于社会对男性的期望要高于女性,男性对自己期望也比较高,抱负比较远大,比女性承受的压力大。其次,女性情感比较丰富,比男性善于表达和宣泄自己的情绪,女性情感体验要多于男性。不同年级研究生在负性情感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按其均值大小排列为:研一>研三>研二,此结论与国内学者的研究结果不一致[6]。得出此结果的原因在于:研二研究生有许多科研任务以及确定论文的研究方向,学习科研任务最重,压力比较大,而研一研究生刚刚入学,对学习和生活都有很大的积极性,研三研究生主要是完成大论文及解决工作问题,相比之下,研二研究生体验的负性情感也最多。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研究生在主观幸福感总分及生活满意、正性情感上的差异非常显著,且较好得分最高,其次是较好、较差,这与王淑燕的研究不一致[7]。家庭条件一般的研究生在学习生活上不会限于家庭经济状况,他们与家庭较好、较差的研究生不会有很大的差距,而不会产生落差感,他们的整体幸福感水平也比较高。

(三)研究生心理压力的总体现状分析

研究表明,学业压力是研究生面临的最大的压力,这主要是目前高校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高,对其学习、科研及论文质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导致研究生学业压力比较大。就业与前途是研究生第二大压力。近几年,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研究生为谋求一份好的职业面临着激烈竞争,承受的压力自然增加。经济压力是研究生的第三大压力。大部分研究生没有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家庭支持,除了高额的学费,现今在校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研究生是成年群体也不愿接受家庭的经济支持,经济压力也比较大。而人际压力在研究生群体比较轻,主要由于当今社会科技技术发展之快,QQ、微信、微博、网络多种交流渠道,研究生可以时常和好朋友保持联系,也可以通过聊天软件结识新朋友,在学校也可以结交新的朋友。

(四)不同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压力水平比较分析

在性别上,男研究生的婚姻爱情压力显著高于女研究生,由于研究生群体年龄跨度比较大,有已婚也有未婚的,已婚男研究生既要读书还要赚钱养家,正在恋爱的消费也比较大,而且当今社会,大部分女性认为成熟的结婚条件是男性必须要有房子,未毕业的男性要考虑到毕业之后买房子结婚,这给男性带来了很大压力。不同年级的研究生在就业与前途压力上存在显著差异,其研三得分最高。主要是因为研三临近毕业,研究生最关心的就是就业问题。随着研究生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研究生的就业市场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再加上用人单位的一些限制条件,导致研究生的就业压力比较大。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的研究生在学业、经济、人际交往、其他、总压力上存在显著的差异,且家庭经济差的得分最低。虽然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是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给研究生打下了一定的物质基础,给他们创造了优越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而对于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研究生,身处“物质主义”气息弥漫的社会环境中,沉重的经济负担使他们承受更多压力。

(五)研究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压力的相关分析

研究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压力存在极其显著的负相关,研究生心理压力越大,体验到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就越低;反之,研究生心理压力越小,体验到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就越高。研究生属于高学历、高层次的教育,他们自身有一定的成就感和优越感,对未来的期望值也比较高,随着我国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也不断提高,研究生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对他们有很大的打击,这使得研究生群体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意,容易产生紧张、失望、焦虑、沮丧等消极情绪,导致他们体验到的主观幸福感水平不高。

参考文献:

[1]Diener E.Subjective Well-being[J].Psychology

Bulletin,1984,(2).

[2]苗元江.心理学视野中的幸福――幸福感理论与测评研

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3.

[3]刘颖.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的现状

及相互关系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9.

[4][6]侯瑞鹤等.研究生的主观幸福感与抑郁、焦虑情绪调

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6).

[5][7]王淑燕.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的特点及其与自尊

的关系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5.

上一篇:基于协同创新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路径探索 下一篇:应用型高校国贸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