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术与道

时间:2022-07-10 06:56:02

语文教学中的术与道

叶圣陶老人说:“培养学生能力的事要坚持做,还要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能成功。”我就曾为古文翻译教学中学生发困深感为难,后来反思发现,教学内容受教学进度制约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我于是采用小段分割翻译法,课程内容的安排充分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认知能力,以教会学生利用注释翻译、独立翻译为主。课堂上我主要用检测法(口头检测和书面检测相结合)、讲授法教学,通过检测层译和段译,找出学生翻译的不足,重点进行讲析,并帮助学生对重点知识进行归纳和识记,做到心中有积累。如此教授的文言文越多,学生对文言文越感兴趣,翻译的能力也不断增强。随着文言文内容的丰富和篇幅的加长,我又把文言文翻译和文意分析结合起来,在段末或篇末对文意进行分析概括,让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和思想性有充分的认识,在知识性之上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在认知的基础上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再后来,脆先让学生独立阅读,概括文意,然后在整体文意的观照下,进行翻译和归纳。事实证明效果良好。自此,我发现对语文教学中“术”的探索,是永恒的课题。

但在教学中,我还遇到许多和“术”无关的教学问题。首先是老师如何树立信心的问题。如果对自己所教学科了解得不够深透,不明白自己每天为什么要做这些事,做事就感到没劲,甚至不愿面对学生。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也曾迷失过。但我的人生有一次转机,那就是当我明白了“语文是什么”之后,似乎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如果说,我们绝不能在学生不明白为什么学的时候,把知识强加给学生;如果说,我们最劳累的时候是费力不讨好茫然失措的时候,那么就是我们缺乏对“道”的认识造成的。

我认为目前卡住中国语文教学脖子的有四件事:

1.没弄清语文的本质。因为没弄清语文的本质,所以造成语文课程目标不清。从前不是没有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或任务的阐述,而是不能用让人心悦诚服的理论推出语文教学的目标体系,从而制定出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行动方案或教学模式。

2.不知道问题的瓶颈在哪儿。其实,问题的瓶颈就在如何对待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上。语文的文化属性决定语文课程的主要目标(根本目标或根本任务)是学习、掌握和运用书面语言,次要目标是根据需要学习和运用口头语言。只有目标清楚了,我们才能合理安排课程结构和规划课程内容,编写教科书以及建立相应的评价标准。

3.不知如何规划课程内容,编写教科书,从而建立不起对应的评价标准,使整个教学活动陷入盲目。其实,模块儿教学就是最好的选择。我们心中必须有这样的概念,就是模块儿是比单元容量大得多的单位,模块儿教学类似于专题教学,但它不只是为了让学生学出兴趣,还为了让学生学出能力,而能力的形成不是知识学完就能有的,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通过多次反馈检测或评估,完善知识结构,反复练习才能具有。所以,模块儿教学的阶段性更强,一句话,比专题教学更强调实践性,强调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就是因为语文以语言教学为核心价值,不像有些学科实践需要物质条件。所以,语言实践在学习过程中就能进行。由此可知,把模块儿知识教学、模块儿能力训练、模块儿学习水平测试、模块儿语文活动及评估贯穿起来的模块儿教学,对规划课程内容、编写教科书、建立中学语文评价标准都是极其重要的。

根据语文课程的目标体系,本着“全面发展”和“学以致用”的原则,我们可以按以下模式安排课程结构: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国家课程以学习书面语言,培养读写能力为主;校本课程以学习口头语言,培养听说能力为主。如:初中(国家课程)――以记叙文为主的模块儿、以说明文为主的模块儿、以议论文为主的模块儿、文学作品模块儿、以应用文及应试写作为主的模块儿、初三综合性学习模块儿(大体各用1学期教学);初中(校本课程)――书写课、口语交际课(介绍、讲故事、劝说、发言、讨论、汇报、主持等)、演讲课、辩论课、表演+朗诵课、学科计算机等。说明:每个模块儿教学过程中都承担着本模块儿写作教学的任务。每个文体模块儿至少加进一个单元相同或相关文体的古诗文,积累文言知识,增强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化修养,达到开阔视野和古为今用的目的;每个学期还要把必要的校本课程放在这些模块儿教学过程中或末尾进行教学和评价(大致2―4周),或根据校本课程教学内容的情况确定教学时间,如表演课,可穿插在文学作品模块儿教学;演讲课可安排在议论文模块儿教学等。

为了突出学段特点,建立更加开放而有弹性的课程体系,高中语文课程内容可以大致安排如下:

高一年级:国家课程:文学作品(散文、小说、诗歌、戏剧)(包括相关文言文14篇)模块儿。第一学期:散文、小说;第二学期:诗歌、戏剧。(考虑古诗文背诵因素)在国家课程教学过程中,主要进行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并用适切的语文读本,来加强学生的文学修养。校本课程:书法+朗诵课、朗诵+表演课。第一学期:书法+朗诵课;第二学期:朗诵+表演课。在校本课程教学过程中,主要进行学生实际需要的口头语言训练。

高二年级:国家课程:科普作品(说明文、学术论文)+应用文(新闻、传记、报告文学以及一般专用应用文)(包括文言文,如传记、书序、祭文、书信等14篇)。在国家课程教学过程中主要进行读写能力训练,并用适切的语文读本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校本课程:礼仪与口语交际课、本学科计算机课。第一学期:本学科计算机课;第二学期:礼仪与口语交际课。在校本课程教学过程中主要进行听说训练。

高三年级:国家课程:语言的实际运用(语言基础知识教学和语言实际运用训练、文言文15篇、应试作文训练、综合训练)。第1学期:语言基础知识教学和语言实际运用训练、议论性文言文8篇、应试作文训练4次;第2学期:文言文(主要是精彩语录)7篇、应试作文训练4次、综合训练若干次)。在国家课程中主要进行读写训练。校本课程:演讲课、辩论课。第1学期:演讲课;第2学期:辩论课。在校本课程教学中主要进行听说训练。课文的选择主要考虑对传统名篇的继承。

作为一线教师,我本人很喜欢自由度较大的此种高中语文课程内容的安排,并编写了系列教科书目录。

根据以上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拟建立如下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在国家课程中,模块儿学业水平考试由省市组织管理;综合考试――中考、高考分别由省市、国家组织管理。校本课程考试或评估由学校组织管理。即建立语文考试三级评价管理体制。学生毕业以后,学校以“素质教育评价手册”的形式把成绩反馈给学生,作为毕业证明的一部分和高校录取的重要参考。这样,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就找到了结合点。

有人说,当前语文教学改革最重要的是出路问题,我想,语文教学必须遵道,只有遵道,才能得路。其实,只要目标和原则清楚,以不影响“模块学业水平考试”和中、高考为前提,模块儿内部课程内容的安排和模块儿之间的排序是可以灵活变通的。

4.不知道怎样利用国内外现有理论,实现突破性进展。陶行知先生说:“接知如接枝。”即没有自己的一套较为成熟的理论,就不会成为集大成者。有些时候,我们因为是外行或理论家,常常看见别国怎么做,别国师生做起来都很认同和自然,就以为,我们做起来也一定会成功,事实怎么样?这同样是道的缺失造成的。其实,我们根本不清楚,这些做法的理论基础和现实需要是什么。没有一线教师和学生的理论认同,就不会有成就,有希望。

其实,许多语文老师在自己已有的课程领域,教学是很卖力气的,可惜,他们的课程内容往往不全面,造成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没有明显突出出来。比如,有的老师阅读教得很好、很细,但是却不愿意也不擅长教作文;有的老师只教阅读和写作,忽视书写;有的语文老师,练了一辈子书法,却没敢开过一堂书法课,因为教学进度不允许等等。这就需要让老师们首先明白语文之道,从而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

为什么现在许多没有进入新课程的学校,宁可抱残守缺,也把专家们呕心沥血创造的科研成果,弃置不顾?就是没有道的统帅。多年来的事实证明,没有道的观照,人们对语文的认识总不免偏激。而现在,新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各种理论的调试工作责无旁贷地落在了一线教师的肩上,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姿态面对这些新事物和挑战呢?我想在道的观照下批判地继承是最明智的选择。我们既不应该受传言影响,一概否定,也不应该不顾实际地生搬硬套;既要尊重专家们的劳动,又要对教学实际有自己的思考,争取把专家们的理论精髓和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结合起来,使教学充满理性色彩,才是明智的选择。

老子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与术相比,确实很玄,但确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

高淑玲,语文教师,现居内蒙古通辽。责任编校:洪 鸣

上一篇:信息化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模式探索 下一篇:如何对待幼小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