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互动如何效力传统纸媒

时间:2022-07-10 05:14:08

网络互动如何效力传统纸媒

身陷互联网时代,各种网络即时通讯工具和网络互动方式以漫卷之势影响着每一个人、每一个行业,挑战、改变和更新着人们传统的沟通方式。千里之外发生的事情,人们不但立刻能知晓,而且立刻能读到文字、听到声音、看到图片。

人们之间的沟通,因着互联网而更加随意、随时,更加即时、迅捷。传统纸媒体既然无法回避互联网时代人们沟通方式的改变,就应该想方设法投身其中,利用网络互动的便利性来改变报纸获取新闻的方式,扩大获取信息的渠道,汲取更多网络互动中的新闻元素来为传统纸媒的新闻采编业务所用。本文以《青岛晚报》相关新闻专栏的创设和发展为例,以求探究网络互动如何效力传统纸媒。

网络沟通已成为时代特征无法回避

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8年1月17日的最新的《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12月,网民数已增至2.1亿人。目前中国的网民人数略低于美国的2.15亿,位于世界第二位。2007年一年中国网民增加了7300万人,年增长率达到53.3%。相当于在过去一年中,平均每天增加网民20万人。按照这个增长速度,今年中国网民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自1997年10月31日CNNIC第一次中国互联网统计数字开始,网民数量直到2005年7月才突破1亿人,但是实现第二个1亿网民数量的增长,仅用了两年半时间。2007年12月中国互联网普及率由2006年底的10.5%增至16%,现在的中国正处于网民快速增长的阶段。预计中国网民还会进一步快速增长。与互联网迅速普及的态势相辅的是,网络即时通讯软件也迅速横扫了越来越多的中国网民。以QQ、MSN为代表,它们通讯功能强大,整合了有趣而实用的功能,有漂亮生动的软件界面,成为信息交流和网络互动的主流软件终端。移动通讯的老大中国移动去年也推出“移动飞信”,加入到网络即时通讯软件用户的争夺中来。

纸媒怎样通过网络互动与读者沟通

大家都知道,传统报纸都有一个不可或缺的获取新闻的渠道――“新闻热线”。各级各地报纸一般都把自己的“新闻热线”刊发在报纸最醒目的位置。在报纸竞争激烈的城市,报料付酬甚至成为新闻线索即新闻资源竞争的最主要手段。

过去“新闻热线”一直是为报纸提供鲜活可读社会新闻的主渠道,现在可能也仍然是。以笔者所供职的《青岛晚报》为例,报纸创刊这些年来,这份报纸本地新闻刊发的突发性社会新闻、事件新闻,至少6成以上是通过“新闻热线”获取线索并采写成新闻稿件的。但是,近几年来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通过的“新闻热线”向报纸提供新闻线索的读者人数在逐年减少,年龄层也日趋偏于老化。而我们城市的年轻人呢?

大街小巷越来越密集的网吧和日渐普及入户的宽带告诉我们,城市的年轻人,报纸的年轻读者都跑到网上去了。要拉近和年轻读者的距离,报纸就应该到那里去找他们。

如何到网上去找到年轻的读者,或者让他们来找报纸?很简单,了解他们最喜欢用的网络即时通讯工具是什么就行了。毫无疑问,QQ和MSN是当前并且可能也是未来最主流的网络即时通讯工具。要想和他们沟通,报纸也要变身成QQ、MSN一员。

2006年8月,借《青岛晚报》版面结构改革之际,一个在笔者心里积蓄已久的想法得以付诸实践――开办一个同一城市其他纸媒都还未涉足的“网上聊天”新闻栏目。当笔者组织部门所有记者开会讨论这件事的时候,年轻记者们热情高涨,群情激跃。部门这些年轻人中,大多数本身就是喜欢网上聊天的行家里手,他们纷纷出谋划策。这个想法提出来后,也引起了编辑部领导的极大兴趣,进而得到了版面支持。

很快,我们就申请到了容易记忆的有密码保护的QQ会员号和MSN,而使用它们的费用低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编辑部的所有电脑都可以上网,绝大多数记者家里有宽带。终端有了,渠道通了,沟通就水到渠成了。9月伊始,我们的报纸在一版刊发了开通QQ和MSN与读者沟通的消息。当天,就有600多位好奇的年轻人成为“晚报好友”。

网络互动如何效力传统纸媒

打电话和网上聊天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很多人不愿意打电话而愿意在网上和别人交流?网络互动能成为报纸获取新闻的有效信息源吗?

有研究网络人际传播的人士认为,相对于谈话、书信、打电话等传统沟通方式来说,网络互动是一种全新的人际传播手段,它提供了很多新的人际传播体验。网络沟通双方不见面,可以克服羞涩心理,更加敞开心扉。网络对话可以更从容,能有更充分的思考时间。网络沟通主要的手段是使用文字,可以比较充分地理清思路,有助于加强交流的深度。网络沟通交流对象的来源更加广泛,能打破地域的局限性。网络的匿名也带来了人们之间的社会等级差异的消失。相对来说,匿名交流,是一种更平等、更纯粹的交流。网络互动的特点,使它比传统的沟通手段更轻松。

网络沟通的上述特点,解释了现在很多年轻人为什么宁愿敲很多文字和别人网络交流,而不愿意拨一个号码与别人电话交流。报纸开通这样的渠道,无疑是向城市的年轻人打开了一扇沟通的窗口。《青岛晚报》的聊天新闻栏目出现在报纸上之后,让城市许多年轻的读者眼前一亮。这个城市里人们经历的一些身边小事,小的感触、小的体会、小的感慨,过去难以在报纸上看到,突然间以聊天对话的活泼形式跃然纸上,让报纸不只是年轻读者喜闻乐见。新闻的“贴近性”在这个栏目得以充分体现。同时,越来越多的年轻读者被吸引参与到这个新闻栏目中来。《青岛晚报》的两个QQ号和MSN很快就聚起了超人气。除了日常的“聊天”栏目之外,报纸通过这一渠道获得了更多的新闻线索。我们报道和挽救过沉迷网游的学子,曝光过网上的种种骗局,也讴歌过为社会默默做着贡献的公益团体。这个栏目还不定期组织年轻的网友们就一些热点新闻和话题进行讨论,并有选择地刊发到报纸上,以引导社会舆论。今年这个栏目还尝试性地和网络社区合作创设了“热帖”栏目,以扩大网友关注的热点。从到目前为止的这一年半的实际运作情况来看,加入晚报QQ和MSN的读者,参与这个栏目的市民,几乎全是清一色的年轻人。这验证和兑现了我们当初的判断。我们找回了或者说部分找回了报纸的年轻读者。

诚然,对报纸来说,网络沟通至少目前尚无法替代传统的沟通方式。如何更有效利用网络沟通来效力于传统报纸,也仍然有很多困惑。比如,如何甄别网友反映情况的真假以确保新闻的真实性,什么样素质的记者能更有效和网友对话沟通,以确保渠道为新闻采编提供有效服务,怎样以更新颖的报道形式来体现网络和网民生活的丰富多彩和瞬息万变等等。这些都需要在不断实践中摸索经验。但毋庸置疑,已取得的经验告诉我们,传统纸媒未来无法回避网络沟通,网络互动能够有效效力于传统纸媒。

(作者单位:青岛晚报)

上一篇:戏曲节目要有地方特色 下一篇:多媒体数字报现状及改进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