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环境微生物学》教改

时间:2022-07-10 04:42:03

浅谈《环境微生物学》教改

摘要:环境微生物学这门学科是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相关专业中比较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基础理论和有一定的实验能力,不断地进行研究性教学改革,才能确保该专业教学的可持续性。本文从科学选用教材、合理安排授课内容、教学方法的改变、考试方式的改革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为环境微生物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环境微生物学;教学改革;主动性学习;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8-0087-02

环境微生物学是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之一,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普通化学和生物化学的基础,该课程也为后续的应用微生物学和微生物资源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教学面向本院的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及给水排水等四个专业二年级的所有学生。本课程分两部分:微生物学基础;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在环境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污、废水深度处理和微污染源水预处理中的微生物原理,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的生态工程及微生物原理等内容。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掌握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中经常使用的微生物技术并且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本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其教学效果对整个学院的课程体系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目前,多数高校对各门学科的课时安排普遍较紧,本校环境微生物学课程也不例外,因此,就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并在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我们在过去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从教学方法,教材选择以及教学效果评估等方面都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教材与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

教材是体现教学要求和包含教学内容的知识载体,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所以合适的教材选择尤其重要。市场上有关环境微生物学的教材琳琅满目,环境科学专业基础特色的教材包括王国惠教授主编的《环境微生物学》、王家玲教授主编的《环境微生物学(第2版)》、任南琪教授主编的《污染控制微生物学》等,注重突出微生物的独特性和微生物学在工业发酵生产中应用的教材以杨汝德教授主编的《现代工业微生物学教程》为代表,突出微生物基础理论和技能,同时符合生物工程课程体系的教材以诸葛健教授主编的《微生物学》为代表。但是核心内容大都一致,考虑本院学生的专业偏向工科和农学方面,因此选择了王家玲主编的《环境微生物学(第二版)》作为课程授课的主要参考教材,很多高校如山东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制定参考书就是选用该教材。该教材知识点简洁凝练,条理明晰,在每章节后有相应的思考题,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完全符合本科教学要求[1]。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本课程和其他学科的内容是否交叉,对所讲授的内容进行增删。针对大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已经选修过生物学,适当减少中学生物中已经讲授过的一些基本内容;适当减少与遗传学、生物化学等课程内容重复的部分,如微生物的遗传变异部分、微生物的糖代谢途径等内容不再作为新知识讲解。适量增加与本课程密切相关的科学研究进展的知识点,如微生物学在环境领域的具体应用,微生物在污水处理中的机理,微生物相关的肥料、农药等;适当增加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如分子生物学技术进展,比如说16SrDNA在细菌分类鉴定方面的应用、序列分析、数据库检索方法及其在微生物分类学和系统进化研究中的重要意义等。教学内容合理调整后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使学生增加了对知识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的适当选择

1.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如以板书、挂图或板图等形式介绍各类微生物的形态,在教学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但是教学信息量有限,特别是一些图像资料难以展示,而且教学过程往往都是填鸭式的,学生并未真正参与到学习当中。多媒体教学手段则运用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的综合效果,具有清晰、美观、生动活泼、信息量大的优势,但是课堂信息量增大后,学生出现跟不上记笔记、昏昏欲睡等现象,课堂气氛沉闷。基于每种教学方法优缺点明显,将其合理运用,比如每节课的脉络知识点,可以用板书的形式在黑板上呈现,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掌握,从而使知识完整化、脉络化;讲授具体内容时,特别是重难点的知识点,如细菌的生长曲线、微生物细胞的分裂、蛋白质的合成,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影像资料,使抽象知识具体化[2]。

2.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环境微生物学课程理论知识内容丰富,微生物实验课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实践性,是理论课的一个很好的延伸。理论课上大量的教学内容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听,越听越疲劳、越听越厌倦;实验课上则完全相反,积极动手,对不懂的知识勇于提问。如讲授原核微生物的特点“肉眼不可见”,通过实验课上显微镜的放大得以“可见”;再比如霉菌的菌丝形态、菌落特点,理论课只能以图片形式出现,而实验课上观察到固体培养基上黑根霉、黄曲霉等菌落菌丝的具体形态。实验课不但有课堂理论知识的验证性基础实验,也有综合设计性实验内容,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和综合专业技能的培养。将理论与实验紧密地结合起来,会增加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让学生门加深了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改变了传统的被动的学习状态,进而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对该门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3-4]。

3.组织专题讨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尝试用专题讨论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学习。老师的正确引导是一个组织专题讨论的非常重要的方面。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实施:(1)准备阶段,及时了解每个小组的讨论课题和具体准备情况,对学生遇到的困难,老师要及时充分进行指导。(2)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当教学内容涉及到某个小组专题讨论的相关内容时,要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介绍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容易理解和牢记相关的知识点。(3)安排学生到教师研究室参观,让学生零距离地接触和了解教师的科研活动,并介绍教师在科研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做好历年的学生专题讨论的整理和总结,并将好的作品向学生重点介绍并点评。

通过以上措施,达到了一定的效果:(1)通过全班学生的积极参与,集思广益,所涵盖的内容广泛,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2)开阔思路,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每个小组在广泛地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确定专题讨论题目,使学生积极性高涨。(3)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每个小组确定题目后,通过认真思考、广泛查阅相关资料、总结概括至撰写专题讨论稿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参与教学活动,而且还能培养动手、归纳总结和独立思考的能力。(4)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由于专题的选题、收集资料、撰写、报告、答疑的整个过程需要每个小组全体成员的通力合作,通过此过程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最重要的是通过专题讨论挖掘出学生的学习潜力,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不断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使学生更认识地对待课程的学习[5]。

三、考试方式的改革

期末考试一张试卷定成绩是传统的课程考试方式,这种方式强调地学生的课本理论知识的考查,其弊端在于很多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在思想上“唯成绩论,为考而学”,平时上课不认真,期末考试临时突击,投机心理和功利主义严重,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综合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体现学生对整个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老师无从改进教学质量。因此考试方式也要随着教学方法的改变而改变,教学效果的最终评价改革为:成绩包括两个部分: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根据课程的具体情况可以调整平时成绩的比重。平时成绩由若干部分组成,主要包括网络教育平台的课程学习、文献资料检索、综述、课堂讨论、实验报告、实验作业、上课出勤、课堂提问等方面。如果考试方式不当,就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而且,还会间接制约高等教育改革措施的推进以及高校素质教育的实施,所以,必要的课程改革是十分重要的。通过改革考试的方式之后,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效果大大提高。

四、结语

通过环境微生物学的教学改革,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教学改革的探索是无止境的,在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性教学方面,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不断地总结经验,为培养合格的环境类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许燕滨,许巍.环境生物技术“微生物学”课程教材分析与建设[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112-113.

[2]王君,于智勇.多媒体手段在“环境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评价[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27(3):67-69.

[3]周开胜.环境微生物学教学方法探讨[J].科技信息,2010,(10):424-426.

[4]李靖,周玉林,关杰.环境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09,36(11):1766-1771.

[5]朴哲,梅丽娟,胡健,殷士学.通过组织专题讨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0,(12):57.

上一篇:探讨营业税改增值税对企业的影响 下一篇:图式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