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不悔的选择

时间:2022-07-09 10:48:41

新闻:不悔的选择

记者节前夕,本刊记者访问了他。

问:纵观你的职业生涯,参与过很多在湖北甚至全国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报道,你认为一个好的新闻记者,应该具有哪些素质?

答:好的记者应该是一个具有正义感,善良并充满激情的人,同时又应该是一个理性的人。激情使人始终充满朝气和战斗力,而理智可以恰当地掌控方向,令报道客观而真实。好的记者应当是一个看似矛盾而实质却统一的人。

问:你打算怎么延续记者这条路?

答:有一句话:“你看到我的时候,我在纸上,你看不到我的时候,我在路上。”工作最辛苦的时候,常常连续几个月在外奔波。但我觉得作为记者,一定要能“受累”。很多好新闻都是用腿跑出来的。我想,就我的本意而言,我还是希望做一个在某方面有专长的专家型记者,往这个方向发展。

问:关于如何避免报道的风险,你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吗?

答:当今时代,特别是微博时代,风险不只表现在批评报道,表扬报道也存在风险。这首先要有预判,但最主要是一定要客观真实,即便表扬报道也不能拔高。

问:采访重大报道,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答:记者一定要深入现场。作为一家媒体,必须有自己的声音。所以,遇到重大事件,一定要想尽办法抵达现场,拿到最真、最近的信息,反馈给读者。

问:你采访过很多突发事件,有没有遇到过生命危险?面对死亡的时候,会不会害怕?

答:肯定会害怕。我曾很多次面临这样的事情。2003年11月,我前往重庆开县采访毒气泄漏事件。我们到达现场时,田野里还都是毒气,当时水不能喝,东西不能吃,还要尽量控制自己的呼吸。采访了一天下来,我只吃了一块河南同行给的饼干。

此外,在追访张君劫案的两年半期间,我还险些被疑为张君“余党”被警方误捕。

问:如何确保采访目的的实现?

答:达到采访目的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是我始终坚持这样的原则:我们可以为此失去生命,但决不可失去人格和所代表的媒体尊严。有一句业内人都熟悉的话:不能说真话,那么就保证不说假话。

问:你的很多作品都在记者间耳熟能详。如《伤心漫过那片海》、《宁静的常德》、《候鸟含悲的草原》、《奔向各拉丹东:穿越死亡的握手》、《灾难,改变着我们的灵魂》、《穿越戈壁八千里路云和月》等,这些报道里面细腻的文字描述都狠狠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你的这些报道从情感中打动了读者,你是如何做有温度的新闻的?

答:这些报道完全是我自己感情的自然流露,是看到当时的情形之后的一种感情的突然喷发。我认为只有真实的情感才能深深地感动读者,让读者感同身受。

有一篇《我们,回家》,刊发出来之后,《湖北日报》前总编宋汉炎对我说,“欧亚,你的《我们,回家》看得我老泪纵横。”还有读者给我写信,说“从张老师的新闻中感觉到了一种生机勃勃的力量。”

我希望它们成为“有温度的新闻”。一个事件或者一个灾难,我更希望读者看到的是灾难背后希望在生长的一面。我结合一个汶川地震报道的例子来说。在地震发生后,我赶到汶川。当时新闻媒体普遍关注的是废墟和伤痛。我偶然在震区的一片地上看到有人已经在种地插秧,于是很受触动,就写下了一篇《余震还在继续,希望已经种下》。这在当时反响很好,同事们都说从那篇稿子中看到了汶川的希望。作为媒体的责任不仅仅只是让人感受灾难的惨烈和震撼。新闻是一座桥梁,在传达事实的同时,传送某种精神,这也就是所谓的“正能量”。事实上也是如此,在采访中,我也更多地感受到了四川人的豁达和坚强,很欣慰能通过我的稿件传达出来。

问:你做过很多舆论监督的报道,你如何看待舆论监督报道的作用?

答:不可否认,舆论监督对促进社会的进步有很大作用,但记者决不能为批评而批评。应该看到,我们这个社会的主流是向上、是积极、是前进的。我们应该热爱这个社会,对于社会上的问题,我们应该以善意的心态来处理,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问:你做了很多求证类报道,要注意些什么?

答:作为媒体,直接面向读者,尽可能传达最接近真实和真理的声音。而通过论证是最好的方式。例如,“老外”试做“高考英语题”、“砸车窗玻璃逃生试验”。报道前,记者和读者一样,并不知道结果会如何,这是“实验性报道”的魅力,引领着读者随报道一步步地跟进,也正是不可知的结果更能引起读者关注。无论实验结果是什么,是否和预期一样,报道都要尊重事实。

问:李敖大陆行中你的采访被看作是传奇经历。请你以此为例,谈谈如何赢得受访者的尊重?

答:当时报社派我前往北京参与李敖的神州大陆行,没人会想到我有和李敖同机并且采访他的机会。

我在去北京的路上了解到一个细节,李敖的所有行程只乘坐波音747飞机。我闪过一个设想,能否在李敖9月25日由京至沪的过程中和他同机?我仔细查了航班,25日只有一架北京经上海浦东开往旧金山的CA985航班,他如果乘坐此次航班,必然会在头等舱。

果然,在我上飞机后,李敖和凤凰卫视的刘长乐也随后登机,这让我作为唯一的记者拥有了和他同机的机会。报道出炉的那天,时任湖北日报总编辑的宋汉炎就给我发来短信“欧亚,我为你自豪”。

在后来一场新闻会上,李敖当着所有记者的面和我开玩笑:“欢迎你坐同样的飞机和我一起回去……他很了不起,我觉得他的新闻精神和采访精神非常优秀,我特别赞美你和你的报纸。”

问:你是如何打动他的?

答:一是真诚,二是不卑不亢,三是你也要适时拿出证明自己实力的武器。在李敖抵达北京时,我向他提出了一个问题“你是否准备听到反对的声音?”当时记者的提问数以百计,他总计回答了三个问题,其中这个问题回答得最认真。

问:你在提问中有什么技巧?

答:我认为提出的问题应当是新鲜的、独到的、读者最关心的,这样的问题才是好问题。 如我在新闻会上这样问李敖:“您谈到教育,说狮子是哲学家,在小狮子成年后把它赶走。您忘记了,狮子是群居动物,你所称的应该是虎豹类的独居动物。您一辈子都在对别人的一点小错误揪住不放,有没有想过自己也会犯错误,您这样对别人是否不公平?”

问:你现在华中科技大学挂职有什么体会?

答:当年都市类报纸横空出世,在摸索前进发展中,逐渐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也成为新闻战线重要的力量,并领导一时之潮流。都市类报纸在发展前进中,积累了经验,但相对讲,理论上的指导比较欠缺,所以也有过很多教训。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过来推动理论的发展。通过这种双向挂职,可以促进理论与实践的交融,有利报纸的健康发展。当然,这对我个人来说,也是很重要的学习与提高。

上一篇:从把关人到建设者的转变 下一篇:广告创意的理解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