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回望中面对未来

时间:2022-02-20 01:01:44

因在湖北日报摄影部工作的关系,我常常会到湖北各地采访拍摄新闻照片。近些年在乡村采访发现,大多数村庄少了人气,许多村子少见青年人,老人、孩子居多,有的全家都进城打工,大门紧锁。

2012年4月,在赤壁赵李桥采访,长长老街,近一半是铁锁把门,老房子显得异常孤单,昔日贴在门上喜庆吉祥的年画已经破裂,门锁生锈。古朴的木门,饱经风雨,无声地坚守着没有主人的家。

这些影像深深吸引了我,半天时间拍完整条街上锁着的门,竟然有50多家。

回来后反复翻看这些照片,心情难以平静。眼下的中国大地,过去守着土地的农民,如今纷纷在城里安下新家。不断加速的城镇化进程,带来了农村的巨大变迁。这一扇扇没有主人的大门,正是这种巨变的形象写照。

这批照片,让我产生了发现的兴奋感。

于是,从5月开始,利用采访的间隙,寻找那些散落在乡间没有主人的家,一家家地拍摄。宣恩、孝昌、黄陂、潜江、罗田、英山、红安、大悟、竹溪、竹山、随县、南漳……

平原、山区,一路走来,一路记录。

大半年时间,拍了500多扇门,12 月,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100张门的照片,以《回望故乡》为题结集出版。

我在自序中写道:“透过大门,不自觉联想到此家人的过去,仿佛那不严的门缝里仍在飘出柴灶的饭香、小孩的哭笑、大人的无奈、一个个幸福与不幸的家庭悲欢。城镇化的过程,对村民而言有悲有喜。过去的生活可能是清苦的,但很纯粹;现在的生活很精彩,也伴随诸多烦恼。而这些即将消失的乡村门户,意味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松动,崭新的体系破土而出。”

书出版后,业内朋友都劝我继续,可以拓展一些,不要把目光仅仅盯住门,还可以更广一些。

这一下子提醒了我,决定重新再去拍摄,再去发现。

在对老房子仔细观察后,发现除大门以外,不同的建筑材料的墙壁,别有味道,读它千遍不厌倦。

这些老屋,多出自乡间砖瓦匠之手,先祖们有条件的,用上青砖琉璃瓦;居住山区的,就地取材于山石;再不济就只有靠泥土夯实。

乡间砖瓦匠应该不曾想过,他们的劳作,不仅仅营造出了遮挡风雨的场所,他们亲手垒起的土石墙,取自于民间的建筑材料,外经风雨冲刷,内经岁月熏陶,如今成为一幅精美艺术画卷,供后人欣赏。

除墙之外,墙上的挂件,庭院的布局及堆放的物件,是岁月的见证,往往能读出一段历史,一段传奇。

农民们大多有一个习惯,一时不用的东西大多置于老屋的庭院和屋檐下。这些东西不很值钱,加上民风纯朴,不为安全操心,城里长大的人,好多都叫不出名字来,更难猜到如何使用。

没有刻意,全凭自然,土质或者青砖砖墙衬底,一个个木桩,或挂上几件闲时不用的农具,或挂上几件生活用品,墙角则摆放一些坛坛罐罐,大小不一,没有搭配的理念,但给人摆出的就是一幅幅生活的油画。农民以朴实的内心,无意浇灌出一件件艺术之花。

边拍边想,思路比过去更宽,之前积累的500多幅画面,加上2013年拍摄的,超过1000幅。

摄影瞬间的力量是巨大的,大到它可以凝聚一段历史;摄影瞬间也是苍白的,面对历史的大变革,有时竟然束手无策。

这些作品若从摄影艺术上去判定,一定会显苍白,一扇扇紧闭的大门、一面面斑驳的墙壁、一件件过时的农家物品,没有刻意,全凭自然。

这些作品,若从社会发展角度去观看,这种纯自然的记录可能正好留住了一段历史。关闭了落后,开启的必将是幸福新生活。

这些作品,若从人类文化进程来看,消失和即将消失的物件,正是我们人类生活足迹的写照,为后人研究当下生活图景提供真实的原生态。

这些作品,若从一个摄影人的社会担当来看,用影像记录历史,是摄影人光荣神圣的使命。自知照片艺术价值含量不高,自知摄影瞬间抓取不到位,自知对社会、对生活的理解不透彻,仍然在这神圣的博物馆举办影展,最大的动力就是一个摄影人的使命感,一个希望用影像为后人留下我们当今生活图景的摄影人的责任感。

希望更多的摄影人,用镜头记录我们多彩的生活,为历史留下宝贵的影像。

上一篇:运用全媒体手段助推地方新闻网站发展 下一篇:3D打印(3D pri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