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全媒体手段助推地方新闻网站发展

时间:2022-10-19 05:52:20

运用全媒体手段助推地方新闻网站发展

[摘要]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迎来了第二个10年,地方新闻网站上有中央级门户网站和全国商业网站的“压制”,下有地市州地方门户的“追赶”,如何利用全媒体手段突出重围,无疑是亟需思考的问题。本文以荆楚网全媒体报道沌阳高架爆破为例,阐述地方新闻网站在实现全媒体转型过程中的得与失,并为进一步发展全媒体提出相关思考。

[关键词]全媒体 地方新闻网站 转型

这是最好的时代。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是互联网全面高速发展的10年,三网融合与无线互联技术为媒体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全媒体已然成为时下传媒界的新宠。

这也是最坏的时代。地方新闻网站的发展在中国的互联网江湖上,正处在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位置。上有新华网、人民网这样的中央级门户网站和凤凰网、新浪网此类全国商业网站的压制,下有地市州地方门户的逆袭。

地方新闻网站站在时代大潮的风口浪尖,如何利用全媒体手段,在竞争中走出自己的道路,无疑是亟需思考的问题。

一、全媒体为地方新闻网站发展开辟新道路

经过10年的发展,地方新闻网站进入了瓶颈期。新媒体的大力发展、手机移动终端的普及,都在争夺媒体用户市场。而中央新闻网站和全国性商业门户网站的区域化步伐逐渐加快,地方新闻网站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湖北,荆楚网面临的对手有人民网湖北频道、新华网湖北频道等中央媒体地方频道,大楚网、新浪湖北、凤凰网湖北站等全国性商业门户网站地方站,还有得意生活网等本地新兴论坛的崛起。

在八面重围的环境下,荆楚网如何发挥自己的湖北网媒先行者优势,加快提升影响力,实现网站跨越式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在微博、手机客户端和多媒体终端等兴起的环境下,全媒体报道手段或许将为地方新闻网站的发展开辟一条新的康庄大道。

“全媒体”即“omnimedia” ,最早源于美国一家家政公司,国内自2008年起开始频繁使用“全媒体”的说法。对全媒体的认识基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微观层面上,全媒体是基于文字、图像、动画和视频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基础上进行不同媒介形态间的融合,发生质变后形成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宏观层面上,全媒体是对媒介形态、媒介生产和媒介传播的一种整合性应用,也就是实现报道内容的多媒体化、载体的多元化以及资源的利用和共享。[1]

目前,国家正在积极推进传统媒体向全媒体发展的进程。2011年7月1日,国家公布“三网融合”首批12个试点城市名单,随后全国范围内兴起全媒体大融合行动。各个试点形成不同的模式,荆楚网作为“报网融合”模式的领军者,已成为国内较为主流的新闻网站,以武汉为基地,湖北为中心,辐射全国。

二、荆楚网全媒体报道实践探索

在“全媒体”热的形势下,大型新闻事件无疑成为地方新闻网站展示自身实力的最好时机。2013年5月18日,武汉沌阳高架桥进行拆除爆破,荆楚网多角度、全方位、全时段直播爆破全过程,圆满完成湖北日报传媒集团首次全媒体直播任务,让“世界桥梁第一爆”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成功地引领了舆论导向,受到武汉市政集团的充分肯定。

1.报道手段求全求多

本次爆破全媒体报道在报道手段上可谓全面、创新。荆楚网充分运用图文、音视频、无人机、微博、微信、动漫、手机客户端、社区、评论、嘉宾访谈、网络专题等多种手段,多角度、全方位、全时段地对武汉沌阳高架桥爆破全过程进行了直播报道。

例如微博直播这一块,通过设置#沌阳高架爆破#话题,共399条相关微博,对于爆破的各个节点、细节和花絮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报道,并与广大网友及时展开互动。爆破成功后,拍下震撼人心的几秒画面,并及时制作成gif版本,通过微博后,立即引来数百次转发和评论,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无人机的运用也是本次全媒体报道中的一大亮点。湖北日报传媒集团首次启用两架无人机参与直播,从空中俯瞰爆破时的精彩瞬间,让网友大呼“过瘾”。

2.报道内容求全求新

从4月中旬确定要进行沌阳高架桥爆破报道开始,荆楚网就着手为全媒体直播做好各种预热准备。

提前数周制作好专题,涵盖了爆破的背景资料、相关知识等,突出报道亮点。除了滚动快讯、首页大图等常规项目,还有视频直播、微博直播、爆破工程示意FLASH动画,尤其是在专题重点位置突出推荐了由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自主研发的首款二维码应用工具“楚天神码”,让新闻涵盖了移动媒体用户群。网友在专题里能了解到为什么要爆破、爆破的难点及亮点等各种想要知道的信息。记者多次现场踩点后,分片分职责对沌阳高架桥进行了无缝隙采访,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优势,对各种新闻点都进行了采访报道并快速回传后方上网。例如在爆破前,举家老小疏散去逛商场,也有一家人紧闭门窗在家等待爆破等。在正式爆破前,相关稿件已在网上呈现并有较高的流量。

爆破结束,记者继续探访周围居民,各路记者在不同地点了解爆破之后的影响,并拍下了“挖掘机进入现场清理、市民捡石头留念”等多组生动形象的组图,现场感强并具有新闻性,增强了报道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荆楚网的首次全媒体直播,就像是一部完整的3D电影大片,让网友通过这部大片,身临其境。

同时,报道过程中注意前后方联动,实现无缝对接。摄影记者拍摄的爆破现场图片也在爆破完成短短几分钟后就传到了后方编辑部,编辑人员第一时间在首页大图醒目推荐,让广大网友及时了解最新动向。

据统计,直播当天共相关新闻稿件30多条,图片300多幅,视频时长80多分钟,微博互动1000多条,全国各大网络媒体纷纷转载,成功引导了舆论的发展,并将“世界桥梁第一爆”的概念传遍全球。

3.报道记者素质求全求专

在传统的新闻报道中记者各司其责,文字记者只需负责撰写文字,摄影记者只需捕捉画面和镜头。而全媒体报道则要求记者掌握包括文字采写、摄影、录音、摄像等在内的多种手段。

对于这次大型全媒体直播报道,荆楚网高度重视。从新媒体发展中心、航拍中心、网络电视中心、新闻评论中心、时政新闻中心、总编室、手机媒体部等多个部门抽调了50多名骨干记者编辑和技术人员,划分为文字组、图片组、视频组、航拍组、微博社区组等10个小组。各个小组不仅要兼顾各自负责的报道重点,也要充分运用多种手段丰富报道内容,要通过微博图片、文字等方式实时传递报道信息,营造全员参与的氛围。

参与报道的记者可谓使出了十八般武艺,很好地诠释了作为一名全媒体记者应该具备的“全”素质。文字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也拿起设备进行拍摄,平时负责评论的记者甚至现场拿起话筒出镜主持,丝毫也没有怯场。

全媒体记者不仅要全,同时更要专。文字记者写出来的稿件一定是最简洁生动适合传播的,摄影记者拍出来的照片一定是最精彩打动人心的,视频记者剪辑的画面也一定是最清晰流畅的。

三、全媒体热下的热思考

1.加快打造全媒体平台

全媒体发展对新闻机构的内容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原有的采编系统仅仅能够处理文字、图片的采、编、发 ,无法满足多媒体终端内容资源共享、各取所需、分别加工的需要,不利于集团内部的协调管理,也无法实现与用户的深度互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许多报业集团加快了数字化转型步伐 ,纷纷建立集多媒体开发应用与数字化运行管理于一体的多媒体数字技术平台,为内容生产、业务运营和决策管理提供更有效的支撑和保障。[2]

2007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启动了全媒体数字采编系统工程建设,确定了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等,进行数字复合出版的研发和试点。

2008年8月26日,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在全国首创的 “全媒体数字采编系统”通过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专家验收,成为全媒体转型过程的标志性事件。

在这一全媒体数字平台中,集团记者采集的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素材,都会进入全媒体数据库,经过二次加工和二次编辑,然后由各媒体各取所需选取,再通过深加工生产出各种形态的终端新闻产品,通过不同的传播渠道。初步实现了一次采集、动态整合、多个渠道、多次的数字化传播。[3]

要实现全媒体转型,打造一个适于数字化传播的全媒体新闻平台尤为重要。以构建全媒体新闻平台为创新契机的报业集团改革,关键在于在内部以动态新闻生产观促成内容产品升级,进而延伸新闻生产链条,使内容资源优势可在报业集团内部实现信息资源的良性循环,在外部则整合集团各系列传媒品牌优势进行媒介融合,这些任务可在全媒体数字平台上实现。

2.加快建设全媒体记者队伍

在推进全媒体发展的过程中,人才——全媒体记者又是另外一个重中之重。

当前的高校新闻学教育,还没有开设专门培养全媒体记者的课程,承担起全媒体记者培训的主要还是记者所在的媒体。

2009年5月 ,首届中国多媒体记者短训班在杭州举办,旨在帮助从事单一新闻采编工作的记者编辑实现向全媒体报道的过渡 ,以适应数字化环境中媒体融合的发展变化。

2012年8月,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成立了全媒体突击队,以全媒体的形式参与全省突发事件的报道,进一步加强全媒体资讯的内容建设。

报业集团在全媒体战略转型中应该有针对性地培养全媒体记者,设立全媒体记者岗位,招聘具有采、录、摄、播等技能的全能记者。同时也要通过对在职从业人员进行全方位的技能培训,让文字记者学会拿起照相机、摄像机甚至麦克风,让摄影、摄像记者学会采写、编录以及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传输、。[4]

注 释:

[1]林玲:《全媒体内涵及趋势分析》,《中国传媒科技》2012年第6期

[2]新华社新闻研究所课题组:《中国传媒全媒体发展研究报告》,《科技传播》2010年2月(下)

[3]蔡雯:《纸媒转型与全媒体流程再造——以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创建全媒体数字平台为例》,《今传媒》2009年第5期

[4]范以锦、黎妙娟:《对“全媒体记者”的几个认识误区》,《传媒观察》2012年第5期

上一篇:报纸广告创意设计之我见 下一篇:从回望中面对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