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语病正文风

时间:2022-10-14 10:32:51

近些年来,由于新闻界年轻从业人员增加较多,部分采编人员未经过严格系统的文体写作、语法修辞、逻辑学和普通话等专业培训,新闻业务综合素质及其采写能力强弱不等,导致稿件质量参差不齐,在见报前后存在标题制作不太精练、少数“毛坯”报道欠缺精写精编、“学生腔”较重等语文病象,不仅对高质量出版、校对工作造成一些基础性缺陷及障碍,而且引发热心读者批评指正党报的文风。

标题不能让读者“猜谜”

例一:《三丰蹿红监利的启示》 “三丰蹿红监利”一稿,仔细查看报道开头及其内容,才明白是“监利的三丰育秧工厂火得让人刮目相看”,是新型农业化发展进程中农村普遍采用工厂化育秧的鲜活报道。这样,标题就应设计为“育秧工厂蹿红监利”,大家都马上看得懂、很想看下去了。

例二:《一山三治,星星竹海处境尴尬》:星星竹海“一山三治”一稿中,究竟是哪“三治”导致其处境尴尬呢?读下去,终于在报道的中后部分内容中找到了“三治”所指,就是“在管理体制上,鄂南大竹海管委会主要管招商引资;经营由咸安区旅游局管;88平方公里涉及的8个村、1万多人则归当地政府汀泗桥镇管”。既然如此,把“多头管理”的新闻核心要素直接放在标题中,读者就更加直观明了:《星星竹海处境尴尬,就是多头管理在坏事》

【评点】

俗话说“看报看题”;办报、卖报,最注重、最讲究闹市街头过往行人在“三步五秒之间”,对报摊一系列报纸“上半身”及其惹眼标题的精准选择。所以,在研究读者对象视觉、心理的直观和直觉上,标题设计极其重要。在“快阅读”时代,少数采编人员还在为标题设计“阅读悬念”、“让读者猜谜”而沾沾自喜,这种“故意弯弯绕”的报道写作心态,应当休矣。

准确提炼标题并彰显其新闻特色,是“字斟句酌”的第一道关口,首先要在充分领悟报道内容基础上强化政治责任意识;其次要想到怎样更好地方便读者阅读领会;第三才是具体的“技术活”,就是要把提炼出来的新闻核心要素内涵及其外延,按照语法修辞学的规律对“主、谓、宾”进行最完美的表情达意优化组合,促使相互之间的承接关系顺理成章、一气呵成。

内容要详略得当把话拉直

1.区别新闻与公文

《我省全面清查问题乳清蛋白粉》稿:倒数第二段开头“各地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要积极受理和妥善处理相关消费者投诉举报”,一个“要”字,把新闻报道语言还原成“公文”了?报纸无权“要”别人干啥!改成“正积极处理”,就把公文语言转换成采访对象的实际行动了。

2.不能“照本宣科”。

例:《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 襄阳首发“拘捕令”》(括号内为删改前的文字、标点):

去年10月23日,襄城劳动保障监察大队接到张世敏、柴国发等18位农民工的投诉,称他们从2012年2月至5月在包工头袁某所包工地干杂工(。),(工程)完工后(,)袁某(尚)拖欠(他们)工资6.087万元(没有支付),(袁某)也不知去向。

(该区监察大队)执法人员调查发现:(包工头)袁某承包(了)襄城区一工地的杂工工程,(并)先后雇请张世敏、柴国发等18名工人参与施工;(此工地的)施工单位江苏大都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武汉常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先将工程承包给另一包工头刘某,他(。)再与袁某(刘某)签订合同,承包(的)总造价21.7万多元的工程于去年5月完工。去年10月,袁某领取工程款后(,)逃(跑、藏)匿,拒不支付余款(农民工的工资)。

(今年)1月8日,襄城区劳动监察部门获知袁某住所后,依法对其下达限期改正指令书,要求其在3日内支付民工工资,袁某(对此)不予理睬。1月16日,襄城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于1月16日)将此案移送到襄城公安部门。

襄城公安(部门受理此案后,)干警多次到袁某所在地调查补充证据,同时做袁某家属工作(劝其支付农民工工资。),他(袁某)仍不予理睬,继续逃匿,终被刑拘。

3.不能罗列素材。

例:《省发改委开门听意见》,后部分报道中的“比如,一是,二是,三是......”这本是采访对象为记者提供的工作总结材料文本语言。

4.不能“拖泥带水”。

《行者龙行健感念湖北美》后部分报道中多处描述语句重复、累赘(括号中为删减、引号为加换字):

英山县一位家庭旅馆(的)老板主动收留了他,“免费”(分文不取。为他)提供一日三餐,(给他端来了热腾腾的洗脚水,)还(坚持)要带他在英山游玩一番。

龙行健实在过意不去,婉拒(了)老板(的)好意。因为近期屡屡晕倒,“他”(龙行健)打算到武汉的医院做身体检查,(得知情况的)老板为他买了(到武汉的)车票。

3月5日,(身处武汉的)龙行健(,)正碰上湖北省武警医院(进行)免费义诊(。),(该院)医护人员(免费)帮“他”(龙行健进行了)全面检查,“发现他”(检查结果显示,龙行健)频繁晕倒(,)是长期(生活不规律、)营养不良、过度劳累所致,并无致命疾病。(这让龙行健放下心来。)

5.不能满篇“的、了”。

例《水中碧螺春——利川莼菜》全文中,多余“的、了”等多达近40处(括号内为应删除):

莼菜,又名马蹄草,睡莲科水生草本植物,历来和鲈鱼、茭白并列为江南三大名菜,距今已有1600余年(的)历史。其中,享有美誉的“西湖莼菜汤”是一款古老杭州名菜,曾被大量(的)文人骚客吟咏,形成特有的莼菜文化。

“莼羹鲜滑煮龙涎”,著名诗人卢赞元描写莼菜非常准确生动。莼菜富含氨基酸,被黏滑(的)液体包裹,嫩绿动人,被赞誉为水中(的)碧螺春。

据测定,每100克鲜莼菜,含蛋白质745毫克,并含多种维生素、矿物质、胶质以及氨基酸等。国外研究表明,莼菜叶背分泌的一种类似琼脂黏液,含大量(的)多糖,能显著强化机体(的免疫系统,加强)免疫功效,达到防治癌症(的)目的。

【评点】

司法文书为确保所指明确,前后必须重复使用专属名词主语等;而新闻报道,则可以在第一次具体所指后面用指代词替换,使报道语言更加精练。近些年来,很多被采访单位为了快速应对各家媒体,都事先准备好了“新闻通稿”,很多记者也往往“得过且过”,不仅不再进行深入采访,而且不按新闻写作规律草率“就稿编稿”、粗制滥造,直接影响新闻报道质量。

无论是消息还是通讯,报道新闻事实都必须详略得当,必须“拧干毛巾上的水分”把话拉直。

如果用普通话朗读,就会发现,一个句式中出现两个以上“的”字,读起来就不太顺畅。湖北日报武汉新闻中心要求,每位记者写完报道后,必须用普通话朗读,以便从中找出新闻报道中的语病差错,值得推广。

上一篇:中国传媒从业人员激励需求分析 下一篇:网络传播中“把关人”角色的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