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造句,几多体验

时间:2022-07-09 07:34:24

上完《蒲公英》这课,批改作业时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有一项作业内容是用“嘱咐”造句,全班47位同学,竟有一大半同学所造的句子雷同,大致都是“早上上学时,妈妈嘱咐我上课要专心听讲”。

造句是一种微型的练笔,目的是训练学生语言表达准确、得体、丰富、生动。现在看来,我在课堂上让学生读课文中的句子,说“嘱咐”的意思,让学生知道“嘱咐”表现的是长辈对晚辈的关心,然后要求学生造句,显然是很不到位的。对于“嘱咐”的造句指导,我还得下一番工夫。

来到课堂上,我出示了句子“早上上学时,妈妈嘱咐我上课要专心听讲”,然后对同学们说:“请大家回忆每天早上上学的情景,同桌可以分别扮演家长和孩子,然后想一想,黑板上的句子还可以补充哪些内容。”

这下孩子们可开心了。角色扮演能够调动孩子的模仿能力和想象能力,也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情境体验方式之一。每天早上上学都能亲身经历或看见被家长送的情景,演起来当然是得心应手。此时的课堂气氛一下就活了起来,扮演家长的孩子有的装得一本正经,有的显得和蔼可亲,还有的做出了抚摸、挥手、帮孩子整理红领巾的动作……扮演孩子的更是本色出演,有的是乖乖娃,有的则一脸调皮。一番表演之后,大家兴奋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这个说“可以补充妈妈说话时的样子”,那个说“可以补充我听了之后有什么表现”,还有的说“可以补充我听了之后感到妈妈非常关心我”……有了这些补白,我对孩子的造句有了信心,请孩子站起来说说自己补充后的句子。于是就有了:“早上温和的阳光照在妈妈的脸上,妈妈温柔地嘱咐我:‘上课要专心听讲。’我听了连连点头。”“在早晨的清风中,妈妈送我到小桥旁,一边帮我整理好书包背带,一边嘱咐我:‘上课要专心听讲。’妈妈真爱我啊!”……在造句中,孩子有了对环境的交代,对人物的观察,也有了对“嘱咐”这个词蕴含的情感体验。

到此,我并不打住,而是提出了新要求:“请同学们回忆,除了早上上学,你还在哪些时候听到过嘱咐?是谁嘱咐谁?他是怎么说的?听的人又怎么样?能不能将当时的场景回忆出来?”课堂中一片安静,孩子们开始在脑海中“放电影”了,往日的生活画面是个广阔的海洋,那里有取之不尽的素材。很快,脑中出现的一个个场景让孩子又兴奋起来,造出的句子内容和情感也随之更丰富了。

“爸爸要出差了。临出门的时候,爸爸摸着我的头嘱咐:‘凡凡,要听妈妈的话,不要淘气。’我大声告诉爸爸:‘放心吧!’。”——“嘱咐”中有温馨。

“奶奶要回老家了。我和爸爸妈妈送奶奶到了车站,奶奶拉着妈妈的手嘱咐:‘春节一定要回老家看看。’妈妈连连点头答应。”——“嘱咐”中有期盼。

“老师发下作业本,再三嘱咐大家在完成作业的时候一定要看清题目,一定要把字写端正。我听了老师的话,认真写作业,果然得了个‘优星’。”——“嘱咐”中有要求。

“爷爷已经去世好几年了。爸爸没有忘记爷爷的嘱咐,经常陪奶奶散步、聊天。”——“嘱咐”中有牵挂。

…………

这些句子再现了一个个鲜活的场景,再现了一段段殷殷的情感,在回忆和想象中,孩子们曾有的体验被唤醒。这脱口而出的一句句话是对“嘱咐”的丰富诠释,更是对词语内在情感的深切体验。

此时,我再指着黑板上那句“早上上学时,妈妈嘱咐我上课要专心听讲”,对孩子们说:“大家现在说的句子可比黑板上的句子进步大多了,这是为什么呢?”孩子们转转眼睛,沉思片刻,又纷纷举起了手:“因为我们想起了生活中的情景,把句子说得更具体了!”“我们联想到了许多场景,造的句子各不相同,更有意思了!”……

当学生能够调出生活中曾有的体验,造句的内容自然也就源源不断。一个造句,几多体验,体验有多丰富,造句就有多丰富!

(刘宁燕,南京财经大学附属小学,210003)

上一篇:由“讲评”到“笔会” 下一篇:用“生活即教育”的理论指导音乐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