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科学考核评价体系难点问题探析

时间:2022-07-09 10:57:15

商业银行科学考核评价体系难点问题探析

摘要:利润是商业银行经营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建立科学的经营成果考核评价体系能充分调动经营行主观能动性、推进资源配置的整合和优化,达到最终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因此如何建立以利润为中心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则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商业银行;考评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4-0051-02

1、目前商业银行考评工作存在的问题及难点

(1)考核会计利润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各级行的经营成果,同时多指标考核淡化了利润的中心地位。

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把利润作为考核重点是其本质所决定的。然而,商业银行利润的形成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一是经营规模、范围以及利率都必须服从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受制于宏观政策。二是经营过程承担着各种各样的风险,追逐利润必须以风险防范为前提。三是经营成果表现为投入大多集中在前期,产出或者潜在风险则是在以后若干个会计期间连续体现出来。而我们当期考核的利润是一级法人体制下的会计利润,它以会计分期假设和配比原则为基础将银行的产品收入和支出人为作了分期和配比处理,反映的是经营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实质上是一种前期存量和本期增量的混合绩效。显然,这样的考核结果不能真实全面客观地反映经营行当期增量业绩。

从我行的考评体系看,上级行对下级行考核的指标有利润、收息、存款三大类十几项。各项指标并列考核,区别仅在于权重的不同,利润指标虽是刚性指标,却不能主导经营行的一切经营活动,无法形成中心地位。各项指标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和冲突,比如吸收高于上存资金利率的存款将减少利润,但从考核结果看增加存款的得分可能还高于利润减少的失分。因此:容易出现为片面追求市场竞争力的考核得分不计成本而牺牲利润。同时,现行部分指标考核的是时点数,忽视了对利润的形成过程的关注,经营行被考核的实质只是指标本身,而不是经营行主观努力创造的实际业绩。可见,多项指标并列考核不仅削弱了利润作为经营中心目标的地位,而且不利于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2)区域性使各经营行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如何抹平差异性拉平起跑线是完善考评体系的又一难点。

由于资金本身具有趋利性流动的特性,使得处于经济状况较好的地区经营行筹资成本较低、投放的贷款还本付息较有保证,盈利能力较高,而处于经济状况较差的地区经营行盈利能力就较低。因此,区域和历史的差异性的客观存在,以及资金的趋利流动特性,必然导致各经营行要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

考评办法如果不考虑这些差异性,就不能体现公平。目前,解决差异性问题往往是通过下达计划方式来解决,但计划手段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计划本身是预期的结果,具有浓厚的人为色彩,尤其是计划的下达和调整往往存在着主观性问题,致使个别行处不是把主要精力用于思考如何拓展业务而是用在向上级部门公关要政策要指标上,因而用计划的办法无法解决差异性问题,考评结果缺乏客观公正性。

(3)政策性因素对各经营行经营成果的影响程度不同,如何避开政策性因素影响是现行考评体系又一难题。

从政策性因素看,在某个经营考核期间,一旦遇到政策性变动都直接影响到经营行的经营成果。如利率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杠杆,是紧缩银根或放松银根的重要调节器,无论中央银行利率如何调整,存贷款都保持一定的利差水平,但由于所处的地域不同,客观上存在着存差行或贷差行,利率的调整对各行利润在各不同时段的影响程度也不同。

如果考核利润没有剔除政策性因素影响显然是不合理的,不能真正体现经营行主观努力的经营成果。

(4)存量和增量对银行经营同等重要,如何正确处理存量和增量的关系也是现行考评体系未能破解的难题。

就总行而言,辖区各经营行业务经营的存量和增量是同等重要的,存量意味着对全辖经营成果的贡献能力,增量代表着经营行发展的潜力和速度。总行考核时虽巳意识到这一点,但存量和增量在考核中所应占有的权重却很难处理好。因为存量大的经营行由于在全辖的地位举足轻重,即使增量不大,但存量远远超过平均数,也稳坐钓鱼台:存量小的经营行,如果增量远远超过平均水平,也能弥补存量小的不足、存量和增量处于中游水平的经营行考核时无从加分,可能就被甩到前两者之后,因而不合理依然存在。

综上所述,现行考评体系难以真正贯彻以利润为中心的经营思想,考评结果难以客观公正地反映经营行当期主观努力所取得的经营成果,达不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效果。因此,必须加以改革,建立以利润为中心的、科学的综合考评体系。

2、建立以利润为中心的综合考评体系的建议及措施

2.1建议

(1)通过建议该体系要使经营行加强内部经济核算、丰富经营内涵和提高经营层次。要通过考评,引导经营行注重利润的形成过程,加强对经营过程的全程计价,不再片面追求经营规模,不再过度追求经营费用,从成本与效益形成过程人手,不断改善存款结构,提高资产质量,增加利差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以经营行为的理性化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2)有利于促进经营行淡化指标观念,强化追逐利润的观念。要使经营行的一切经营行为围绕利润而不是围绕指标转,把主要精力放在面向市场抓业务搞经营,变以往被动完成各项指标为积极参与竞争、主动加强经营管理、主动追求利润最大化。

(3)有利于实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考评体系要充分考虑政策性因素以及区域的影响,拉平起跑线,使考评结果真正反映经营行主观努力创造的经营成果,为经营行的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业绩考评提供客观公正的依据。要突出入均利润指标,并以此为依据对工资、费用分配进行动态的调整,实现绩效考评和财务资源配置的互动效应,促进各经营行增强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能力。

2.2具体措施

(1)是借助责任会计建立内部核算体系,通过实行内部资金计价,改多项指标考核为单项指标考核,重点考核经营行主观努力创造的业绩。

①建立内部核算体系。设定总行内部各责任中心和下级经营行为利润中心,通过确定一个较为合理的内部资金买卖价格,对各责任中心在业务经营活动中形成的所有资金进行统一买卖,实行内部资金有偿使用。在此基础上,核算各责任中心开展经营活动新发生的收入、支出,计算出各贾任中心在考核期内实现的毛利润。

②确定内部资金价格。内部资金价格定价作为内部激励的杠杆,既要考虑组织存款的积极性又要考虑营销贷款的积极性,一般以管理行全辖存贷利差的综合平均水平为基准,并根据不同级别的管理行资金供求状况作适当调整。

③内部核算的内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利润主要是存贷款利差收入、中间业务收入、内部资金占用成本和管理费用水平的综合反映,因此进行内部核算必须包括这四个方面。

(2)设立调整系数,平衡业务经营区域差异。

经营利润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受到区域的影响。为了真实反映各经营行的经营业绩,应通过分别设定系数对各经营行实现的内部核算利润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调整。调整系数按前若干年的平均水平为主要依据,然后考虑到经营行前若干年的发展情况、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及其他特殊情况可作适当调整。调整系数如高于全辖平均水平,要分若干年逐步压低,以鞭策落后的经营行进步;调整系数如低于全辖平均水平,要分若干年逐步调高,以免鞭打快牛,以此鼓励先进的行继续保持领先势头。

(3)设立风险控制、市场竞争力等重点指标完善综合考评体系。

以利润为中心的综合考评体系将经营的全过程作了综合考虑,但对事关全行发展全局需要的若干指标如风险控制、市场竞争力,要作为重点指标加强考核。

①设立风险控制指标。信贷资产质量是商业银行经营的生命线,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是商业银行实现稳健经营的前提。因此设立风险控制指标可以避免经营行的短期行为,如为了片面追求人均利润盲目扩张信贷规模而忽视信贷资产质量。风险控制指标的考核,按照各经营行不良贷款的增量及占比状况进行扣减和调增内部核算利润。对新增不良贷款的行,按照新形成的风险资产的一定比例扣减内部核算利润;而下降的行,则按少形成的风险资产相应调增内部核算利润。

②设立市场竞争力指标。拥有优质的客户群和日益扩大的市场份额是商业银行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基础。因此。综合考评体系还必须设立市场竞争力指标作为重点指标突出考核,按照市场份额的增减部分和人均业务量增减部分的一定比例相应增减经营行的内部核算利润。从调整后的内部核算人均利润看已经全面包含了存量和增量的因素,为了更加突出地考核经营行通过主观努力所创造增量绩效,可对内部核算人均利润当年新增部分给予加倍计算,鼓励各经营行积极开拓努力挖潜,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

上一篇:基于公众视角的城市流动商贩管理模式研究 下一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及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