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语文教师谈谈古诗文的诵读

时间:2022-07-09 07:42:32

和语文教师谈谈古诗文的诵读

摘 要: 诵读是指以理解文章意义为目的的一种出声朗读。本文提出,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好轻重、读出感情、反复诵读是古诗文诵读的基本技巧。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诵读 古诗文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明确规定中学生必须具有“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正因如此,中国教育部于1998年实施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这对于青少年接受中华古诗文的基础训练和文化熏陶,进一步激活传统,继往开来,让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真正站在具有五千年文化的历史巨人肩上,面向世界,开创未来,有着深远的意义。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对诵读教学的一些看法。

一、读准字音

这是诵读的前提和基础,一般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1.利用工具书结合课本的注释读准字音生字词。

例如:踣(bó)、隳(huí)、啮(niè)、殂(cù)。

2.对于多音字词要弄清该字在具体环境中的意思。

要结合字意确定读音,例如:“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中的“遗”在此处当“赠予”讲,所以读作“wèi”,而不读“yí”。又如:“当其租入”中的“当”在此处当“抵”的意思,所以读作“dàng”,而不读“dāng”。

3.对于通假字的字音要先懂得该字通那个字,如果甲字与乙字相通甲字就读乙字的音。

例如:“为天下唱”(《陈涉世家》)中的“唱”通“倡”,因此应读“倡”的音“chàng”。又如:“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中的“信”通“伸”,因此“信”应读“shēn”。两个字的读音都相同则不属于这种情况。

4.有的字需要改变读音来表示词义和词性的变化。

在读课文时遇到这种情况时,要按变化的读音读。例如:“食之而不能尽其才”中的“食”在此处用作动词表示“喂养”的意思,应该读作“sì”而不读作“shí”。

5.对于课本中涉及地的古代专用名词要保留古音。

如人名、地名、官名等,要保留古音。例如:“吴广者,阳夏人也”中的“夏”应该按古音读作“jiǎ”,而不能读作“xià”。

二、读好停顿

读文言诗文既要读好标点的停顿,又要读好句中的停顿,课本中的很多句子句中音节的停顿、语调的抑扬单从字面上是不易掌握的,必须先弄懂句子的意思,这样才能正确停顿。诵读务必使读音的停顿和语意及语音结构一致,避免因错误的停顿引起理解上的歧义。

1.要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各句意思,这是读好停顿的关键。

在读文言文时,要结合课文注释,结合课本中已有的标点符号,基本弄懂句意、文意,在此基础上细细体会一个长句中哪个词与哪个词该连在一起读或不该连在一起读才符合句意、文意,这样就能把握住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例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此句在文中之意是: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在朗读时应在“不病”后停顿,即“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如果读成“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句意就变成“医生喜欢治,没有大病(的人)作为(自己的)功劳”,就不对了。

2.了解文言文词语特点,不要将古代诗文中不是双音节的词误作为双音节的词。

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词在文言文里常常是两个单音节词,词义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在文言文里,就要将两个单音词分开来读,而不能错把它们当成一个词来读。例如:“今天下三分”,句意是现在天下分裂成三个国家,又如:“荆州之地方千里”应读为“荆州之地/方千里”,再如:“可以已大风”应读为“可/以已大风”。

3.借助语法知识,读好停顿。

在弄懂句意的基础上,可以用语法知识去分析句子的结构。先判断构成句子的词或短语在句中各充当什么成分,这样就能把握文言文句中的自然停顿。

(1)主谓之间稍加停顿。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2)动宾短语中,动宾之间应稍加停顿。

例:“恐前后受其敌”(《狼》)。

(3)介宾短语后置的文言句式,朗读时在其前面应稍加停顿。

例:“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4)提前的状语,在朗读时应在其后和主语之间稍加停顿。

例:“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5)在转折连词前一般要稍加停顿。

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4.不能把一个词割裂了。

七言古诗一般应读为“2221”节拍,例如:“昔人/已乘/黄鹤/去”;但紧接的一句就不按这个规律读,而读为“此地/空余/黄鹤楼”。因为“黄鹤楼”是一个词,不应割裂。

5.有些表议论、推断、反问等语气的句子,若前面有“夫”、“盖”、“其”等词领起朗读的时候,在这些词后应稍加停顿。例如:“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又如:“望/长城内外”,再如:“盖/大苏泛赤壁云”。

三、读好轻重,读出感情

这一点和现代文的阅读方法技巧基本是一样的,只有在对文章的背景、内容、中心、感情有深入的了解之后,才能读出文章的感情,读出意境,读好文章。这一点大家都能理解,就不再举例赘述。

四、反复诵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产生语感,对理解文意、揣摩感情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陈友琴编.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白居易卷.中华书局,北京,1962.

[3]吕叔湘.学习语法与培养语感.语文学习,1985,(1).转引自李海林.言语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09.

[4]戴伟华,汪俊著.中国古代诗文鉴赏理论与实践.东北师范大学,2000.12,(第1版).

[5]王丽主编.新讲台――学者教授讲析新版中学与文名篇.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2,(第1版).

上一篇:提高高中学生写字能力刻不容缓 下一篇:只有“让学”才能“语感”